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32030103/04/11『陽明山常見的脊椎動物』 講師:林青峰老師 ____紀錄:李成華 老師
103/04/11『陽明山常見的脊椎動物』 講師:林青峰老師 _____紀錄:李成華
陽明山國家公園,動物種類繁多,阿峰老師把脊椎動物,分成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等幾個大項來介紹。
紀錄內容的說明:
每個子題內容分四項來寫
(1)、生態習性
(2)、觀察經驗
(3)、互動(老師或夥伴們提問與回覆)
(4)、圖片與參考資料—網路上該物種的圖片與更多相關的說明,超連結可以按住CTRL鍵用滑鼠追蹤連結。
一:哺乳類
01--台灣鼴鼠
(1)、生態習性
台灣鼴鼠身體圓桶狀,體毛柔軟而緻密;眼睛甚小而視覺功能退化;沒有外耳殼、尾巴短小(不到
(2)、觀察經驗:
台灣鼴鼠喜歡棲息在土層深厚鬆軟的地區,是典型的穴居性動物,大部分的時間均在地底下活動覓食,牠的嗅覺很好。農夫長久以來誤解牠們會破壞菜園裡的作物,所以很討厭牠們;一旦抓到台灣鼴鼠,不是把牠打死就是將其曝曬致死。
在野外看到隆起的長條狀穴道,被挖掘土層堆,就是牠的傑作。清晨和黃昏時看到有一條隆起的土層堆,可以輕壓輕踩一小段,當台灣鼴鼠發現地道坍塌,會重新挖掘,當你看見土層堆又再度隆起,採用從後面包夾的方式,有機會看見本尊;但動作不能太大,若台灣鼴鼠被驚嚇會向後跑或向下挖掘地道。
(3)、互動:
台灣鼴鼠標本長度約十來公分,看起來像糯米腸;體毛柔軟細緻;看不到牠的眼睛,眼睛已退化,只有芝麻大小,且無法看見影像。前腳有五隻手指頭,前肢發達,適合挖掘土壤,尾巴短小、鼻子大,嗅覺靈敏。剛毛功能是用來抵住隧道內,感覺隧道上層的變化,及時發現天敵,判斷有危險狀況立可逃走。嗅覺靈敏,可以感覺到很遠外的蚯蚓與小昆蟲昆蟲味道。
問題:
為什麼下雨天看到台灣鼴鼠的機會較多?
阿峰老師回答:可能地道太潮濕或生病了,迫使牠爬出居住的隧道。通常離開地洞,不久後就會死亡。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77728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80
台灣鼴鼠-地底下的天才建築師
https://zh-t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600298256656387
http://nc.forest.gov.tw/forestpaper/WebShow_01.aspx?SID=425&Page=1
02、台灣灰鼩鼱
(1)、生態習性
牠喜歡在落葉堆中活動,經常出現在夜間;有時陰天也會出現。蟲食性,以地表土層之昆蟲幼蟲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屬於食蟲目,有別於囓齒目的老鼠。嘴部周圍的觸鬚多而長;眼睛比台灣鼴鼠大一點,吻端也較長,有外耳殼;族群數量雖然不少,但牠們體型小又不起眼,覓食時間又是晚上,所以要發現牠們並不容易。
分類上屬於食蟲目,和南部經常在廚房出現的錢鼠相近,與老鼠不同。老鼠因門牙會不斷的長長,所以喜歡啃咬磨牙,會不斷的啃咬東西。台灣灰鼩鼱門牙不會長長。在分類上與台灣鼴鼠相同。
(2)、觀察經驗:
台灣灰鼩鼱長得很像老鼠卻和老鼠一點關係都沒有。台灣灰鼩鼱的長得很像台灣南部地方的的錢鼠,但體型較小。觀察牠時,先要靜止不動,讓牠以為你已離去,牠會跑出落葉堆中找東西,你可以把觀察的燈光調弱,靜靜地觀察牠。牠常在落葉堆中鑽來鑽去;觸覺與嗅覺都很發達,用於隨時注意有沒有天敵如蛇、老鷹、貓、貓頭鷹的存在。
台灣鼴鼠VS台灣灰鼩鼱 |
台灣鼴鼠 |
台灣灰鼩鼱 |
眼睛 |
小到看不見,視覺退化。 |
眼睛大一點。 |
吻端 |
鼻子大鼻孔大,觸鬚少。 |
吻端長,觸鬚多而長。嗅覺非常發達。 |
外耳殼 |
已退化,沒有。 |
有外耳殼,因住在落葉堆,需有靈敏聽覺。 |
會不會挖洞 |
擅長挖洞 |
不挖洞 |
生活環境: |
挖地道,住在隧道中。 |
喜歡森林底層落葉堆中。 |
◎錢鼠叫聲尖銳,「唧、唧、唧」的叫聲,類似「錢」的台語發音,而得名。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60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89273
http://mffarm.pixnet.net/blog/post/68342263-%E7%81%B0%E9%BC%A9%E9%BC%B1%E5%AF%B6%E8%B2%9D
03、鼬獾--狂犬病疫情中的焦點動物
(1)、生態習性
陽明山鼬獾很多,經常在產業道路上看見路死的鼬獾。鼬獾嗅覺很好,臉部呈黑褐色,由頭頂經後頸至背中央有一白色縱帶,額頭至眼睛周圍有明顯的白毛,吻端突出似豬鼻,四肢較細短。爪尖銳而長,尾部有白色蓬鬆的長毛。
(2)、觀察經驗
鼬獾是夜晚才出來活動的哺乳動物,陽明山鼬獾很多,經常在產業道路上看見路死的鼬獾。阿峰老師
鼬獾與白鼻心差異
鼬獾的爪子與貓不同,不用時並無法收藏起來。白鼻心的爪子與貓一樣,不用時可以收藏起來。因此鼬獾路過有爪子的痕跡,白鼻心走過則不留痕跡。因此從腳印可以知道這是哪種動物留下的足印。
鼬獾頭頂至後頸部有白色縱斑,(臉部的白線是中斷的),白線一直到背部上。
白鼻心臉部的白線是連續的,背部沒有白色縱帶。
鼬獾通常在地面上活動,很少爬到樹上;牠的食物大部分在土裡,所以牠挖掘土壤尋找食物;白鼻心會爬到結果的樹上,享用美食,在果實未吃完之前,每天都去報到。櫻花結果,就會吸引白鼻心在夜晚時跑到樹上大快朵頤。
以體型來說,白鼻心體型比鼬獾大,尾巴白鼻心也比鼬獾長上許多。
老原住民僅藉著簡單工具與累積的經驗,擁有辨識山中野菜與蕈類何者可食?能深入了解動物的習性,從足跡判斷動物種類與大小,不需要借助槍械或是捕獸夾,僅使用原始的陷阱,就能捕獲獵物。只取所需,絕不浪費自然資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融入自然,反璞歸真,享受自然。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232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96982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72
04、白鼻心
(1)、生態習性:
白鼻心又稱果子貍,為夜行性動物。善於爬樹。體型比鼬獾大(個頭比貓大)。白鼻心額頭至鼻端有一連續的白線,眼下及耳下具有白斑;每隻白鼻心有個別差異;有些白線比較明顯,有些比較不明顯,有些白鼻心臉上白毛部分較多,看起來非常可愛。
(2)、觀察經驗
稜果榕是白鼻心喜歡的食物,桑科榕屬的植物結果,都容易吸引白鼻心前來覓食。因此發現山區有成熟的稜果榕果實,到樹下耐心等待,一定有機會觀察到牠。此外牠也愛吃爬在樹上的蛞蝓,雨後潮濕的樹幹上的蛞蝓,常吸引牠來享用,吃完蛞蝓還喜歡搓磨蛞蝓的黏液,彷彿在做敷面保養,相當有趣。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epaper/2013_45/ePaper_10045-1.html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605922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81
05、麝香貓
(1)、生態習性:
園區內也有,
(2)、觀察經驗
麝香貓是警戒性、敏感度高的動物,常單獨行動。在馬路上看到也是一閃即逝,不會停留太久。因此林老師雖在動物園工作七年,固定位置的攝影機雖也拍過麝香貓,卻從未直接目擊過麝香貓。僅有福山植物園的麝香貓,不怕人,像野貓一樣,很容易觀察。那兒的山羌、麝香貓、山羊也都在你旁邊行走,也不怕人。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8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9D%E8%B2%93
06. 穿山甲
(1)、生態習性:
穿山甲善挖掘洞穴尋找食物或棲住所。白天躲在洞穴裡,夜間始外出活動覓食。食蟲性,食物以白蟻與螞蟻為主,嘴巴很小,沒有牙齒,進食時以長而具黏性的舌頭黏取蟻類吞食。動作緩慢,但擅長爬樹。遇危險時會將頭部朝向腹部捲曲成球狀,背部硬鱗朝外以避敵害。
(2)、觀察經驗
在巴拉卡公路遇見兩次穿山甲在水溝裡爬行,也
(3)、圖片暨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66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76863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94558
07、大赤鼯鼠
(1)、生態習性:
大赤鼯鼠吃過的葉子食痕很特別、很整齊,喜歡吃植物的葉、果實、嫩芽及種籽。大赤鼯鼠雖稱飛鼠,其實並無飛行能力。牠因為有可以滑翔的皮膜構造,皮膜連接前肢至後肢髁關節,滑翔能力強。(哺乳動物僅很少數具有飛行能力的,全世界僅蝙蝠有飛行能力;大赤鼯鼠牠並不會飛,牠是利用爬行及跳躍,只有在樹上高處想快速移動時才會利用皮膜滑翔而下)。
利用滑翔飛行的不只飛鼠,在婆羅洲雨林除了飛鼠會滑翔外,有些樹蛙,飛蜥、壁虎、飛蛇(金花蛇—彈出去,整個身體變成扁平的,像在空中爬行一樣。)也都會滑翔。樹蛙前後腳的蹼很大,跳躍的時候蹼撐開來,也有滑翔功能。因雨林樹木都很高,動物為適應環境,演化出一些特殊運動方式,像在密林中活動不便,從一棵樹要移動到另一棵樹,非常不方便;因而發展滑翔的方式運動。若遇到天敵時,這些動物只要一跳一滑翔,就能輕易逃避危險。
(2)、觀察經驗
看見一枝樹葉,每片僅咬食前面一小部分,把殘留後半大部分棄置,這就是大赤鼯鼠的傑作。大赤鼯鼠白天棲息於樹洞中,傍晚始外出活動覓食,是夜行性動物。牠透過樹木間攀爬、滑翔活動覓食。牠進食並不是僅挑嫩葉,有果實一樣喜歡,若果實量多,牠甚至會天天光臨,直到吃完果實為止。大赤鼯鼠長相可愛,兩個大大的紅眼睛惹人憐愛。在巴拉卡公路處看過飛鼠。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62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76985
08、台灣葉鼻蝠
(1)、生態習性:
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
陽明山有很多蝙蝠,有些住在洞穴,防空洞、昔日軍事用的舊坑洞;有些住在引水道(像平等里的蝙蝠),也有些住在森林裡面樹的裂縫;有些住在倒掉的竹子裂縫裡,筆筒樹的枯葉裡。
蝙蝠和人類相同有五個手指頭,前肢僅拇指有爪(像大拇指),在分類上屬於翼手目,爬行時前肢的指甲(爪),可以用來勾住掛著,幫助爬行;平常用後腳吊著,停棲時可支撐吊掛節省空間。
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是夜行性動物。
台灣狐蝠是台灣最大型的蝙蝠,雙翼展開可達
台灣狐蝠和台灣葉鼻蝠頭部有明顯差異
台灣狐蝠眼睛大、吻端長(像狗一樣)、耳朵小不明顯,這類蝙蝠不發超音波,吃果實或花,嗅覺、視覺很好。飛行時主要靠視覺與嗅覺探查週遭環境與尋找食物。
若耳朵大、眼睛小、鼻部特化的蝙蝠會發出超音波,食物以蟲子為主;具有超音波迴聲定位的能力。
超音波人的耳朵聽不到,用偵測儀器則可清楚聽到。若沒有工具,抓在手上會感覺牠發超音波時像手機震動一樣,若用眼睛直接觀察,也會看牠發超音波時頭和耳朵會不停扭動。
(2)、觀察經驗
蝙蝠以超音波搜尋大型昆蟲(如鞘翅目紅圓翅鍬形蟲)為食,除了飛蟲外,也能偵測到停棲於樹幹(如熊蟬),也會飛抓取在地面上爬行的蛾(如紅目天蟬蛾);進食時會把昆蟲外殼堅硬的部分去除(咬掉翅鞘),大型蛾類會咬掉四片翅膀。想要觀察牠,可以利用牠有在同一處覓食的習慣,就近了解。
台灣葉鼻蝠通常不會有很大一群,一個洞穴通常僅有一隻。交配完後,公蝠就會離開,母蝠每胎僅生一隻幼蝠,幼蝠出生後,母蝠隨身帶著牠,連飛翔時也抱著幼蝠,母蝠會照顧幼蝠達數月之久。在哪個地方看見牠,通常一整年會在該處,冬天很冷時會發現牠吊掛著,用翼膜包覆身體,進入半休眠熟睡狀態,就近觀察,牠也不會動。
(3)、互動:
在書屋的巡守步道看見牠,台灣葉鼻蝠喜歡選擇廢棄的工寮、建築物、小一點的洞穴、人工隧道居住。現在還不到繁殖期,應該還看不見母蝠抱幼蝠的畫面。
(4)、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22
http://www.batinfo.org/home/bat/bats-of-tw/taiwan-leaf-nosed-bat
台灣狐蝠
http://www.bats.org.tw/web/big1.php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57
http://www.batinfo.org/home/bat/bats-of-tw/taiwan-flying-fox
09、台灣大蹄鼻蝠
(1)、生態習性:
台灣大蹄鼻蝠與台灣葉鼻蝠長相相似,都有馬蹄狀的鼻葉;但牠的體型小很多,母蝠未懷孕時體重僅十幾公克。台灣葉鼻蝠則是吃蟲蝙蝠中最大的一種,體重達50
台灣大蹄鼻蝠喜歡棲息於洞穴時,聚集時之族群數量往往達成上百隻,甚至上千隻或更多;白天在洞穴裡休息,夜晚時飛出來在森林裡覓食,牠不會飛到開闊地覓食,屬於森林性的蝙蝠。
有些蝙蝠會到開闊地覓食,像住在龜山島岩洞裡的--游離尾蝠,牠的飛行速度很快,翅膀很長,不適宜在森林內活動覓食。
台灣小蹄鼻蝠體型小,體重不到
(2)、觀察經驗
陽明山這裡很多洞穴都有台灣小蹄鼻蝠,狀況好一點的洞穴,在冬天氣溫低常可看見它們聚集,這裡一堆那裏一堆;夏天天氣熱,就較少聚集現象。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32
http://www.bats.org.tw/web/small1_1.php
台灣大蹄鼻蝠、台灣小蹄鼻蝠、摺翅蝠、台灣葉鼻蝠 PDF 檔案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04201626371.pdf
游離尾蝠
http://www.bats.org.tw/web/small4_1.php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41
10、摺翅蝠
(1)、生態習性:
白天在洞穴中聚集,天黑前後才會外出覓食。族群數量往往上千或更多。基隆的蝙蝠洞,據蝙蝠學會估計
(2)、觀察經驗
(3)、互動
目前的狀況,數量可能沒那麼多,但還是值得去看看。
龜吼廢棄煤礦坑道中有穩定的蝙蝠棲地,但數量沒有那麼多,目前也不開放。
婆羅洲的一個觀光景點,導遊會算好時間,帶你去看數萬隻蝙蝠出洞,時間一到,壯觀的蝙蝠群,它們會成群出洞覓食,像龍一樣的「蝙蝠龍」,蝙蝠滿布天空蔚為奇觀,讓人感動。
蝙蝠洞外有等待的捕食牠們的老鷹稱--蝠鳶,整群的去驅趕出洞的蝙蝠,讓蝙蝠散掉後再去追趕捕食較弱的蝙蝠。此外蝙蝠身上有一種會吸血的寄生蟲,小型、無翅、善跳躍,因為蝙蝠群聚,所以彼此傳播很容易寄生;甚至還有會跑到人身上吸血;之前做蝙蝠調查,測量蝙蝠,就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49
http://www.bats.org.tw/web/small3_5.php
二:鳥類
陽明山僅見過聽過的貓頭鷹有兩種,其他區塊應有其他種的貓頭鷹;台灣有12種貓頭鷹,最常見也最容易聽到的叫聲是黃嘴角鴞和領角鴞。
01. 黃嘴角鴞
(1)、生態習性:
全省山區最常見的貓頭鷹,體型全長約20公分。嘴喙顏色接近米黃色,先端有彎鉤狀。大大的眼睛,眼球黑色,眼睛的虹膜也是米黃色。除了冬天,一整年都可以聽到牠的鳴叫聲。初夏是更是愛叫。
白天通常停棲在陰涼避風的谷地,蕨類叢裡面,且經常回到同一地點,其附近位置睡覺。常單獨活動,配對時才會有兩隻睡在同一處的谷地;生蛋時黃嘴角鴞雌鳥會到洞裡孵蛋,雄鳥在附近守著。本身不築巢,通常以天然的樹洞當作巢穴,有些族群有重複使用舊巢的現象。夜間貓頭鷹,即使牠飛到你旁邊,也不容易聽到牠飛過來的聲音。
(2)、觀察經驗
黃嘴角鴞多半在低矮的植被層活動,停棲在樹叢的枝條等待獵物,對於人類逼近的威脅反應不大。即使很靠近,牠也不一定離開,因為其保護色非常的好。
簡報圖片有黃嘴角鴞的翅膀羽毛特寫,第一根飛羽→最外側的那根羽毛呈鋸齒狀,其構造具有減低因為振翅而產生的空氣摩擦聲的功能,當牠飛行或滑翔時鋸齒狀的羽毛有效降低分散氣流,因此沒有聲音。貓頭鷹的毛很蓬鬆,飛羽也很柔軟,有類似棉花的質感,多數貓頭鷹腳趾上也有毛,除了有穿襪子保暖效果外,還能減少飛行時碰撞的聲音;越冷的地方,毛就越厚。鴿子、公雞摸起來毛都是硬硬的,因此從地上飛起來,鴿子和公雞飛行的聲音都很大。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01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619
http://blog.xuite.net/penshing/blog/64469590-%E9%BB%83%E5%98%B4%E8%A7%92%E9%B4%9E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_index.asp?bird_id=B0299
02、領角鴞
黃嘴角鴞眼睛擁有亮黃色虹膜,體型較小,嘴喙暗黃色,角狀羽毛較不凸出。
領角鴞眼睛橙紅色虹膜、體型較大些,嘴喙鉛黑色,角狀羽毛明顯地較凸出。
在書屋旁天黑後應該也可以聽到牠的鳴叫聲,除非是起大風的天氣,才會聽不到。角鴞類的貓頭鷹,在受到驚嚇或感到危險時才會豎起角羽;此外貓頭鷹停棲時是一隻腳站立,若未豎起角羽,且用一隻腳站著,表示牠處於放鬆狀態;若放下第二隻腳且豎起角羽,表示要起飛離開了。
(2)、觀察經驗
若貓頭鷹處於放鬆狀態,和牠保持一定距離,只要不要太驚嚇牠,可以細細觀察,牠會繼續做牠的尋找食物的工作,不會很快飛走。
開闊地的貓頭鷹→像草鴞,牠會一直在草原上飛行尋找獵物。森林裡的貓頭鷹會到幾處常去的固定點,停下來觀察搜尋等待獵物。當一有動靜時,立即專注低頭判斷聲音的來源;牠聽覺靈敏,耳孔左右不對稱(人類是左右對稱),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大大的臉孔,眼睛很大,視覺良好,臉部放射的毛,收音時效果較為立體。放射的毛可以把聲音反射到內耳裡面,有集音器的作用。彎腰注視,動作保持很久,若獵物移動,牠也跟著會無聲無息地跟著移動,牠會變更站立位置選擇最適當的高點當伏擊點,時機成熟,就跳下去,用滑行的方式到達獵物上方捕捉獵物。領角鴞鎖定獵物時,會注視獵物,但不會輕易出手;當機會成熟時,往下一撲滑行伏擊,快、狠、準,撐開翅膀張平,壓低翅膀,立即用兩腳抓住獵物。用兩個爪子穿透獵物,嘴巴立即咬住,用翅膀支持身體;讓獵物死亡;再把獵物帶到樹上進食。體型小的獵物牠就整隻吞嚥,無法消化的部分會吐出來,稱為食繭。若獵物體型太大,會在原地進食。牠會抓蜈蚣、蛇、蜥蜴、蛙類、水蠆、青蛙、老鼠甚至鳥類為食。大的貓頭鷹,不吃蚯蚓;只有今年剛離巢的小鳥吃,吃完蚯蚓,常見小鳥不停的拭擦嘴喙上的黏液。
(3)、互動
夥伴有在書屋看過鵂鶹,鵂鶹是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若尾巴不算,體型大約只有一個拳頭大小。主要獵物除了山雀科的小型鳥類之外,也會捕捉昆蟲、蛙類和蜥蜴等其它小動物。鵂鶹是少數會出現在白天活動的貓頭鷹,除了清晨和黃昏晚上也會活動;若天氣是陰雨綿綿,牠會整天都活動,活動頻率算是很頻繁。烏來福山櫻花樹開花時,會吸引一堆山雀前來覓食,此時是觀察鵂鶹的好時機,只要看到哪棵櫻花樹上有一群的鳥,注意一下附近高的埋伏點,很容易找到牠。
(4)、圖片與參考資料
領角鴞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845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618
鵂鶹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02
http://e-info.org.tw/node/58788
http://blog.xuite.net/cl.hai5231/bird/12791283
03、大冠鷲
(1)、生態習性:
大冠鷲廣泛分布於全島,尤以低海拔丘陵地最常見。大冠鷲數量不少,在台北普遍易見,陽明山有多處築巢繁殖的紀錄。大冠鷲又稱蛇鵰,以蛇類、蜥蝪、蛙類、鼠類為食。大冠鷲體型大、翼展寬廣,只要天氣條件良好、日照充足,大多利用熱氣流飛翔於森林上空,響亮的鳴叫聲「乎悠~ 乎悠~」是尋找牠的最佳指標。大冠鷲捕捉的獵物以蛇和蜥蜴為主,也會抓蟾蜍、蛙類、蚯蚓、鼴鼠等。牠飛行技術不算靈巧,不容易抓到鳥,只能抓林子裡動作較慢的小動物。但大冠鷲覓食的技巧卻讓人讚嘆。牠喜歡停棲於展望良好的樹枝或電線上定點守候,牠可以長時間守候的方式去等待地棲性的小動物出現,再伺機伏擊。鎖定目標時,大冠鷲後身體前傾,從電線桿跳下來,滑至目標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捕捉到獵物。
(2)、觀察經驗
大冠鷲吃蛇,把頭咬破,就直接吞下,進食速度非常快。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611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index.asp?bird_id=B0132
http://eip.ymsnp.gov.tw/web/view13b.aspx
04、鳳頭蒼鷹
鳳頭蒼鷹在陽明山也算較常見,牠是普遍的留鳥。
牠覓食習性和大冠鷲不同,大冠鷲會在比較開闊的地方去獵捕爬蟲類或吃螃蟹、蜈蚣等,會挑選較易捕獲的獵物。鳳頭蒼鷹會在於林間或林緣或步道邊覓食,牠採用埋伏的方式,佇立在一個點上,靜候獵物出現予以突擊。牠習性兇猛,追捕小型鳥類之外,亦會捕食鼠類、蛙類、蜥蜴,有時亦捕食較大型的鳥類、小雞,甚至領角鴞等猛禽,故有打鳥鷹之稱。
(1)、生態習性:
在台灣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常見於低海拔闊葉林、次生林地帶,天氣好時經常可見於樹林上空盤旋飛行,並常有雙翅下壓抖動的展示行為,可作為辨識特徵。通常單獨生活,僅繁殖期成雙出現,營巢於濃密的高樹上。
(2)、觀察經驗
鳳頭蒼鷹捕食赤腹松鼠,可惜未看見前段的片段;當聽到松鼠慘叫聲時,聲音距離阿峰老師站的位置不遠。看見鳳頭蒼鷹抓到一隻松鼠,另一隻松鼠發出大聲地驚嚇聲;猜測樹上應有兩隻松鼠,鳳頭蒼鷹可能獵捕其中一隻,另一隻嚇得跌落地面。用牠的兩隻腳踩著松鼠,並用牠的翅膀支撐保持平衡。(有一說是猛禽捉到獵物,會用翅膀蓋住,避免被搶食或瓜分。)待獵物松鼠死亡,牠開始拔毛;因發現有人,因此帶著獵物飛到林子裡去。若食物不易覓得,牠也會去獵食攀木蜥蜴。覓食時獵捕的對象,若是已發現牠的存在,牠就會放棄該目標,另覓新對象。因為牠採用伏擊策略,一定要出其不意才有機會成功,所以當曝光後,獵物警戒性高,就不容易抓到。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12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index.asp?bird_id=B0113
05、台灣藍鵲
(1)、生態習性:
陽明山有許多台灣藍鵲,族群數量不少,屬於較聒噪喧鬧的鳥,成小群活動,雜食性,水果、小鳥、蛋、昆蟲、蜥蜴、腐屍等都吃。為合作繁殖者,常有巢邊幫手,即已長大的子女仍隨著親鳥一起生活,當親鳥再度繁殖時,這些子女會協助築巢、供食、防禦天敵等,增加繁殖的成功率。巢以樹枝堆成的巨大構造,築於高樹上。
(2)、觀察經驗:
每種鳥的飛行樣式不一樣,啄木鳥和鶺鴒飛行的樣子是波浪狀,樹雀飛行也是波浪狀。飛行耗費體力與能量,像大型猛禽利用好天氣的上升氣流滑翔,節省體力。台灣藍鵲怎麼飛?牠的尾巴很長,要過谷地時,經常會跳到樹木最高的地方,再跳出去,滑行下來;滑行時尾巴撐開來,翅膀又很寬大,所以可以順利不費力的滑過谷地。信天翁在有風時,逆著風跑,翅膀打開來,上去後,翅膀的骨骼有像鎖一樣的構造,相互扣住;牠可以像輕航機一樣滑行,飛行就較輕鬆多了。
觀察鳥類除了觀察牠怎麼飛行外,觀察鳥之間的互動,可以增加解說的樂趣,更加深遊客的印象。企鵝築巢需要石頭,因此雄企鵝求愛時會送雌鳥石頭。台灣藍鵲的雄鳥會送禮物給雌鳥,若雌鳥接受,雌鳥會吃掉雄鳥送的食物;若不願意,雌鳥就不會吃這些食物。
(3)、互動:
台灣藍鵲雌雄怎麼分:
基本上台灣藍鵲從外觀上雌雄看不出來。(也有一說:黑冠麻鷺雌鳥羽毛顏色較淡,雄鳥顏色較鮮豔)。
台灣藍鵲雄鳥會送食物給雌鳥吃,時間維持多久?
藍鵲會送禮物(食物)給心儀的雌藍鵲,這樣的行為會一直持續到小鳥孵化出來;因為雌鳥交配完後,要產卵育雛需要很多的能量與營養,雄鳥為了雌鳥能生更多品質更好的蛋,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因此雄鳥會在雌鳥產卵期間,不停地找食物帶回給雌鳥吃,直到小鳥孵出來為止。部分猛禽,交配完,也是雌鳥負責產卵孵蛋,雄鳥擔任外出覓食工作。
觀察黑冠麻鷺育雛,雌雄會輪流照顧育雛。雄鳥在外找到食物,帶回巢去給小鳥吃,此時母鳥站起來後會有親密的動作,用喙去整理雄鳥的羽鳥,撫慰雄鳥的辛勞。之後母鳥會把位置讓出來,換成雄鳥照顧小鳥,雌鳥就外出覓食;一次的時間約二、三個小時。在窩裡的雄鳥以反芻的方式,一隻一隻的餵食小鳥,小鳥張大嘴巴,吞食雄鳥吐出的食物。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54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606
http://eip.ymsnp.gov.tw/web/publication2a.aspx?no=8
三、爬蟲類
01、麗紋石龍子--石龍子科
(1)、生態習性:
麗紋石龍子的幼體與成體體色不同,幼體體背黑色,有五條金色的縱線均勻分布於背側且延伸至尾巴基部,而一條鮮明的藍色尾巴更是醒目。麗紋石龍子是具有雌雄外型二型性的蜥蜴,待長成後,幼體尾部的藍色會逐漸退掉;成長後的雄性個體則通體以黃褐色為主,側面會有橘紅色的縱斑。雄的橘紅色的縱斑會較發達明顯,且頭部顯得較大。雌性體色較黯淡,橘斑較小顏色略淡。
(2)、觀察經驗
觀察麗紋石龍子最好的時間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牠們屬於日行性的蜥蜴,牠是變溫動物,太陽剛出來時會選擇太陽照得到的石頭上曬太陽暖身,等溫度升高就躲藏起來,這時候就較難找到牠。
觀察變溫動物最好時機:
若連續下好幾天的雨,當天氣一放晴,太陽一出來,你上午出門去觀察,會看到很多爬蟲類動物,蜥蜴、池裡的烏龜、蛇等爬在石頭上或太陽照得到的地面上做日光浴,那個時間牠們也比較安靜,不會跑走,走一圈絕對收穫不少。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83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entryid=589368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11/2009111212235443.pdf
02、黃口攀蜥—飛蜥科
(1)、生態習性:
黃口攀蜥的口腔內部及舌頭是黃色的,是臺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黃口攀蜥雄的下頜處有一明顯的橘紅斑塊,雌攀蜥也有色澤略淡較不明顯。黃口攀蜥背部兩側有菱斑連貫,形成黃綠色縱帶,雌雄二型性的物種。雄性在體色、喉部橘色斑塊較為鮮明外,若體型較大的雄性個體尚有較明顯的鬛鱗。黃口攀蜥體色多變以褐色為主,雌性綠色的體色,非常漂亮。
(2)、觀察經驗
台灣有五種攀木蜥蜴,在陽明山攀木蜥蜴有兩種,斯文豪氏攀蜥蜴&黃口攀蜥。若黃口攀蜥不打開嘴巴,如何辨識身分?可以從下頜的白斑與喉部有橘紅的斑塊來確認。此外斯文豪氏攀蜥蜴喜歡生活在較靠近人居住的地方,例如公園;黃口攀蜥喜好的棲息環境以山區樹林邊緣為主。斯文豪氏攀蜥體型大,喉垂大,口腔白色。黃口攀蜥體型最小,尾巴長,上喉垂有黃紅斑塊,口腔黃色。
夜觀時會很容易看見攀木蜥蜴在睡覺,牠們通常攀附在枝條上或葉面中央休息。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entryid=334809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93
http://cyberfair.tp.edu.tw/2012_WWW/E-06-6/html/collects/05.html
http://home.sow.org.tw/sow73/qa/japalura%20swinhonis/a.htm
03、疣尾蝎虎 & 無疣蝎虎 & 鉛山壁虎---壁虎科
陽明山這裡常見的壁虎有三種疣尾蝎虎、無疣蝎虎、鉛山壁虎
(1)、生態習性:
疣尾蝎虎會叫且鳴聲響亮;有一根類似狼牙棒的尾巴(尾部有許多櫛刺狀的鱗片),原本居住南部,但隨著人類的活動而遷移擴散,現在北部也有不少。
無疣蝎虎不會叫,牠的體背僅具有較細小的粒鱗而無大型的疣鱗,尾部也無具有櫛刺的鱗片,整個尾巴是光滑的;沒有狼牙棒的尾巴。
壁虎的身體主要由黑色、褐色、灰色或白色所構成,而且顏色會隨著環境而加深或變淺。
鉛山壁虎,體背主要為褐色或深褐色,暗褐色與淺褐色規則分布的斑塊,由頸部背部延伸到尾部,形成體背中央極明顯的特徵。不管顏色怎麼變,一定是淺→深→淺→深,非常規律,容易辨識。
疣尾蝎虎&無疣蝎虎以卵生方式生殖,一次產下兩個蛋,兩枚卵的卵殼分離。
鉛山壁虎也是卵生,一次產下兩枚緊密相連的卵,且有聚集產卵的現象。
觀察壁虎,看牠的前足和後腳的特徵,從趾端皮瓣單列或兩列,可以很快分辨出牠屬於哪一類,鉛山壁虎腳上趾端皮瓣單列(百葉窗僅有一排),台灣本島只有牠的前後肢指端視單列指瓣。其他兩種蝎虎(疣尾蝎虎&無疣蝎虎)皮瓣是雙列的(百葉窗中間有分開)。
(2)、觀察經驗
有會叫和不會叫的壁虎,以前說北部的壁虎不會叫,南部的會叫;現在因人類頻繁的搬家遷移活動,全省的壁虎都會叫。其實會叫的壁虎就是疣尾蝎虎。
外觀看到有狼牙棒的尾巴就是疣尾蝎虎牠會叫,無疣蝎虎的尾巴光滑,身體上也沒有疣,尾巴上沒有刺,不會叫。
壁虎的體色會隨環境改變,所以有時辨識時不用理會體色和花紋,只要看看牠有沒有狼牙棒,即可分辨出牠是誰。
(3)、互動:
兩顆卵連在一起的是何種壁虎:
疣尾蝎虎&無尾蝎蝎虎的卵兩顆不相連,牠們的卵可以一顆一顆拿起來觀察;若看到一堆相黏的卵,那就一定是鉛山壁虎的。疣尾蝎虎&無疣蝎虎選擇樹幹的縫隙裡產卵,鉛山選擇涼亭或廢棄的房子產卵,通常產一堆,卵和卵常常連在一起。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89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86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88
http://rostratula.blogspot.tw/2011/12/blog-post_13.html
04、小雨蛙
(1)、生態習性:
陽明山蛙類很多,小雨蛙是一種小型的蛙類,下雨後非常喜歡群聚鳴唱。小雨蛙主要棲息於潮濕的泥地。較不喜歡穩定的水域環境,喜歡突然積水的地方。
環境觀察非常重要,小雨蛙喜歡在連續幾天下雨後積水的地方,大量的聚集鳴叫,夜晚響亮的鳴聲東一群西一堆。但雨停後就不見蹤影。平時很難找的到牠觀察,偶而在落葉堆被翻到才看見。中南部的史丹吉氏小雨蛙也是這樣很難找到牠,但若連續下了三四天雨,雨停之時牠們會突然出現在積水區叫個不停,到處聚集。在臨時積水的地方,就會看見一堆的卵,小雨蛙卵很快的孵化成的蝌蚪,很短的時間就變成小青蛙。天氣放晴沒幾天,立即消失無影無蹤。就躲藏起來,平常很難被發現。
(2)、觀察經驗
環境觀察非常重要,小雨蛙喜歡臨時積水的地方;但有些青蛙喜歡溪流環境要乾淨會流動的溪流,也有的青蛙喜歡積水的桶子,各種青蛙選擇產卵棲地都不盡相同。
白頷喜歡穩定的積水池子或桶子,所以不需要下雨才會出來,平時也都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66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microhyla_ornata.html
白頷樹蛙(布氏樹蛙)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polypedates_braueri.html
05、拉都希氏赤蛙
(1)、生態習性:
數量很多,幾乎整年都在鳴叫,即使是很冷的冬天也都可以聽到牠的鳴叫聲;繁殖季也很長,全年皆可繁殖。無論天氣好壞,只要在積水的水池旁,都可以聽到牠的鳴叫聲。常常喜歡躲在水邊的落葉、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只要有水,不論是水池、溪流、水溝或路邊的積水,牠們都能利用。
(2)、觀察經驗
比較耐旱,森林裡離水蠻遠的地方也可以看見牠。在台灣,從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到處都有牠們的蹤跡。整年都可聽到其鳴叫聲。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416651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56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179547
06、斯文豪氏赤蛙
(1)、生態習性:
斯文豪氏赤蛙是一種中大型的蛙類,其體型修長而扁平,體背主要為綠色,但也有個體背部呈褐色(咖啡色);綠的個體像青苔顏色很漂亮;也因為背部褐色、黑色斑塊分布的不同,所以個體間體色差異頗大。
斯文豪氏赤蛙的趾端末端也有膨大現象,乍看像一隻樹蛙;因為住在溪澗或瀑布的環境,要攀爬光滑的石頭,需要有吸盤的幫助,所以前肢趾端膨大成吸盤方便牠的攀爬;前肢趾間無蹼,後肢趾間的蹼就很明顯了。
(2)、觀察經驗
斯文豪氏赤蛙喜歡選擇有溪澗的區塊,水源穩定但水量不要太大,比較陰涼的地方(水可以流到的谷地)。牠白天藏身於植叢間或岩石縫,往往只能聽到如鳥鳴般的單音而不容易發現其蹤跡,夜間則常停棲於岩石上。陽明山有很多有小山澗、溪流或瀑布區,因此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牠。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62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416663
藍色體色的斯文豪氏赤蛙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618508
07、面天樹蛙
(1)、生態習性:
在陽明山面天樹蛙也是常見,牠是一種中小型的蛙類,只要有一點點水的地方,牠就可以繁殖。面天樹蛙具有良好保護色,且體色會隨環境而做小幅度的變色。活動時間很長,卵很大卵形狀像粉圓。
(2)、觀察經驗
面天樹蛙主要棲息於草叢、灌叢、山區果園及池沼邊,雄性常停棲在灌叢中或是禾本科植物葉面上鳴叫。天氣好時面天樹蛙愛叫,天氣差時牠還是叫。天晴時叫,下小雨也叫,活動時間幾乎可長達一整年。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38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46
http://hello.area.com.tw/is_sa.cgi?areacode=ot009&ID=sa-1080117094223
08、臺北樹蛙
(1)、生態習性:
臺北樹蛙是少數於冬天繁殖的蛙類,四月中旬,已過了繁殖期的盛期。已知的台灣的青蛙中,臺北樹蛙算是很特別的,因為臺北樹蛙的雄蛙會築巢。
簡報中圖片上那隻是雄蛙,雄蛙會在水池旁邊或積水有泥土的地方,築一個圓圓的泥洞當巢。雄蛙躲在泥洞裡的時候,牠的體色會較深,會在洞裡一直鳴叫吸引雌蛙過來產卵;而後會將卵包覆在乳黃色的泡沫裡,做成像泡芙一樣的卵泡。泡芙裡面的卵孵化成蝌蚪,會暫時居住在泥洞裡;因為台北的冬天經常下雨,就會把這些小蝌蚪帶到水域中生活。
(2)、觀察經驗
臺北樹蛙主要棲息於農墾地、灌叢、溪邊、沼澤的泥地,繁殖季雄蛙會挖洞築巢。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37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52
www2.thu.edu.tw/~enviedu/95/program/biology/95-02/960609/960609-1.pdf
09、中國樹蟾
(1)、生態習性:
中國樹蟾是一種小型的樹蟾。常在雨後鳴叫,叫聲響亮,又稱為雨蛙或雨怪。
(2)、觀察經驗
中國樹蟾很能適應人為干擾大的地方,農墾地、果園牠都能適應。反而較少出現在較原始的環境。
(3)、互動
竹子湖也是農墾地,海芋田有很多中國樹蟾,牠會躲在海芋的花裡,也會躲在香蕉的葉鞘裡。
麟山鼻的海濱也有很多,因那裏的草生地有人開墾種植,而中國樹蟾就是適應開墾過的地方。
很多的青蛙不會適應原始的環境,例如:中國樹蟾;同樣的在雲林那裏諸羅樹蛙的生活環境也是很特別,往森林裡走就找不到諸羅樹蛙,但往外的果園、芒草、竹林,就有很多很多諸羅樹蛙。這些現象其實不太合理,在人沒有進來之前,台灣應該沒有農墾地,應該都是原始林,這些住在開墾地的青蛙住哪裡?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23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74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48
10、黑眶蟾蜍
(1)、生態習性:
黑眶蟾蜍從吻端延著吻稜到眼眶以至鼓膜上方,黑眶蟾蜍都有著黑色的稜脊,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指(趾)端黑色,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黑眶蟾蜍是阿峰老師的剋星,小時候的夢靨,造成對牠的恐懼,直到現在也無法克服。蛇類達人阿峰老師居然害怕那無攻擊性且性情溫柔的小動物,還真是令人意外。
(2)、觀察經驗
一次在香港九龍公園夜觀,公園裡到處都是黑眶蟾蜍,不到
更誇張的是他一次去三芝出差,突然看到腳邊有隻黑眶蟾蜍,讓他嚇一跳,兩手一撥,差點把老師的老闆推到田裡。
(3)、互動
黑眶蟾蜍有毒嗎?
黑眶蟾蜍有毒,牠的耳後腺及疣會分泌毒液,而毒液可能會導致中毒。但是只要你不去接觸或吃到毒液,就不會有問題。有朋友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416157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975
http://blog.sina.com.tw/elephant1969/article.php?pbgid=72459&entryid=590024
11、盤古蟾蜍
(1)、生態習性:
黑眶蟾蜍和盤古蟾蜍出現的季節不同,黑眶春夏為主,盤古則以秋冬季節較多。
龜山島兩種蟾蜍都有,春夏廟口都是黑眶蟾蜍,秋冬季節都是盤古,讓阿峰老師忐忑不安。盤古蟾蜍是一種大型的蟾蜍,身體表面因腺性疣狀突起的分布而顯得粗糙,眼後方也有明顯膨大的腮腺。
(2)、觀察經驗
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牠們聚集到水域,由雄蟾主動追求雌蟾彼此競爭非常激烈,經常出現多隻雄蟾爭先恐後抱一隻雌蟾的現象。
不只蟾蜍,很多兩棲類的雌雄比例差很大,雄蛙遠遠多於雌蛙,因此競爭非常激烈。照片中一隻雌的盤古蟾蜍,被周圍一堆的雄蟾蜍緊緊抱住,幾乎快喘不過氣來。旁邊還有一些伺機而動的雄蟾蜍,找空隙隨時準備衝上去抱。因為雌雄比懸殊。所以只要有一隻雌蟾蜍出現,定然有一堆雄蟾蜍爭先恐後地去抱牠。青蛙是體外受精,抱接時,當雌蟾蜍開始產卵,周圍的雄蟾也開始排精,這樣大家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抱接時的競爭相當激烈。
樹蛙也是這樣,一隻母樹蛙出現,引起十幾隻公樹蛙開始打鬥,最後勝出者抱接母樹蛙,母樹蛙身體比較龐大,因此開始打卵泡時,剛剛那群落敗者,伺機重新出現,再找機會抱上去,踢卵泡時旁邊的那些公樹蛙也趕緊伺機排精。為了要把基因遺傳下去,各種投機取巧方式都會出現,實在非常有趣。
魚類也有這種現象,一群溪哥,雄性溪哥繁殖期間會出現「婚姻色」,雄魚身體會有很鮮豔的紅色、黃色、藍等色彩,雄性成魚魚鰭變黃色的,身體帶有紅色,魚體側面縱列之條紋,出現亮眼的藍綠色。在一群魚,僅能有一隻雄魚,若其他雄魚出現婚姻色,帶頭的這隻雄魚就會去攻擊牠、驅趕牠。因此其他的公魚會假裝自己是母魚,避免被攻擊的危險。而當真正的母魚開始產卵時,假扮雌魚的雄魚,立刻恢復雄性本色,趕緊找機會排精,傳承自己的基因。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44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21
http://e-info.org.tw/node/70869
12、紅竹蛇
(1)、生態習性:
紅竹蛇是一種中型蛇類,體色鮮艷,類似毒蛇,實則是無毒蛇。牠體背上具有一節一節的黑色環紋,像竹子之竹節,頭上有三條黑色的線;小時候很鮮豔,長大後色彩變淡,一節一節也不明顯,但頭上的三條細線不會消失。
(2)、觀察經驗
紅竹蛇在陽明山常被誤認為毒蛇的無毒蛇。紅竹蛇大部分是夜間活動,偶而白天也會看到;沿著馬路邊緣或屋子的邊緣覓食。常看見牠抓灰鼩鼱等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13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87201
13、環紋赤蛇&帶紋赤蛇(羽鳥氏帶紋赤蛇)
(1)、生態習性:
環紋赤蛇和帶紋赤蛇和眼鏡蛇與雨傘節同科的蛇(都是蝙蝠蛇科),具有神經性毒的蛇類。
陽明山有兩種紅色的蛇,頭上有一個白斑,很明顯;一種是一節一節是--環紋赤蛇,另一種直的帶狀的紋路-帶紋赤蛇,這兩種都是毒蛇。
身體細長,全身主要由棕色與黑色相間的環紋構成,頭部後方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帶,是很容易辨認的蛇類。
(2)、觀察經驗
紅色的蛇,頭上有一個白斑,就是毒蛇。粗細不超過手指頭,長度不會超過
(3)、圖片與參考資料
環紋赤蛇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32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87345
帶紋赤蛇(羽鳥氏帶紋赤蛇)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088
http://blog.sina.com.tw/30839/category.php?categoryid=66623
14、紅斑蛇
(1)、生態習性:
紅斑蛇小時候體色較鮮豔,但牠是無毒蛇。紅棕色的身體上有大型的黑色橫斑。有些紅斑蛇紅的較不明顯,看起來整隻黑黑的。
(2)、觀察經驗
紅斑蛇無毒會捕食蛙類外,也會捕食其牠種蛇類;因此很多蛇都怕牠。住在山區的人若住家附近若來了隻紅斑蛇,不要去驅趕牠,因為有牠在,可以避免其他的毒蛇入侵。紅斑蛇會吃青竹絲和龜殼花,很多蛇聞到紅斑蛇的味道,都會趕緊離開。所以有紅斑蛇進駐,住家類似有保全警衛,可以避免小孩不小心踩到蛇,而被毒蛇咬傷。
(3)、互動:
紅斑蛇幼體顏色鮮艷,是毒蛇嗎?
雖像似毒蛇,但並非毒蛇。
紅斑蛇會不會臭臭的?
紅斑蛇通常沒有味道,但若去捕捉,牠會由肛門腺或泄殖腔排出具惡臭的分泌物。因此若你抓蛇,蛇釋放出難聞的味道,表示牠害怕警戒,那是失敗的抓法;反之你有技巧的抓牠,牠不驚恐害怕,還能在你手上活動自如,牠就不會有難聞的氣味,也表示牠未受驚擾。
紅斑蛇吃蛇、蟾蜍、蜥蜴、馬路上被輾斃的青蛙,牠對食物並不太挑。
簡報檔圖有張紅斑蛇吞食蜥蜴,蜥蜴的位置是脖子處,通常蛇會從頭吞食,若無法吞下獵物時,蛇會調整獵物的位置。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14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87206
http://e-info.org.tw/node/39727
15、雨傘節 & 白梅花蛇
(1)、生態習性:
陽明書屋這裡經常可以看見雨傘節,雨傘節全身僅單純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
雨傘節的蛇毒是台灣毒蛇中單位毒性最強的一種 (單位毒性→師大教授用同樣劑量的蛇毒,用老鼠來做實驗,發現雨傘節的蛇毒毒性遠超過百步蛇的毒性,幾乎強 50倍以上)。因此牠咬人,雖僅是排出很微量的毒液,但還是威脅到生命的安全。
(2)、觀察經驗
雨傘節和白梅花蛇小時候,長的很像,頭上都有明顯的白斑;長大後的雨傘節整個頭是黑色的,白梅花的頭上還是可以看到白斑。
雨傘節(有毒)和白梅花蛇(無毒)的辨識:
◎可以從鱗片的細部形狀來分辨。
雨傘節的背上鱗片中間那排較大,而且是六角形的;在台灣被尚有這麼大六角形的鱗片的蛇也只有雨傘節。從蛇蛻上也可依此特徵,判斷這條蛇是不是雨傘節。
白梅花蛇的鱗片無論中間或旁邊,鱗片大小非常接近,都是小鱗片。
◎以整體來看
雨傘節整條看起來是黑色,好像拿了白色的筆,在上面畫出很整齊的線條(黑白紋邊緣很平整)。
白梅花蛇身體的後半段變成灰灰的,而且黑白紋邊緣呈現鋸齒狀。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30
http://www.spps.tp.edu.tw/eweb/genius/presentation-6r/01web/snake04.htm
http://www.ellison.idv.tw/ellisonblog/article.asp?id=484
http://ntu-conserve.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04
16、赤尾青竹絲
(1)、生態習性:
陽明山青竹絲數量也不少,每次夜觀幾乎都能看見。因為牠會出現在固定捕食的位置。
赤尾青竹絲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獵捕食物,在同樣一個地方耐心的等待獵物上門再進食。(雨傘節採取移動獵捕的方式覓食)
(2)、觀察經驗
赤尾青竹絲常在同一地點等待獵物,因此若發現牠覓食等待的位置,之後的幾天牠可能都會停留在附近,要觀察牠,找找看,應該都有機會看見牠。
(3)、互動:
青竹絲等待獵物,耗費時日,牠會不會(「抽筋」)?
阿峰老師
青竹絲與青蛇:
可以從頭的形狀、眼睛的大小與顏色、頭上的鱗片大小、頰窩等特徵去區分。
青竹絲等待獵物的位置,不一定是樹枝,圖上這條青竹絲選擇溪流旁邊的縫隙,因為那段時間剛好是褐樹蛙的繁殖季節,褐樹蛙會從森林出來跳到溪流繁殖,會經過此地,牠在縫隙等待,一晚就可以捕獲很多隻。吃完三隻褐樹蛙,可能一個星期不用再進食。
蛇沒有手,進食時用牙齒把獵物送進口裡,牠的毒牙較長,左邊右邊,一拉勾住,拉進來,換邊勾住拉進來,慢慢把食物往嘴巴裡送。左右、左右的吞,有長牙齒(管牙)的蛇類,吃東西或攻擊食用到毒牙,若毒牙未使用時,是貼在嘴巴的內部看不見毒牙。這種毒牙是活動式的,很容易斷掉。經常在牠咬住獵物,獵物掙扎時毒牙斷掉,後面備用的毒牙會遞補來。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34
http://www.zoo.taipei.gov.tw/ct.asp?xItem=44579347&ctNode=22735&mp=104031
http://e-info.org.tw/node/38804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167333
16、龜殼花
(1)、生態習性
龜殼花和青竹絲除了體色差異外,就非常的相像。
龜殼花習性也與青竹絲相同,會在相同地點等待獵物。
龜殼花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晚上活動的龜殼花,屬於攻擊性極強的蛇類;具有強烈的出血性毒,能致人於死。
(2)、觀察經驗
龜殼花牠保護色很好,在枯葉堆中、樹幹或步道邊緣等待,因此很容易被人類不小心踩到牠,因此就被牠咬到。阿峰老師
◎龜殼花和大頭蛇很相似,可以從細部特徵去區分。
龜殼花眼睛後面都有一條細線,細線有時較深有時較淺,但是一條整齊的細線。
龜殼花有頰窩(眼睛下面有一個洞)。
從側邊去看龜殼花,牠花紋從頭到尾是上下兩個對稱,非常整齊。
大頭蛇沒有上述的特徵。
(3)、互動
大頭蛇身軀細長讓頭部顯得較大,常有人誤認大頭蛇為龜殼花,大頭蛇喜歡跑到民宅,被消防隊抓到,因大頭蛇顏色會有變異(灰色、偏紅色、黃褐色),也常被誤判為龜殼花。
(4)、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35
http://blog.sina.com.tw/30839/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606946
http://nature.hc.edu.tw/vbb/showthread.php?t=5389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02
17、茶斑蛇
(1)、生態習性
茶斑蛇看起來有點兇惡,頭部略呈三角形,頭頂常有黑褐色Y字型斑紋。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稜脊突起,狀似鷹眼。
毒牙位置在後面,屬於後溝牙,毒性微毒的毒蛇。
白天、晚上都會活動,以蜥蜴和蛙類為主要食物。
(2)、觀察經驗
茶斑蛇的後溝牙,不是用來攻擊或防禦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捕食,牠抓到蜥蜴,立即用後溝牙去刺獵物,讓獵物麻醉或死亡,方便吞食。
台灣尚沒有被茶斑蛇咬死的紀錄,但被牠咬到,會腫起來,腫消退的時間長短與個人體質有關。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18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pbgid=30839&entryid=589713
http://www.ellison.idv.tw/ellisonblog/article.asp?id=472
18、斑龜 & 材(柴)棺龜 & 紅耳泥龜(巴西龜)
(1)、生態習性:
斑龜是台灣水域環境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種烏龜。
斑龜很容易辨識,牠的頭頸部、四肢和尾部有許多黃綠色縱向條紋的分布。斑龜的殼(盾片)邊緣有一圈一圈,沒有其他的烏龜和牠相同。雌龜體型較大,雄龜體型較小。
材棺龜在陽明山較少見。
材棺龜的辨識也很容易,沒有很多線條,但眼後面有一條橢圓形黃色縱帶像一滴眼淚。
紅耳泥龜眼後的紅色縱帶是其重要的特徵。不是原生的,但數量卻是最多。
(2)、觀察經驗
幼小的斑龜特徵黃綠色縱向條紋較不明顯,幼龜剛孵化時,在吻端有一卵齒,用來弄破卵殼,卵齒通常七天到一星期會掉。
因有人大量收購材棺龜與食蛇龜,材棺龜前幾年被大量捕捉,賣到大陸食用,所以在臺灣,現在已難看到材棺龜。
大屯自然公園水池裡有數量眾多的紅耳泥龜。
(3)、圖片與參考資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40
http://e-info.org.tw/node/73112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37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425
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d9d8160b81d9d32c0b81dc8ee8
http://blog.sina.com.tw/d100vs/article.php?entryid=467097
19、鯝魚 & 石斑石ㄅㄧㄣ(魚+賓) & 台灣馬口魚 & 短吻紅斑吻鰕虎
觀察魚類可以從嘴巴的構造了解其食性。
平等古圳有許多鯝魚(又稱鏟頷魚)。
鲴魚的嘴巴長在下面,像鏟子一樣,橫裂鏟狀的口氣方便刮食石頭上的青苔,溪流裡石頭上被刮的有一痕一痕,就表示該溪流有鯝魚。在鏟青苔時會側身,陽光反射時會看見鲴魚身體與腹部為銀白色,亮亮的,因此又稱牠是水中的螢火蟲。
石斑又稱石ㄅㄧㄣ(魚+賓)
石斑的嘴巴下位略寬,成圓弧形。不具有鏟子功能,主要吃落葉堆裡的蟲子,水生昆虫,丟麵包蟲牠也吃,屬雜食性。
台灣馬口魚嘴巴開口在上面,活動喜歡靜水域的深潭,牠活動時選擇中、上層。抓掉在水裡的或生活在中上層的昆蟲吃。
這些魚同樣生活在溪流中,因嘴巴構造不同,食性會有所差異,所需資源也可有所區隔,不會造成資源的競爭,彼此都可以在此溪流生存。
短吻斑紋鰕虎只要有個小溪澗,就可以生存;身上有許多類似過敏的斑,肉食性的,只要小小的有滲水的溪流,仔細找找,就可以發現牠;生活在淡水域,會吃水中的米蝦、藻蝦,屬於陸封型蝦虎。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93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7/253/4.pdf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91
http://www.tbn.org.tw/twd97/SpeciesDetail.asp?id=060248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92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