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1353103/08/30 『陽明山的兩棲爬行動物』--講師:汪仁傑______記錄:李良玲 老師
103/08/30 『陽明山的兩棲爬行動物』 --講師:汪仁傑______記錄:李良玲 老師
時間:103/08/30
一、 何謂兩棲爬行類 (Herpetology,哈皮朋友)
兩棲類----小時住在水裡(卵、蝌蚪),長大就離水而活
爬蟲類----身上有鱗片,表面防水,擦擦牠的皮膚摸起來是乾燥的,住在較隱密的地方。
二、 哈皮朋友的習性
1. 好隱密地方,性害羞。
2. 安靜。
3. 住在潮濕的環境,尤以溪流環境為多:
1) 大屯自然公園
2) 往竹子湖之菜園
3) 草地森林交界處
三、 陽明山的兩棲類有六科二十種, 以下略舉幾例:
1. 盤古蟾蜍(Bankoro Toad)
1) 體型大、速度慢無法跳太快,多半以走路為主。
2) 因為身上有毒,所以天敵少,平時不分泌毒液,只有被攻擊時眼後突出物才會分泌白色毒液。
3) 交配前,公蟾蜍手上會長出粗黑的婚刺,以利趴在母蟾蜍上。
4) 交配時,公在母上,走到適合處產卵。
5) 趨光性:在梅雨季節若有蛾死在路燈下,盤古蟾蜍會伸舌吃蟲。
2. 黑框蟾蜍(Black-spectacled Toad)
體背布滿疣粒,,,吻部及眼睛周圍有黑色稜脊線..有如帶了一付黑框眼鏡…故名….四肢的趾端也是黑色
3. 中國樹蟾(Chinese Tree Frog)
1) 最喜歡下雨天,又稱雨怪(Rain Monster)
2) 叫聲:唧唧唧。
3) 外觀:似蛙,有吸盤,骨骼是蟾蜍。
4. 艾氏樹蛙(Eiffinger's tree frog)
1) 大小:2~3 cm
2) 在樹洞或竹洞內產卵。
3) 還是蝌蚪時,頭前部是鈍鈍的。
4) 公蛙照顧卵,蝌蚪出來時,母蛙會回到洞內,小蝌蚪會刺激母蛙的屁股令其產出未受精卵供他們食用。
5. 面天樹蛙
1) 在面天山發現,顏色似落葉。
2) 卵產在落葉堆、泥巴內。
3) 發育後卵不破,等下雨水蓋過卵後再分泌一種化學物質破卵而出,並在有水的環境下長大成蝌蚪。
6. 台北樹蛙(Taipei Green Tree Frog)
1) 夏天在樹上休息,冬天才發聲活動
2) 公蛙有挖洞造窩的行為。
7. 布氏樹蛙(Brauer’s Tree Frog)
1) 又稱白頷樹蛙。
2) 活動處:蓄水池,水不流動的溫暖水域。
3) 外型:白色底、黑色條紋,似網襪。
4) 產卵處:交配後,母蛙皮膚吸水,爬到牆邊或植物體,攪拌踢成拳頭大的泡沫並將卵產在其中,卵泡剛生成時很軟,碰到空氣會逐漸變硬、變黃,小蝌蚪等到卵泡自動容解掉下後生出來。
5) 天敵:寄生蠅、蛆。
8. 莫氏樹蛙(Moltrecht’s Tree Frog)
1) 產在中正山附近。
2) 公蛙躲在山壁、水管洞,吸引母蛙交配、踢卵泡。
3) 公蛙數量較母蛙多,故常見一母多公的狀況。
9. 斯文豪氏樹蛙(Swinhoe's Brown Frog)
1) 又稱鳥蛙。
2) 特點:腳上有吸盤,吸住石頭,好溪流瀑布環境。
3) 有綠色、褐色、斑點,體色變化極大。
4) 眼睛大、後腿長。
5) 卵是整團白白的在水邊。
10. 小雨蛙(Ornate Narrow-mouthed Toad)
1) 又名狹口蛙
2) 口小,吃螞蟻
3) 有很好的保護色。
四、 陽明山的爬蟲類
共有14科54種,以下略舉重要常見者述之。
1. 蜥蜴:
1) 斯文豪氏攀蜥(Swinhoe’s tree lizard)
- 常見的多為公蜥,身上有黃條紋。
- 母蜥樸素,花紋不明顯。
- 食量大,重要食物為節肢動物,例:蜘蛛等。
- 攀蜥中體型最大
2) 黃口攀蜥(yellow-mouthed tree lizard)
- 本種體背面黃褐色底,有時偏綠色(保護色),但口內鮮黃色不變,吃螞蟻。
- 樹棲性強,活動於森林邊緣,以伏地挺身動作威嚇敵人。
3) 翼斑草蜥(green-spotted green lizard)
- 公者背上有綠綠小點。
- 體型瘦長可在草(蕨類、芒草)上行走或睡覺。
2. 草蜥類:尾巴易斷,可斷尾求生,尾椎一節節都有斷尾點,但在增生處長出軟骨,無斷尾點。
3. 石龍子科:
1) 麗紋石龍子
- 幼體體背黑色,上有5條金色縱紋,延伸至尾基部,尾部顏色呈鮮艷的藍色。
- 成體體背微褐色,兩側由吻端起有紅色斑紋,尾部易自割,去敵用。
- 喜在礫石堆中活動。
2) 印度挺蜥(Indian forest skink)
- 體型粗壯,尾長,體背皆褐色,上雜有黑點。
- 性喜潮濕,樹林邊緣或底層活動。
4. 壁虎
1) Q: 是不是南部的壁虎才會叫?
A: 叫不叫是由於品種不同;疣尾蝎虎(common house gecko),尾巴似狼牙棒,會叫,多生長於南部,尾巴光滑者不會叫,多長於北部,但現在由於交通運輸頻繁,已不分南北。
2) 壁虎產蛋是兩顆兩顆產…眼睛的構造可說永遠閉(或睜)眼,因沒眼皮,有薄膜,夜行性動物,但白天也曬太陽,太靠近時會瞬間移動,用舌頭清理眼睛,其皮瓣內有細微毛(非吸盤),可產生小分子作用力可在很光滑處攀爬(物理學稱-凡得瓦力)
3) 常見的壁虎科
1. 無疣褐虎
- 身體扁平,體背布滿小粒鱗。
- 性喜在樹上,房舍內及附近活動。
2. 鉛山壁虎
- 鉛山為中國地名,此物種不叫。
- 頭部扁平,尾基部兩側各有一個大型疣鱗,體背灰褐色,延背中由頸部至尾端有深淺交錯的短橫斑。
3. 蛇蜥(哈特氏蛇蜥;脆蛇蜥)
- 數量少,行跡隱密,在落葉層活動。
- 沒腳,會閉眼睛,舌頭不分叉。
- 尾巴比身體長。
- 公的有藍色斑點,母的長得像鱔魚的褐色。
- 好潮濕環境。
5. 蛇類
1) 大頭蛇
- 身體細長,脖子很細,相較之下,頭就顯得大,故名。
- 瘦長身軀適合在樹上,能騰空1公尺。
- 好食蜥蜴
- 頭有點三角,有微毒,毒鳥和蜥蜴,對人不構成威脅。
2) 白腹游蛇 vs. 赤腹游蛇
- 前者小時肚子較白,體背棕黑色,有黑色橫斑,性喜乾淨水域。
- 後者長相與前者相似,體背灰黑,體側和腹部為黃白色到橘紅色。
3) 赤尾青竹絲
- 頭成三角、眼鼻間有頰窩、毒牙大、體背綠色但體側有一道白色細線,尾部短小為磚紅色,夜間活動,靜止成S形。
4) 青蛇
- 全身綠色、無毒、常盤成圓圈狀、行動快、日間活動。
5) 雨傘節(many-banded krait)
- 圓頭、單位面積毒性最大者、毒囊小。
6) 響尾蛇&百步蛇
- 毒囊大、毒液強。
7) 龜殼花
- 頰窩是熱能感應器官。
- 中國名為烙鐵頭,取其被咬之感覺。
8) 擬龜殼花
- 頭也會變三角。
- 無毒。
9) 白梅花蛇
- 易被誤認為雨傘節,但本種的白色環節中雜有灰色環紋,且環紋邊緣呈深鋸齒狀。
10) 雨傘節
- 頭部橢圓,頭頸黑色
- 體背為黑白相間環紋黑比白寬。
11) 幾個一般問題
1. 蛇為何會吐舌頭?
- 聞味道,黏住不同味道。
- 餓了尋獵物。
- 探索世界。
- 因為聽力視力差,害怕伸舌嚇人。
2. 毒舌間互咬不會中毒,因為互有免疫力。
3. 蛇類聽力差,聽不見人類尖叫。
4. 體溫隨外界變化,消化慢,吃一隻蟾蜍可維持數週。
5. 被毒蛇咬了怎麼辦?
- 不要緊張,傷口保持低於心臟。
- 認毒蛇的長相,必要時可將蛇打死帶著,盡快到醫院就醫。
6. 台灣有11種毒蛇,其中六大常見毒蛇通常不登山、不冬眠(台灣不夠冷)
7. 擬龜殼花與青竹絲是胎生。
6. 烏龜
1) 斑龜(Chinese stripe-necked turtle)
- 台灣最常見之淡水龜。
- 頭頸部,四肢及尾部以墨綠為底,其上密布黃綠色細縱紋。
2) 柴棺龜(asian yellow pond turtle)
- 常被走私至中國當寵物,價高。
- 食性:肉、小魚蝦。
3) 食蛇龜
- 關節使殼完全密閉,保護自己。
- 雜食性,吃水果。
- 在落葉層活動。
- 稀有,目前林務局有復育計畫。
一、 哈皮朋友面臨的生存危機
1) 道路開發,棲地破碎。
2) 爛泥地被開發成水泥地,很多蛙類生存困難(例:內洞)。
3) 放生被濫用。
二、 夜觀兩爬動物,希望少用人造燈光(手電筒)。
三、 帶領遊客時,講解物種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要讓遊客了解對大自然的愛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