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2347錐麓古道行

                     精彩的立霧溪錐麓古道行                                           紀錄: 陳美

318662.jpg - 錐麓古道行      318676.jpg - 錐麓古道行          318658.jpg - 錐麓古道行

     每次去花東旅遊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必走的景點,因為太美了!走千萬遍也不厭倦。這次衝著李瑞宗教授要分享他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著作時去拜訪沿途的秘境及耆老,當然還有令人又愛又怕也是最誘人的錐麓古道。

     幾位熱心志工細心規劃完美的行程,在清境美崙美奐富有歐洲風情的魔術森林餐廳享受一餐美味的風味佳餚,最特別的是類似蝦鬆的食臾炒肉末 。

       來到合歡山車停臺灣海拔最高公 路「武嶺」停車場,此處夜間ㄧ遍漆黑沒有光害是追星族的最愛,因而時常舉辦星趴熱鬧非凡。李教授帶我們爬了一段往合歡山北峰 古道,視野開闊,視四周,山峰連綿,景色綺麗令人心神怡。但每次來此就憶起三十幾年前第一次爬高山雪地的往事,當時雪高過膝,每走ㄧ步靴子就留在雪中不肯跟上來,只得彎腰把雪中的靴子挖出來穿上才能走第二步,我想我絕對下不了山只能葬身於此了,幸好來位救星教我:每一步都要彎膝跪下使出口變大靴子才能跟上。我才體會經驗何等寶貴,登山團體老鳥不能太少。不遠處可見山訓中心位在群山綠野中,又憶起當年和家人一起在此參加救國團滑雪訓練,第一次得到高山症而不自知,只覺得腹脹、沒有食慾、臉水腫的圓滾滾的,還以為得了肝病,回家老爸採了五片五爪金英葉(王爺葵)煮水服下,當天就消腫痊癒了,令我見識草藥的功效。後來我去西藏時由於爬萬佛塔速度太快得了高山症,半夜咳出血絲的痰,幸而我參加的是研究高山症的團體,醫藥齊備,服藥吸氧氣,進入醫院靜養,心有不甘,眼睜睜的送他們上珠山基地營,回程再來接我,害我再也沒機會去珠山基地營了。但我也因此瞭解何為高山症:我們身體有顱內腔、胸腔、腹腔。平時體腔壓力與大氣壓相等,我們感覺很舒服,但山上壓力小、深海壓力大。快速上山得高山症、快速由深海浮上得濳水夫症,其實都是一樣的體腔與大氣壓不平衡,影響顱內壓會頭痛、頭暈、腦脹、失眠⋯影響胸腔會肺泡破裂出血、呼吸困難⋯影響腹腔會腹脹、沒有食慾⋯而

避免方法只有『慢』,讓體腔壓力與大氣壓力相等。

   第二天離開合歡山觀雲山莊,李教授帶我們走一段 少為人知的昆陽古道探訪50年代台電 的建設工程紀念亭。來到慈雲橋 ,平常ㄧ般遊客是不會下車來觀賞這座鐵橋的,但李教授帶我們走過鐵橋,指出鐵橋是製造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艾菲爾公司的產品,其 品牌還烙在鐵橋上,原來這座鐵橋是要送到越南,因戰事已休而改運至此。接著來到【洛韶】兵分二路,我們這組先拜訪製作長笛的陳先生夫婦,他的長笛材料主要選擇桂竹,其次是孟宗竹,全以手工精雕細琢慢慢磨出來的,令人愛不釋手,年輕時我可能買來珍藏,如今的我儘量清空,可以送人的送人,沒用的丟棄(如畢業證書、教師證等)不想給後代負擔。接著二組交換我們到洛韶森林小館拜訪美麗的館長她是原住民的第二代,本著熱愛這塊土地的心在此經營小小的餐飲及民宿。此道路不知走過多少次卻從未來過這秘境,而需要時還可以打尖喔!

     白楊步道是來天祥必走的行程,但並非每次都如願,臺灣山脈大都是含碎石的沈積岩,隧道易落石崩塌步道就封閉了。今天運氣不錯天時地利人和,大家認真聽著李教授的解說及指示:開鑿隧道的爆炸點、含碳酸鈣石灰岩的水滴形成l鐘乳石、懸掛在山壁頂的台灣葉鼻蝠,這是我們走過多次而未注意看到的,走過幽暗隧道是條老少咸宜平坦的道路,「瓦黑爾溪」溪水長年切割的峽谷美的令人驚嘆!步道兩側植物生態豐盛,教授傾囊相授、伙伴相互分享永無止盡的知識。不過岩層並非穩定偶爾會有落石不宜久留。來到朱紅色的白楊吊橋在萬綠叢中一點紅,吸引遊客走進欣賞太魯閣國家公園己知最大的瀑布.強勢激流沖刷、侵蝕巨石激盪出水花,令人震撼!多做幾個深呼吸,吸收負離子的能量有益健康。 

318659.jpg - 錐麓古道行  318661.jpg - 錐麓古道行

       轉個彎就聴到轟隆轟隆巨響的水聲,水濓洞瀑布是白楊步道最吸引人最刺激有趣的景點,每次來必進入感受泉水由洞頂宣洩灌頂而下,伴著轟隆聲衝激全身暢快淋漓,一路的辛苦全消失,太棒!太刺激了!.大部分遊客都有備而來,穿着雨衣什麼都不怕,萬一忘記帶沒關係走過的遊客會送你,你用過也可以送給下個遊客,否則就要帶回家以免造成垃圾。其實水濂洞並非天然美景而是進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修築隧道不慎挖破地下水脈,水由岩隙流出而成。

     布洛灣分上下台地,原是太魯閣族人居住的部落,上台地有間很棒的飯店及富有原住民特色的風味美食值得體驗。如今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管理站於下台地, 山坡上金花石蒜搖曳著美麗的黃色花朵迎接我們,記得上次春天來時白色的臺灣百合開的滿山遍野令人感動,大自然隨著季節轉變使大地不時更換五彩繽粉的衣衫。這也是我如此喜愛大自然的原因吧!環流丘公園的木棧步道走起來輕鬆舒適又不傷膝蓋,生態豐富,尤其ㄧ棵高大又稱白雞油的光臘樹最引人注目,它可是獨角仙的最愛喔!最近開放了跨越立霧溪谷超美的『 山月吊橋』 可俯瞰大理石變質岩被溪水長期侵蝕如鬼斧神工 的立霧溪峽谷兩側完全不同的景色,ㄧ側生態昂然,植被茂盛,對岸是光溜溜的峭壁懸崖,峽谷景觀令人驚嘆。山月吊橋與明天要走的錐麓古道吊橋遙遙相望,等兩吊橋開通後就可省了一段辛苦的上坡路段要走錐麓古道更輕而易舉了。

   清晨大家興奮 的由天祥青年活動中心趕到燕子口集合購票按名冊魚貫進入錐麓古道吊橋,轉頭又看到昨天走過的山月吊橋好像看到親人一樣親切。我們約好時間回到集合點以便午餐,開始大家聽著教授解說,後來就依自己的腳步行進,以往我的個性是直衝到終點再衝回來,如今我正好滿滿的 八十歲(隔天是我生日),我必須改變生活型態,ㄧ切慢慢來。享受爬山的過程,設定回程時間,路上詳讀解説牌,仔細觀察生態環境,拍拍照,雖是陡峭上坡路不喘不累非常舒服。

     走吊橋不但有趣又可俯瞰壯麗的峽谷,濤濤不絕的溪流,令人心曠神怡,過了吊橋就是陡峭的山坡,因為錐麓古道就建在錐麓斷崕上,想像當時施工人員身繫繩索,由上垂下鑿開山壁的艱辛令人欽佩與不捨。到了巴達岡部落的遺址就可鬆口氣,欣賞美麗的野花,上個現代化又乾淨的洗手間,首先迎接我們的是挺立在門口的門柱,接著是日治時期警察住在所建築 遺跡,李教授述說百年前一場驚天動魄的太魯閣事件,日人的「五年理蕃計劃」在立霧溪東西夾攻,治服了太魯閣族的歷史故事。

     沿途生態豐富很多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地名為名的植物如:太魯閣櫟、太魯閣薔薇、南湖杜鵑、奇萊紅蘭、合柳葉菜等,而且近9成是臺灣特有種。人類生活與植物密不可分古代原住民多採集野茼蒿、野萵苣、山蘇、筆筒樹的嫩芽等為三餐的蔬食。黃藤心燉排骨是美味佳餚、月桃葉假酸醬葉包豬肉糯米是原住民有名的料理,山芋可製作多款美味料理,姑婆芋雖全株有毒,但沒冰箱的時代它的毒性使細菌無法滋生,易腐敗的高蛋白質食物如魚、肉、豆腐以姑婆芋葉包裹既可保鮮。沒有水瓶水罐的時代,原住民登山也用姑婆芋葉折成斗狀舀水喝,只要不折斷沒白色毒汁流出就可。月桃莖皮曬乾可編籃子、蓆子、帽子、捆綁的繩子,愛玉是人人愛喝的飲料 ,火炭母草的嫩葉可當蔬菜,根莖煎熬煮湯可強化骨骼.促進發育成長的孩子長高,治癒脊椎受傷.。更多的民俗植物如山棕可作簑衣、芒草可作芒草屋、花梗作成掃帚、嫩葉餵牛、嫩芽可食、粗莖可作圍籬,它也是先驅植物可改善惡劣的土壤又可固土可說全身是寶。喜愛大自然的登山客多認識可食植物萬一迷失或山難就可野外求生了。

   錐麓古道路上驚喜的 遇到ㄧ 對年輕夫婦,太太牽著四歲大女兒一路以點心哄騙她上山,先生背著ㄧ歲多的小女兒追著五歲的兒子,可想而知這對夫婦常帶孩子爬山,訓練有成,身體強壯爬的比大人快,如今一家大小居然敢挑戰令很多人心驚膽怯的錐麓古道,實在令人佩服,值得效法。

       最後我們在花蓮吃了一頓無菜單料理做為慶功宴,感謝李教授、余前會長⋯等志工無私的奉獻!

照片連結https://m.xuite.net/photo/ymsblog/20629567

回應

33屆聯誼會

會長 徐玉英

總幹事 黃華敦

研究組長 楊麗蓉

財務組長 黃素芬

編輯組長 高桂枝

資訊組長 蘇信憲

首席監委  蔡耀勤

監委   賴麗霞 呂理賞 謝和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