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1523100/03/26 『蜜蜂生物學生態簡介』 講師:何鎧光 ______記錄:1138趙玫

100/03/26 「蜜蜂生物學生態簡介』講師:台大昆蟲研究所  何鎧光 教授 ______記錄:1138趙玫

前言

    蜜蜂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看看地球上地質的歷史,蜜蜂出現在地球上大概是在中世紀,大約有一億五千萬年,人類歷史大概只有一百萬年,北京猿人離現在大概是五十萬年,蜜蜂在地球上不斷的演化不斷的擴充領域,但是雖然牠不斷擴充領域,牠的分布仍然侷限在舊世界。

    所謂舊世界就是亞洲、歐洲及非洲,到了16、17世紀,人類到處去探險,東方有鄭和,西方有西班牙、葡萄牙人航海的熱潮興起,因此發現美洲新大陸,由於人們的移民、遷徙也把蜜蜂從舊世界帶到新世界,到現在為止大概有人類的地方都有蜜蜂。

 

蜜蜂的分類地位

    膜翅目

    蜜峰總科

    蜜蜂科

    蜜蜂亞科

    蜜蜂族

    蜜蜂屬

目前在全世界有9種,台灣有2種(Starr, 1992)。

 

    真正能叫蜜蜂的是社會性生活的昆蟲,並有以採集花粉、花蜜為食的特性。蜂類裡面還有很多是獨居性的,雖然牠也會採花採蜜,我們不把牠叫做蜜蜂,也有一些社會性生活的蜂類,但是牠不是以花粉花蜜為食,我們也不把牠叫做蜜蜂。所以蜜蜂的種類並不多,全世界一共有9種:

    大蜜蜂

    小蜜蜂

    黑大蜜蜂

    黑小蜜蜂

    沙巴蜂

    綠努蜂

    印尼蜂

    中國蜂 〈東方蜂〉

    西洋蜂

 

    中國蜂、西洋蜂是人類飼養的兩大種類蜜蜂,其餘七種叫做熱帶蜜蜂,是野生性的,很難蓄養,都是從野外蜂巢取蜜。所以跟我們關係比較密切的是中國蜂與西洋蜂。

 

蜜蜂之自然分佈〈圖略〉

西洋蜂原始分布地區:中東開始包括歐洲大陸、非洲大陸

中國蜂原始分布地區:中亞向東包括整個亞洲大陸

熱帶蜂原始分布地區:印尼等亞洲熱帶地區

 

    採蜜能力,西洋蜂優於中國蜂,所以全世界飼養的數目以西洋蜂為主。中國蜂只限於中國大陸、台灣、印度有一部分,其他地區沒有。

    再回顧一下人類與蜜蜂的關係,大約一萬年前人類曉得蜜蜂的好處。西班牙瓦崙西亞山洞內留下石器時代壁畫紀錄,人類當時爬到高處採野蜂蜜,這是最早人類與蜜蜂發生關係的紀錄。離現在大約五千年前人類開始飼養蜜蜂,現代以木箱蓄養蜜蜂。非洲現在仍以原始方法「草籠蓄養」,缺點是無法將蜂巢內的蜜取出,只能”毀巢取蜜”。

 

蜜蜂的重要性

  學術重要性

    蜜蜂的身體構造非常具有特異性,所以蜜蜂是昆蟲之中學術研究最徹底的材料。全世界學術性的刊物,有昆蟲類、動物類,也有專門研究蜜蜂類的刊物,每年以蜜蜂為材料的研究報告約有一千篇之多。所以我們說蜜蜂有學術重要性。

 

  生態重要性

    我們越來越重視生態保育,蜜蜂又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牠能夠替野生植物傳授花粉,讓這些植物傳宗接代、繁殖茂盛,並且提供野生動物食物、棲所等等,可以讓生態環境非常多樣化,所以如果沒有蜜蜂替這些開花植物傳粉的話,地球就不會如此美麗,所以蜜蜂在生態上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經濟重要性

    蜜蜂為農作物傳播花粉,讓農產品的產量提高、品質提升的授粉效用相當大,台灣農作物當中有百億以上產值的產業不多,一為檳榔,另外一個就是蜜蜂授粉的效果,產值都超過百億。人類喜歡蜜蜂並不是因為知道他會授粉,蜜蜂除了花粉之外,本身的產品如蜂蜜、蜂王漿、蜂臘、蜂膠,甚至我們討厭的蜜蜂叮人的蜂毒都是對我們人類很有經濟價值的產品。蜜蜂可說全身都是寶,甚至於還有很多人將蜂王的幼蟲當做人類的食物,為相當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所以蜜蜂的重要性才會受到全人類的重視。

 

蜜蜂的習性行為

蜂群的組成:蜂是社會性行為,組成分子分為三種。

   蜂王(Queen):雌性,蜂群中通常是一個蜂王。(蜂后)

   雄蜂(Drone):雄性,數量隨季節變化,春天是蜜蜂繁殖的季節,需要足夠的數量來跟處女蜂王交配,所以繁殖季時保持很多的雄蜂。夏天交尾季節過了,外面的食物逐漸稀少,到了冬天尤其如此,所以雄蜂的數量就漸漸減少,甚至蜂群中一隻雄蜂都找不到。雄蜂除了與處女蜂王交配之外什麼事情也不做,遊手好閒,軀體以及食量皆比一般工蜂大的多,只是白白消耗糧食,所以蜂群便不讓這些沒有用的個體生存,工蜂會把雄蜂趕出巢外,不讓他進來而在外面餓死、凍死。

   工蜂(Worker):其餘的個體都叫做工蜂,到了冬天一個蜂群大概有幾千個個體,到了繁殖季節一個蜂群大約有好幾萬個個體,這些主要的成員都是工蜂,工蜂也是雌性,但他沒有生殖能力,其內生殖系統退化,不如蜂王那樣完全。

 

蜜蜂的巢房

    工蜂從牠自己所分泌的臘取下來建造巢房,臘片構成的巢框叫”巢皮”,在巢皮上建很多六角形的叫蜂室或蜂房。工蜂房、雄蜂房看起來幾乎一樣,其實略有差異。雄蜂房比工蜂房略大一點,肉眼不易分辨,但從位置可以分出來,通常工蜂房多在蜂巢的上方以及中間,雄蜂房多半在邊緣的地方。舊巢片有變異性,若3、5年均未更新,邊緣地方破損,工蜂會去修補(多半會造成不同)。蜂蓋亦可看出來,蜂房內幼蟲老熟化蛹時要用臘封起來,蜂房封蓋較突出的是雄蜂房。蜂后的蜂房稱為王台,工蜂房產下卵為受精卵,變成雌性個體,再改造蜂房開口,讓裡面幼蟲可得到非常多的食物,因為食物為蜂王乳,個體發育的比較大,比較長,所以蜂王的王台特別大,似花生粒,很容易區別。

 

蜜蜂的分工

蜂王:單一功能:產卵

雄蜂:單一功能:與蜂王交尾

    講到蜜蜂的分工,主要是講工蜂,以日齡來分工,從小到老,各個成長階段擔任不同的工作。

    工蜂的壽命約40天左右,前面20天所擔任的工作是巢房裡面的工作,叫內勤蜂;後面20天便擔任野外採集花粉、花蜜的工作,還有水、蜂膠,從事野外採集的蜂稱為外勤蜂。

 

內勤蜂的工作:

    清潔巢房:剛剛從巢房裡面羽化出來的新工蜂,1~3天日齡,負責將巢房打掃乾淨,提供蜂王產卵,中年身強體壯的工蜂則清潔巢箱,例如:將死亡蜂拖出。

    飼養幼蟲:3~7天日齡,將巢箱內儲存之花粉、花蜜調配成蜂糧,提供幼蟲食用。4天日齡以後的大幼蟲吃花粉花蜜調配成的蜂糧,餵到7~8天左右停止,改餵食小幼蟲,因為身體發育的關係,頭部有2個腺體,分別叫做大顎腺以及下咽喉腺,開始有分泌蜂王漿(乳)的功能,從嘴裡分泌出並吐到蜂王巢室內餵食小幼蟲(剛從卵孵化之1~3天)。餵食幼蟲的腺體分泌功能約5天左右。

    建造巢房:約13天日齡,頭部分泌蜂王漿之腺體停止分泌,取而代之另外腺體〈臘腺─分泌蜂臘〉開始有分泌功能,工作從飼養幼蟲變為建造巢房、修補巢房。

 

    兩星期左右,工蜂發育至青壯年,發育完全且體力充足,足以負擔費力的工作例如搧風換氣。在很小的空間內存在著幾萬個個體,且堆積很多含水物質,故在巢房內必須要把內部的熱、潮濕空氣排出,將外面空氣引入,讓巢箱內空氣調節,由10天日齡左右之工蜂擔任。除此還擔任巢箱內接受食物的工作;外勤蜂採回的蜜並非直接吐到巢房內,而是交給內勤蜂,此為蜜蜂釀蜜的重要步驟。採回的蜜是多醣類、蔗糖類等含水量高的物質,外勤蜂將採回的蜜交給內勤蜂含在嘴裡,混合嘴內含有酵素的唾液,將花蜜內的多醣類轉化為葡萄糖、果糖的單醣。同時巢房內的熱空氣與嘴內不停轉動的蜜互相接觸,使水分快速的減少。內勤蜂將蜜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再吐出儲存,所以外勤蜂從野外採回的蜜叫花蜜,蜂箱內我們所收穫的蜜叫蜂蜜。兩者不同在於花蜜為多醣,而蜂蜜為單醣;花蜜含水分約40%,蜂蜜含水份約20%以下。

    內勤蜂末期,約3星期左右的日齡,身強體壯便擔任守衛的工作,停留在蜂箱進出的地方防止外來的侵略。

 

外勤蜂的工作:

     由於前20天都在巢箱內沒出去過,從內勤蜂轉為外勤蜂試飛是必經的過程,測試翅膀飛行的能力、蜂箱的特徵,以確保自身是否能飛行、飛行後是否能順利歸來等等,這階段完成才叫外勤蜂,牠才能飛出去採花、採水、採膠,直到老死為止。

    蜜蜂的死亡是突然的,有時她飛到野外去採集食物,沒體力飛回便死在野外,有時回到蜂巢,第二天飛不出去(晚上死在巢中),所以剛說巢箱內有些死亡的個體,需要壯年清潔蜂來清除。

 

蜜蜂的構造〈圖略〉

    頭部有兩個非常發達的腺體,一個叫做大顎腺,另一個則稱為下咽喉腺,這是工蜂分泌蜂王漿的腺體。還有一個腺體是唾液腺,工蜂分泌唾液來轉化花蜜,從蔗糖轉化為葡萄糖及果糖,靠唾液內的酵素。停止分泌以後,臘腺開始有功能,臘腺在腹部的腹面,是用來建造巢房原料。後面有一個臘室腺,牠的功用是在工蜂搧風換氣的時候,部份工蜂頭部向巢內,腹部末端朝外,腹部高高舉起,振動翅膀,一方面將巢內熱、濕空氣排出,同時也把身體末端臘室腺分泌味道排出去,讓外面外勤蜂知道回巢的路線,這屬於一種費洛蒙。毒針就是產卵管,工蜂沒有產卵的功能,而是一種防衛的武器,只有蜂王才有產卵的功能,產卵管的基部有毒囊產生毒液,同時還有一個腺體也會釋放費洛蒙。腳底下也有腺體也會分泌費洛蒙,這個費洛蒙的作用是蜜蜂到花朵上採蜜,腳會和花朵接觸,把腳底腺體分泌物留在花朵上,把這朵花的花蜜採完飛走,後來的蜂根據前者留下的味道辨別這朵花還有沒有花蜜,就不必白做工了,是作記號的費洛蒙。

 

分蜂〈封〉

    蜂箱空間有限,繁殖季時一個蜂箱內數量可達好幾萬隻,在有限的空間內,又要繁殖產卵又要儲藏食物,空間受到限制而十分擁擠,又熱又潮濕。此時蜜蜂要分封,老的蜂王帶一部份工蜂離開原來的巢房,另覓棲所。此 空間留給後來產生出來的新的蜂王,這就叫分封。這是自然現象,但是養蜂人不願見此現象發生,因為分封老蜂王帶一部份工蜂跑掉了,對養蜂人來說是損失,所以一定要制止自然分封,採取人工分封。到了要分封的季節,準備一個新的蜂箱,放在分封群旁邊,把老蜂王及一部份工蜂搬出來,原來的巢箱內留一隻或少數幾個王台讓新蜂王出來後空間不會擁擠,如此蜜蜂就保留著,同時蜂群數增加。(人為木製巢皮易採蜜,且保持蜂巢;自然界巢皮不規律,不易採蜜)

 

蜜蜂的語言

    蜜蜂彼此之間交換訊息與情報的方法,三種方式

    聲音:蜜蜂向你飛來時是善意或惡意、要攻擊或不攻擊的聲音是不同的。有 

          經驗的養蜂人不需開箱檢查,只需從蜂箱外聽蜜蜂發出的聲音,就知

          道蜂群的狀況。食物不夠、飢餓、太冷或太熱、蜂王消失群龍無首以

          及分封等情況,聲音皆不相同。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學者用聲波記錄器

          紀錄蜂群所發出的聲音,何種狀況下發出什麼聲音,在研究報告中也

          有提出過。

    費洛蒙:蜜蜂身體有很多的腺體,有些是分泌費洛蒙的腺體。

            臘室腺讓外勤蜂知道回巢路線。

            一個蜂箱內個體達數萬隻,一隻工蜂的壽命僅約40天左右,在牠

            的生命期中也許沒有看過蜂王,但是每一隻工蜂都知道有蜂王存

            在,便是靠費洛蒙得知。蜂王頭部的大顎腺分泌出來的物質被稱為

            蜂王物質(蜂王費洛蒙),讓工蜂知道蜂王存在,這個蜂王費洛蒙還

            可以抑制工蜂卵巢的發育,如果此蜂群的蜂王突然死亡,又無其他

            取代的王台,蜂王物質消失了,很快的一部份工蜂卵巢慢慢變大(沒

            有抑制發育的物質存在),可能擁有產卵的能力。

            工蜂毒囊附近有一個腺體分泌費洛蒙,叫做警戒費洛蒙,如果工蜂

            找到一個敵人,把毒針刺進去,毒液注射進去,同時毒囊附近的腺

            體費洛蒙也分泌出去,告訴同伴敵人出現,需盡快抵抗。所以當被

            蜜蜂叮咬,最好把被叮的部位用手或手帕等將該部位蓋住,迅速離

            開該地區,以免警戒費洛蒙吸引蜜蜂同伴前來攻擊。

    舞蹈:蜜蜂飛行半徑最遠可達距離巢房5~6 公里。外勤蜂採到食物用舞蹈

          告訴同伴食物在何處,距離有多遠,伙伴了解訊息以後直接飛到有蜜

          的地方去採集。

          舞蹈分為兩種:〈圖略〉

          圓圈舞(畫圓圈):圓圈舞表示蜜源近,離巢約100公尺,也有書說100

          碼,不指示方向。

          搖擺舞(經過直線時腹部搖擺,圓圈+直線):搖擺舞則表示蜜源距離

          超過100公尺或者100碼,食物方向:與太陽同方向,直線方向向上;

          與太陽反方向,直線向下;在太陽的左方或右方,直線即傾斜向左方

          或右方。距離:跳直線時,同時搖擺腹部,每15秒鐘跳搖擺舞經過

          直線的次數,越快、經過直線次數越多,表示蜜源離巢較近;15秒

          經過直線2次,表示蜜源離巢距離約5~6公里。

 

蜂毒

    蜂針醫療人類疾病。利用蜜蜂去叮某些部位,醫治某些特定的疾病,最為大家熟悉的是風濕病。很多疾病可用蜂針療法,只是使用的量要與醫療的部位配合。大陸有蜂療醫院,也分內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美容等等。

 

蜜蜂授粉的重要性

    蜜蜂是授粉最好的昆蟲,雖然授粉昆蟲很多,蝶、蛾、蠅,以至於在植物上活動的一些細小的昆蟲,多多少少都有傳授花粉的功效,但是唯獨蜜蜂可以用人為的方法,送到要授粉的農作物的地方去。若面積廣,可增加蜂的數量。可是其他天然蟲媒昆蟲你請不動,只有牠自願去,才有貢獻。甚至有些是植物害蟲,雖有授粉功效,但是他是害蟲,像蝶類很漂亮,但幼蟲危害植物,所以益害很難定論。所以我們強調授粉就是蜜蜂有益無害,但是有一些授粉昆蟲也慢慢提倡,如切葉蜂、壁蜂、熊蜂,尤其是熊蜂,現在已經商業化,專門用來授粉,因為現在設施農業很流行,為要農作物品質提高,以網室、溫室栽培農作物,授粉昆蟲被隔絕在外面,但一定要授粉,可是蜜蜂在網室、溫室授粉效果雖然有,但是也有一些缺陷,蜜蜂有向上飛的習性,而這些缺點剛好熊蜂可以彌補,熊蜂在網室裡面飛行,差不多就是飛在植株的上方而不會去碰觸上方的網子,所以他授粉的效果如茄科植物,熊蜂的效果就比蜜蜂好。

 

世界養蜂現況

    目前全世界飼養之蜜蜂總數為5000~6000萬群。

※    歐洲數量最多,密度最大

※    亞洲種類最多,產品多樣化,全世界9種中7種熱帶蜂都在亞洲。

※    美洲、大洋洲,養蜂歷史最短,但發展快,機械化程度高。

※    非洲除埃及、南非技術較先進外,大多為原始飼養,單位產量最低。

 

蜂群之管理

選擇場地:不要低窪、潮濕,不近公路、鐵路,減少干擾,要有乾淨水源,不能

          有大水域;選擇落葉樹下,夏蔭冬陽,北有屏障避冷風,東南方向佳,

          最先看見陽光,蜂可早起工作。

即時分封:避免自然分封,產生損失。冬天蜂箱內蜂減少,要合併。

養蜂原則:要養強群,抵抗病蟲害能力強。

 

蜂產品

蜂蜜

    用來代表一國生活水準的高低,過去使用每人每年雞蛋消費量作為生活指標,現在蜂蜜的消費量也是現代化的生活指標。國民平均一年食用蜂蜜愈多,代表國家越先進,生活水準越高,目前全世界首推德國。

國家

用量(kg/每人每年)

德國

1.5

美國

1

日本

0.5

台灣

             0.2(大有成長空間)

  

 

 

 

花粉

    集中後腳脛節帶回,主要幼蟲食物,高蛋白質。

蜂王乳

    王台內充滿蜂王漿,蜂王幼蟲泡在裡面,整個幼蟲期都吃蜂王漿。繁殖季節時,蜂王一天可產高達2000粒卵,此時工蜂便會餵食蜂王漿給蜂王。非繁殖季節蜂王一天僅產300~500粒卵,此時工蜂便不再餵食蜂王漿,蜂王必須自己去蜂房吃蜂蜜以及花粉。

蜂膠

來源:外勤蜂採集特定植物的樹脂、〈多數是一些針葉樹、松、杉、柏、柳等〉、花粉混合蜂臘、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將蜂箱到處塗滿蜂膠,尤其對外的開口、破損、縫隙、通風口。研究蜂膠作用後,發現它是天然抗生物質,幫蜂群消滅有害微生物、細菌、病毒,可用來抑制病原在巢房中滋生,確保幼蟲正常的生長。

    只有西洋蜂採集蜂膠。

 

蜜蜂的親戚

認識毒蜂

    主要的是胡蜂〈虎頭蜂〉、長腳蜂類,也是社會性生活的,都具有毒針,虎頭蜂、長腳蜂在自然界是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蟲為食。所以嚴格的說,對於人類消除害蟲來講,胡蜂也有牠的貢獻。

 

一年生活史

    現在這個季節,胡蜂剛好越冬完,去年秋末冬初交過尾的蜂王,找一個隱蔽的地方去越冬,3~4月間開始活動,找一個棲所自己建巢,然後在裡面產卵,5~6月間建立起小小規模的巢,自己撫養幼蟲長大。幼蟲出來以後變成工蜂,之後蜂王專門產卵,野外取食、建造、擴大巢房的工作都是由一批批工蜂擔任,到了9~10月蜂群發展到最大,依種類不同從幾百個個體到上萬個個體〈到了9、10月甚至11月,登山郊遊特別要注意胡蜂的攻擊〉,11月開始就有新個體繁殖,進行交尾,築巢於樹上、屋簷下、地底等等。

 

種類

臺灣七種虎頭蜂中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與人關係較密切,常築巢在公園樹木上。台灣大虎頭蜂的個體大,注入毒液最多。

 

胡蜂攻擊主要原因

領域:侵犯領域就攻擊,攻擊性強的領域範圍大。

天氣:陰雨天,蜂不出外而留在巢內,個體數多,若此時侵入領域,攻擊後分泌         警戒費洛蒙告訴同伴,瞬間同時會有很多蜂群來攻擊,就相當具威脅性。

 

看見蜂巢避免侵犯領域,盡量繞道而行。

野外工作、活動時穿著鮮艷衣服、噴灑濃厚香味,都會激怒胡蜂。不揮舞衣服,冷靜迅速遠離。

除了找專業的人摘除蜂巢之外,也可找消防隊協助,千萬不要自己冒險。

回應

33屆聯誼會

會長 徐玉英

總幹事 黃華敦

研究組長 楊麗蓉

財務組長 黃素芬

編輯組長 高桂枝

資訊組長 蘇信憲

首席監委  蔡耀勤

監委   賴麗霞 呂理賞 謝和錦

 

    沒有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