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10856106年【志工訓練】 「國家公園之經營管理」vs 「從竹子湖影片拍攝看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采風」  

一、時間:106 7 31 日 上午 09:30 ~ 14:30

二、地點:遊客中心第一視聽室

三、 主席:詹處長德樞                         記錄: 馬秀莉

四、 出席人員:(詳簽到表)

五、 議程:

1.       09:30-10:30「國家公園之經營管理」(詹德樞處長)

2.       10:30-12:30「從竹子湖影片拍攝看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采風」(吳明達導演)

3.       13:30-14:30「竹子湖畫說今昔」(吳明達導演)

六、            主席致詞:




1.       近日遊客向雪霸國家公園投書,山友因脚受傷,向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求救,二部警車因當時還有其他任務,無法支援,雙方發生糾紛,遊客之後再向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反應,亦未獲得妥善的處理。同仁對待遊客要有同理心。例如:有遊客反應車輛停放在無障礙停車位或公務車位上,我們可以回答,謝謝知道了,會向警察隊反應。因為不管是清潔、販賣部或停車場等工作,雖然不是我們主責,但管理處都負有監督的責任,應以最大的努力盡力協助遊客,至少要幫忙反應。任何的缺失,都是我們要概括承受,未處理好,對本處都是傷害。

2.       配合政府組織改造,部長支持國家公園署隸屬內政部,以利整體計畫(例如:警察隊)的横向溝通、協調與管理。國家公園署業務範圍除原來的九個國家公園外,還包括高雄的壽山、台中都會公園及濕地等,海岸法也會納入國家公園署的管理範圍。國家公園署屬內政部是署長向部長力爭而來,層級較高,未來與其他部會也會比較好協調。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表現,這段時間很重要,除了努力外,還要創新。

七、            吳明達導演演講「從竹子湖影片拍攝看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采風」、「竹子湖畫說今昔」內容摘要(自述):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有錢人,在坐的各位志工同志都是有錢人,因為志工來之「願」,也就是相信,發展內心的力量,亦即是「信仰」,我曾經看過報導荷蘭科學家用儀器來測量,竹子湖是能量最強的地方,竹子湖能量的半徑5500米,看到這則報道我非常的驚喜,這麼適合人類宜居的地方,果然沒錯,沒過多久湖田里里長就來拜託我,用我手上的一些資料幫助台北市政府申請(宜居的社區),那一年竹子湖居然榮獲全球的第二名的社區,就是有這樣的過程,所以今天接觸竹子湖接觸陽明山都是幸福的人,其實幸福的人就是最有錢的。

    在拍攝竹子湖的期間我把自己設定成一個志工的角色,我想要拍出對這個地方丶這裡的故事有幫助的影片來宣傳我們的寶島台灣,兩年的時間不去計算成本我花了466小時在剪接,這都不重要,因為開心就好,因為我內心與各位志工一樣:我願意付出。

    那拍攝這部《竹子湖》的精神與特色,充分表現「國家公園」維護「環境生態」的理念與保育復育的實務工作影像,「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影像紀實,竹子湖產業今昔與永續發展的探索,融合非映像事業相關工作者、地方耆老、聚落居民、文創產業人士作良好的互動關係與工作模式。

    在拍攝這個影片之前我們有做查訪,因為現在的紀錄片不是簡單拍攝新聞片,是說我們在講到歷史部分的時候要重構現場這是最難的。很多的房子不見了,人也不在了,要怎麼讓人去感受到過去的氛圍,所以我們拍片的領域就會做到重構現場。我們做過基本的調查就從湖田國小開始,記錄他們上課的生活和操場邊的一塊地,從鬆土到插秧到收成都是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讓小朋友跟天地人這樣子的結合成為一個很好的環境教育。

    竹子湖成立了一個穀東俱樂部,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因為要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記錄他們。因為有很多東西是歷史沒有記載研究報告沒有描述的,所以我們在當地走鄉拜訪在地居民和家公園這裡工作的工作人員,去了解關於竹子湖未曾被記載到的故事,之所以我們很多影像都來自穀東俱樂部。

    俯視陽明山,我們站在助航台旁的觀景台裡面,往竹子湖看,是一個不錯的角度,這幾年來,我平均三天都會上來一次,因為這裡出景的機率相當高,即使已經驗收完了,我還繼續在拍,因為我把自己當作義工,我不知道這樣的影像將來哪裡還用的到,今天我有剪一個三分鐘,獻給各位這麼可愛的志工們。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33屆聯誼會

會長 徐玉英

總幹事 黃華敦

研究組長 楊麗蓉

財務組長 黃素芬

編輯組長 高桂枝

資訊組長 蘇信憲

首席監委  蔡耀勤

監委   賴麗霞 呂理賞 謝和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