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61938102/10/05『氣象解析』 講師:戴立綱 老師______記錄:1350陳應露
102/10/05 『氣象解析』 講師:戴立綱老師 _____記錄:1350陳應露
時 間:2013.10.05(13:30~16:30)
地 點:陽明書屋(大忠館)
主 講 者:戴立綱老師
演講題目:氣象解析
記 錄:第12期志工陳應露(志工編號:1350)
參與人員: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共70人
曾經是中天、中視氣象主播戴立綱老師,目前也是中天龍捲風主持人,我們陽明山國家公園第8期志工學長,受邀來為我們主講氣象解析,教室外風風雨雨,是菲特颱風來襲前的景象。他說:颱風是夏天的氣候,今逢颱風天勸朋友勿於此時登高山,山上霧濃;但霧散時,可以看見在高空有三種雲層,卷雲、層雲、積雲,地形造就雲層狀況,今天我們分三部份,先透過投影片作報告、看影片、天候許可下,讓我們看雲去,但剛剛在外面看颱風天,只有一種天氣現象--霧--茫茫。
風起雲湧 ~
風:陽明山風大,四季皆有風,風走向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氣候與感覺。
雲:從文化大學走至陽明山七星山,可看到雲高度低時飄過山脈當中,過文大時,霧起來了,10年來台北因建設,促使霧線抬升,是盆地效應、溫度變高,人類造成氣候的改變。
風又將起~
菲特颱風會來嗎?來的定義為何?
透過「颱風動態路徑圖」說明颱風中央位置、走向、發佈警報推算,但是秋颱是最難估。
「可見光雲圖」-說明菲特颱風的潮溼水氣在各地形成雲層。
「雷射觀測降雨量」-是用雷射波打出碰到雲層,反射強,表示空氣中水氣越多,將下大雨(紅點表示)。「紅外線雲圖」利用紅外線光速反射,可比較高低空雲層。「導引氣流分析颱風動向」正常颱風走向是拋物線形狀。
人定勝天嗎?
雖然科技進步,但人類預測颱風與真正接近登陸時,誤差值還是大,颱風半徑約350公哩,是非常大的動能。夏天,真正主宰氣候的是太平洋高壓,其半徑約為2000公里。而目前誤差的原因:
電腦模式誤差(颱風能量質相當於好幾個原子彈的能量)
海洋測站缺乏(海洋沒設站觀察,其數值資料只靠衛星模式推估)
春秋系統難估,除了預報,最重要的是防災與減災。
媒體的渲染~美麗的謊言,您質疑過嗎?
中、美關於氣象報導之不同之處:
國內:常見到「史上最強風暴」報導,民眾喜歡被嚇、被恐怖災情吸引,臺灣災害型天氣多,常有預設防範報導。
美國:是專業主播(專業的氣象團隊),拼精準度,民眾自由選擇報導精 確的電視台。
地貌與天氣~
人為過度開發-臺灣因地貌、地形常有災難,而人為過度開發是最大問 題,例如南投神木村,現在河床已明顯比馬路高,已不適合居住,但仍因某些奇怪的原因繼續有民眾居住,南橫新、舊路因施工工法不善,已明顯造成不斷的崩塌的情形。明明是人為開發破壞,但總歸因全球劇烈天氣變化。
先民居住地-先民們尋找居住的地方會慎選風水好的地方,如陽明山 在-仰德大道2段處有區域人群聚落,不是交通便利而是地形關係(此處冬天東北季風被七星山、大屯山遮擋因此較為不冷,而淡水新市鎮因地形,冬天東北季風直接吹入影響,此地區寒冷潮濕,家電也較易損壞。高速公路開發-因高速公路開發地形改變,海上氣流直接由高速公路一路吹進內湖、 南港,改變造成現在兩地多雨。
宜蘭農田的開發-宜蘭農田漸漸多被改建成別別墅住宅、道路,原來稻田蓄水下滲功能減少,並補注地下水也減少,造成地表逕流容易淹水了。
風起~
風才是人的生存根本,風起才有雲,雲起才會下雨;下了雨萬物才得以生長。
春:冷空氣減少隨北風而消失。
夏:南風帶來熱情與高溫,因對流雲層大午後常有陣雨。
秋:一場秋雨一場寒,溫度漸往下降。
冬:寒冷卻很期待下雪,但機率不大,下雪須水氣夠多,氣溫夠低,如陽明山鞍部測站測的溫度如在-2℃,七星主峰山上就有可能會下雪。
雲湧~
冰雹:是在對流層的積雨雲中形成,當水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直到因其重量增加而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凝結成冰粒又不斷凝結變大,直到因自身重量而下落,若降到地面時未融化解成水,就呈現固態的冰粒或冰雹。
鋒面:影響台灣的天氣系統主要為鋒面,即3月、4月的春雨及5月和6月的梅雨。當春天蒙古高壓(極地大陸氣團)強度減弱且勢力開始往後退時,位居低緯度的暖空氣(西南季風)就向北推進;兩股性質不同力量相近的氣團交會,形成滯留鋒。當滯留鋒在台灣上空徘徊移動時,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就在台灣上空交互出現,同時也造成3月和4月的台灣春雨及5月、6月的梅雨。
一般春雨的鋒面系統主要是層狀雲系,春雨鋒面離開後,台灣會受到較強冷空氣的影響而天氣轉冷;而梅雨鋒面系統多屬對流性雲,容易造成陣性降水,有時會有豪雨、大雨出現,此時鋒面冷空氣不明顯,天氣較暖。
台灣因有中央山脈氣流影響,水氣聚集地形由北向南走向,秋天東北季風增強,秋颱如海上碰上共伴點一定會有豪雨。
共伴效應:通常發生在秋季襲台的颱風身上,由於夏季時 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溫偏暖,颱風襲台時,不會有共伴效應這種情況產生,因此風雨狀況往往很單純,但是到了秋季時,太平洋高壓開始要慢慢往南移動了,而位於大陸內蒙古的西伯利亞冷高壓中心,此時也慢慢開始發展起來,不時會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造成台灣地區的天氣,已經不是單純的太平洋高壓控制穩定天氣,有時也會出現東北季風增強的現象,而此時東北季風增強,若碰到颱風自台灣南面通過(或是直接穿過台灣), 颱風濕暖(大量水氣)的空氣碰上東北季風冷的空氣,會產生強烈的對流,加上於本颱風所帶來的降雨,會產生加乘效果,造成相當大的災情。
藤原效應:二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位置移動的方向,依兩個颱風的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
十個雲族
1、卷雲:細緻而分散,雲角長毛、似頭髮亂絲或馬尾,孤懸高空而無雲影,日出日落時顯現橘紅色或紅色。秋冬天最常見,8000公尺的卷雲是一種最高的雲,都是冰晶透光,夏天看到表示遠洋有颱風,清晨太陽還沒到地平線就已經出現。
2、卷積雲:似小石子,天氣轉變高空水氣增多,這種雲很少出現,偶而會佈滿全天的時候,漁夫們稱之為鯖魚天,因為天空好像佈滿了魚鱗,個體很小,呈白色而無雲影,有時呈波浪狀。卷積雲大都和卷雲或卷層雲同時出現。
3、卷層雲:如同空中薄沙;太陽可透光,是最高最白的一種雲幕,當太陽或月亮被遮住時,仍能看到它的輪廓,周圍常出現一種暈。凡天空有暈就一定有卷積雲,但厚的卷積雲則像幕一樣拉到天邊。
4、高積雲:雲朵如綿羊般小朵小朵群聚,高積雲的個體比卷積雲大,中央有雲彩,常連成一片,底部成波浪狀,或排成一長列,或交織成棋盤狀,其式樣很多。
5、高層雲:雲高天空陰沉,大都掩蔽全天,使人有陰沈之感。當它轉成雨積雲之前,常有疏落的雨低降下。
6、雨層雲:高層雲變厚的結果,濛濛雨雨持有很久,是典型的壞天氣雲,黯黑而無定型,很像破布,使天空因而陰暗,凡屬於持久性,一定是雨層雲中降落的雨滴降下。相反來說高積雲也是由雨層雲升高而成。
7、層積雲:白色至灰色皆有,登山看得到的雲海是它的傑作,個體比高積雲更大,外型較柔和,結構不太明顯。如果連成一片,則底部具有波浪型態和明暗相間的灰色陰影。積雲大都像巨大的滾軸,雲底以下代表窩流層。
8、層雲:低空繚繞的雲,山間的霧氣就是他。層雲是一種均勻一致的灰白色低雲,似霧,但與地面相接。當它籠罩在半山腰時,邊緣有下瀉的姿態,到了那裡就是濃霧。
9、積雲 :晴朗的上午白雲朵朵飄,形狀多幻想多談戀愛的最愛,彷彿是棉花堆,頂不平坦,頂部隆起像土丘、花椰菜或塔狀。陽光斜射時,積雲的明暗面很明顯,如果和陽光在同一方向,中央陰暗,邊緣特別明亮。
10、積雨雲:閃電打雷都是它;冰雹也是,天空中一種最濃厚而龐大的雲,垂直伸展極高,底部黯黑,難以分辨,頂部聳起如山岳或高塔,而且常常有鐵砧狀的偽卷雲,做巨大的羽扇狀伸出,積雨雲已臨天頂時,即將有大雷雨。
影片欣賞:
本片以執行臺灣西南季風計劃過程(臺灣常因西南季風與另二大天然災害-颱風與梅雨結合,帶來大量雨水,對西部造成嚴重災害),說明捕風追雨的投落送,藉此收集大地風速、溫度、氣壓等大氣資料,預估未來發展趨勢。
結語:
天空常有不同雲種,美麗的天空要我們常抬頭看,看雲需碰運氣。最後再謝謝吾妹老師,能費心的請到戴立綱老師,在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來為我們演講,他以幽默生動口語解說氣象,將複雜的氣象,說的既生動又有趣味,並且能讓我們對氣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