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瀏覽模式

2022081122552022年夏- 單車走大鹿林道東線訪大小霸

2011年第一次去大小霸,去程回程都要踢17.5公里的大鹿林道東線,回來之後我就說了大話「我再也不要走這17.5K的大鹿林道了!」所以2019年我走了大霸北稜經聖稜線下志佳陽,從鎮西堡經馬洋山到大霸,直接避開又臭又長的大鹿林道。今年5月雪霸國家公園試辦大霸路線的大鹿林道東線開放單車可以進入,趁暑假我就帶著朋友來大鹿林道騎車玩玩了!

(繼續閱讀)

202208042238淡蘭古道中路(下) - 從灣潭走坪溪古道至外澳

坪溪不是平溪,是北勢溪支流灣潭溪的上游的溪流,也是新北市雙溪鄉與宜蘭頭城交界的小聚落地名,應該是新北市最偏遠、交通最不易抵達的地方。從台北市出發開車大概約需2小時,如果不是走淡蘭古道中路,我可能一輩子不會來到這個世外桃源。但是灣潭出外澳這條路線實在太令人驚艷,所以我四月初拜訪後,七月又跟朋友再走一次,依舊再次陶醉在那美麗的緩緩小溪流及柳杉森林美景裡。

(繼續閱讀)

202205262152淡蘭古道中路(中) - 柑腳至灣潭

雙溪鄉柑腳是淡蘭中路很重要的中繼站,從柑腳前往宜蘭外澳,可以走東邊的泰平路線到三水潭,也可以走南邊的闊瀨到三水潭,兩者差別就是泰平路線沿溪岸走屬當年漳洲人走的路線,而闊瀨路線比較屬於山腰路線離溪比較遠是當年泉州人走的路線。雙溪鄉是個多雨的鄉鎮,雖然在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雙溪不是台灣下最多雨的地方,但是當我們在走淡蘭古道中路,時不飄來陣陣毛雨,說撐傘也不需要,說弄溼衣服也不會,身上的汗水都比雨水多,這樣的天氣下一整天,晚上打開中央氣象局的網站卻顯示當日雙溪地區的雨量是零,並沒有下雨,也相當奇妙。在這種天氣下,我們從柑腳出發,我只能笑著看朋友們說,想像一下200多年前的古人可是穿著草鞋扛著貨物走在這濕滑的石頭路上涉水渡溪往宜蘭前進,我們現在可說是幸福多了!

(繼續閱讀)

202205141049淡蘭古道中路(上) - 暖暖至柑腳

北部山區非常多古道,但是一提到淡蘭古道,大家比較會聯想到楊廷理古道、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那些都其實是淡蘭古道北路的其中一段。什麼?! 北路? 很多人一聽到淡蘭古道居然分為北路、中路、南路,就很茫然,其實淡蘭古道只是一個總稱,想像300多年前當北台灣的官民要往來宜蘭,那時候沒有鐵路也沒有現在的濱海公路,只有翻山越嶺才能到宜蘭,慢慢的聚落與聚落之間的路徑越來越多人走,也就形成多條古道,如今被統稱為淡蘭古道。從清朝初期到日治時代,隨著番界的慢慢南移,淡蘭古道的路線也不斷的變化。今日簡單的將淡蘭古道區分為三路-北路、中路、南路,分別代表官道、民道、茶道,其中又以中路民道路線的風景最為山友稱讚,所以在2022年春天我與幾個好友就結伴出發了!

(繼續閱讀)

202203292220玉穗山未竟 . 改走南橫中之關看玉穗社

關山越嶺警備道,1926年開始興建,1931年完工,西起於高雄六龜,橫跨中央山脈,東抵臺東關山,全長約171公里,也是全臺灣最長的越嶺古道。在楊南郡及徐如林著作的《最後的拉比勇》一書中寫到: 1932年當布農族塔馬未歸順蕃 - 已經63歲的拉荷阿雷來到關山越嶺道上最大的駐在所 - 中之關駐在所,日警新盛宗吾特別把望遠鏡借給拉荷阿雷,讓他從中之關眺望塔馬荷玉穗社的家園。從高倍的警用望遠鏡中,看見自己熟悉的家園以及附近各大山頭都在日警的監視下,1933年拉荷阿雷與日本官方正式和解,後被日人稱為最後歸順蕃。台灣光復後,臺灣省政府以關山越嶺警備道作為原型路廊,興建了台20線南橫公路,因此大部分關山越嶺古道皆已消失,至今保留下來的古道只剩下最完整的「中之關古道」,位在中之關至天池之間的路段。

(繼續閱讀)

2022010621452021年底.好美好驚險之南投九九峰

南投九九峰在民國88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山頭礫石崩落,青山一夜白頭,形成光禿禿的獨特景觀。印象中在10年後當民國98年國道六號通車,每每開車經過草屯附近,望左一看南投九九峰都還是光禿禿的泥土山頭。但是慢慢地九九峰的草木就長回來,逐漸變成綠油油的眾多小山峰,每每開車經過總是興起想拜訪一下的念頭。後來最近聽聞有山友開闢了一條路徑可以通到九九峰制高點欣賞九九峰美景,於是我就上網申請了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入園證,與友人計畫年底前往一探好風光。卻在出發之前,在登山網站看見有山友說,路徑上的路條跟繩索全部在2021年12月25日被林務局的人員移除了,帶著手機離線地圖與繩索,我們還是出發了!

(繼續閱讀)

2021111821352021秋.陽明山魚路古道再開通

擎天崗草原上金包里大路的石頭大門很醒目,那是金包里大路的最高點,現在大家都稱它叫做「魚路古道」,但是很少人真正走過全段。金包里大路從清朝開始就是金山地區至台北士林間的交通捷徑,亦為居民運送新鮮魚貨、茶葉、煤炭、牲畜及硫磺等的連絡通道,當時又被稱「魚仔路」(現稱「魚路古道」)。目前尚保存的北段路線主要由金包里大路城門至天籟登山口,全長約5.6公里; 南段就只剩下從金包里大門經冷擎步道接上絹絲瀑布步道入口約2.7公里。2007年12月因連日豪雨造成北段的八煙往許顏橋方向約3公里處土石塌陷,形成寬約90公尺,落差達百餘公尺的陷落斷崖,因地層邊坡極不穩定,陽管處禁止遊客通行,沒想到這一段路一封就是14年,直到今年夏天修復才重新開放。

(繼續閱讀)

2021053021232021春 - 玩真的! 野外求生體驗營

我個人很愛看Discovery的求生節目,荒島求生21天Naked and Afraid系列或是單挑荒野 Marooned with Ed Stafford都是很棒很精采的求生實境節目,裡面的求生專家總是能靠著簡單器具在荒郊野外獨自生活數十天,利用各式各樣自製的工具生存。但是這些節目看很久,心裡常常冒出的疑問是,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在我身上,在野外環境我也可以模仿他們的求生術,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嗎? 尤其這一年多COVID-19瘟疫世界大流行,地球的暖化,氣候的突變,而且我與朋友又常常去高山登山健行,越讓人覺得不無可能有一天我們真的會需要用到求生術,我們真的必須趕緊學會這項技巧,到時候才能自保!

(繼續閱讀)

2021050721112021春暖花開 - 八通關上玉山下塔塔加

八通關上玉山是一條日治時期上玉山的古道,因颱風造成橋樑路徑崩塌而封閉10年,直到2019年才再度開放。我與朋友去年夏天本想一走但因天候不佳取消,終於在今年春天可以成行。原以為從"八通關上玉山"會是一條不斷陡上再陡上的辛苦路線,沒想到從八通關草原上的駐在所遺址開始啟登,竟是一條緩上又好走(撇開中間三處危險崩壁之外)的寬敞路徑,春暖花開的季節沿路都是大景,望著玉山從小小遠方山頭慢慢變成巨大山峰,搭配著一路上兩旁的馬醉木花朵與玉山杜鵑,令讓我們驚艷又陶醉!

(繼續閱讀)

2021041421562021春-郡大林道36K支線上清水、金子、西巒出雙龍林道(下)

在早期伐木時期,西巒大山的登山口就在人倫林道37.6K巒安堂(人倫工作站)附近,當時登山客可以搭著交通車來到此,然後走1.5小時登頂西巒大山。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人倫林道只能通行到20K,自此之後西巒大山就改從17K新工作站附近登頂西巒大山。2011年在登山補給站出現一份紀錄,有人從雙龍林道16K登山口進,續走人倫警備道經停機坪到巒安堂再上西巒大山,但是這條路線一直是條黑山路線,網路上詳細的紀錄並不多,一直到前年山林開放,雙龍林道才正式可以申請入山,突然之間雙龍林道至巒安堂再上西巒大山這條路線,因為巒安堂還保存很多當年伐木工作站的建築設施以及當年殘留再林道上車輛,突然一夕間爆紅變成熱門景點了!

(繼續閱讀)

2021031122132021春-郡大林道36K支線上清水、金子、西巒出雙龍林道(上)

我先前孤陋寡聞沒聽過清水山與金子山,直到今年元旦從無雙下山在郡大林道35K遇見朋友正要前往,才知曉原來郡大林道不只是爬郡大山及南三段而已,旁邊還有兩座3000公尺的高山-清水山與金子山可以爬。回家查地圖,那位在玉山山塊北邊的郡大山列,除了我們熟知的郡大山及西巒大山,中間還有兩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 - 清水山與金子山。在伐木的年代,以郡大山與西巒大山為伐木區的「巒大山林場」又稱"巒大事業區",是全台五大林場之一。林務局在這山區開闢了相當多的林道砍伐木材,除了現在山友們熟悉的郡大林道主線道以及人倫林道主線道之外,其實有相當多的支線深入山區,其中郡大林道36K支線往北延伸至清水山西側直到斷崖南方之前,在斷崖北方則是人倫林道38K支線往南延伸過來。我好奇這一南一北的兩條林道支線是在怎樣的地形下卻無法連接,腦子興起要去一走的念頭。

(繼續閱讀)

2021030709252021春.桶後林道+桶後越嶺古道(烏來到宜蘭全程)

我一直很想再回到那美麗的桶後,沒想到這一盼就是五年多...桶後越嶺步道曾經是烏來山區最有名的一條山徑,當年車行可至桶後林道終點13K台電維修吊橋處再啟走,步道全段沿著桶後溪畔一直往上游源頭走直到於小礁溪山和烘爐地山之間的鞍部穿越雪山山脈,再下降至宜蘭小礁溪。2015年秋天的蘇迪勒颱風造成桶後林道及桶後越嶺步道多處損毀坍方,這一封路就是五年,直到2020年夏天這條路線全線修復才再度開放。沒想到才經過四個月,林務局隨即在2020年10月初又以桶後林道10.5K處坍方,又封閉此路線,直到2021年1月19日才宣布桶後林道因為有落石開放行人通行但不開放車輛通行。等了五年多,為了那美麗的桶後,我願意用腳踢那12K林道馬路再去拜訪它...

(繼續閱讀)

2021011620232020年底.郡大溪中之線(下) - 無雙社&無雙吊橋

從無雙溫泉前往無雙社,首先我們要渡過湍急的郡大溪。海拔約1360公尺高度的郡大溪在冬天相當冰冷,從無雙溫泉出發的f清晨氣溫約7-8度,溪水應該只有3-5度。我們前一日就為了哪邊浪花少哪邊是合適的渡溪點小爭執了一下,但是清晨背包收好帳收好上肩,渡溪時間一到,還是沒有結論。沒想到逸鳳一馬當先就從指標牌前方下溪很快橫渡過溪走上岸。我接著下溪時,其實心裡面有點小遲疑小驚恐,往右一看ㄚ亮跟小萍已經在上游處下溪。溪水如同前一天渡溪時一樣冰涼徹骨,而且水深逐漸掩沒膝蓋到大腿,我用兩支登山杖撐地,一步一步穩穩慢慢輪流挪動我的雙腳往對岸前進,結果溪水比我預期的淺一些緩一些,我很快地就上岸,接著我的其他隊友們也陸續上岸! 我很難想像夏天大雨過後的郡大溪會有多麼深多麼湍急,因為在這個乾季的冬天,郡大溪的水量就已經這麼驚人!

(繼續閱讀)

2021011523392020年底.郡大溪中之線(上) - 馬西塔隆社&無雙溫泉

我一直很難忘懷那年從南三段最後一顆三千公尺山頭 - 無雙山下山後,來到海拔僅有約1500公尺位在郡大溪上源與哈伊拉羅溪支流合匯點河階台地上的布農舊社-無雙社,那山谷環境旁有小溪,四處種滿胡桃樹、松樹及青剛櫟,數十間傾倒殘壁的石板屋,如世外桃源般卻再也無人在此居住。我與夥伴在溫暖的冬陽下在布滿枯葉的石板屋圍牆邊安靜煮了一頓午餐飽足之後,我帶著疑問與伙伴小心翼翼的走過殘破的無雙吊橋到另一面山壁後腰繞緩坡到烏瓦拉鼻溪營地,然後花了半天時間又陡上回到2500公尺高度的郡大林道,那時最後兩天"下山"之路陡下又陡上的辛苦,讓我大概稍為能了解這與世隔絕在深山中村落終究敵不過其他文明的侵略,集體遷村下山的無奈。後來深讀一些著作文章,才慢慢了解這個海拔1500公尺的郡大溪畔兩岸數十公里曾經有十數個布農舊社,那串聯舊社的社路後來在日人統治下改為"中之線警備道"(又稱為"郡大溪警備道路"),卻因日治時代後期日本理蕃政策改變,強迫布農族人集體遷村的歷史。抱著對中之線古道的好奇心,加上這兩年無雙溫泉路線意外的熱門,以及無雙溫泉附近的另一個布農舊社-馬西塔隆社,我在腦海裡畫了一個O型路線,正等著適當的機會出發。

(繼續閱讀)

202101111538Big Agnes BA帳篷營柱開花維修記

Big Agnes品牌(簡稱BA)的帳篷在山岳界評價很好,因為相同的三人帳,其他品牌多在2.5-3.5公斤的重量,BA帳篷卻可以做到1.9公斤。而且它的帳篷布料比其他品牌快乾輕薄。2015年我在國外網站買了一頂打七五折的BA Copper spur ul3系列三人帳,含地布約12300元,比在當時在台灣買代理商貨便宜約5000元。

(繼續閱讀)

2020120920452020秋 - 能高越嶺東段古道行

能高越嶺道曾是泰雅族及賽德克族長久以來的社路,日據時期日人在1917-1918年修建成正式道路,完成後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又被稱為"能高越道路",是日本東西部隊攻擊泰雅族太魯閣群的主要路線,成為主要警備交通要道之一。台灣光復之後,能高越嶺道是台電很重要東電西送的保線道路。現在,越嶺道西段是現在我們都很熟悉的那條前往奇萊南峰及南華山的路線; 但是能高越嶺東段因為好幾處崩壁以及天長隧道崩塌斷斷續續封閉很多年,在2019年8月15日終於不再管制並開放申請入山證(但是又因秋天颱風大雨崩塌又封閉數個月),直到年底才又再被打通。2020年一整年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去走這條路線,幸好夏天沒有颱風,十月底的周末我就帶著幾個公司同事一起出發去拜訪。

(繼續閱讀)

2020111516462020初冬 - 南北大武縱走四日(下) Day 3&4

當我們第三天在霧雨濕漉漉的箭竹林奮戰上半天來到南大武三角點,陽光終於要努力的要從雲霧中冒出,在南大武前峰之前,我們突然看見了北方的大雲海以及北大武美景,感動得大叫,這幾天一切的辛勞淋雨都值得了!但是天真的我們卻還不知道還有恐怖的瘦稜峭壁等著我們,還有那又臭又長難走的林道。

(繼續閱讀)

2020111413462020初冬 - 南北大武縱走四日(上) Day 1&2

往北大武路上在3.8K光明頂(現在叫做喜多麗斷崖)總是可以遙望從北大武到南大武的那V字型稜線,2018年在從檜谷山莊爬上大武祠前可見到往南大武的叉路口有禁止進入的牌子,當時就埋下想去南大武的心願在心頭。終於2019年南北大武縱走這路線再度開放,幾篇縱走紀錄再度出現,加上我與朋友11月初的長程縱走行程因颱風下雨延期但是公司休假已請,於是我提起了"南北大武縱走"的想法,登山經驗豐富的朋友們都同意下,趕緊網路上查了兩份紀錄做了些功課,下載GPX檔案之後,我們在颱風侵襲南屏東的隔天,從台北出發準備用四天完成這南北大武縱走的路線。但是我們想得輕鬆卻不知實際踏上路程後,卻是淒風苦雨披荊斬棘路徑艱難又漫長,連走過多個高山縱走路線百岳已完成的我們也不禁搖頭嘆息,深深覺得這南北大武縱走路線可是比台灣百岳高山路線還要難走許多!nEO_IMG_PXL_20201107_223918888.jpg - 2020畢羊縱走之鋸齒連峰

(繼續閱讀)

2020110122342020秋 - 宜蘭銅山,順遊太平山翠峰湖山毛櫸步道

位在太平山翠峰湖東方的銅山是秋天賞山毛櫸的中級山,由於太平山山區在秋冬東北季風下,很難在十月下旬有連續多日不下雨的天氣,網路上的紀錄並不多,山徑也頗為原始又濕滑。今年十月宜蘭一如往常又連續下了好幾周雨,終於放晴的這個周末,也恰巧是太平山山毛櫸最佳觀賞期的時候,我們清晨四點多開車從宜蘭五結出發,要趕在太平山一年一度為山毛櫸的上山管制車輛數量的時候,趕在翠峰湖每日150輛限額額滿之前抵達翠峰湖停車場。

(繼續閱讀)

2020101522372020秋 - 雪劍完美谷只有大劍沒有小劍四天爽爽行(下)

網路上好幾個紀錄描述雪劍線自日治時代以來就是"辛苦、難纏"的路線,這樣的形容讓我們一路走起來有些疑惑。沿路上沒見到什麼危險地形,來到大劍山之前也沒拉繩攀岩,走在稜線上除了大岩石會晃動須小心外,路況也不算危險。紮營完美谷的雪劍四天行,只是需要重裝背2-4升水走半天的行程,隔天到油婆蘭池就可以取水過濾,這趟路走起來輕鬆風景又優美,卻是條冷門路線。有的山友為了取小劍,把行程壓縮成兩天雪山登山口到油婆蘭營地,趕路之下這段路就顯得攏長辛苦了!

(繼續閱讀)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頁 
2021金選獎

6年級前段班的水瓶座。喜歡旅行、爬山、做菜、衝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