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1514100/03/26『鳥類解說經驗分享』--師:沈錦豐____記錄:1233李欣欣
陽明山國家公園志工研習:『鳥類解說經驗分享』---主講者:基隆鳥會總幹事
時 間:100年3月26日9:00--12:00 地點:陽明書屋大忠館
記 錄: 1233 李欣欣
前言:
參加這次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解說志工,因此課程內容以『解說的角度』切入,分享自己帶活動、上課的經驗,今天的分享內容大家都可以複製使用。解說的目的就是要讓參加者能夠產生興趣與增加印象,我的別稱「老鷹11隻」靈感來自高球名將「老虎伍茲(五隻)」及兒歌『兩隻老虎』。「老鷹」是基隆鳥會的標誌因此很容易讓別人記住。
因為參加今天活動的學員有七成沒有參加上次『蜻蜓的辨識』課程,如果分享「蜻蜓解說」,可能有些銜接不上,因此課程內容改為「鳥類解說經驗分享」。活動中歡迎『有獎徵答』累積最多照片者將贈送『鳥與北方三島』一書。
一、 鳥的定義—兩隻腳、有羽毛
利用手影遊戲作為活動的開場與互動--手—狗—鹿—鳥--,一般人都以外型辨別,因此看到鳥的外型就可很快的說出答案。曾經問受刑人「鵝」是不是鳥類?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一般人的直覺認為雞、鴨、鵝..都不是鳥類,如果以鳥類的定義—兩隻腳、有羽毛--(羽毛有羽鞘,毛沒有)來辨別,雞、鴨、鵝、企鵝都是鳥類。但是鳥的外型很容易造成種類辨識上的混淆。
◎夜鷺
夜鷺(夜光鳥)是很容易在水溝、溪流、水池邊觀察到的鳥類,體長約60公分,紅眼睛是其特色(因為愛上網),亞成鳥身體褐色有繁雜淡色斑點。剛開始觀察老鷹時,有一次追蹤到基隆河畔發現一群老鷹棲息在河邊,非常興奮。原來是把夜鷺的亞成鳥誤認為老鷹,這是初學者很容易鬧的笑話。記得2000年時全民關注木柵動物園「國王企鵝孵蛋」,有一次帶八堵賞鳥公園的賞鳥活動,有一位小朋友很興奮,因為發現「企鵝」站在河邊--兩種鳥站的姿勢很像,原來把夜鷺看成企鵝了!(要及時給予正確的知識—企鵝只生活在南極)。
二、鳥有什麼好看 — 好看的顏色、好聽的音色、外型有特色、有趣的行為
(一)、好看的顏色
◎台灣藍鵲
十幾年前開始學習賞鳥,在瑞平公路的懸崖邊由上往下看,正在繁殖期的台灣藍鵲展開六對尾羽,寶藍色的羽毛末端一節白色,像一把漂亮的扇子。讓我非常驚豔,問了沈振中叔叔才知道這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台灣藍鵲(長尾山娘),當下決定買望遠鏡。台灣藍鵲有群聚性可看到十來隻的家族,所以又名『長尾陣』
除了漂亮的外型台灣藍鵲的「合作生殖」--第一窩孵出的台灣藍鵲成熟後會協助親鳥哺育弟弟妹妹—可以跟遊客介紹。
◎五色鳥
第一次看到十幾隻站在電線上,發現喉部有五彩繽紛的羽毛以為是鸚鵡(兩者的差別是嘴的形狀,鸚鵡的嘴是彎曲的)。五色鳥有三個值得介紹的地方
1、叫聲—春夏天可聽到沈重的『郭、郭郭…』求偶叫聲,因為五色鳥喉部鳴肌比較單調,不像叫聲比較好聽的鶯亞科、畫眉科都有發達的鳴肌。
2、築巢—五色鳥會挖樹洞築巢。「在一根樹幹上,五色鳥會選擇向上的傾斜面或向下的傾斜面啄洞築巢?」可與遊客做互動。根據調查約有70--80%會選擇向下的傾斜面,因為在梅雨季節裡避開淋雨。這樣的選擇應是學習而得,當幼鳥時會從巢中探頭看四周環境,感受到的是可受到遮蔽的環境。這樣的經驗會記憶累積影響成鳥後築巢的選擇,反之可能就因巢中積水幼鳥無法安全平安成長而遭淘汰。
3、腳抓樹枝—五色鳥與啄木鳥抓樹枝的方式都利用2爪在前2爪在後的方式,目的是扳得牢固(一般的鳥類是一爪在前三爪在後)。
※鳥類站在電線上睡覺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因為腳上的關節彎曲,會使韌帶彎曲而造成爪緊緊抓住電線而不會掉下來。但是五色鳥是少數沒有這樣本領,睡著了很容易從樹上掉下來,因此要回巢洞裡睡覺。
◎灰喉山椒
台北近郊灰喉山椒出現在五指山系及烏來山區,因為陽明山不是五指山系所以沒有。這種鳥除了關係位置顏色相同(灰、黑)外,其餘部分羽毛顏色不同。雌鳥的羽毛是橄黃色,雄鳥的羽毛是橙紅,很容易看成兩種鳥。早期以雄鳥的顏色命名叫『紅山椒鳥』對雌鳥很不公平,後來以『兩性平等』的概念更名「灰喉山椒」。
◎彩鷸
屬於夏候鳥四月份後比較容易發現,出現在水田、草澤….陽明山有可能看得到。圖片上的兩隻大小顏色不同猜一猜哪隻是公的?大家異口同聲選擇體型大羽毛漂亮的那一隻,結果答案是「錯」的。一般人的經驗中認為「公雞比母雞體型大、羽毛漂亮、氣宇軒昂」,因此認為鳥類也如此。其實鳥類有20%雌鳥體型比較大或羽毛比較漂亮,繁殖期的行為是公鳥先築好巢,母鳥巡視後滿意的才接受交配,產下一顆卵後就離去另覓新歡,公鳥接著孵蛋,孵化後小鳥就可行走(像小雞),公鳥就要負責育雛做單親爸爸。有一首歌『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在這裡應該改成『女人不該讓男人太累』。基隆鳥會有一年主要幹部全部都是女性,由女人當家,就戲稱為『彩鷸家族』。
(二)、好聽的音色--鳥叫的聲音要用自己的文字記錄會比較好記住。
◎繡眼畫眉
顏色不起眼,不太容易解說但是有好聽的聲音,一般書上寫會發出『ㄐ—ㄐ--』聲,但是有一次晨跑就聽到一隻叫「咱來去台中」(台語)(五個音節),另一隻叫「當時出發」(台語)(四個音節)。繡眼畫眉叫聲大都是4或5個音節,頭烏線的叫聲『是誰打破氣球』有6個音節,這是兩者區分的重點。
◎台灣畫眉與大陸畫眉
畫眉鳥有好聽的音色,以前很流行飼養大陸畫眉舉行比賽(用黑布蓋住鳥籠,到公園遛鳥),以能「叫出幾個音節,聲音好不好聽」作為評分。台灣畫眉因為被捕捉,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但是田寮洋(新北市雙溪區)每年都可以看到。公鳥為了求偶與宣示領域會鳴叫,音節很多非常好聽。如果聽到其他公鳥的叫聲會加以驅趕,利用這個特性跟它互動會越飛越近,捕鳥人就是利用這個方法捉鳥。在野柳地區可以看到台灣畫眉(體型較小)與大陸畫眉(體型較大),因為兩者是同種不同亞種可以交配產生下一代,但是下一代沒有生殖能力。
◎ 白頭翁
白頭翁分佈在台灣北部、西部、東北部宜蘭、南部至楓港地區,叫聲嘹亮多變化「巧克、巧克力--」是最常聽到,在求偶期叫聲更有變化「德基哈囉」、「貓咪一樣大」(台語)、「雞骨頭加酒」都是白頭翁的傑作。中部有一為廟住說附近的白頭翁會叫「觀世音菩薩」(台語),自己到日月潭也聽到白頭翁鳴叫「滴鈴--」(類似棕面鶯的叫聲),所以就給了「鳥類也會講方言」的結論。其實只要喉肌夠發達,鳥類的叫聲是後天學習而來。曾經有人在幼鳥階段教唱「綠油精」歌曲,長大野放後鳥叫聲竟然是「綠油精」,所以白頭翁叫「觀世音菩薩」(台語)是可能的。
除了叫聲的解說也可串連到白頭翁、黑頭翁、紅嘴黑鵯(三種同為鵯科)的故事。黑頭翁分佈在海岸山脈(蘇澳以南的花東地區與恆春半島)。在布農族有個傳說故事:有一次接連下了很多天的雨,住在低處的布農族只好避居山頂,慌張間忘了帶火種,好不容易發現另一個山頭有火光,就想去引火。但是派誰去呢?蟾蜍自告奮勇前去引火種,但是因需涉水而失敗了。族人發現正在悠閒踱步的烏頭翁,要求它前去取火種。烏頭翁看見地上有一堆白粉,趕緊順手抹到頭上,說:「我已是白髮蒼蒼的白頭翁,不適合去做這個工作叫黑鵯去吧!」 黑鵯前去取火種,因為太燙了不停的利用嘴喙、左腳、右腳交換拿火種(就像拿出剛烤好的地瓜會左右換手)把嘴、腳都燙紅了,終於帶回火種。因此布農族對於蟾蜍與紅嘴黑鵯非常尊敬。而『奸巧』的烏頭翁得不到族人的喜愛。
(三)、外型有特色
◎冠羽畫眉
冠羽畫眉的外型有個龐克頭,會發出「吐米酒--」、「吐米修--」、「小朋友」(小學生認為)的嘹亮叫聲。陽明山大屯自然公園可以看得到,台灣中低海拔的山區很容易發現。冠羽畫眉有『合作生殖』的特殊習性,他們可以2-3對一起築巢孵育,第一窩的哥哥姊姊也會幫忙孵蛋。繁殖期結束後,只有領袖型的公鳥可以鳴叫,聽到一聲「吐米酒--」大概要估算有10隻。如果「吐米酒--」此起彼落就表示有一大群的冠羽畫眉。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最特殊的地方是像「琵琶」的黑嘴,全世界數量非常少列為一級保護的鳥類。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到台灣曾文溪口過冬,族群是世界第一。當地原本是七股工業區開發預定地,因此保育與經濟起了衝突。約民國80年台灣人還沒有保育概念,只有一個中華野鳥保護協會大力呼籲。當時為了工業區開發要驅趕黑面琵鷺,結果開槍打死一隻(當時數量只有100多隻),英國廣播公司加以報導,引起世界各地保育團體大加撻伐,加上犀牛角、殺老虎事件,台灣突然間因保育形象很差而揚名世界。因而激發各個保育團體的成立,如「荒野保育協會」、『蝴蝶保育協會』..努力做保育提昇台灣的國際形象。所以黑面琵鷺對台灣的保育工作有很深的意義。
其次分享野放受傷的黑面琵鷺故事。一般有繁殖能力的黑面琵鷺大約2-3月就會飛回繁殖地,當年五月一隻黑面琵鷺因受颱風影響而受傷,在基隆被民眾撿到,送到鳥會來,只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照顧,深怕有三長兩短,在照顧期間根據文獻要餵蚌殼類,但他根本不吃,最後是餵魚類才成功。終於復原可以野放了。一般是哪裡捉到就要在當地野放,但是基隆不是黑面琵鷺的生活區域,不適合野放。第一次協商送到關渡自然公園但被拒絕,要求送回七股濕地,後來關渡自然公園也飛來一隻,第二次協商才得以野放成功。
「黑面琵鷺」這個名稱也可以分享。當年呂秀蓮副總統到曾文溪口關心保育工作,把「黑面琵鷺」說成「黑面琵鳩」引來笑話。後來立法院長劉松藩也來了
把他叫做「黑面琵琶鷺」也被取笑。張大春就在報上撰文,中國有些連綿字如果單獨使用是沒有意義的,例如「忐忑」、「鞦韆」、「琵琶」,所以正確的稱法應是
「黑面琵琶鷺」,但是大家已經叫習慣「黑面琵鷺」所以就將錯就錯了!
◎水雉
水雉被稱為「凌波仙子」生活在水域地區,當年台南關廟為了興建高鐵,影響水雉的生存。於是台糖用「以地易地」的方式保護水雉的生存。這是台灣第一個成功的例子。先營造一個適合的水域環境,再把水雉遷移過去,結果成功的繁殖。高鐵得以順利施工不必更改路線。珍古德每次到台灣都會去看看保育的狀況。
◎高翹鴴
出現在海岸附近的水田、魚溫、沼澤等淺水地帶,在過境期陽明山有可能出現。
特色是有很長的紅色腳,像一根紅色的吸管,還能彎曲呢!
◎朱連雀
11月—2月會到台灣過冬,因為數量很少,每次來都會引起轟動。有一年在陽明公園花鐘附近有20多隻,讓鳥人都瘋了,附近的遊客都感到不可思議。朱連雀的長相特徵是「龐克頭、戴黑色墨鏡」,尾巴是紅的就叫「朱連雀」,尾巴是黃的就叫「黃連雀」,數量更少。常常20隻的朱連雀中夾雜一隻黃連雀。
◎ 冠鷿鵜
頭頂上有黑色冠羽像個龐克頭,夏羽頸上部有黑色環狀飾羽。11月到翌年3月稀有的冬候鳥。金門較容易看到,台灣偶然會出現。
(四)、有趣的行為
◎求偶的行為
鳥類的求偶行為很有趣,會利用跳舞、唱歌、築巢、餵東西吃追求雌鳥。
影片中冠鷿鵜的親戚求偶的行為像跳雙人芭雷,國外有紀錄他會追小船。
◎對付鏡中鳥
一般的鳥(鴉科比較聰明除外)看到鏡子中反射出的影像,並不知道是自
己,會用嘴或腳去攻擊或驅趕。但是黃尾鴝用的方式很特殊,2001年張傳炯教授在貴子坑發現一隻站在貨車駕駛座的黃尾鴝,對著後視鏡中的自己排遺,直到大便把鏡子都塗滿看不到自己的影像。當時引起很大的震撼,但是這不是單一個案,有一次在秋紅湖也看見一隻黃尾鴝對著落地鏡排遺,只是鏡子太大真怕黃尾鴝把自己累死。除了黃尾鴝外燕鷗也會有相同的行為。
◎聰明的鴉科
鳥類對數字概念很差。如果要觀察鳥,3人同時進入帳棚出來1人,鳥就以為裡面沒有人了!另一個方法是坐在車子裡,鳥會認為「人」是車子的一部份,而沒有戒心。。但是烏鴉是很聰明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在日本有一個烏鴉吃核桃的影片紀錄,烏鴉先把核桃從樹上咬下來丟在馬路上,如果是在郊區,車子比較少,三輛車子都沒壓到核桃,烏鴉會去挪動核桃位置,直到壓碎。在市區車子多核桃很容易壓碎,烏鴉會看紅綠燈,等紅燈亮起來車子停住了,才去吃核桃仁。美國也有觀察到烏鴉會到垃圾堆積場撿拾食物,但是週休二日不會去,因為垃圾車這兩天休息不進場。烏鴉除了聰明也很長壽,根據動物園的飼養記錄可活69歲。
喜鵲也是鴉科,所以很聰明。當喜鵲看到鏡中的自己身上有髒東西,會有「撥掉」的動作,表示他知道鏡子的影像是自己。除此當有喜鵲死掉時,其他的喜鵲會一隻隻分別銜樹枝獻禮、致敬的儀式宛如人類的告別式。
◎很壞的杜鵑
杜鵑的叫聲是「咕-咕」又叫布穀鳥,每年春天就會到台灣,杜鵑自己不築巢、不孵育有「托育」的習性。母鳥通常會先找比自己體型小的鳥所做的巢,把其中一個蛋吃掉或丟掉,產下一個蛋後就離開了,原來的主人會幫忙孵蛋。通常杜鵑的蛋會先孵出雛鳥,這時雛鳥會把巢中其他的蛋頂出巢外,讓不知情的母鳥以為是自己的寶寶只餵他一隻,當越長越大甚至比母鳥大,母鳥還繼續餵。
◎特異功能的狗—魚狗(翠鳥)
翠鳥主要捕食魚類,捕食的方法有二:常佇立水邊突出的枝頭或岩石上,發現獵物就衝入水中捕食。或在空中定點振翅,再急降衝入水中捕食。剛開始觀察鳥類時喜歡做簡單的紀錄,於是當天就統計翠鳥捕食的成功率,結果大約50%。這只是個案,有可能這隻是「菜鳥」,或者該處魚不多。第一次衝下水捉魚而不會再上來的翠鳥,根據新竹鳥會的紀錄有可能是因為:水太冷、魚比鳥大。翠鳥築巢於水邊的沙岸上,巢洞先往上挖一段後再往下挖,目的就是要讓蛋不會滾下來水也進不去。我們都認為翠鳥是吃魚的,可是我在秋紅湖就看見停在枝頭上的翠鳥一口把正要產卵的蜻蜓吃掉,這都是很有趣的行為。
◎散播謠言的紅嘴黑鵯
在大自然中常可看到成群的紅嘴黑鵯,他的外型特徵是全身黑色嘴跟腳都是紅色的,而且『唧唧唧』叫個不停很吵。我們就利用這個特性編一個散播謠言的故事(配上圖片)對小學生演講效果非常好。
有兩隻紅嘴黑鵯—傳播者與造謠者--正在嚼舌根,
傳播者說:白鷺鷥小時候叫「小白鷺」長大後叫『中白鷺』,他的爸爸叫『大白鷺』…。
造謠者搶著說:我知道我知道…『蒼鷺』是他的阿公…
傳播者說:我看到有一隻鴨子,他有兩個頭….(花鳧正在覓食)
造謠者搶著說:那有什麼稀奇,我看到一隻鳥只有頭….(從巢洞中探頭)
傳播者說:我還認識一個鳥朋友,那隻鳥只有一隻腳….(高翹鴴休息時單腳站立。鳥在休息時常單腳站立)
造謠者說:那有什麼,我的朋友不止一隻腳,他還有一隻手…(受傷的高翹鴴)
造謠者說: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剛買了一台電腦,他還會上網…(掛在捕捉網上)
這個謠言傳來傳去,傳到麻雀的耳朵裡
麻雀說:聽你們兩個在放臭屁…(回巢餵雛前對別的鳥裝腔作勢,宣示領域)
既然是謠言,一定要做澄清,我們逐一說明:※以上()是澄清的說明
紅嘴黑鵯是鵯科,與白頭翁同一科喜歡群聚,叫聲很多種應該會學畫眉科的叫聲,但是沒有人做調查紀錄。有時他會發出『喵--』叫聲,稱他做『樹上的貓』。
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都鷺科但是不同的種。很多人以為常吃的「小管」長大一點是「透抽」再大變成「花枝」最後可長成「章魚」,也是相同的錯誤。
小白鷺:一年四季都是黑嘴、黃腳(穿黃襪),通常生活在水域,主食是魚蝦。
中白鷺:容易與黃頭鷺與大白鷺混淆。繁殖季時嘴是黑色,但因為是冬候鳥,所以不會看到這個情況。非繁殖季時嘴是黃色的,嘴尖有一點黑。
大白鷺:繁殖季時嘴是黑色,但因為是冬候鳥,所以不會看到這個情況。非繁殖季時嘴是黃色的,嘴尖沒有一點黑。啄食後沾到泥巴,也可能被看錯,要小心。
黃頭鷺:夏天時頭上有黃色飾羽不會弄錯,嘴尖沒有黃色。
蒼鷺:體型最大的鷺科有
繫放;鳥被掛在網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被捕捉(照片中的白網),另一種是做研究,繫放用的網,一般會用黑網。繫放的目的是在量基本資料、上腳環或無線電追蹤器以瞭解其遷移飛行路徑。
搖屁股的行為:鳥類的這種行為出現在繁殖季比較多,除了給母鳥看,還會恐嚇其他的公鳥宣示領域。
三、陽明山的鳥
◎小彎嘴畫眉
小彎嘴最大的特徵是過眼線黑色,像是戴黑眼罩,叫聲「嘎歸—嘎歸—」一般書上寫「性隱密、不易看」行動鬼鬼祟祟,其實只要在定點等待是很容易看到的,只是要像照片中這麼多隻停在地上是很難得看到。
◎大彎嘴畫眉
叫聲『哇-霍--哇-霍--』聽得到卻不容易看到,有人賞鳥十年還不曾看過。但是3、4月是繁殖期,比較容易下到地上唱歌求偶,可以把握時機,但是不要干擾。如果發現受威脅孵蛋孵到一半,仍會棄巢。拍鳥的人常常利用食餌、鳥音吸引鳥,甚至用黏膠黏住,這都是不當的作法。
◎綠繡眼
「繡眼」是指眼眶有一圈白色,很好認。現在發現有些綠繡眼是日本遷移來的,而且比較會唱歌。這種鳥當紅,以前養大陸畫眉,目前很多人飼養綠繡眼。以前徐薇的廣播節目「飼養寵物」主題,有聽眾分享飼養綠繡眼的經驗,因為想幫鳥洗澡打開鳥籠,結果鳥飛出去,關門時被門夾死了!徐薇下的結論是:小鳥有可能被門夾死,大家要小心!中華鳥會也有飼養的經驗。傷鳥「小綠」,從還沒長毛就送到鳥會,從小與人相處,能與人親密互動後來因為停在椅子上,不慎被人坐死了。
◎紫嘯鶇
全身有紫藍色的光澤,公的會發出如腳踏車的煞車聲『唧--- 』尖銳響亮。有一次拍完公鳥後,鳥就飛走了。不久在溪澗旁的石頭上飛來一隻,因為沒有叫聲無法判斷公母(紫嘯鶇雌雄長相一樣),顏色也跟剛剛那隻不太一樣,以為是母鳥。過不久又飛來一隻,兩隻站在一起的姿勢、位置跟電影『斷臂山』的劇照一樣非常巧合。心想是不是同性戀(鳥類也會有同性戀的行為)。好奇心的驅使,回家後以鳥身上沾黏的白點比對相片,終於發現石頭上的第一隻鳥就是剛開始拍的同一隻公鳥。因為角度與光線不同,呈現的顏色會不一樣,這是欣賞紫嘯鶇有趣的地方。但是仍然無法判斷另一隻鳥的性別。
◎鶺鴒
在過境期很容易看得到鶺鴒,他們行動的方式是用「走的」不像麻雀用跳 的,快步走幾步後尾巴抖一抖,非常有趣。喜歡跟在牛車旁,啄食牛大便裡的小蟲,所以又叫「牛屎鳥」。灰鶺鴒與黃鶺鴒很不容易區分,要以腳的顏色來辨別,灰鶺鴒腳黃色;黃鶺鴒腳灰色。另外常見的還有白鶺鴒。
灰鶺鴒和白鶺鴒會有共同夜棲的行為,最先發現的地點是在國父紀念館仁愛路旁的菩提樹,上千隻的鶺鴒先停在附近的大樓上,天一暗下來,菩提樹就像磁鐵一樣,把上千隻的鶺鴒全部吸過來,非常壯觀。基隆鳥會也曾努力「12個車位換1400多個鶺鴒的床位」,讓保育與建設兼顧。首先先調查鶺鴒的數量,進一步實驗種相同的樹種於附近,但是鶺鴒並不會去夜棲。最後打聽好變更設計只要一週,花費50萬就可搞定。於是跟市長李進勇協商,終於成功完成任務。還在樹下舉辦結婚典禮。在台灣很多地方都有鶺鴒夜棲的行為。
◎大卷尾(烏秋)
「烏秋」是民間的俗稱,鳥類的圖鑑稱為「大卷尾」。彰化地區曾經發生
烏秋攻擊人的事件,報紙以「鳥類警察攻擊沒有戴安全帽的騎士」大肆報導。宜蘭也發生孕婦騎車因為被烏秋攻擊而摔死,各地方大力驅趕烏秋。到底是人侵犯鳥,還是鳥侵犯人,引起鳥會打筆戰。在台北地區就不曾聽過烏秋攻擊人的事件。依據自己的判斷,其實這與烏秋的成長經驗有關,鄉下的孩子會去偷鳥蛋,親鳥會記憶因此會攻擊人。而城市的小孩沒有偷蛋的行為,因此親鳥就不會有攻擊人的行為出現。在金山有一條烏秋巷,早期附近是水溝,蚊子比較多吸引了上百隻的烏秋,最近我所做的紀錄數量沒有那麼多了!
◎家燕
在城市裡這是很普遍的的鳥,根據上千隻的繫放調查研究。家燕在同一個地點築巢的比例達30%,這個比例很高了。要扣除死亡沒有飛回來,及幼鳥成熟後第二年先搶巢。所以學術界是承認家燕有同一個地方築巢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來看「烏衣巷」(劉禹錫)這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般的解釋是:以前享受富貴,現在做為平民百姓了!但是根據家燕的習性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同一個地方,但是際遇不一樣了!(王導、謝安已成為退休成為平民),這樣的說法意境就更上一層!
◎夜鷹(台灣夜鶯)
晚上會叫,鄉下地方築巢在河床。城市裡發現喜歡築巢在學校的屋頂平台(因為溫度較低)。曾經在金山發現,陽明山或許也可發現。
◎灰椋鳥
以前認為灰椋鳥是過境鳥,但是在金山發現第一筆築巢繁殖的紀錄。5月繁殖6月離巢就不見了,但是6月在新竹發現沒有巢的灰椋鳥。有可能是離巢後往南飛,等到秋天再離開台灣。
◎喜鵲
陽明山因為溫度比較低,不適合喜鵲。喜鵲與台灣的政治有一點關係,2003年游錫堃當行政院長時,發現喜鵲築巢在行政院院子裡的樹上,帶來喜訊,果然阿扁總統連任成功。2007年發現喜鵲築巢在台北市政府旁的樹上,果然馬市長當選總統。喜鵲是很聰明的比八哥還會說話。曾經發現飼養喜鵲的主人出差時,喜鵲不吃不喝直到主人回來。
◎猛禽
猛禽不容易分辨,在陽明山出現的小型猛禽通常是鳳頭蒼鷹及松雀鷹,(冬天會有其他種)。鳳頭蒼鷹展翅飛翔,在翅膀的尾端可看到6根指叉,松雀鷹只有5根指叉,這是最好的區別方式。松雀鷹會捉鴿子又叫『鴿子鷹』。大冠鷲體型較大會發出叫聲,很容易跟前者分辨。
老鷹又叫「黑鳶」,展翅有170公分,非常龐大,所以有力氣捉小雞。老鷹最好辨別的地方就是尾部末端凹入,類似魚尾巴。鷹嘴彎曲也是特徵,可與夜鷺亞成鳥區分。陽明山區以前有老鷹現在沒有,在關渡偶而會出現,以基隆為最多。為什麼老鷹會逐漸減少?主要是因為生態環境改變了!老鷹喜歡腐蝕的食物,環境越乾淨老鷹就越不容易找到食物,一般的住家不養雞,垃圾場也不容易找到食物,食物來源匱乏造成老鷹減少。基隆因為是漁港及傳統市場所排放的各種內臟會吸引老鷹。如果對老鷹採用餵食,對環境傷害不大又有助於大自然,個人的態度是不反對。台灣有句俚語「不關母雞打老鷹」這句話的意思是:老鷹捉小雞時,只要把母雞關進籠子裡,小雞就會跟進籠裡。引伸的意思是做事要抓重點。
四、大水薙鳥繁殖發現記
北方三島(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屬於基隆的中正區,基隆市本來想蓋直昇機停機坪,開發生態觀光。1994年鳥會開始調查後,發現有許多鳥類、又可看到火山噴發過程的地質景觀。大力奔走後,1996年北方三島畫成保護區並爭取到調查研究經費。
大水薙鳥是生活在海域的海鳥,發現的區域最北在日本釣魚台附近。屬於過境鳥,在東北角可發現上萬隻。過境時有時會經過陸域,有一年過境期撿到20多隻。2010年5月要到北方三島去做調查。很巧行前看了「短尾水薙鳥」的介紹,才瞭解到母鳥在海邊的洞裡築巢,一季只產一顆蛋,要經過60天孵化,40天育雛。母鳥有在晚上才會離巢,或進巢餵食雛鳥的習性。同行者提到曾在棉花嶼紮營時,發現有一種鳥晚上飛回洞裡,早上就離開了,不知道是什麼鳥?引起很大的好奇心。
結語:八哥
八哥是在野外的數量非常多,「台灣八哥」因受外來種的威脅,2006年被列為二及保育類,台灣八哥的嘴是灰白色,與家八哥、泰國八哥的黃嘴可做區分。三芝中正路口有大量的八哥夜棲,其中有一半是台灣八哥。入夜後,10—15分鐘內紛紛飛來降落在樹上,根據鳥會的調查最多有1400隻。當地的居民常被吵得受不了,建議他們可開發觀光—看八哥降落。
◎笑話--舉一反三的八哥
瓦斯行老闆養了一隻八哥,每天聽客人訂貨,學會說「瓦斯一桶」。
中午時間老闆正在打盹,聽見「瓦斯一桶」、「瓦斯一桶」…趕緊起來。發現並沒有客人上門,又繼續打瞌睡。這時又聽見「瓦斯2桶」、「瓦斯2桶」…老闆趕緊起來,發現是八哥搞的鬼,訓斥一番繼續睡。過一會兒,愛說話的八哥又叫「瓦斯3桶」、「瓦斯3桶」…老闆怒火中燒,看見對面教堂牆壁上的耶穌像,就把八哥釘在牆壁上。八哥痛得哇哇叫,問耶穌說:『我瓦斯3桶,你瓦斯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