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2338三谷一新
三谷一新 紀錄:李敏雪
活動日期:2022年2月14
活動流程:
報到、分組〈陽.明.山.三組〉,龍鳳谷服務站內解說,小山頭(地形觀察),郁永河紀念碑人文導讀,龍鳳谷地質觀察及周圍地形地質導讀,硫磺谷地質觀察及周圍地形地質導讀,“磺底石”燃燒實驗,大合照,出發~泉源路 往地熱谷沿途生態、人文景觀導讀,地熱谷觀察解說,地熱谷~新北投公園沿途、梅庭、千禧湯、北投圖書館、新北投公園等生態及人文景觀導讀,北投公園手湯體驗,新北投捷運站互道再見。
活動帶隊解說講師:
蕭淑玲老師 盧慧齡老師
林珠孌老師 張瓊櫻老師
李成華老師 黃素芬老師
活動內容概述:
從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火山地形談起:大屯火山群依火山體的岩性及層位關係,產生了 大屯山亞群,竹子山亞群,七星山亞群與磺嘴山亞群等獨立的火山亞群。依據火山活動噴發規模型式、岩漿種類及物理和化學成分差異、地下地殼結構、噴出堆積在地表周邊、坡度大小不同等,使得各個火山外型不同。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火山,在陸續噴出熔岩及火山碎屑物質,形成相互堆疊、混合的複式火山,如:大屯山、七星山。由於陸續噴發後,形成高度不同的獨立山頭,也演育出輻射狀水系,偏北水系向北流形成北磺溪流入金山地區,偏南水系向南流形成南磺溪進入天母等匯流入基隆河,是北部重要的水資源之一。
新地層與舊地層因時間上的不連續出現,成為我們看到明顯分開不同地質時代岩層的不整合面。當岩層受力破裂,破裂面兩側岩塊沿著破裂面沒有發生明顯位移,則稱為節理、破裂面兩側岩塊沿著破裂面呈波浪狀沒有發生明顯位移則稱為皺摺,若有明顯位移稱為斷層。受到斷層和火山噴發等地表變化所造成河流突然中斷或因流水對岩石的侵蝕和溶蝕所造成的地勢差都可能出現瀑布,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七星、楓林、涓絲、大屯、小隱潭、行義路〈情人〉等瀑布吸引著遊客探訪。
小山頭公園上能清楚觀察到七星山熔岩形成的湖山熔岩、華岡熔岩台地、尖山、紗帽山、尖帽峽谷及大屯山系等豐富的火山地理景觀。小山頭邊坡可見到防止土石崩塌、改良土壤及涵養水分的格框植生工法,進而推測小山頭公園形成的岩層是火山碎屑岩所堆積形成。
龍鳳谷的前身,是高溫的火山氣體噴出地表所產生的一個陷落口,也稱為爆裂口。由於河川侵蝕、切割、熱液換質等作用及硫礦開採,形成現在的特殊景觀。爆裂口中有非常多岩層裂隙,地下水吸收岩漿庫熱能及火山氣體後,沿著岩層裂隙流出地表的即是溫泉,若是地下水加熱到汽化噴出地表所形成的洞孔即為噴氣孔,在孔洞周圍能見到硫磺結晶的即稱為硫氣孔。
硫磺谷火山碎屑岩壁
高溫高壓的火山氣體衝擊岩漿口兩旁的岩壁、衝破上面的岩層之後,高溫的氣體帶著所謂的火山灰、火山礫和火山塊一起出來形成火山碎屑流。火山碎屑岩壁中的成份,有著嚴謹的數字分辨,如:火山灰直徑小於0.2公分,火山塊直徑大於6.4公分,火山礫則介於0.2公分至6.4公分,其中白色部分是脆弱的白色酸性顆粒土壤,細小的白色酸性顆粒土壤經過熱液換質作用後、具有可塑性可以當作陶器、瓷器的原料,甚至可以加在油漆內,當作油漆的增量劑,增加油漆濃度的量, 若是加在造紙的塗料內能增加紙張的不透明度及厚度,但不適合放在化妝品中使用。
大油坑中的白土在熱液換質作用後剩下的酸性白色土壤是很澀很乾的,不同於磺硫谷石壁上較濕潤、細緻的酸性白色土壤。造成這兩處熱液換質作用後不同質地的土壤,主要是因為與硫氣孔、噴氣孔距離的遠近不同,與熱液換質作用中、酸性水質製造點的距離不同,矽化時間的長短、矽化力道的強度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這些經過熱液換質作用矽化作用剩下的的酸性白色土壤可以是黏土、蛋白石、鋁礬土,也可以是以高嶺石為主的高嶺土,以上這些經過矽化作用、熱液換質作用的酸性白色土壤,因岩石成分不同與硫氣孔、噴氣孔距離的不同,熱液換質作用的時間長短不同,岩石內含長石的多寡 及石英含量的多寡等,而擁有矽化後不同的名稱。
硫磺谷石壁上豐富的色彩;岩石中的金屬元素如鐵鎂鈣鉀等,從岩石中被析出後跟隨著水來到岩石表面,褐色的是氧化鐵、硫化酸化後的鐵則是黑色的硫化鐵,岩壁上觸摸到堅硬的部分是被水帶出來的金屬,這些被析出後跟隨著水來到岩石表面的金屬、比起熱液換質後的岩石是相對堅硬。面向硫磺谷水池,視野向右延伸至大砲岩,可見到台灣北部最古老的地層五指山層,五指山層地層是在大陸棚底下堆積形成,屬濱海相,能容易的發現海底生物化石或生痕化石,軍艦岩、唭喱岸的岩層屬於木山層帶的一種沉積地層,它會有煤炭層但不會有生痕化石。面向硫磺谷水池,視野向左延伸至中正山方向,所見地形岩層則為火山岩層。在硫磺谷中也能近距離觀察到噴氣孔、硫氣孔、溫泉、熱液換質作用後形成的岩石等後火山活動景觀,還有人為方式引上來的地熱,被溪水、泉水或自來水流入加熱成為特殊溫泉露頭井,井中所引出的地熱、內含火山氣體使得空氣中飄散出硫磺的味道。
“磺底石”燃燒實驗
“磺底石”硫磺礦開採提煉後的沉澱物質,聚合而成的石塊。磺底石塊內含有硫磺,硫磺熔點低可直接燃燒,燃燒後會滴出液體,溫泉業者會用此液體修補泡湯的浴缸裂隙及溫泉泡湯池的接縫處、就不會漏水,還能延長使用年限。磺底石燃燒時會出現藍色火焰,在印尼影片中硫礦區中的洞穴有藍光那就是硫磺的火焰光。
“北投石”來自北投溪河段,是整塊石頭上方那一粒粒白色不透明的結晶體,主要形成條件是安山岩和地熱谷的青磺,當地熱谷的青磺流在北投溪底的安山岩上時,溶解出的岩石金屬成分與青磺中的化學成分產生化學變化,沉澱在安山岩表面所形成,主要化學元素為硫酸钡與硫酸鉛的乳白色晶體,含有微量放射性、放射性來自其夾雜的放射性鹼土金屬鐳。
下午行程:地熱谷,星乃湯,梅庭,兒童樂園,眺望臺灣銀行宿舍,千禧湯,北投溫泉博物館,瀧乃湯,北投圖書館,北投公園,手湯,新北投運
地熱谷是大屯火山群內、水溫最高的溫泉,也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煙霧瀰漫的景色,如夢似幻,在日據時期為臺灣八景十二勝之一,有「磺泉玉霧」的美稱。地熱谷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有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的溫泉口、水溫達98℃,其他部分溫度約60〜80℃,屬於鹽酸酸性泉, PH值是1~2,溫泉水質具有腐蝕性,俗稱「青磺泉」和「磺水頭」,傳說是活絡筋骨的最佳選擇。在此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流出,形成一溫泉小溪,即為北投溪是北投石保護區。曾經、常有遊客在地熱谷利用高溫的泉水煮「溫泉蛋」,造成溫泉流通阻塞,經整治後,為了保護溫泉水質,避免遊客發生在此跌倒等意外,已經禁止民眾在地熱谷煮蛋!想體驗溫泉煮蛋樂趣可以到附近店家體驗。
廢棄的星乃湯是私人擁有,提供的溫泉是白磺含有沉澱礦物質,晚上泡湯時,撩起水花這些礦物質會在光線折射下,水中呈現有如星星般的閃爍,而有了星乃湯的美名。
梅庭約在1930年代末緊鄰北投溪順應地形建造,曾為日據時期黨政軍顯耀人物居所避暑的好地方,上層採日式「西洋風小屋」組合搭接法,設有木造落地窗,曾設有溫泉澡堂。基礎與地下室是西式鋼筋混凝土構造之防空避難室可直通後院,屬二次大戰初期的建造形式, 是見證豪華日式民宅在戰爭時代發展出的建築。前監察院長于右任被譽為「一代草聖」曾短暫居住,經常慷慨分享墨寶,台電、鼎泰豐、華崗、普濟寺及附近左鄰右舍都有得到而收藏 ,也為梅庭增添了 一則則有趣故事。
北投中山路上的兒童樂園建成年代為日治時期,當時建造目的是提供北投公共浴場泡湯的眷屬兒童休憩娛樂之用,台北市政府在2011年做了一次整理規劃,大智保留了日治時期到台灣光復之後的部分設施與樹木,包含具古蹟價值的溜滑梯、北投神社遺址、日治時期栽種的大樹、涼亭、盪鞦韆、防空洞及凸起的三角錐形狀通氣孔、兒童迷宮、潘其武碑文「有備無患」。
北投臺灣銀行宿舍由3棟不同時期之建築組成:A棟建於昭和7-10年(1932-1940),原為松島旅館,B、C棟建於大正8-11年(1919-1922),原為小塚兼吉私人別墅。1945年後,臺灣銀行接收作為俱樂部、員工宿舍等用途。臺銀舊宿舍主要為「書造院」之日本住宅建築型式,B棟為「和洋併置」樣式,一樓洋式、二樓和式,分開併置極特殊。且建築物順應地形橫跨於北投溪上,溫泉就在溪流的上方與自然融合的興建實屬罕見,2010年進行整修,每年的古蹟日九月第三周的周末日開放參觀。
北投溫泉博物館(昔溫泉浴場)北投溫泉浴場建於日據時期大正2年(西元1913年),係當時的台北州廳廳長井村大吉參考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館構建,一樓仿英國鄉村式磚造,設有大、小青磺溫泉浴池裝設櫥面,二樓為瞭望台,可眺望整個北投溫泉谷地及公園美景,外部使用層層舖疊的雨淋板〈又稱魚鱗板〉的木結構。光復後,此浴場一度成為國民黨、北投黨部的中山堂及民眾服務社,也曾做為台北縣議會招待所兼營游泳池。隨著北投溫泉業的沒落,北投公共浴場使用單位陸續遷出無維護下傾頹如廢墟。1994年北投國小4位教師多次以鄉土教學陳情並且結合地方人士奔走,於1997年經核定公告為台北市第三級古蹟 ,1998年以北投溫泉博物館面貌重現風華。,
千禧湯啟用時間適逢西元2000年千禧年而得名,須穿著泳裝入內泡湯的露天青磺溫泉浴場。
第五瀧過去在公共溫泉建設尚未建立前,民眾通常直接在溪裡泡溫泉,利用北投溪中高低差形成的瀑布水流〈漢字叫做瀧〉來做局部按摩,當時合計有五個瀧,以男生為主,裸體泡溫泉,1901年日本政府認為裸體泡溫泉不雅觀,禁止人民裸體泡溫泉溪。因此,開始蓋浴場,一開始是興建茅草屋做遮蔽的浴場,後來還是不敷使用,人民因此集資蓋第二瀧『瀧乃湯浴室』,是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天然泡湯浴場,也是第一代民營公共浴場,在瀑布旁邊,取水容易,屬於青磺泉質。
瀧乃湯浴室當初為民建集資,鐵道部興建,因此又稱鐵之湯。鐵道部是當時很大的建商,有建造的技術。一開始只有男湯,國民政府後才開始有女湯。男湯的浴池有將近90年的歷史,以唭哩岸石所造的浴池,石塊與石塊之間是以硫磺漿去塗抹,才不會滲水或被侵蝕,至今得以保持完整,並有當時皇太子裕仁到訪遺跡。此地原為日軍療傷所,後來才開放給大眾使用。由於當時的入浴費只需要3分錢,所以又有「三仙間」之暱稱。而浴場與設備瀰漫著強烈的庶民風格,室內的古早味有如時空凝結,見證了北投溫泉鄉的歷史。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民國49年隸屬陽明山管理局,民國66年撥予台北市,91年拆除重建後成為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坐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面積650坪。北投分館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榮獲2007國家卓越建設獎-卓越獎、2008全球建築金獎─全球卓越建設獎入圍獎。
北投公園是北投地區最早設置的公園,會看到很多老樹,北投公園內有個噴水池,讓泡溫泉的人在流汗排毒之後,有乾淨的飲用水能補充身體的水分。日本人用西化方式來設計噴水池,上方的小鴨雕像是昂貴的銅製做的,以前曾經被偷走,後來經過民眾的爭取,又復舊回來。園內可見有花園、百年石橋、小橋等設施。由於公園在北投的中心點,鄰近重組的百年火車站新北投站及捷運站,也常在廣場內舉辦一些活動,並且設置手湯體驗區,使得北投公園成為一座多功能的觀光勝地。
歡迎瀏覽相簿2022/2/14三谷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