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31722103/08/30 『微觀飛蛾』--講師。施禮正___記錄:李成華老師/修正:李雪老師
微觀飛蛾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解說教育組
紀錄:李成華
前言:
微觀蛾類研習堪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習,施老師與助手兩人不辭辛勞,遠從南投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搬來多種的蛾類標本與顯微投影機,讓大家在陽明書屋內就能上到在研究所才開的蛾類標本解剖課程。
每組分配到一隻的蛾類標本,夥伴們透過分解操作與顯微投影實體觀察,看清楚蛾的型態結構,進而真正認識蛾類外觀型態與重要的分類特徵。透過施老師生動便捷的口才,深入淺出的傳遞知識及經驗分享,讓大家以宏觀的角度去認識欣賞蛾類。
也因透過親手的操作,了解了平日常掛在口頭上的一些鱗翅目的結構術語和在顯微鏡下有哪些出入?進而明白日後解說時還能加入那些素材,讓解說更確實更精采。
投影片二:觀察蛾方法
觀察蛾方法→從環境棲地到個體
以榆鳳蛾說明:鳳蛾屬長得像麝鳳蝶的蛾類。
http://twmoth.tesri.gov.tw/peo/FBMothInfo.aspx?PID=27819
http://eol.taibif.tw/pages/100888#1
看棲地:有一隻榆鳳蛾停在榔榆樹上
看行為:這隻榆鳳蛾在榔榆上產卵
了解生活史:卵→ 幼蟲→蛹→成蟲
榆鳳蛾屬大型蛾類,後翅具一尾狀突起,外型像鳳蝶。
幼蟲吃榔榆葉片;目前侷限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及馬祖,但有許多地方廣泛種植榔榆,很可能會像橙帶藍尺蛾一樣很快擴展到北部。分布高度
投影片三:你有這樣看過飛蛾嗎?
http://mothtaiwan.blogspot.tw/2014/01/epicopeia-mencia-moore-1874.html
你曾仔細那放大鏡觀察榆鳳蛾的外部型態嗎?頭長的樣子?觸角的形狀?翅膀、腹部、足部的結構嗎?
投影片四:鱗翅目成蟲有哪些構造?
(一)蛾類成蟲有哪些構造?從背面看
鱗翅目昆蟲,就是翅上具有鱗片的昆蟲,亦即我們常稱的蝶與蛾,大多數種類在兩對翅上均佈滿了鱗片。
蛾是昆蟲綱中的成員,身體分成頭、胸與腹三部分。
節肢動物中有頭部及胸部癒合成頭胸部和腹部的蜘蛛。
昆蟲有翅膀,但並非所有的昆蟲都有翅膀,有些昆蟲甚至沒有翅膀。因此有翅膀,身體又分成頭、胸與腹三部分的節肢動物,就是昆蟲。
蛾的型態與特徵
頭部上有一對複眼與一對觸角,觀察蛾類頭部重點是觸角。
觸角的形狀多樣:有絲狀、羽毛狀、單櫛齒狀、雙櫛齒狀....
胸部分三節,兩對翅膀;前翅長於中胸、後翅長在後胸。三對腳,分別長於前、中、後胸。
翅膀上的花紋,是辨識蛾類種別的重要依據;然而翅膀上的花紋為何可當成辨識蛾類的依據?鞘翅目的鍬形蟲翅膀上沒有像鱗翅目蝶、蛾那麼多的斑紋。
鱗翅目的昆蟲蝴蝶和蛾,翅膀上的花紋據推測應和求偶有關,靠著斑紋吸引異性。
研究斑紋與選擇異性有關,因此斑紋與物種之間有緊密的連結,可以依照花紋去判斷其可能是哪種物種。
蛾的腹部:
腹部在觀察時,雖無法當成直接判別物種基準,卻是在研究中重要的一環,因為腹部上的生殖器是物種判定的重要依據。
投影片五:鱗翅目成蟲有哪些構造?(二)
從腹面看
蛾的腹面可以看見:胸部有三對足,前足長在前胸、中足長在中胸、後足長在後胸。腳又分成不同的節,肉眼可觀察到的有腿節、脛節、跗節;而它們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作為分類及鑑定的參考。跗節特徵分成一節一節,脛節通常較細、上有刺,腿節靠近基部,觀察標本可清楚其結構。
投影片六:形形色色的觸角與變化
蛾類的觸角有羽毛狀、絲狀(鞭狀)、單櫛齒狀、雙櫛齒狀....
圖一:天蠶蛾觸角標準羽毛狀
圖二:絲狀或鞭狀
圖三:單櫛齒狀
圖四:雙櫛齒狀
圖五:毛茸茸狀怎麼稱呼?
圖六:天蛾觸角的形狀是哪種?羽毛狀?紡錘狀觸角?
圖七:有問號的那張圖,觸角像試管刷狀?實質上去是絲狀觸角。
絲狀觸角---一節一節的觸角,旁邊有很多毛,那些是角質化(幾丁質化)的構造,是觸角上立起來的部分鱗片。鱗翅目最重要的特色全身佈滿鱗片,包含觸角在內也都佈滿鱗片。因此判斷觸角結構要注意這類特例的觸角,觸角上立起來的部分,其實是鱗片。因此刮掉鱗片後,試管刷狀的觸角,其實是絲狀觸角。
投影片七:觸角到底是什麼形狀?
在顯微鏡下看,絲狀觸角上有不同的突起,圖A-D都很有可能被認為是絲狀;因為兩邊突起非常小。
羽毛狀觸角,每一節都有兩根,左右各有兩根突起。羽毛狀觸角有書上稱其為四櫛齒狀。
單櫛齒狀每一節有一根突起;櫛齒全部長在單側,單側上同一個地方長了兩根。(G圖)
雙櫛齒狀每一節雙岔,左右各有一根突起。(H圖)
(H和I兩圖)羽毛狀觸角和雙櫛齒狀外觀相似,實則不同(每節突起數目不一樣)。
投影片八:靠一張嘴”吸”飯
鱗翅目的昆蟲特徵:鱗片與口器(曲管式口器)
鱗翅目進食用曲管式口器,用吸的。通常蛾類用曲管式口器進食,靠一張嘴”吸”飯。但也有些例外:
鉤翅赭蠶蛾--口器退化,無法進食。
鉤翅赭蠶蛾 Mustilia gerontica
口器退化-蠶蛾科成蟲因口器退化,而不再進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66706353352804&set=oa.488325777846319&type=1&theater
卵翅蛾的口器1.口器退化;2.具有大顎。這群仍保有大顎的蛾類是屬於原始的類群。
除了卵翅蛾外還有一群小翅蛾和蝙蝠蛾這三個科,口器都是咀嚼式,屬於比較原始的類群。
卵翅蛾參考:
http://mothtaiwan.blogspot.tw/2008/06/neopseustidae.html
投影片九:感覺味道的重要器官─下唇鬚
最典型的口器由上至下分別是--上唇、上咽頭,大顎、小顎,下唇、下咽頭,等六大結構。
「曲管式」口器由原始口器演化分化而成;"曲管式"口器,小顎合併成一根細長中空的吸管。上唇與大顎退化,下唇僅存"下唇鬚"。"下唇鬚"是感覺味道的重要器官。
較晚期演化出現的蛾類都有"曲管式"口器,也具有下唇鬚。
卵翅蛾科、小翅蛾科、蝙蝠蛾科這三種都是沒有曲管式口器的,小翅蛾科(展翅約
下唇鬚,蝴蝶和蛾類的外觀像鼻子,從曲管下方延伸到複眼前方,佈滿鱗片和感覺毛;下唇鬚上的毛是(學)感覺毛,有嗅覺的功能。
"下唇鬚"是非常重要的特徵,也是鑑定與辨識蛾種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小型蛾類若沒有拍到"下唇鬚",就很難從照片上正確辨識出是哪一科。
不同樣式的"下唇鬚"
下唇鬚的發達程度在不同的類群上的表現差異頗大,常被當作分類依據。
蠶蛾總科(天蠶蛾科 蠶蛾科 帶蛾科 水蠟蛾科等)的下唇鬚通常不發達。
裳蛾科、夜蛾科蛾下唇鬚毛茸茸。
織蛾科的"下唇鬚"發達,通常旋蛾科總科,包括織蛾科、折角蛾科、織蛾科的"下唇鬚"發達。
折角蛾科的"下唇鬚"發達,超過頭部。
草螟科的"下唇鬚"也發達。
蝴蝶種以小灰蝶科和蛺蝶的"下唇鬚"也較發達。
蛺蝶中東方喙蝶(長鬚蝶/天狗蝶),其下唇鬚特別發達且朝頭部前端伸出。在日本就是也因牠的發達的下唇鬚,而有「天狗蝶」之稱。
下唇鬚圖片:
下唇鬚---labial palp(連結四張圖片說明可以了解)
http://donchin168.pixnet.net/album/photo/439341372
http://donchin168.pixnet.net/album/photo/439341366
投影片十:蛾類的花紋哪兒來?
蝴蝶、蛾類身上的花紋:鱗翅目昆蟲身上佈滿了鱗片;不同的鱗片的排列組合,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與花紋。
鱗片如屋頂之瓦片般重疊排列,鱗翅目的翅膀顔色和花紋因鱗片的排列組合不同,建構成諸多美麗圖案及花紋!
投影片上是彩燕蛾的鱗片透過顯微鏡的觀察顯示出的美麗花紋
參考蝴蝶的美麗鱗片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2/05/08/8649
投影片十一:翅脈
前後翅翅脈的排列顯示各科、屬、種的特徵,是分類上重要依據。
翅脈的分類有兩種命名方式:
康尼(Comstock-Needham)二氏命名法(括號內):康尼翅脈:
漢普森(Hampson)氏命名法(數字):漢普森氏翅脈
圖片上前後翅的翅脈數量相近,表示是較晚期出現的物種。
後翅的翅脈數量多寡,代表出現時間的早晚。物種越晚期演化出現,後翅翅脈就越少。
因此觀察到後翅翅脈較多的代表牠是比較早期出現的物種。
投影片十二:前後翅的連接結構
蛾類在飛行時,前、後翅是連動的;蜻蜓前後翅不相連結,所以蜻蜓的前後翅可以各自飛行運作。
「翅刺與抱帶」是鱗翅目蛾類連接前後翅的重要構造。
蛾類前後翅的連結構造,是用「翅刺」與「抱帶」。「抱帶」是前翅上的構造,「翅刺」是在後翅基部的骨化結構;飛行時會被位於前翅基部的抱帶夾住,藉此達到連動的作用。
投影片中左圖→一般鱗翅目的「翅刺」與「抱帶」,右圖→較原始之鱗翅目的前後翅的連結。
後期演化出現的類群,就沒有是「翅刺」與「抱帶」;以蝴蝶和燕蛾為代表。
比較原始的鱗翅目群,也沒有是「翅刺」與「抱帶」。前翅後緣基部有突出如指狀的「翅垂」,以蝙蝠蛾為代表。蝙蝠蛾靠著翅垂勾住後翅的結構,藉此前後翅連動飛行。
參考--翅刺抱帶示意圖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407549784536&set=oa.322091284469770&type=1&theater
投影片十三:夜行性大鱗翅類的保命絕招─「聽器」
後期演化的夜行性鱗翅目,要逃避蝙蝠的獵捕,發展出反制的結構「聽器」,去偵測蝙蝠存在。
晚上出現的蛾類,夜蛾和尺蛾和其他蛾類,都發展出「聽器」;「聽器」就是牠們的耳朵。
當「聽器」聽到蝙蝠的超音波,牠們會收起翅膀,然後直接墜落,讓蝙蝠的超音波無法偵測到牠們的位置。
少數類群(例如燈蛾)更可以發出聲波,干擾蝙蝠接收的回音定位,讓牠無法分辨方位,藉此逃過一劫。
投影片中上圖是→尺蛾,下圖→夜蛾。
尺蛾和夜蛾怎樣分辨?大型蛾類又是如何分類的?
尺蛾、夜蛾外觀相似,但「聽器」位置完全不同;尺蛾科的「聽器」位於腹部第一節,夜蛾總科「聽器」位於在胸部最後一節。
判斷一個大類群,若是一個完全不認識的物種類群,用「聽器」去判斷,是最有科學的依據和最有效的方式。
參考---「聽器」(Tympanal organ)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487826871413&set=oa.322091284469770&type=1&permPage=1
投影片十四:腹部的秘密
安能辨我是雄雌?
生殖器是重要的種級分類特徵
蝴蝶和蛾的成蟲可以藉由哪些方法分辨雌雄?
鱗翅目判斷雌雄通常藉由:性標(性斑)、毛筆器、花紋,和生殖器。
蛾類可由:觸角…一般雄蟲較發達;翅形…部份蛾類的雌蟲翅形比雄蟲圓;外生殖器判斷。
投影片中圖片左方→雌蟲,右方→雄蟲。
拿到一隻蛾判斷雌雄,可由其外觀上腹部最末端有無兩片可打開的構造區分雌雄;有是雄蟲,無是雌蟲。
雄蟲腹部末端有兩片可打開的構造稱「抱器」,交尾時是用來夾住雌蟲。
投影片十五:雌性生殖器&雄性生殖器
平常作分類鑑定時,除比對各項特徵,比對生殖器是重要項目。若只有蛾類的照片,通常僅能作辨識,無法鑑定。
參考:Arytrurides inornatus是裳蛾科(Erebidae)的成員的雌雄生殖器(左雄右雌)
http://mothtaiwan.blogspot.tw/2014_02_01_archive.html
貳:顯微觀察與解說
一:觸角的形狀:
1、蠶蛾科的觸角
蠶蛾科的觸角形狀雙櫛齒狀,觸角一節一節,左右各有一根。
2.絲狀(鞭狀)的觸角
絲狀看起來一條細細的,在顯微鏡下也是一節一節,上面有許多細細不同類型的感覺毛;各節的感覺毛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
鞭狀的觸角,外觀近似相同,但顯微鏡下看出,上面有許多不同附帶的結構。即使稱絲狀(鞭狀),顯微鏡底下依舊可以看出不同種類的絲狀有的有細毛有的沒有。各有不同類型的結構,但統稱為絲狀。
以尺蛾的觸角來看,外觀是絲狀(鞭狀)的觸角,但每節旁邊的結構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投影片第七張;網路圖片資料:昆蟲的觸角
http://www.imdap.entomol.ntu.edu.tw/Learning/F-antenna.htm
二:下唇鬚--觀察時要從側面,較容易看見。
下唇鬚用來保護口器,同時也有感覺器官輔助嗅覺功能,能幫助口器尋找蜜源的位置。
頭部背側方,口器由兩根帶凹溝的結構,左右合併成一根中空的曲管式口器。下唇鬚位置約在曲管式口器兩邊。
尺蛾科的枝尺蛾複眼很大,下唇鬚較不發達,位置在比較下方,因此要翻過來看,牠的下唇鬚很短;需要較仔細的觀察。
其他分類群雖不似上述類群較易觀察,但其實在相對位置還是能觀察到。
小顎鬚有時可用於屬級與種級的辨識與分類。
夜蛾、裳蛾是相對較發達的分類群。
小蛾類的下唇鬚常是一些科級的分類依據
折角蛾、旋蛾…等是小蛾類中下唇鬚較發達的
下唇鬚相對發達的裳蛾科毛足裳蛾亞科胸鬚裳蛾屬
http://lepidopterology.blogspot.tw/2013/12/cidariplura.html
謝謝
頭部結構─下唇鬚與小顎鬚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2771372381801&set=oa.322091284469770&type=1&permPage=1
頭部構造─下唇鬚退化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2771539905989&set=oa.322091284469770&type=1&permPage=1
三:鱗片--鱗翅目美麗的色彩與花紋來自於鱗片。
鱗片如屋頂瓦片般層層相疊,被覆在鱗翅目的雙翅上或軀幹。
觀察烏鴉鳳蝶(翠鳳蝶)的鱗片,顯微鏡下翅膀上的鱗片耀眼閃亮,鮮艷美麗。
蛾類看起來感覺毛茸茸的,蝴蝶較沒有這種感覺,原因是蝴蝶的鱗片比較平貼。
舟蛾的鱗片,看起來尖尖的毛,其實並不是毛,而是特化的鱗片,這些鱗片末端特化成尖尖的形狀。
蝴蝶也有比較立起來的鱗片,烏鴉鳳蝶(翠鳳蝶)翅膀邊緣和後翅內緣也有像毛般的結構,那也是由鱗片特化的。
在鱗翅目身上,如何區別「毛」和「鱗片」?
以手摸蝴蝶翅膀,手上沾有「鱗片」,因為「鱗片」會脫落,鱗片是特化的毛,在基部有可以脫落的關節。毛沒有關節,所以就不會脫落。
因此要辨識不認識的物種是不是鱗翅目,最簡單的方法,摸摸看,看看手上有沒有鱗片?有殘留鱗粉在手上的就是鱗翅目,若無就不是鱗翅目。
鱗片雖有關節,但上面並沒有附著肌肉,所以無法調整方向或移動、轉動。
同學提問:
有此一說認為橙端粉蝶翅膀上橙紅色的鱗片,上面的鱗片具有與芋螺相似的神經毒性?
鱗片有沒有毒?接觸鱗片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毒?一種是接觸,一種是吃下去有沒有毒?大家摸了翅膀,接觸了鱗片並沒有過敏或不舒服,因此鱗片、鱗粉是沒有毒性。
至於橙端粉蝶翅膀上橙紅色的鱗片,本種橙紅色的鱗片,手摸到不會有異樣,同學說的狀況可能是牠體內有某種的毒素,外在顯示的顏色警示想取食者說牠身上有毒,不要去吃牠。吃下去有毒,接觸有毒兩者是不同狀況。
很多人認為蛾類的鱗粉會造成過敏,實際上鱗粉(鱗片)是沒有毒性,也說明並不是所有的蛾類都會造成過敏。
參考:投影片第十頁,網路資源--翠鳳蝶與美麗的鱗片
http://www.microimage.com.cn/bbs/toupiao/View.php?id=143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2/05/08/8649
四:觀察蛾的腳
蛾類的足部分成腿節、脛節、跗節幾部份;最末端跗節是一小節一小節的構造,脛節一整節,基節是足最基部的一節,轉節與腿節緊密相連。
尺蛾後足的脛節比起前足和中足的脛節發達許多,脛節是一整條的;一般來說脛節較細,但有些例外。枝尺蛾也不是所有的種類脛節都很發達,要看種類。有些夜蛾前足會膨大,上面有發香鱗,所以在足部的構造與形狀,很有可能是作為分類重要的的依據。研究蛾類做標本,絕對不會把腳弄斷,因為那樣會有許多特徵消失,而無法正確辨識。
參考資料:投影片第五張,網路資源足部legs
www.imdap.entomol.ntu.edu.tw/Learning/F-leg.htm
五:拆解翅膀觀察翅膀的構造
用大頭針從前翅和後翅中間穿過,把前翅往上壓再往下壓,從基部折斷前翅。
移除前翅可以看到後翅基部位置的「翅刺」,「翅刺」的數量可以拿來判斷雌雄。判斷雌蟲,通常看「翅刺」有幾根。雌蟲的「翅刺」兩根以上,但非絕對。雄蟲只有一根「翅刺」。
蛾類的「翅刺」在飛行時,用來連接前後翅;「翅刺」數量多少可做雌、雄蟲判斷的依據。
蝴蝶沒有翅刺與抱帶,所以無法用此「翅刺」的數量來辨識雌雄。
「抱帶」觀察:把前翅翻到腹面(肚子那一面),抱帶位於前翅的基部。
「翅刺」「抱帶」如何運作?
前後翅相連時後翅基部的「翅刺」會伸入「抱帶」裡面,藉此達到前後翅連動的目的。
六:拆解腹部觀察「聽器」
觀察「聽器」的要點:從上往下正面看會比較明顯,左右各有一個空腔,那是「聽器」。
「聽器」---耳朵,是感受聲音的器官。「聽器」結構和位置,也是分類的依據。
舉例來說:有一組拿到燈蛾的在腹部第一節找不到「聽器」,因為燈蛾的「聽器」位在胸部最後一節。
因此雖然尺蛾、夜蛾外觀相似,但「聽器」位置完全不同;尺蛾科的「聽器」位於腹部第一節,夜蛾總科「聽器」位於在胸部最後一節。
「聽器」是很好的分類特徵。但無法直接從外部的表徵看出來,要在蛾標本或死亡時才看的到,因此若撿到死掉的蛾,就要把握機會好好觀察「聽器」。
參考:投影片第十三頁與網路資源--「聽器」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487826871413&set=oa.322091284469770&type=1&permPage=1
七:解剖生殖器--用剪刀剪開腹部,取出生殖系統。
步驟刷掉鱗片,避免鱗片影響觀察的正確性。
顯微鏡下看到一根一根的是剛毛,剛毛不會被刷掉,除非用力拔掉。因此會被刷掉的是鱗片,剛毛則不會被刷掉。
「布朗運動」:在液體中的微小粒子會不停地作隨機運動,此運動便稱為「布朗運動」。顯微鏡下因為放大倍率很高,會看見鱗片在有溫度的水分子裡面會震盪飄來飄去;像卡通人物布朗追著snoopy 跑一樣。
交配時雄蟲從雌性生殖器末端把精子送入雌蟲體內,雌蟲把精子儲存在儲精囊中,精子能在儲精囊內存活一段時間。
雌蟲的卵巢產卵子,經輸卵管送到存放精子的儲精囊時,才一一受精,因此雌蟲有可能產出未受精的卵。
雌蟲產卵從產卵孔產出,因此雌蛾的交尾孔和產卵孔是分開的;但不是所有的蛾類都有交尾孔和產卵孔,蝙蝠蛾那類交配和產卵都是同一個孔;但大型蛾類的雌蟲交尾孔和產卵孔是分開的。
各種蛾類雌性生殖器中的囊導管前端骨化程度各有不同,因此生殖器官腹板的骨化結構是各物種蛾類重要的鑑定特徵。
野外採集抓蟲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採集回來的標本,要分類鑑定是辛苦的歷程。
小翅蛾體型小,通常需要在顯微鏡下展翅,小胖老師眼力超好,可以直接展翅,不需在顯微鏡下展翅;因此小型蛾類很少人做。
雄蟲的生殖器解剖,刷掉鱗片,若標本較乾燥,可以用針撥動一下,就可以較清楚看見。
同學提問:精子放進雌蟲體內可以儲存多久?
沒有正式的報告,可以知道,有些紫斑蝶交配完,會把雌蝶的交尾孔封住,確保自己的基因會留傳下去;以此推論,精子可能可以存放一段時間。
雄性生殖器官主要有產生精子的精巢、貯精囊和輸送精子到雌蟲體內的輸精管,兩片抱器之間有陰莖。交尾時用抱器夾住雌蟲腹部的末端,陰莖伸入雌蟲腹部的交尾孔,把精子輸送到雌蟲體內。
不論是「抱器」或是「陰莖」交尾時,若物種不同,「抱器」無法夾住雌蟲,或陰莖無法伸入雌蟲的交尾孔進行交配;這現象稱 Lock-and-key theory 「鎖鑰理論」,是解釋昆蟲種間機械隔離的學說。
「鎖鑰理論」是鑑定種間特徵的要項,昆蟲的雌、雄兩性外生殖器的相應構造如鎖鑰關係那樣嚴格吻合。不同種間的鎖鑰關係明顯不同,因此同種的物種可以進行交配;不同的物種是無法交配。
在解剖過程中,氫氧化鉀溶液是一種強鹼,會溶解掉身體上的脂肪和幾丁質的體壁,排泄系統的馬氏管也被溶解掉;無法觀察到。
生殖孔和排泄孔兩者出口是不一樣。
同學提問:請問Lock-and-key theory 「鎖鑰理論」,不同種間的蛾類無法交配,有例外嗎?
曾觀察到燈蛾和尺蛾交配,雖然燈蛾的「抱器」夾住了尺蛾雌蟲,但應該是無法進行交配。
同學提問:請問有陰陽蛾的存在嗎?牠們的生殖器結構如何?
有陰陽蛾的存在,陰陽蛾生殖器不一定是一半一半;陰陽蛾有的可能擁有雌性的生殖器,或擁有雄性的生殖器;當然也有可能會兩套並存。理論上來說生殖器應該是擁有其中的一套。
同學提問:請問蛾的「聽器」頻率是多少?
具聽器的蛾類,能接收的音頻應該就是蝙蝠超音波頻率範圍的。蛾聽不到人類的聲音。蛾的「聽器」可以聽到蝙蝠發出的頻率(一種超音波),蛾在黑暗中能感知蝙蝠的距離、方位、移動速度等資訊,會以轉向飛行或直接掉落,躲過被掠食的噩運。
大多數的蝴蝶沒有「聽器」,所以日行性的蛾,因為不會遇到蝙蝠,因此其聽器會慢慢的退化。斑蛾、夜蛾科的虎蛾、鹿子蛾...等,這些白天活動的蛾類,「聽器」退化,甚至沒有。
「聽器」的目的,就是在躲避蝙蝠,燈蛾更特別,除了可以聽到外,甚至可以反制,發出聲波去干擾蝙蝠的回音定位,讓牠無法分辨判斷獵物位於何方。
同學提問:請問有沒有蛾類會發出聲音?
燈蛾會發出超音波,鬼臉天蛾會吱吱。
鬼臉天蛾受到幹擾時,會在地面飛跳並發出吱吱的叫聲。有種說法就是鬼臉天蛾的鳴叫和振翅頻率,與蜜蜂的蜂后具一致性,有助於牠們騙過蜂群,混進蜂巢中盜食蜂蜜。
同學提問:請問刺蛾?是因為牠有刺嗎?
刺蛾名稱是指其幼蟲,大部分種類體表生有枝刺和毒毛。
同學提問:請問蝴蝶前後翅飛行時會連接嗎?
蛾類前後翅用「翅刺」與「抱帶」連接,飛行時四個翅膀一起扇動。蝴蝶前後翅無「翅刺」與「抱帶」連接,所以蝴蝶飛的時候蝶的前後翅不同步扇動。
觀察小翅蛾:
在顯微鏡下小翅蛾的翅膀有金屬光澤,非常漂亮;觸角很特別,每一節會有一整圈細細的紋路,後翅的翅脈很多,表示牠出現時間較早。
觀察手上拆解下來燈蛾或尺蛾的前後翅的翅脈,看看翅脈的數量哪個多?
燈蛾或尺蛾前翅的翅脈比後翅多,表示他們是比較後期出現的蛾類。
比較原始的蛾類,後翅的翅脈非常完整,幾乎和前翅一模一樣。且前後翅的形狀也很相像。這是原始的蛾類和比較後期演化的蛾類非常重要的的差異。
參考投影片的十五張,網路資源:裳蛾科Arytrurides inornatus雌雄生殖器(左雄右雌)
http://mothtaiwan.blogspot.tw/2014_02_01_archive.html
參:Q&A
一、「飛蛾撲火」怎麼解釋:
蛾的趨光性--當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而將之用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蛾們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但燈光距離蛾們很近,們便會飛至燈下。
趨光性的原因目前仍是(沒)有定論。其中一種說法是蛾在夜間飛行時主要依靠星光來判定方向,遠方的星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裏,類似一個點。蛾依此辨別方向。當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星光」而將之用來辨別方向。星球距離地球遙遠得很,蛾保持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但燈光距離蛾們很近,蛾便會飛至燈下繞著燈轉。
二、〔神蛾--枯球籮紋蛾〕
http://twmoth.tesri.gov.tw/peo/MothInfo.aspx?PID=V12-20130628-194
阿里山的受鎮宮每年三月間玄天上帝聖誕之時,就有大量的〔枯球籮紋蛾〕匯聚,當地人稱之神蝴蝶,不少信徒民眾深信那是神明顯靈,這樣的說法讓受鎮宮的充滿神奇色彩;受鎮宮每年
雖然有可能是人為的操作,也知道〔枯球籮紋蛾〕在三、四月間正是大發生期,蛾類的趨光性,因此很容易就被寺廟裡的燈光吸引過來,停在玄天上帝身上應是趨光性使然。然而宗教信仰、文化與科學,理性、感性可分開來看,保留神秘的色彩,增加美麗的故事。
三、陽明山有沒有「小翅蛾」
影像:
http://twmoth.tesri.gov.tw/peo/MothInfo.aspx?PID=A06-20091223-001
小翅蛾沒有翅垂,沒有抱帶,沒有翅刺等結構;前後翅的翅脈數量接近,是一群有顎的古老蛾類。
小翅蛾吃地錢,因此有地錢的地方,就有機會有小翅蛾。今天看到的標本是是分布高度海拔七百多公尺。福山的小翅蛾分布高度也約七八百公尺。台灣目前發現的十一種,少數幾種在1000-1300,其他的「小翅蛾」幾乎幾乎都是分布在中高海拔(1900-2100)。目前兩種低海拔的小翅蛾,很有可能是特別種。根據小翅蛾的基因分化特別,出現在台灣的不同月份、不同地點發現的小翅蛾;很可能都是台灣特有種。估計台灣的「小翅蛾」預估約有20種。
附註:
書寫記錄遇到不甚明白處,都在fb暮光之城--蛾類世界向謝施禮正老師請教,感謝他在fb上的詳盡的說明與分享,還張貼了多張(聽器、翅垂、頭部結構─下唇鬚與小顎鬚…等)於鱗翅目構造的介紹圖片中,協助大家的了解與學習
也非常感謝李雪老師百忙中,還拔刀相助,幫忙校對紀錄資訊的正確性。
更謝謝好朋友李素珍老師、陳進德老師幫忙成華完成忙亂中的初步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