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42244陽明春曉書屋四季(植物篇) 趙珉麗
陽明春曉書屋四季(植物篇) 趙珉麗
春雨紫薇彩虹拂,夏陽黃槴郁濃霧,秋霜楓紅止不住,冬寒傲梅枝頭矗。
植物是大地的生產者,植物是自古人類生存發展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不論食、衣、住、行、育、樂,不論任何民族與種族,更不論帝王與平民,都使用植物,都歌頌花之美、果之實,因此,植物與人從生到死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人類愈來愈多,植物愈來愈少,生態系的變更,隨著大地無止境的開墾,植物持續的被砍伐,許多物種無聲無息的消失滅絕,無法再現。所幸全世界都開始重視此一嚴重問題,盡力保存綠色大地,並學習與各類生物共享大地,這個美麗的地球才得以永續生存。
陽明書屋當年為了「安全」,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為了不被打擾,盡力保存了這塊天然森林。它沒有士林官邸的大草坪,沒有繽紛的玫瑰園,有的只是大自然生命的延續。一棵又一棵的大樹保留在書屋四周,一叢又一叢的人工造景點綴在書屋特有的綠色圍牆邊,隨著四季展現不同的花開花謝。豐富了同時和植物相依為命的蟲魚蛙鳥,更襯托了書屋淡粧濃抹總相宜的自然景觀和傳統中國大宅院典雅而不華麗的懷舊情緒。
東山飄雨西山晴,一個剛下過雨的午後,雨滴尚在樹梢滴答作響,天邊的日照隨即造就了一座彩虹長橋,彷彿告訴我們快上山來,書屋最美的景緻就在這彩虹橋端,一路由陽金公路行向中興路口,蜿蜒而下,只有一戶人家,沿著幽靜寬敞馬路,兩旁林木蓊鬱遮天,好像一條不見塵囂的綠色隧道,可以聆聽五色鳥的求偶,可以享受散步的安閒。此時此刻,快速沈澱都市的繁亂心情,走著走著,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書屋大院門隱映來。
辦好手續,進了書屋大院,右邊是一片修剪整齊的圓形公園,龍柏並列,龍形顯身,代表龍之高貴。婆娑的羅比親王海棗,愛變臉的山櫻花圍成圓周,象徵圓滿、完美。草地上孔青蛺蝶,榕樹上台灣藍鵲展翅,更顯園景之生動。左邊是當年童軍露營地留下的森林公園,植物、昆蟲、鳥類異常豐富,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態教室。天然與人工「伯仲」相對,頗具異趣。
再往前行,左邊還是蒼鬱的森林公園,可以想見其廣,右邊有長排高聳的柳杉林和茂密青翠的有咸仔竹做為天然圍籬,這是它別緻又隱密的地方,因為若是用水泥砌高牆不就暗示「此處住有特別人物」。
續延馬路一棵二層樓高的老樟樹,樹皮縱裂深刻歲月的痕跡,卻一點也不顯老態。和一棵嫩葉粉紅花序像一粒粒米飯的米飯花下,佈置有石桌、石椅是當年老總統和夫人散步休息處,然而「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人去樓空,風景依舊」。
轉往書屋前白花朵朵,香氣撲鼻的重瓣黃梔宛若清純少女迎著風,迎著我們的到來。再往前幾步,高大馥郁的大頭茶,厚皮香和巍峨莊嚴的龍柏就像威武的士兵列隊緊盯著我們,問道:「你來這兒做什麼?」這在這柔順的少女與剛毅的士兵交替檢視下,一棟古典精緻的中式建築驟然出現眼前。
站在書屋門口向外看,若是初夏,左前方有棵樹幹光滑粉白連猴子都懶得爬的紫薇,為何小小紫花開滿,新葉卻忘了站上枝頭?若是寒冬,屹立在左右,代表長春的鐵樹,長壽的龍柏,一點也不畏陽明山特有凜冽的東北季風,連山茶花、寒梅及各式杜鵑花也湊上一腳,花團錦簇,接續豋場一掃寒冬的陰霾。
入得正門進到左右二個對稱式的中庭花園,呈現典型的中國大宅院風格,其實中國庭園十分形式化、理想化,植物常以吉祥語穿鑿附會在山水石頭造景中,因為中國人一向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大自然崇高、偉大,令人不敢逼視,而譬喻庭園是大自然的替身,以庭園中縮小的大自然裡表現浩瀚的山水氣勢與對大自然敬畏的人文典範。
最明顯處是伸向二樓的桂花,左右各一,非常特別,好像說道;「貴(桂)客臨門,歡迎!歡迎!」當年老總統有意在此接見貴賓外國使節等,可惜適逢我們退出聯合國且與美國斷交,也就沒有貴客臨門。蘇東坡的「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感嘆人生如夢,不堪回首,高處總是不勝寒。桂花後面可以看到「羅漢」松,「觀音」棕竹,沒有英雄作伴,卻換來蛾蝶幼蟲的最愛。園中還有火廣竹,中國人數千年來與竹脫不了關係,吃的、用的、行的’、玩的都用竹子,文人雅士在詩詞繪畫中也多次提及竹之風雅,其中「夜深風敲秋韻,萬葉竹聲皆是恨」最令人感傷。連二樓大廳四幅噴砂玻璃畫,也是老夫人以竹為主題,春筍、夏琴、秋月、冬雪的意境,不上彩繪,表現素雅的國畫風格,其竹葉姿態生動歷史仍栩栩如生。
當然,在冷冷的寒冬不畏風雨開花的茶梅,在乍暖又寒不甘寂寞開花的金毛杜鵑、久留米杜鵑,在端午時節才露臉的皋月杜鵑,光是杜鵑就可觀賞半年之久,園中的萬人迷是二棵纖細怡人的台灣掌葉槭,葉形七裂,色彩多變迷人,有綠、黃綠、紅、粉紅、淡紫、深紫,同時出現在春陽下,透亮、鮮嫩,令人久久不忍移開眼光。老總統是否也曾駐足於廊前長椅上欣賞?可嘆「令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穿過左側二樓陽台往下一望,除了安靜的錦鯉魚游著,聒噪的青蛙坐著,就是滿園綠意,有淡綠的山櫻花、深綠的龍柏,輕淺的杜鵑花,凝綠的榕樹,翠綠的九芎,墨綠的油茶,點綴在杜英的紅葉間。加上一棵本已夠瘦又更瘦的筆筒樹,使人想起詩經召南草蟲篇「陡坡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不正掩映著紗帽山大官帽的無奈。唯一的一棵夠炫夠酷原產喜馬拉雅山的雪松這一冷一熱的二種極端環境的植物伴生在池畔,池魚思故人,藍鵲念舊林,不知是諷刺,亦是讚賞?
二樓後陽台、遠望是基隆河與淡水河形成的絕妙弓弦,似乎有一隱形長箭向著書屋蓄勢待發?近觀則是整個書屋冬日裏最耀眼,花期卻最短的梅林了,可惜「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為君勸斜陽,花間留晚照」行經歸途,必得穿越森林公園,斜陽灑在葉隙,花香留在林間,數棵巨大的紅楠不忍叫它做線香。看到赤腹松鼠追尋楊梅的累累紅果,怎捨得與牠爭香甜。高聳的楓香雖沒有青楓的二片翅果飛來飛去,卻也經歷數十寒暑的落葉之美。山紅柿袖珍柿果只夠餵食小鳥兒的小嘴,花卻像數千個小白鐘叮噹掉落滿地,不忍掃除。假赤楊似乎伸入雲霄,若不是朵朵白花繽紛而下,真難以辨認。相思樹梢綴滿黃金黃小花搖曳生姿卻沒有浪漫的紅色相思豆。這一樹林,是如此仰之彌高,除了當年為保護書屋倖存之外,樹齡久,地形也好才能躲過強烈的東北季風侵襲呢!
走完森林小徑步道,出得來時書屋大院門口,回眸一望「林深不知處、自古英雄皆寂寞」功成名就何在呢?正如白居易的對酒「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大自然不會因著你的富,或地位高而歡迎你,更不會因你的貧或是小市民就不讓你欣賞,只要帶著一份懷古的心,歡愉的心,只有癡人才不了解大自然的大方,何不在陽明書屋的庭院裡,讓風從耳尖滑過,雨從髮捎流過,陽光從心中穿過,小鳥從身旁飛過,小蟲從腳下跳過,蜘蛛從眼前晃過。
「植物」和我們有同樣的感覺,和我們分享陽明書屋的古與今,共同體驗大自然的聲音,每個晨昏都能與蟲共鳴,每個季節都能與花共舞,在陽明春曉書屋四季領悟大地給我的驚豔,捕捉心靈的自然饗宴。
偷得浮生半日閒 入得重門深院前
捧得舊時滿情懷 浪得繽紛無情沾
也是風雨也是晴 莫叫藍鵲剪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