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2311知了知了-- 蟬的生態學
『知了知了-- 蟬的生態學』
一、講師:陳振祥老師(陽管處專職) 紀錄:蔣憶萍
二、集合時間:111年7月8日 (星期五)
三、活動流程:
9:30-10:20 蟬的生物學 10:30-11:20常見蟬的介紹 11:30-12:20常見蟬的聲音
12:10- 13:10 午餐 13:10-15:30戶外觀蟬趣
一、前言
台灣的蟬種類有 60 種,台灣爺蟬約 6 公分,是台灣體型最大及唯一保育類的蟬。蟬都屬於大
型昆蟲,平均體長 3 公分(大部分昆蟲的體長<1公分)。
二、蟬與人的關係
三、蟬的分類地位
昆蟲綱 Insecta > 半翅目 Hemiptera(以前是同翅目 Homoptera) > 頸喙亞目 Auchenorrhyncha > 蟬總科 Cicadoidae >蟬科 Cicadidae、螽蟬科 Tettigarctidae
1. j頸喙亞目 Auchenorryncha「頸喙」意即嘴巴(刺吸式口器)從頭的下面長出來,有蟬類(蟬、葉蟬、沫蟬、角蟬)和蠟蟬。
k胸喙亞目 Sternorrhyncha「胸喙」的口器是從胸部長出來,有介殼蟲、粉蝨、木蝨、蚜蟲。
2. 蟬類要分在半翅目還是同翅目?
j早期的頸喙亞目、胸喙亞目及異翅亞目歸屬於同翅目。
現在頸喙亞目的蟬類傾向分在半翅目內,因為和異翅亞目的椿象類口器都是刺吸式;DNA的研
究顯示兩者的親緣關係較近,反而蟬類與胸喙亞目親緣關係較遠。
k若是硬要說蟬類是同翅目也沒有錯,因為這牽涉到動物命名法規,二名法的命名只規範
「科、屬、種」,至於目、總科和亞種就沒有規範,所以屬於哪一類及名稱為何就可能變來變去
目前蝴蝶和蜻蜓都有三名:屬名、種小名和亞種名,命名法規早就建議不要命亞種名,應回歸到
二名法。蟬的命名,就沒有混沌不明的亞種名。
3. 蟬類早期還分成 2 亞目~蟬亞目 Cicadomorpha(蟬類):蟬、角蟬、沫蟬、葉蟬4大類。
蠟蟬亞目 Fulgoromorpha(蠟蟬類):稻飛蝨、菱飛蝨,這些是害蟲類。另外還有小頭飛蝨、
長翅飛蝨、象蠟蟬、瓢蠟蟬、青翅飛蝨等等。
4‧刺吸式口器是此目最重要的特徵, 全部為植食性。
‧漸進變態,通常 5 個齡期:二次蛻皮期間稱為齡期,第五齡(終齡)會在陸地上做最後一次蛻皮,也就羽化為成蟲。
蟬科的若蟲是唯一生活在土裡的,其他的全部在同一棵植物上度過一生,若蟲、成蟲均吸食同一棵植物的汁液。
5. 蟬類 Cicadidae 跟蠟蟬類 Fulgoromorpha 分類
j兩者最主要是以觸角位置來區分:
•蟬類--觸角在 2 複眼之間;•蠟蟬類--觸角在複眼下方或外面。
k蟬類的觸角是一根鬚鬚; 蠟蟬類的觸角有瓦楞感覺器、中胸有翅基片(肩板)
l蟬類體型大、單眼 3 個(但沫蟬單眼 2 個)、不會跳、有發音器(角蟬、葉蟬沒有發音器,但仍可發出聲音,
只是頻率我們聽不到、且聲音沒有很大聲)
四、常見蟬類的介紹
全世界的蟬已記錄 2500多種,盛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尤其是赤道兩側,溫帶的日本土地面積是台灣的 10 倍,
但蟬只有 30 多種;馬來西亞的蟬種類多、變化大、顏色又鮮豔。
台灣整年都有成蟬出現,冬天也有,但最主要是四月到九月,山區的種類比平地多,蟬在台灣數量很多,
但種類不多,共 59 種,特有種約佔60%,也就是快40種。相較於蝴蝶與蜻蜓特有種約佔10%,
蟬的特有種的比例相當高(因為飛行能力不佳,大部分飛行最長10幾秒無法超過1分鐘,所以擴散能力也不好)。
1. 螽蟬科 Tettigarctidae:澳洲有像螽斯的蟬,澳洲因地理隔離效應,演化出許多外型奇怪的蟬。
2. 角蟬科 Membracidae :前胸背板向後延伸至腹部,有「角 狀」突出的構造而得其中文俗名
很多角蟬會分泌蜜露,和蚜蟲一樣,與螞蟻有互利共生關係而受到螞蟻的保護。
3. 沫蟬科 Cercopidae:若蟲會分泌泡沫裹覆全身,泡沫主要成份為水、黏蛋白類及一些無基鹽
類,與葉蟬科兩者外型相像,可利用葉蟬後腳有一刺予以區分;沫蟬科的前翅大多革質化很像
鞘 翅目,只要身體翻過來,看具刺吸式口器就能確定是泡沫蟬;沫蟬的顏色鮮豔多樣性高。
4. 葉蟬科 Cicadellidae:多數為農業經濟害蟲,很難防治,因為繁殖力強,1 年可以 10-12 世代
體型小大多細長,通常在 10mm 以內,非常擅長跳躍(∵後腳很長);飛到天空可以隨氣流飄散,
例如浮塵子;常可以傳播病毒、立克次體;細菌排泄物可能造成煤煙病。
小綠葉蟬與東方美人茶:當小綠葉蟬以刺吸式的口器吸吮茶葉嫩芽的養液時,茶樹自體的防禦系統
啟動,散發出強烈花香或蜜香(產生茉莉酸 jasmonic acid (JA)為基質的香氣合成物),用來通告小
綠葉蟬的天敵「白斑獵蛛」快來幫忙吃掉小綠葉蟬。若非為了製作東方美人茶,小綠葉蟬的危害
大,很難防治,茶葉需要噴很多農藥,尤其是高山茶。
5. 蠟蟬類
j幼生期(若蟲)尾部會分泌蠟絲(酮酯類化合物),用 來偽裝保護,齡期越大蠟絲越少。
PS.可用翅膀的有無區分若蟲和成蟲:三齡幼蟲才開始出現翅芽。
k很多種類都很會跳躍,蠟蟬科最溫馴不會跳。
l蠟蟬總科 Fulgoroidea:用後腳來分科,例如稻飛蝨科 Delphacidae 的後腳有明顯突出一節(距),它是重要的農業經濟害蟲;
褐飛蝨科 Nilaparvata lugens 是水稻大害蟲,成蟲有短翅型和長翅型,長翅型可以飛的更遠,因為 1 年有 8-11 世代,平均 1 隻雌蟲可產 300 個卵,族群個體數太多,要趕快飛遠一點,非常厲害,要防治非常困難,現在最主要還是噴藥,沒有其他辦法;
菱飛蝨科 Cixiidae 比較大隻;
蠟蟬科(白蠟蟲) Fulgoridae,例如龍眼雞,體型通常很大,1 年 1 世代,不一定只有若蟲才分泌蠟絲,有的外型像蟬,就從觸角長在複眼下面可以判斷是蠟蟬類。
小頭飛蝨科 Achilidae 體型較扁,前翅端部交疊。
長翅飛蝨科 Derbidae 翅長四四方方像長方形,頭型像蟬類,喙短。
象蠟蟬科 Dictyopharidae。
軍配飛蝨科 Tropiduchidae。
圓飛蝨科(瓢蠟蟬)Issidae 外型像瓢蟲,但觸角在眼睛下方,會跳,一下子就跳走,飛蝨都很會跳。
青翅飛蝨科(蛾蠟蟬)Flatidae 翅膀很漂亮,前翅緣有短縱脈。
廣翅蠟蟬科 Ricaniidae 前翅緣一樣有短縱脈,但翅平放,不像蛾蠟蟬翅膀可以收起。
縞飛蝨科 Meenoplidae。
蟻蠟蟬科 Tettigometridae 外型像鞘翅目,前翅革質化,和鞘翅目一樣,但觸角在眼睛下方,身體翻過來 有刺吸式口器,常跟螞蟻在一起。
1. 蟬身體構造分:頭、胸、腹三部份
j頭部- 觸角短,呈鬚狀。2 個複眼中間有 3 顆紅色小單眼視力相當良好,複眼不大,位於頭部兩側且分得很開。
口器 -- 刺吸式。
k胸部-包括前胸、中胸及後胸,其中前胸、中胸很發達,後胸和腹部第 1 節癒合,除非解剖,否則看不到。
三個胸部各具一對腳,腳有爪可 抓在樹上,若蟲的腳是挖掘腳。
l腹部-呈長錐形,共有 10 個腹節。熊蟬第 1、第 2 腹節具背瓣、腹瓣和發音器,第 7~ 9 腹節為生殖器,第 10 腹節形成肛門;雌蟬腹部亦有背瓣和腹瓣,但無發音器,腹部較雄蟬短,且第 10 腹節形成尖尖的產卵管,產卵管上方 有交尾孔。
2. 蟬如何發音?
j雄蟬因為要發聲,因此腹部很大,裡面是中空的,可以當作共鳴箱將聲音放大。發音器分內部構造和外部構造,鼓膜位在背瓣、腹瓣之間,為外部構造,有些蟬從側面可以看到鼓膜的皺褶,例如陽明山暮蟬,但有些蟬看不到鼓膜。鼓膜像鼓皮,決定音質音色; V形肌(發音肌)像打鼓棒,拉動鼓膜產生聲音;腹部的大空間當作音箱,一秒可以振動 200 次,非常快,所以我們聽到的蟬鳴都有嘶嘶嘶、動態的節奏。腹瓣拿開,裡面還有鏡膜,此為內部構造,有人認為是聽覺器官,此說法是否正確?無法證實。
k台灣的雄蟬具備鼓膜發音器,國外少數種類不具鼓膜發音器,利用其他方式發音(翅蟬亞科 Platypediinae 以翅摩擦身體發音、齒蟬亞科 Ydiellinae 前後翅具齒突,以齒突摩擦發音)。
六、蟬聲介紹
1. 蟬鳴具有專一性:
同一種的鼓膜會相同,發音也相同,所以鼓膜的皺褶可以拿來作為分類上的依據。
召喚聲(長音)--我們聽到的主要是召喚聲,公的鳴叫吸引母的過來交尾。
警戒聲(短音)
驚嚇聲(短音)--抓起蟬,它會嚇得唧唧叫
攻擊聲(短音)--蟬互相打架
求偶聲(短音)
交尾聲(短音)
2. 召喚聲(calling song)的意義
j召喚聲是雄蟬發出吸引母蟬交配的聲音,每一種蟬的召喚聲不同,以利母蟬分辨種類,也使蟬有了生殖隔離(不同種的蟬因召喚聲不同而不會雜交,此情形屬於交配前的隔離)。
人類和黑猩猩的 DNA 序列差異 1.5%,受精卵可以結合,卻無法產生具生育力的子代,這種情形稱為生殖隔離(此情形屬於交配後的隔離)。即使 F1 有生殖力,產生的 F2 會因不健康而存活率低,這種情形也屬於生殖隔離。
k種內及種間的競爭:一隻叫,其他跟著叫,這是種內競爭,因為一群都在叫,就看雌蟬要選擇誰。一群都在叫,就可以蓋掉其他種的聲音,這是種間競爭。
l同一屬的蟬外觀常常不易區分,可以藉聲音分類:利用錄音機收音 → 用聲音軟體分析 → 用波形圖及音頻圖來看差異。
七、蟬的一生
蟬的生活史為:卵 → 若蟲 → 成蟲, 沒有蛹期,屬於漸進變態的昆蟲。
(一) 卵期
1. 雌蟬在產卵時,會將產卵管插到植物的組織內再產卵,例
如草蟬喜歡在芒草上產卵,產後會留下產卵痕。 每種蟬的產卵痕跡不同,故可作為物種分類的依據。
2. 卵期 1~3 個月,剛孵出時體型小約 1mm,隨風或自由落體掉到土裡。
3. 交尾:
j陽明山暮蟬 ~ 通常發生在林子隱密處,交尾姿勢呈 V 字型
k蟪蛄 ~雌雄體型大小相似,交尾姿勢呈一字型
(二) 若蟲期
1. 若蟲觸角是一節一節的,前腳為挖掘腳, 這些都和成蟲不
同。共有 5 個齡期,每脫一次皮為成長一齡,在土中有 4 個齡期,最後一次脫皮就是羽化,蟬蛻就是終齡幼蟲。到了第三齡時,背部才開始有翅芽。
具刺吸式口器,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物,生活在 3~10 多公分的淺層土裡,通常不超過 50 公分。
* 蟬的幼生期生活在土中且須吸食活的樹汁,所以研究蟬的生活史非常困難,文獻記載草蟬在 60 年代是十大害蟲之一,在 1 立方公尺的甘蔗田裡挖出上千隻的草蟬幼蟲,生活史為 1~3 年,因為它是重要的經濟害蟲,所以才會去研究。
2. 【週期蟬】顧名思義,週期蟬的生活史週期固定。
分布在美洲的十七年蟬及十三年蟬是同一屬,其中有 6-7 種長得都很像,為什麼不是十二年、十四年或其他的年數
?科學家普遍認為的原因是,
j這兩個周期都很長,因為周期蟬出現於距今180萬年前,那是北美氣溫低,有時會遇到冷夏,成年蟬需要高溫,因此長生命周期可以提高成活率。
k假如週期是十二年、十四年等年數,就會有其他的公因數,碰到一起的蟬因為長相及叫聲都相似,會因生殖隔離
產生無生育力的子代,或子代存活率低而滅絕, 所以最後留下質數:十七年蟬及十三年蟬,其最小公倍數為 221,幾百年才會碰到同時羽化成成蟲,大幅的減少種群生命的威脅,而且也超過了敵人的壽命。
l假如在 1500 年的時間裡,每 50 年會出現一次冷夏。7年蟬的成活率是 7%,11年蟬的成活率是 51%,17 年蟬的成活率是 96%。
3. 有些蟬的若蟲,例如蟪蛄準備羽化時,會製作「蟬塔」,
在地上有點像螞蟻的窩。
Q1. 蟬科的生活史有多久?
答:很難研究,因為幼生期在土裡,不知生活幾年;全世界
的蟬接近 2500 種,除了週期蟬--十七年蟬,其他已知的不超過 5 種,不過,應該至少 1 年以上,草蟬是 1~3 年、紅脈熊蟬是 5~9 年,北美十七年蟬是 17 年、很少昆蟲有如此長的生活史,絕大多數昆蟲的生活史都是 1 年以內。
Q2. 蟬科為什麼會到土裡那麼久?
答:在土裡環境相對穩定,可躲過冰河期的極端氣候。
(三) 成蟲期
羽化:終齡若蟲通常在傍晚時爬出土中,到樹上準備羽化,有些種類則在白天。蟬在羽化時會先從胸部裂開,頭部先出來,往上拉把翅膀拉出來,翅膀伸直,接著顏色慢慢變深,最後著色,羽化過程大約兩個小時,兩天之後,整個著色變深,才開始蟬鳴、交尾。剛羽化時身體軟軟的,若遇到天敵或干擾,讓翅膀折到變成殘翅,會掉到地上,所以這段時間是非常危險的。2 隻阿里山紋翅暮蟬在同一根電線杆上打架,競爭有利的交配位置。
八、蟬吃什麼
成蟲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上面枝條的汁液。
若蟲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我們去挖時,通常是在主根旁的支根,深度不超過30公分,因為若蟲很小,就用篩網篩,土中昆蟲種類多,該如何判斷是蟬的若蟲呢?利用放大鏡看是否有挖掘腳的特徵。
九、蟬的天敵
1. 鳥類:是最主要的天敵,90%的蟬都是被鳥類吃掉,蟬的
生存策略是一次繁衍出總數量很多,不怕你吃,即使讓你吃到飽,少掉5~10%,對族群的大小一點也沒有影響,所以不會有滅絕的問題。
2. 捕食性昆蟲
j食蟲虻比陽明山暮蟬小很多,無法抓走暮蟬,但口器可以插入暮蟬體節之間,再把蟬的體液吸乾。
k蟬的眼大、視力好,我們才走到樹下,它就飛走了,所以大自然的螳螂捕蟬,成功機率並不高,通常還是被鳥捕食,例如紅嘴黑鵯一跳過來,蟬就是無法察覺鳥的存在就被吃了。
3. 節肢動物
4. 兩棲類
5. 微生物:蟬被黴菌寄生,大部分是青黴菌。
十、蟬的飛行
具堅固的翅膀,但不善長飛行,飛行時間短,通常在幾秒以內,怎麼飛都是在這棵樹附近,大部分的時間都棲息在樹上吸樹汁,很少看到它在飛。
十一、常見的蟬
(1) 台灣爺蟬
j台灣體型最大的蟬,分布在海拔 500~1000m 的山區,中南部比較多,新竹曾經有紀錄。屬保育類昆蟲,但老師認為是棲地的問題,例如 88 風災之前,台灣爺蟬很多,風災之後,整個棲地被破壞,台灣爺蟬就消失;蟬當作採集標的物比蝴蝶或鞘翅目等昆蟲少,所以比較沒有採集壓力。
k蟬對植物不挑,沒有蝴蝶與寄主植物專一性的問題,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認為台灣爺蟬喜歡台灣梭羅木,但其實其他高大喬木也可以、甚至檳榔樹區也有發現羽化中的爺蟬,所以老師認為營造良好棲地最重要,因為即便種台灣梭羅木,隔壁是茶園常常噴農藥,或因開馬路造成棲地零碎化,都不利爺蟬的生存。
(2)紅脈熊蟬:
熊蟬屬的體型都是很大隻的。紅脈熊蟬的身體黑黑粗粗會發亮,翅膀透明、翅脈紅色或橘色。
(3)高砂熊蟬:剛羽化時很新鮮,身上會披一些金色短毛,過一段時間,手稍微碰一下毛就會掉落, 變成身體黑黑粗粗會發亮的外觀。翅膀透明、翅脈綠色。
(4)台灣熊蟬:前翅有一半不透明,具黑色斑紋。
(5)薄翅蟬:同一種蟬有兩型:橘色型及綠色型。身體無斑紋、
翅膀透明、頭部二複眼之間有一條黑色斑紋,3 個單眼很明顯。
(6)小蟪蛄和蟪蛄:小蟪蛄廣泛分布於全台灣 2000m 以下,
陽明山很多,身體扁扁的稍白,外型、體型與蟪蛄相近,差異是前翅翅端有三個三角形斑,全台都有。蟪蛄分佈在新竹以北。
(7) 草蟬有三型:綠色型一定是草蟬。黑色型要看中胸背部構造似 × 字型隆起,若為綠色就是草 蟬;若為黑色就是黑翅草蟬。
(8)琉璃草蟬:稀有種。身體是金屬寶藍色,翅脈橘色或紅色,也有黑翅型。
(9) 黑翅蟬:腳黑色的,中胸有 2 個紅色的斑,翅膀黑色。
若蟲有毒,是五毒之一,體色鮮艷是警戒色,鳥也不敢吃它。
(10)紅腳黑翅蟬:腳紅色的,前胸和中胸有十字白紋,喜歡
杜虹花,有時一植株上有幾十隻蟬。蟬聲非常細小,不仔細聽會聽不出來。黑翅蟬的蟬聲稍微大一些。
(11)可禮大蟬:很大隻,只比熊蟬小一點點。身體上常有 1~3 隻蟬寄生蛾幼蟲(體長不1cm), 在腹部體節之間 吸食體液,最後由蟬身體下降至附近吐絲作繭化成蛹。蟬寄生蛾的雌蟲會把卵產在櫻 花樹 上,孵化出來的幼蟲自己爬到蟬身上開始寄生的生活。
(12)台灣蝦夷蟬:此蟬是日本人命名,蝦夷族在北海道,這
一屬的蟬在那裏很多,北海道的緯度高,台灣則是分布在海拔 1800~3000m 的高山上,為大型蟬,成蟲喜停棲在二葉松和五葉松的樹上,5~6 月的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有機會看到。體色如樹皮的顏色所以不易找到。
(13)岩崎寒蟬:陽明山、芝山岩也有。秋天 8月~10月出現。
中型蟬,身體具藍綠色斑紋,很漂亮。寒蟬數的鳴聲如鳥叫,像唱一首曲。
(14)端黑蟬:翅膀透明,翅端有黑斑,身體有綠色型與紅色、偏橘紅或棕色型,顏色多樣。有個特殊 習性:在九芎樹上停棲時喜歡頭朝下。陽明山數量很多。
(15)恆春羽衣蟬:
很像薄翅蟬,但二複眼之間沒有一條黑色斑紋。恆春特有。有綠色型與淡黃色型兩種。
(16)陽明山暮蟬:臺灣特有種,體色為綠色及暗褐色,身體 有金色鱗毛分佈於頭胸部及銀色鱗毛 分佈於腹部。雄蟬尾節長,雌蟬第 8 腹節有白粉覆蓋,產卵管未伸出尾節。北橫宜蘭都有,因採集地在陽明山而得名。每年 夏季在山上很容易聽見雄蟬召喚雌蟬的鳴聲,響亮的聲響每次會有五秒的間隔。
(17)台灣騷蟬:
公蟬體長較母蟬長,成蟲於每年4至10月出沒,舊名「臺灣蜩」,喜於清晨、黃昏時鳴叫。
(18)高砂長瓣蟬:鳴聲很特殊。恆春半島特有。
(19)台灣暗蟬 Taiwanosemia hoppoensis:一屬一種。日本學者在北埔發現的蟬,「Taiwanosemia」, 意指「台灣的蟬」。以前廣泛分布在台灣西部平原,天黑之後才開始叫,故名之暗蟬,平埔族人把暗蟬當成蟬的代名詞,可見當時的暗蟬非常多,後來西部平原廣為開發,一度以為暗蟬滅絕了,現在在台江國家公園的曾文溪口海岸防風林為數不少,最北至新竹南寮海邊,竹北淺山都有發現,屬於耐鹽分的蟬。有特殊的「晨昏鳴唱」行為:天黑時叫40分鐘,天亮前再叫20分鐘。
十二、聽蟬鳴
台灣熊蟬:富有節奏。
台灣騷蟬
岩崎寒蟬:寒蟬鳴聲特別像唱一首曲,聲音有層次;一首唱完再唱一首。
寒蟬
高砂熊蟬:台北市夏天常可聽到的鳴聲。聲音連續不間斷。
蟪蛄:嘶~ 嘶~ 頻率高、聲音尖細。
紅脈熊蟬
七星山姬春蟬:七星山特有。出現於 6月中~7月初。
青面姬春蟬
陽明山暮蟬:顧名思義「暮」就是傍晚的意思,陽明山暮蟬有兩個時段一定會叫:j黎明(天 亮 前) k傍晚。鳴聲中間會停約 5 秒。
草蟬:聲音像蟪蛄,但會粗一點。
北埔姬春蟬:陽明山最早出來的蟬,3月就出來了。
端黑蟬:嘶~ 嘶~ 頻率比蟪蛄規律。
薄翅蟬
PART2 戶外課
聽蟬聲分辨 蟬本尊, 觀察蟬的生態
1. 陽明山暮蟬在7月中數量會慢慢變少。現在叫聲以蟪蛄和
小蟪蛄為主,樹上可看到許多蟬蛻。
2. 感謝簡詩明老師提供蟬的台語說法~
草蟬:管尾蟬
熊蟬:魚露蟬
暮蟬:鈴鐺蟬
寒蟬:菝仔蟬
黑翅蟬:紅頭蟬
騷蟬:大蟬
蟪蛄:老婆蟬
薄翅蟬:粉紅蟬
端黑蟬:九芎蟬
3. 今天下午非常幸運,在森林公園看到羽化中的蟪蛄,皺皺
的翅膀還沒打開,一個新生命的出現總是令人好開心!。
照片連結:知了知了蟬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