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81248草山青,湧泉藍!
2022/4/20『草山青,湧泉藍』人文體驗活動
#上行組:
上午8:50天母水管路登山口(隨行幹部李敏雪)
9:00—如何使用登山杖及注意事項,三角埔
9:30 出發(天母水管路)10:30 調整井
11:20 陽三,藍寶石泉12:10 午餐,中山新村,
13:10 第二接續井,中正加藥池,續走到小隱潭,第二水管橋( 廢棄)
14:00花鐘,第一水管橋,大屯瀑布,青春嶺,第一接續井
14:40 玉瀧谷走去滾水頭
15:00 陽一滾水頭,走猴坎步道回竹子湖故事館,預計15:30 結束
第一組:(帶隊:尹惠平)第二組:(帶隊吳英珍)第三組:(帶隊黃昱莘)
#下行組:
上午8:50〈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報到
09:15出發走猴坎步道 10:00陽一滾水頭,玉龍谷
10:30第一接續井,青春嶺,大屯瀑布(
11:00第一水管橋,花 鐘
11:30第二水管橋,小隱潭‧中正加藥池
11:50第二接續井 12:20午餐,中山新村
13:20陽投入口13:40陽三14:30藍寶石泉
14:50調整井,水管路- ( 天母古道)
15:40三角埔,天母搭中山幹線,至劍潭參訪圓山貯水池及水神社(自由參加)。
第一組:(帶隊陳美麗)第二組:(帶隊洪明輝)第三組:(帶隊黃力弘)
如何使用登山杖及注意事項
首先,將登山杖手繩開口撐開後,由下往上穿,虎口撐開來壓住繩子之後抓握把,這樣才會用到手腕的力氣施力。
2 將最短的一節調到stop的位置,然後手肘呈現90度,登山杖剛好貼緊地面,就會是最適合的長度了,高低差的地面,也是手肘保持90度來調整。
3、不論在任何路面,首先腰一定要打直,然後用手出力來帶動腳前進,當重心放在手上,遇到比較濕滑的地形,就不容易滑倒,腳的負擔也會減輕。
4、輕鬆走每一步:下坡壞腳下、穩住重心,行進間不交談、小口喝水、配合韻律呼吸,上坡、好腳上接著後腳蹬上來保持直立、形成休息步伐,使得每一步伐有著一秒鐘的休息。
三角埔
三角埔發電所於台灣日治時期的1930年(昭和五年)6月23日興建,1931年(昭和六年)1月24日完工。完工後可供應自來水並且利用200公尺的水位落差進行水力發電;同時也截斷老百姓慣用的水源、引發當地居民抗爭,妥協之後,政府應允百姓可使用三角埔發電所中的電、抽取地下水灌溉,使得三角埔發電所的電力多了一分照顧民生的功能。
目前三角埔發電所因為水源水量減少以及成本因素已不再發電,改為天母地區高地配水系統之自來水。包含三加壓站。發電所在內的草山水道系統,已於2003年7月20日由臺北市政府列為三級古蹟。
從天母中山北路七段232巷水管路步道(天母古道南側)登山口爬完大約1448個階梯抵達天母古道的平坦土路(調整井/草山水道系統解說牌),沿途走近配送水管,誠敬傾聽流水下衝碰撞管壁所激盪出的樂音,步步體驗自然與人文相互交織出的面貌。
調整井
完成於昭和4年〈西元1929年〉,從水管路盡頭的「陽明湧泉」〈第三水源取入井〉取得水,在此儲集、調節流量、穩定壓力,向下輸送到天母。
第三水源」位於陽明山第三水源取入井而得名,又名「陽明湧泉」地處國家公園內並且為指定古蹟、不能開發,因此水質穩定。井內構造係由紫蘇角閃安山岩砌成,紫蘇角閃安山岩內含黃、綠色的礦物質(灰石、橄欖石、角閃石) ,透過光線穿透照亮時,泉水即呈現藍寶石光澤。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曾檢驗藍寶石泉,與全球瓶裝水評比網站——Finewater.com中的品牌比較,更發現它擁有一些歐美名牌水沒有的成分,例如鐵、氟、鋅。如此獨一無二的礦物質組合,造就了「藍寶石泉」無與倫比的藍。
第二接續井,中正加藥池
第二接續井其作用是蓄集第一接續井送來的水,穩定水壓後,再繼續往下送,與第三水源會合。
中正加藥池
藉由添加藥劑來調整水質pH值;殺死水中藻類與浮游生物及防止藻類植生於快濾床等確保水質安全。
小隱潭,第二水管橋( 廢棄)
第二水管橋跨過烏樹腳坑溪,隱沒在溪流樹木中。
第一水管橋,大屯瀑布,青春嶺,第一接續井
水管橋為輸送水的橋。草山水道系統內共計有三座水管橋。
第一水管橋跨越磺溪支流東湖溪在大屯瀑布旁,第二水管橋跨越磺溪支流烏樹腳坑溪在小隱潭前公車站旁,兩座橋都是輸送第一水源來的水。
第三水管橋位於第三水源前方跨越淞溪,因必須同時輸送自高處來的第一水源及幾乎同一平面的第三水源,於是橋面設計為兩種,一半為高壓鋼管,運送第一水源的水,一半為暗渠,運送第三水源的水。由於第一水源的水來自高處,水管容易受衝擊而破損,因此水管上方的路面才不密封,造成只有一半有草生長而水渠上方無草的情形。
中山橋(明治橋,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跨越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橋南為中山北路三段,北側為中山北路四段。),則是負責輸送由圓山貯水池跨越基隆河至台北市區的水,所以也是當時的水管橋之一。
大屯瀑布層次分明,充滿元氣負離子、終年有水,精雕著溪谷中巨型岩石錯落有致,岩壁吊掛著粉紅西施杜鵑。穩固的水管橋墩、面像瀑布為針尖狀名為「分水尖」破大水衝擊、正面是方型柱,獨樹一格,登青春嶺階梯而行,石階落差大、抵達第一接續井,拾回青春。
第一接續井
第一接續井標高海拔538公尺,蓄集竹子湖水源,鄰近處可見維護良好的導水暗渠。
陽一滾水頭
第一水源、海拔540.456公尺,其水自溪壁滾滾湧出,1928年4月動工、1932年〈昭和7年〉興建完成正式啟用,由當時的台北市尹田端幸三郎命名為「滾水頭」。
圓山貯水池及水神社
圓山貯水池有貯水池、曝氣塔、八角型配水井等,目前都還保留古樣。曝氣塔上有台北市第一任長官(市尹)武藤針五郎在昭和6年(西1931年)所題的「活水頭」三個字,故貯水池又被稱為「圓山活水頭」,是臺北最早的貯水池。貯水池格局方正,內部保存相當完整,採正方形的間隔設計,有S型的導流壁,建築呈現細緻考究。
水神社是在草山水道系統完成後7年,昭和13年(西1938年)4月27日安座,由當時自來水公司員工捐建,作為祈敬水神,祈求運作平安,並紀念施工殉職的員工之用,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曾有報導。整個水神社為日本形制,雖然規模不大,但目前保留還算完整。
草山水道 (作者: 王增光 簡訊60期2003年10月出刊) http://eip.ymsnp.gov.tw/web/library1a.aspx?NLList_ID=422 【台北水道簡史】
陽明山志工聯誼會30屆2020/11/30黃力弘老師老師撰寫之活動紀錄
https://blog.xuite.net/ymsblog/yms1/589494871
皆有豐富的內容,提供參考閱讀
照片連結:草山清湧泉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