202208212036面天尋幽訪古
面天尋幽訪古 紀錄:李敏雪
活動時間:111年8月20日(星期六)8:50-16:00
活動流程: 8:50大屯服務站平台集合 #9:00-9:15大屯周邊環境認識 ,前往二子坪生態池沿途認識特有種杜鵑花、藍染生態、原生植物等11:00-11:30午餐休息(生態池) →11:30-12:00前往面天坪及F1石屋聚落遺址 →12:00-12:20聚落遺址解説 →前往向天池 →向天池環境生態→前往太子碑→認識太子碑周遭環境 →清天宮 →小6公車終點站解散。(二子坪0.6→大屯自然公園→0.85k 二子坪步道→1.4k親水公園→0.5k面天坪→0.6 k往石厝→0.6k面天山登山口→0.2k面天坪→0.6k路標→1k向天池→1.2k太子碑→1.5清天宮)。
帶隊講師:謝和錦、黃順良、陳弘毅、林珠孌、林義淵、黃昱莘、洪明輝、陳淑敏老師。
大屯自然公園
(1)位置: 大屯自然公園位於大屯西北山腰、菜公坑山南麓山谷間的凹地,三 面環山,海拔約800公尺,大屯服務站面向二子山〈百拉卡山菜公坑山〉經由101甲〈百拉卡公路〉西向淡水三芝,東向陽金公路連接台北市或金山。
「百拉卡公路」101甲線,又稱(巴拉卡、百拉卡、百六戛)。
(A)修築單位:該路為1952年由國軍工兵部隊歷經半年修築而成之戰備道路。
(B)特殊性:.聽說當年蔣中正時常到此憑弔故友〈于右任〉,有一次路面顛簸異常,他老人家隨口 跟侍從說臺灣怎麼還有這種路,不久後101甲到淡水就鋪柏油路了。傳聞若是在路上碰到他老人家的車隊,不是叫你迴避,就是要背對車隊。
(C) )名稱由來:乾隆53年(1788年)張永州先生的祖先,向圭北屯社一潘姓土目買竹子湖百六嘎頂的土地,當年的地契載明「百六砌」這個地名,原來百六嘎頂附近有一陡坡,為方便行走而鋪設便道,用一段一段的筆筒樹幹簡單鋪設,這段崎路總共162階,在清朝時原名「拜六砌」,後來日治時代音為筆誤寫為「百六嘎」,到了近年甚至有人寫成「巴拉卡」,後來更有「百拉卡」之稱。
(D)功能性:百六嘎頂為三條大路的交接點,分別通往三聖宮、竹子湖、北新庄。當年日本政府為捉緝抗日義士廖添丁,還分別在這條路上蓋寮設哨巡防。軍事〈戰略防守,軍備輸送〉、經濟〈三芝地區曾有一首漢詩提及:「百六戛茶種最先,陳盧兩氏着先鞭。」茶葉、稻穀、柑橘、稻青交易買賣〉、運輸〈放牛買牛,碾米,交通聯外道路〉。
(2)景觀:以暖溫帶闊葉林包圍,孕育豐富生態資源,以火山湖、芒草、沼澤 生態景觀為主,可近距離欣賞大屯山火山錐體,是其特色。
山之家遺址:昭和九年(1934年)時, 台灣總督府計劃將草山地區規劃為國立公園預定地,成立了「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後來,選定大屯山鞍部附近興建這間「國立公園山之家」, 以提供登山健行露營者休憩使用。因為二次大戰的爆發,台灣總督府的大屯國立公園的計劃因此中輟。
松千株:所在地為涵養水源,公司田溪上游荷蘭人治理期間官員機爾的扣〈Simon Keerdekoe〉繪製了一幅「淡水與其附近村社及雞竉島略圖」,日本時期總督建立滬尾水道ˋ透過公司田溪向下游輸送水資源,發揮灌溉的功能,並且建立近代化公共給水系統提供淡水市區公共用水。
松樹的松針落葉覆蓋在地面上不但能減弱雨滴對地面的直接打擊使土地表層能滯蓄泥沙減少徑流,並且能增加腐植質層、儲存大量有機質、增加土壤孔隙、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蓄存和滲透性,保持水質。
退輔會中興農場遺址:腹地涵蓋大屯自然公園二子坪等,早期有位退伍榮民(李一生)在二子坪開墾種植蔬水果,後因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協調該農民遷移,並安排他住進安養院,中興農場的稱號因此消失。又因為在二子山下的坪地,故稱此為「二子坪」。日本時期此處也還有牧牛、後因牛會去吃、撞新植栽的樹木,影響樹木成長‧並且會影響水源水質,而後成立擎天崗大領卡牧場將牛隻遷往,此後大屯山地區也開始禁止牧牛,而統一將私人牛隻送往公營牧場寄養。
馬藍:大葉片上表面無毛〈又名大菁〉、冬春之際開花,早在19世紀初,便從中國引進台灣北部,因為生長環境適合,陽明山附近溪谷廣泛種植,早在西元1880年,台灣外銷產業中,藍靛的外銷金額曾占據第一的位置,但大菁卻不耐長時間曝曬,久了靛藍素會減少,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取材,在溪河旁直接用石塊堆置、構築成圓形或方形的凹池〈青礐〉,用來浸泡大菁。
青礐:由於藍染必須從大菁植物中萃取靛藍素,需經過浸泡三、四天後、礐之池面顯示藍色色素,用葉掬器撈出黃綠色的腐葉、接著〈打藍〉加入熟石灰攪拌,直到藍液變白色後,引導藍液經排水孔流入下方的沉澱池,讓藍泥慢慢沉澱至底,再將上層液體排出,最後將池裡的藍泥自菁礐取出,讓多餘的水分自然瀝乾後,再將藍泥(藍靛) 以姑婆芋葉襯底的菁藍竹簍,挑至菁行販售。但因藍泥含水高,菁行依行規1 8 0斤藍泥,只折1 0 0斤。目前所見菁礐非原有的建物,而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在2004年所復舊的台灣第一個藍染設施,作為推廣、認識菁礐文化產業。19世紀中葉後,因化學合成靛藍問世,使得靛藍產業逐漸沒落。
大屯部道上的植物台灣馬鞍樹:台灣特有並且名列稀有植物又名島槐:豆棵奇數羽狀複葉、綠白色蝶形花形狀似馬鞍,莢果成熟裂開後有著形狀似馬鞍的紅色種子,可做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代表植物,八月開花期能在步道上看見,二子坪步道上標示6高聳。
稀有的杜鵑花在此復育成功
西施花成林 : 喬木型杜鵑,4月開花、有香味但會被雨水遮掉花香。
紅星杜鵑 :花梗最長約5公分花苞紅色開放後白中帶有些許粉紅。
守成滿山紅 :葉序3 5片輪生、粉紅色花瓣狹長型綻放,石上方3片、下方2片明顯向外分開 。
大屯杜鵑 : 植株為直立4至5月開花。
中原氏杜鵑 : 國家公園內最矮小的杜鵑匍匐的植株67喜愛生長在岩縫或淺薄的石頭上。
金毛杜鵑 :與枝條布滿了直立的金褐色腺毛。
由大屯步道與二子坪無障礙步道口交會處處立著難得一見的高大墨點櫻桃植株
二子坪步道:又名蝴蝶花廊是全台首創的山林無障礙步道,曾經有許多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生長,吸引大量蝴蝶族群而得名,如今高聳的樹木遮住林下植物的陽光,樹下的植被改變了,很難再現成千上萬蝶舞飛揚,卻是最受歡迎的親民山林步道。
二子坪生態公園:2007年12月陽管處進行廁所新建及汙水處理設施工程,除了基本化糞池外,排出去的水會經過2層過濾、紫外線殺菌,再排入種植原生水生植物的生態池淨化,再將淨化後之水回收於便器沖水用,堪稱五星級「零污染」廁所。
面天坪F1古厝遺址:每一位學者對自己的研究各有判定的準則:本遺址分別由陳仲玉(1987、1998)及劉益昌(2003) ,顏廷伃老師團隊〈2016~2017〉,針對部分石屋調查工作,對石屋類型、人群所屬及相關產業等問題,進行考古、挖掘、採集等研究,每次來挖掘考察皆沒有留下定論。
遺址而非古蹟:
部分史前文化遺跡有可能已遭不同歷史時期人在興建石屋時而有所移動。
根據研究結果,面天坪石屋遺址開始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分為以下兩個歷程:
一、史前時期:距今2916-2750年左右,F1石屋底部出現的,可能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或植物園文化時期,以及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等二個階段(劉益昌2003: 27-29),或進一步歸納包含有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番社類型、凱達格蘭族文化等不同階段之文化類型(2004: 6312-MTP)、由於出土陶片遺物數量少、文化層淺薄,分布範圍小,無法進行定年分析、但是參酌以上年代測定的結果與年代測定採樣標本的出土地點,及所留下較多的木炭碎屑等生活遺留、集中出土木炭碎屑的地點係緊鄰石屋外之北側看來,不排除F1石屋底部的史前文化層可能為當時人,沿著河岸邊活動或打獵的暫居地點,並沒有留下完整的住屋造型。
二、歷史時期:漢人約當於乾隆(1736-1795)年間逐漸自臺北盆地進入陽明山地區拓墾,當時引進種植大菁、發展的產業初期是以製作藍靛為主,研究人員根據
這些石屋的建築形式、年代與周邊遺留的遺跡類型判斷,認為這些石屋的建造,可能與陽明山地區的靛藍產業,以及同時發展之農作與小規模家禽或 牲畜畜養有關,因此具套間結構、完整功能 的一般日常使用之石屋,可能為這個階段即 已建造的建築物。19世紀中期,化學合成藍靛興起、藍染工業式微。
茶葉興起伴隨著窯業興起
英商杜德(John Dodd)於同治5年(1866)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農、茶苗,給予貸款,鼓勵農民種茶,至1895年間包括中國、臺灣、日本、印度和錫蘭等地,已成為當時世界主要的茶產地。面天坪的茶葉約1875年張和尚〈非和尚〉由小坪頂帶茶苗和種子來到這裡,茶葉的種植開始逐漸興起清,清朝末年至日本時期是陽明山茶業最興盛時期,種茶樹伴隨著種植相思樹〈幫茶樹擋風〉,同時烘茶需要柴火也促使窯業興起、砍伐相思木燒製木炭,種植、採摘…等,因此茶寮、工寮也成為很大的需求。
石屋的建造臆測應與移墾入臺的漢人有關,也不排除後來漢化很深而入山的平埔族人。
就石屋的建造技術而言
「卡榫」 :柱子上有溝槽是漢人才會的工法,
干欄式建築 :臺灣平埔族住屋,其主要特色是將其樓板墊高,以樓梯上下住所。
清朝瓷片:就漢人的習性是不會搭建兩層樓的建築,但是石柱旁有挖掘出清朝時期的瓷片。
歷史時期的石屋建築,三位教授各有自己的研究考據 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這裡的房子可以發現因應茶產業對於室內空間較寬廣之需的建築,當地也可能已發展零星 牧牛業,除了利用一般日常住屋的石屋之外,也有部分可能是利用已廢棄石屋的再利用現象(F1、F8),唯面天坪遺址內並未出土明顯的木炭窯 遺跡。
F1石屋因出現局部改建及室內石柱遭部分移置的現象,可能說明部分石屋在毀棄之後還有遭後期人再利用的現象。
向天池是火山口遺跡,位於向天山東南側,呈漏斗狀,直徑約370公尺,深130公尺,底部平坦。
雨季時,池水高漲,水深最高可達5公尺,直徑300多公尺,池中會出現許多的水生動物,其中最特殊者,即是稱為豐年蝦(向天蝦)的湖沼枝額蟲,在台灣, 湖沼枝額蟲與向天池池水的多寡有著緊密關連, 當降雨量足夠蓄水成池後,便在短暫的時間內由卵孵化,成長,繁殖及產卵完成,並以產下的卵來度過乾涸期,直到下一次降雨,其生活周期配合向天池乾涸蓄水的時間及適當的溫度。乾季時,池水低落,甚至乾涸、才能見到池中最醒目的石頭" 復中石"。
我們這裡石頭上所見到的是殼狀地衣,它的植物體成殼狀,緊貼在樹皮和石頭上。還有枝狀地衣〈例如石蕊屬、松蘿屬〉,葉狀地衣〈出現在台灣的合歡山附近〉,葉狀地衣是麋鹿最好的食物、也是北極圈內唯一的食物,在北極圈靠北的地方有一條森林線,過 了這一條森林線、樹木無法生長就只有地衣能存活。
地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藻類和菌類(真菌)共生的植物,在最惡劣的環境中會合作、共榮共存。藻類有葉綠素可以行光合作用〈它們缺乏植物的根與莖,不能自行製造養份,但可用真菌吸收水分、無機物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做為原料、再透過光合作用製造養份來餵養自己〉,菌類(吸收水分和無機物的本領很大)有菌絲保護層可固著在石頭上讓藻類不會被沖走,達到共生。但是無法生存在有廢氣、二氧化硫、硫化物之處,因此成為優良空氣品質指標之一。
地衣透過陽光行光合作用後會產生地衣酸,地衣酸會增加岩石風化的速度並且累積土壤,有了足夠的土壤就開始出現苔蘚、先驅植物,進而空氣中的氧氣也會逐漸增加,當氧氣越來越多時,透過紫外線的照射,氧氣分子(O2)吸收紫外線獲得高能,進而分解成兩個氧原子2O,每一個氧原子O再和沒有經過光分解作用的O2合併O2+O→臭氧分子O 3。紫外線照射O 3之後又分為氧氣分子O2和氧原子 O,形成一個繼續的過程O2+O→O3 、O3+紫外線→O+O2臭氧氧氣迴圈,如此產生臭氧層。臭氧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讓我們擁有一個優良生存條件的地球。
樹抱石:從它的生長臆測,有可能原來石頭上是覆蓋著泥土,現狀是土壤已流失、根主動經過石頭再進入石頭底部的土壤繼續生存。當天空大量降水時、高聳的樹冠層、中層枝葉、底層草葉等能降低水的重力加速度,在減速的過程中同時也降低土石受到的衝擊,土壤的流失量等於水流速度的六次方,若是水流速度是2、土壤流失速度就是2的6次方等於64倍,驚人的數字展現水土保持及森林對土壤的保護是非常重要。
日治遺跡 ~~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立碑時間1925年11月15日 舉行揭幕式石材是當地的安山岩碑文已模糊不清,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逝世,裕仁繼位,改元昭和。
裕仁皇太子(日本第124代天皇:昭和天皇)來到台灣訪查,被人們形容為「三百年來的空前盛事」,各地興起了興建行啟紀念事業的熱潮,事實上裕仁皇太子來台灣時曾經到北投參觀,並沒有親臨此地。
森林小屋
根據研究,日本裕仁皇太子在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的4月12日,搭乘金剛號軍艦從日本出發,4月16日抵達基隆,17、18日在台北參拜台灣神社及巡視各機關,展開為期十二天的台灣之旅。事實上,早在邀請皇太子來台灣之前的一、兩年,總督府就開始詳細規劃建議視察的地方,所以在各地設置「行館」,以便住宿。不過因為各地都很期待皇太子到來,總督府規劃的實際行程太密集,很多地方只是匆匆走過,更多規劃的行程都被略過。
步道上的五色鳥是最適合台灣森林的啄木鳥
五色鳥又名台灣擬啄木鳥臺語稱花仔和尚,
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最符合移民台灣的代表,從冰河期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森林密布、物產豐富,不必像祖先那麼辛苦必須啄樹幹找蟲吃、於是逐漸演化脫去與樹幹相仿的保護色,進化為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爪灰色。
在其分布區內為留鳥,棲息在密集的高大樹木組成的森林中,身體多為翠綠色,不易被天敵蒼鶯發現、也不易被人看見,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叫聲單調而響亮,類似敲木魚「叩叩叩……」,食性為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