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20619100/05/09『蝴蝶棲地解說與生態觀察』--老師:黃行七、郭祺財老師____記錄:賴惠珠
「蝴蝶棲地解說與生態觀察」戶外解說訓練 老師:
時間:
地點:菜公坑山、大屯自然公園、二子坪
每年必來的景點
黃老師提到每年的五月初他都會到菜公坑山上,坐在反經石附近的大石頭上,一來是看每年四、五月常常會在此出現的斑鳳蝶與黃星斑鳳蝶(在大台北地區比較少見的)雄蝶在空中打架纏鬥的蝶況精采好看!
另外是從菜公坑山頂的角度,欣賞陽明山靠北坡的原始山林景致。這片闊葉林因較少被開發,遠望幾乎找不到人造的建築物。只見各種植物在春天長出嫩芽,呈現深淺許多不同層次的綠,十分優美!
圖片參考:
註:若連結不順,請參考『台灣蝶類網路圖鑑』,直接用上述名稱查尋
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5615
一.、觀察到的蝴蝶與幼蟲與卵
緣點白粉蝶(台灣紋白蝶)
在二子坪停車場往菜公坑山的馬路邊捕到的粉蝶--緣點白粉蝶(台灣紋白蝶)這種蝶很普遍,是賞蝶的人不會特別去注意的種類。不論普遍或是稀有種都是蝶,反而普遍種更應去關心,因為稀有種看到機會很少,發生改變也不了解,倒是這種常常在身邊出現的普遍種,當牠的數量變少時,更需要去探討是不是環境或氣候出了問題?更應多去關注。
新的命名叫緣點白粉蝶是因其後翅有黑黑的斑點,與白粉蝶(日本紋白蝶)很像,但生態卻完全不同。緣點白粉蝶喜歡在山區半日照(有暗有亮)的地區來回移動;日本紋白蝶在全日照的環境如菜園、草原等地會看到,緣點白粉蝶是台灣原生種,白粉蝶疑似是近五十年才在台灣大量出現的外來種。
冬天時蝴蝶密度很低,緣點白粉蝶在冬天低溫時卻容易看得到,到了夏天反而少見,為什麼?這是一種生存策略,因為夏季昆蟲的種類多,天敵也多如寄生蜂等會來寄生。因此蝴蝶用其他的方式來越過天敵多的困境,等冬天天敵在卵或幼蟲期較少活動的階段,才大量繁殖。
牠出現在此是在產卵,地上有牠的食草—焊菜,雖然牠的寄主很小,卻可以從這株爬到另一株繼續吃。食草是從日文翻譯來的,將吃木本的翻譯為食樹,有的蝴蝶是肉食性吃動物的,如吃蚜蟲等,但蚜虫不是食草,因此比較正確的名稱應該是稱「寄主」。
圖片參考:
白粉蝶(1) 雌 白粉蝶(2) 雄 白粉蝶交尾 白粉蝶交尾2
波紋眼蝶(波紋蛇目蝶)
老師提醒手指要輕輕夾住牠的翅膀,觀察完不可傷到牠
以前稱為似眼睛的花紋為蛇目蝶,其實並不是很貼切,因此現已被簡化稱為眼蝶。這種蝶顏色不鮮艷,喜歡在暗的環境活動。
眼蝶身上這些斑點有何作用?有三種假說(是無法證實的說法):
1.自然界的中是眼睛越大,聲勢地位越大因而可以嚇阻天敵。
2.以翅上遠離頭部的眼紋來轉移注意,以防被攻擊頭部要害來求自保。因為蝴蝶的飛行主要是靠前翅,即使一對後翅被啄破了也仍然能飛。
3.翅膀上裂狀的波紋使蝴蝶的翅看起來既不成形又不明顯,因此而得自保。
密紋波眼蝶(台灣波紋蛇目蝶)
這種蝶舊稱台灣波紋蛇目蝶,卻不是台灣特有種,原產地是在中國。因為最早是由日文的命名翻譯來的。當初日本人常常以日本沒有,而在台灣或琉球發現的來命名,但往往都不是當地的才有的原生種。雌蝶眼紋明顯,旁邊有淡淡白色的V字形。常常飛在樹林邊緣亮與暗交接的環境,號稱是遊走在黑白兩道之間的蝶.。
圖片參考:
密紋波眼蝶(1) 密紋波眼蝶(2) 密紋波眼蝶交尾 密紋波眼蝶 (3)
眉眼蝶(小蛇目蝶)
從前翅到後翅在眼紋的上方有一條似眉毛的白紫色的眉紋,因而命名。
生長環境在陰暗的樹林底層,體色也比較暗淡。另一相近的種類--稻眉眼蝶(小蛇目蝶)的眉紋是淺黃色,體色是亮淺色的。在北部地區的成蟲有高溫期與低溫期兩型,因幼蟲受溫度改變,造成眼紋會由大變小,南部地區的眼蝶則受到乾濕度影響而有不同。
圖片參考:
珍珠蓮葉上的圓翅紫斑的幼蟲
幼蟲吃榕屬有乳汁的植物,幼蟲在三齡前為了避免吃入乳汁中過多的植物鹼,通常會先將葉子咬一個規則的小圓圈,讓乳汁先流掉一些再吃。因此在葉面上往往可見到許多漂亮的圓形圖案,很容易辨識出來。結金黃或銀白色亮亮的蛹,像鏡子一樣可以折射到周圍天然影像,可以使牠融入環境中可自保。
在野外發現蝴蝶幼蟲很多人喜歡帶回去養,要提醒兩件事:一要保證幼蟲有足夠食物,可以採寄主帶會去,二在蝴蝶羽化成蟲後要帶回原來地方放生。不希望是將甲處找到的幼蟲,帶到乙處去,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好的。
圖片參考:
大絹斑蝶(青斑蝶)
腹部灰褐色而翅膀偏黃褐色(小青斑蝶—斯氏絹斑蝶正好相反),只看見四隻腳,現都牠將分類在蛺蝶類。青斑家族的特徵:1.觸角會往下垂2.身體與翅膀都有班點3.幼蟲吃有毒的羅藦科、夾竹桃科等植物。體內有脂肪體將毒素包住,儲存於身體各處。曾觀察過人面蜘蛛捕捉到這類的蝶,會將牠推出網子外面,在自然界中仍然還是有尅牠的天敵。
圖片參考:
大絹斑蝶(青斑蝶)1 大絹斑蝶(青斑蝶)2 大絹斑蝶(青斑蝶)3
青鳳蝶(青帶鳳蝶)的成蟲與卵
大屯服務站前的土肉桂盆栽的葉子上,老師發現了青帶鳳蝶的母蝶正在產卵,馬上找到了三顆分別產在嫩葉上新鮮的卵。
圖片參考:
這種前翅最尖的鳳蝶,很適合破風快速飛行;加上沒有鳳蝶特有的尾突,前後翅可以同步拍翅,飛行能力很好的鳳蝶種類。
細邊琉灰蝶(埔里琉璃小灰蝶)-
解說小灰蝶時要選在陰涼處,避免在大太陽下曝曬,只要幾秒鐘就會死。 這類體型小的蝴蝶比較建議裝在觀察盒內來解說。
灰蝶科的蝶體型細小,種類有一百多種約佔了台灣蝴蝶總數的三分之一。其觸角是一節白一節黑的,細邊琉灰蝶的雄蝶的翅有細邊,背面是漂亮的藍紫色,這隻是雌蝶則沒有,常在二子坪附近吸水。
圖片參考:
細邊琉灰蝶(埔里琉璃小灰蝶) 1 細邊琉灰蝶(埔里琉璃小灰蝶)2
斑鳳蝶
斑鳳蝶一早已聽到預告,走到反經石附近果然見到兩三隻在高空中飛著,卻只能遙望而不可即。下午在大屯山的車道很幸運的被老師捕到,終於見到其廬山真面目了。飛翔時看起來很像,近看才發現很多差異。
斑鳳蝶和擬態的斑蝶不同的特徵:
1.有明顯的六隻足,不像斑蝶第一對足內縮,外觀上只見四隻腳
2.觸角像高球桿朝上,而不像斑蝶是往下垂
3.看到腹部整個露出而不像斑蝶是看不到的
4.翅不透明與斑蝶似絹絲般的透翅不同。
先預告一下:即將有第三種要發表,是原產在金門吃潺稿樹的大斑鳳蝶,澎湖近年來也開始大量種潺稿樹,牠是一年四季到處都可見的蝶種,將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圖片參考:
發現了兩種二子坪的蝴蝶
第一種是深山黛蔭蝶(深山玉帶蔭蝶)當初有人拍照發表在網路上,我一看覺得非同小可,因為此種蝶以前從未在陽明山出現過,趕過來一看,怎麼其他種眼蝶都不見了?只剩下深山黛蔭蝶這一種,感覺就像看到外來種一樣訝異。近來這裡也漸漸少了,沒有消失不見只是擴開了,在大屯山頂的箭竹林兩旁有看到。
第二種是去年做調查發現這裡之前從未紀錄過的埔里星弄蝶,是吃馬蘭的,是雪山、中央山脈的蝶種。後來也發現在此出現了,今年仍持續追蹤觀察中,可見人多走多的地方比較容易發現新種。
圖片參考:
二、看到重要的寄主植物
路邊很常見的火炭母草是紫日灰蝶(紅邊黃小灰蝶)的寄主
圖片參考:
常見的具有杏仁味的墨點櫻桃是雙尾蛺蝶的寄主
圖片參考:
在大屯步道上有一棵稀有植物—台灣島槐(台灣馬鞍樹)是小雙尾蛺蝶的寄主,牠吃山黃麻為主,曾觀察到幼蟲將兩片葉子利用吐出的絲黏在一起,形成坐巢。
圖片參考:
在附近也觀察到芸香科的藤花椒(枝上有刺)是黑鳳蝶的重要寄主植物,在野外不多見,在這植物附近往往可以找到黑鳳蝶幼蟲。
圖片參考:
二子坪步道旁看到葎草(桑科葎草屬植物),長在樹林破空處的向陽植物,是黃鉤蛺蝶的寄主,最特別的是在國外有吃大麻的紀錄,牠會做巢將葉背的葉脈咬斷,使葉片往下包起來,幼蟲就躲在裡面。
圖片參考:
走到大屯山車道這邊有中原氏鼠李也是很特別的中高海拔植物,在陽明山會出現是因為氣溫低有北降現象。這種植物的嫩葉是圓翅鉤粉蝶(紅點粉蝶)的寄主。
圖片參考:
大屯山車道此時看到許多盛開的野當歸,因為細小的花朵可以吸引體型小、口器小的小灰蝶、小型的蛺蝶如黃三線蝶飛來。
圖片參考:
三、蝴蝶的生態探討
蝶與蛾是同一大家族,辨別的特徵只供參考不可完全相信!
以往大家常拿來做蛾與蝶的辨認特徵,其實都有許多例外。例如有些在國外的蝶蛾科的蛾類有棍棒狀的觸角;又如小學生養的蠶寶寶是蛾的幼蟲,身體卻光滑沒有毛,很多蝶的幼蟲反而有很長的毛。
擬態是指模仿活的對象,如斑鳳蝶是以斑蝶為擬態對象
擬態成功的條件:1.兩種蝶要同時出來,2.這種擬態的族群數量通常要少,以免幾次下來會被識破。除了外形相像,行為也要相似。
蝴蝶園人為栽植蝴蝶食草來吸引蝴蝶的做法對嗎?
近年來很流行設立蝴蝶園,人為栽種許多吸引蝴蝶的寄主例如光葉水菊、高氏佛澤蘭。以生態觀點來看,植物消耗能量開花的目的是要結果,卻因種了澤蘭這種超級吸引蝴蝶的植物,造成其他也需要蝴蝶來受粉的野鴉椿、食茱萸、賊仔樹、裡白蔥木、羅氏鹽膚木受到排擠,對環境反而是不利的。
圖片參考:
又如人為栽植馬兜鈴對蝴蝶生態也絕非好事,因為如此一來會吸引紅紋鳳蝶來覓食,牠的體型小,食量相對較小,競爭力強,紅紋鳳蝶族群在寄主數量增加情況下,恐怕因此造成單一物種大量的繁殖。何況只引進蝶的寄主植物是不夠的,更要針對整個生態環境如棲地考量、天敵的制衡、以及蝶本身族群的波動等作長期研究才有利於整個生態的保育。
蝴蝶花廊的蝴蝶到哪去了?
記得曾經有著大量蝴蝶的蝴蝶花廊,因當年老榮民開了路,光線很亮,路旁長滿草本的植物,吸引森林內許多蝴蝶飛到來步道吸食花蜜。近年來因為國家公園的保護,樹林不能像以往隨便砍伐,二子坪步道上兩旁茂盛的樹林將陽光掩蓋住,使環境變陰暗了,開花植物生長少了,除非往樹林破開的空中仍然有蝴蝶飛來飛去。多出現的蝶種也改變為顏色黯淡的蝶種,例如吃馬蘭的黯眼蛺蝶與枯葉蝶。
值得一提的是枯葉蝶會每隔一段距離才會出現一隻,因為牠們有很強的領域,地盤重疊時會打架分勝負。下次賞枯葉蝶時不要只看一眼就算了,翅上的紋路花樣也不妨仔細觀察。
在陽明山賞蝶是很幸福的!
大絹鳳蝶(青斑蝶)是陽明山最具代表的蝶群,每年夏天在大屯山整群滿滿的出現。數量甚至曾多達十萬隻!觀察發現不需由外面遷入寄主植物,光是陽明山區就足以養活牠們。因為幼蟲吃的台灣牛嬭菜、毬蘭、絨毛芙蓉蘭,以及成蟲吸食的澤蘭,在這裡的數量都很充足。
青斑蝶是起源於熱帶的蝶種,日本是東南亞地區分布最高的地區。日本只此一種斑蝶,學者研究發現每年春天到夏天,青斑蝶族群就會南往北擴散遠至北海道,等到了秋天再往南飛,這種南北遷移現象在台灣也是如此。因為青斑蝶的翅很適合滑翔,不只是靠飛行而會順著氣流而來。往北飛到日本的已有回收的紀錄;而台灣離島如龜山島、蘭嶼也有採集到日本遷移來的青斑蝶。
此外在大屯山、中正山與二子坪以及陽明書屋附近有較多的馬兜鈴,可供幼蟲採食,因此大台北地區要欣賞大紅紋鳳蝶,上陽明山是比較容易看得到的。
圖片參考:
賞蝶最佳的地點:最好是到視野空曠的山頭上,可以欣賞到各種雄蝶在打架爭地盤的盛況。
賞蝶最佳的時間:上午八點到十一點,以後的時間數量減少。下午會再出 現,但是數量不如上午多。
蝴蝶部分:
一隻低溫型黃星弄蝶狹翅黃星弄蝶:
牠分布於於低海拔山區,幼蟲食草為五節芒、白茅等禾本科植物。
成蟲喜歡訪花吸蜜,也常見於潮濕的山壁吸水。
大白斑蝶:大白斑蝶有個可愛的綽號大笨蝶
屬於斑蝶科的大白斑蝶,是台灣產的斑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分布於本島北海岸一帶及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及龜山島,幼蟲取食摩蘿科植物爬森藤,幼蟲外表佈滿了鮮艷的警戒色(黑、紅、白三色),天敵不敢輕易的攻擊之。大白斑蝶這是因為牠飛行的速度緩慢,常常不鼓動翅膀,乘著氣流慢慢滑翔到陽明山。
蝴蝶度冬機制:
每種蝴蝶的生命長短不一,有的一年多世代,有的一年一世代,因種類而異。
部分鳳蝶都是以蛹的形態越冬。像斑鳳蝶、黃星斑鳳蝶是一年一世代的,牠們以蛹的形式越冬;蛹的型態就像枯枝,蛹上甚至還也咬痕紋路,讓天敵難以辨識。
每年冬天高雄縣、屏東縣與台東等山區的「越冬型蝴蝶谷」~~“紫蝶幽谷”聚集許多紫斑蝶的,避冬的紫斑蝶。
最有名的大紫蛺蝶(日本的國蝶) :以幼蟲形式過冬。
幼蟲要自己克服寒冬,為了抵擋風雪,滿地落葉,就是他們最好的藏身處。於是到了秋末幼蟲幼蟲,幾乎不再進食,當樹上的葉片開始飄落的時候,它們順著樹幹奮力往下爬;即使一天僅能移動幾十公分,幼蟲還是努力不懈。爬到地面後就躲進落葉裡,鑽到落葉層中靠著落葉裡產生的熱量來禦寒。就這樣一直不動的越過寒冬。等到春天寄主植物朴樹發芽的時候,它們又悄悄地回到了樹上,品嘗著美味的嫩葉。努力進食,老熟後化蛹,等待羽化成蝶綻放美麗。
蝴蝶的求偶:
雄蝶接近雌蝶跳舞,散發發香鱗。屁股開花的蝴蝶 :雄性紫斑蝶腹部末端有一對會散發特殊氣味的黃色毛筆器,吸引雌蝶。「斑蝶素」主要成份來自雄蝶嗜食的菊科澤蘭屬植物花蜜中,因此在澤蘭上盛開時,會看到許多訪花吸蜜的斑蝶,而這些斑蝶幾乎都是雄蝶。
求偶時雄蝶主動,雌蝶被動(更有守株待兔的雄蝶,會和剛羽化的雌蝶交尾)
粉蝶科的雌蝶若拒絕交配,會把翅膀夾緊,腹部上舉,非常有趣。
雄蝶一生可交尾多次,雌蝶基本上是一次。
雄蝶有把握器,兩片一孔,雄蝶在交尾時會分泌物質將雌蟲交尾孔封住雌蝶有二孔,腹部最末端為產卵孔,腹部末端倒數第二孔為交尾孔,具有儲精囊,會先保存,當要產卵時,分泌一點精子,和自己的卵受精,所以蝴蝶是產卵時才受精的。
蝴蝶產卵:
不同種類的蝴蝶喜好不同的食物,有喜歡吸食花蜜的,也有喜歡吸食樹液或成熟腐果,更有喜歡吸食動物屍體或排遺的。
幼蟲為長大拼命進食
蝴蝶成蟲主要任務是:交配、產卵。
雌蝶用觸角及腳部已經演化成特殊的構造,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植物所散發的化學味道,以得知是否為其幼蟲之寄生植物(食草)。雌蝶在找到食草植物後,開始產卵。其產卵動作大約可分為:
卵位置分散:雌蝶一次只產一顆卵,以其腹肛彎曲,將卵產於寄生植物之葉面、葉背及嫩芽處、枝幹、葉背或芽點或花苞上。
斑蝶類雌蝶產卵只會在寄主植物初生嫩芽上產卵,方便孵化後的幼蟲取食剛抽出來的嫩葉。
吃禾本科的蝴蝶會把卵產在葉鞘的部分,當幼蟲孵出,植物的酸鹼度、成熟度、酸甜度等衣錠都是最適宜牠的寶寶的時候。
卵聚產:雌蝶選好位置之後,就停棲於寄主植物之上,一次把受精卵集中產,然後繼續飛行,另尋一處產卵。
不直接在食草葉片產卵,而在鄰近的植物葉上產卵。像斐豹蛺蝶(黑端豹斑蝶)喜歡產卵在食草堇菜附近的植物。
產卵的位置會選擇不直接被太陽曬得的地方,避免卵的溫度過高,壞死而無法孵化。
幼蟲防衛的機制:
保護色:隨著環境而改變,是為求生存、適應環境的方式。
警戒色:利用黃、黑、白、紅等醒目的色彩組合來恐嚇天敵。而斑蝶科的蝴蝶多因幼蟲進食羅摩科夾竹桃科等有毒植物,身體都非常鮮豔。
偽裝:鳳蝶前齡幼蟲偽裝成鳥大便,讓天敵不想吃牠。
鳳蝶老熟幼蟲就用應用保護色躲避天敵,甚至會用假眼紋配合臭角,偽裝成蛇吐信去嚇走天敵。
化學防禦(臭角)--臭角有特殊的食草味道,讓天敵不喜歡。
與蟻共生:提供螞蟻蜜露讓螞蟻幫忙禦敵。
勤蓋房子(弄蝶)來躲避敵害。
蝴蝶化蛹的位置:「蛹」期是蝴蝶生活史中最危險的一刻,因為不能移動,所以最容易被肉食性小動物捕食,以及遭受外力(寄生、長黴)而死亡,因此尋求一個安全且適當的位置化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幼蟲老熟後大多直接化蛹在奇主植物或鄰近寄主的其它植物、枯葉及石塊上,化蛹位置常選擇離地面處,根據觀察蛹的位置通常為向南的方向。
蛹的型態分為「垂蛹式」及「帶蛹式」兩種。蛺蝶科是垂蛹式,鳳蝶、粉蝶、小灰蝶及弄蝶等科則是帶蛹式。
尾端固定,頭部朝下稱為懸蛹「垂蛹」
除尾端固定外,於胸部還有斯冠定稱為縊蛹「帶蛹」
怎樣找蝴蝶
看到雌蝶產卵
看到食草上有食痕,翻找看看
看到蟲巢
看到成蝶活動
有沒有蜜源植物?或其他成蝶喜愛的東西?
選對地點(草原性的蝴蝶,偏愛作溫暖的日光浴和在花叢中吸花蜜、森林性蝴蝶、山頂稜線等開闊向陽的環境蝴蝶、芒草箭竹林裡的蝴蝶等)
蝴蝶的天敵有: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破壞性天敵(人)
寄主性天敵有體外寄生和體內寄生兩種,蹣、和寄生蜂等。
捕食性天敵:因為蝴蝶各個階段都是屬於高蛋白質的營養,所以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生類及其它節肢動物,蜘蛛等,都很喜歡吃。從蝴蝶的卵、幼蟲至蛹及成蟲都有動物吃他們。
環境棲地的破壞----最嚴重且不可逆。
蝴蝶的卵約200-400個,順利孵化成長化蛹羽化交尾的大約只有兩隻。
蛺蝶有領域行為
蛺蝶的雄蝶是有領域性的蝴蝶,當外來物靠近,牠就會揚翅而飛驅離,不過牠不會就此揚長而去,必只要人已離開或站著不動,牠會回到原處。
把握這點特性,可以和他玩遊戲,舉高手指或帽子,牠會飛過來停棲。
最好的解說是可以請蝴蝶上身,就近觀察解說,卻不會傷害到蝴蝶。
雄蝶群聚吸水
雄蝶有群聚吸水之習性,常可在溪邊觀察到與數種蝴蝶混棲吸水之現象。雄蝶吸水主要是在攝取鈉等礦物質,水可以溶解礦物質,水中的礦物質經吸收後,多餘的水份會從尾部排出。為繁殖下一代儲備這些能量,在交尾時把這些物質送給雌蝶。
來自蝴蝶的靈感
日本有一個三秒膠傳奇,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小
冬天賞蝶很可能找不到蝴蝶,那即使是一隻平凡的白蝴蝶,也可以有不平凡的解說。例如說誰能耐得住低溫?
白粉蝶與緣點紋白蝶同樣以多種十字花科為寄主,緣點白粉蝶與白粉蝶目前的物種比例紋白蝶較具優勢。經過研究調查,發現同樣一年六世代的白粉蝶與緣點白粉蝶,前者在某一世代具有渡冬基因,生存條件優於後者,也就是說在嚴寒的天候狀況下,白粉蝶是可以以蛹渡冬,等待氣候回暖,羽化繼續生命的傳承。所以媽媽買回來的十字花科蔬菜,放在冰箱中,幾天後緣點白粉蝶的幼雛會被凍死,而白粉蝶的幼蟲依然可以繼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