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1852《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02) 唐太原府 大崇福寺沙門 澄觀 撰別行疏 唐終南山圭峰 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隨疏鈔
││││ └─辛二 正消疏意
││││◇後消疏意者,然隨緣說,有凡聖迷悟,故言漸頓。緣起無性,舉體但是真源,故云漸頓無礙。
││││ 即由無礙而漸頓,冥契妙極,故云雙入。
││││ 問:據上所說,即先頓後漸。一念頓悟,而長時漸修,如何得成雙入?
││││ 答:一念悟時,即離染著,便是修行。一悟永悟,盡未來際,而無間斷。修亦念念相應而無休息。
││││ 故始終相收,皆名雙入。
││││ 又問:此句是證,何故兼修說耶?
││││ 答:上句是證之修,故云亡照;
││││ 此句是修之證,故云漸頓。又無礙無相,修證皆妙,故云雙入也。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也。◇
│││├─戊五 明器非器 分二
││││┌─己一 是器
│││││【雖四心被廣,八難頓超。】
│││││◇第五約器,明非器不測者,疏雖四心被廣至絕聽者,初二句約器也;上句應,下句感。
│││││ 言四心被廣者,四心即是四無量心,亦名四平等心。謂慈、悲、喜、捨,緣境寬多,名為無量。
│││││ 俱舍二十九云: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又有二義:
│││││ 一引無量福故。
│││││ 二感無量果故。名為無量也。
│││││ 依雜心中有其二種:一大;二小。
│││││ 大無量者,唯佛所得。體即後得智,是平等智故。一向無漏。
│││││ 二小無量者,慈悲即無瞋,喜即喜受,捨無貪性,與俱舍同。故彼頌云:慈悲無瞋性,喜捨無貪欲。
│││││ 若依成實論,大小皆以智慧為性。故彼論云:以智慧心、利益心、清淨不濁心,名慈悲喜捨。
│││││ 又以四心等行無偏,故名四平等。又此四心皆具三緣,謂眾生緣、法緣、無緣。
│││││ 今略明慈心三,餘可準知。此有三義解:
│││││┌第一直就化益解:如涅槃云:
││││││ 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名眾生緣。
││││││ 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是名法緣。
││││││ 緣如來者,名曰無緣。
│││││├第二化益觀入分別解:
││││││ 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名眾生緣。
││││││ 緣其一切化眾生法,名為法緣(此二化益)。
││││││ 緣法空寂,名為無緣(此一觀入)。
│││││└第三還就化益觀入分別解:
│││││ 緣生與樂,名眾生緣(此一化益)。
│││││ 緣眾生無我,但是因緣五陰法數,名曰法緣。
│││││ 觀彼陰空,名曰無緣(此二觀入)。
│││││ 又有一解:
│││││ 一生緣。緣於眾生,猶如父母妻子親屬。
│││││ 二法緣。緣於眾生,但是緣生。
│││││ 三無緣。不住法相,及眾生相。
│││││ 四心皆有此三,廣如涅槃梵行品中說也。
│││││ 言八難頓超者,宿聞圓教,成金剛種;今生再聞,不簡凡聖,必亦能入。
│││││ 以對下二乘多劫不聞此法,未發此心。故雖修行證果,亦不能入也。若準諸說,八難障於聖道。
│││││ 今明以圓教力故,障難之凡尚入,況無難之凡耶?況賢聖耶?即以此經功力,超於諸教,昭然可見。
│││││ 言八難者:
│││││ 一地獄;
│││││ 二餓鬼;
│││││ 三畜生;
│││││ 四北洲;
│││││ 五盲聾喑啞;
│││││ 六佛前佛後,此是古說。若唐三藏新譯,云法前法後。後解勝也;
│││││ 七世智辯聰;
│││││ 八長壽天。
│││││ 故論云:三塗北長壽,前後辯聰根,此八名難者,以不堪受教,難入佛法中,故名之為難。
│││││ 又準教中有摧八難法,令發正願,不墮彼中。說有四輪,能摧八難:
│││││┌第一願生中國輪,能摧五難。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國。
││││││ 若得生已,即便超却地獄、餓鬼、畜生、北洲及無想天也。
│││││├第二願值善友輪,若得逢善知識,及蒙教導,聽聞正法,即是摧却法前法後難也。
││││││ 上至諸佛,下及凡夫,解佛法者,於我有益,總名善友也。
│││││├第三能發正願輪,摧却世智辯聰難。謂若於三寶中,起深信樂,常發正願,世世相續,
││││││ 即能摧却世智辯聰難也。
│││││└第四種諸善根輪,能摧生盲、生聾等諸根不具難。
│││││ 若能依佛正法,修行用心,當來感得身相諸根具足,便是摧却諸根不具難也。
│││││ 所以頌云:善處摧前五,值願植餘三。即是四輪能摧八難也。
│││││ 此八難有情不能入佛法中來,諸經論中無不此說也。若約華嚴圓教之力,亦得入佛法中,進修證果。
│││││ 故隨好品,說地獄天子,得生兜率,頓證十地,即知地獄有情非障。故經云:佛子,我為菩薩時,
│││││ 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
│││││ 得十種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咸生歡喜,踊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
│││││ 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音而為說法云云。
│││││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即得十地等。由此即知地獄非障也。又十地品云:雖住海水劫火中,
│││││ 堪受此法必得聞。言住海水者:龍等所居,即畜趣非難;言劫火中者:若約通途說,
│││││ 劫火中無其有情。若約佛境界,佛力所持,變化施為,及法威德力所加即得。如法華經云:
│││││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乃至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等。
│││││ 此多是法前法後難。謂劫火中不合有有情逢佛,豈得有聞法?今既得其見聞者,即難中非難也。
│││││ 今此華嚴說地獄畜趣,尚自得聞法,得證聖果,豈況餘類凡聖者也!故云四心被廣,八難頓超也。
│││││ 又大疏云: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
│││││ 刊定記云:若乃具金剛種,雖八難而聞經。皆同此也。
│││││ 如出現品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
│││││ 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若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
│││││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
│││││ 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此說稱性而修少善法也。◇
││││└─己二 非器
││││【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
││││◇疏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者,即非器不測也。一極者,即一乘至極之教也。如世歌辭,唱高則和寡。
││││ 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陽春白雪,和者一二。
││││ 言二乘絕聽者,即此品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會中菩薩大眾,皆見逝多林及宮殿、虛空三處,
││││ 有種種莊嚴佛境界等事,又聞不思議等法。諸大聲聞不見不聞。故經云:爾時上首諸大聲聞,
││││ 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摩訶迦葉(具列十大弟子),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
││││ 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乃至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等事。何以故?善根不同故。彼於過去
││││ 本不修習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乃至云:本不曾於生死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 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彼諸上首大德聲聞,不能聞、不能見、
││││ 不能信、不能知。又云: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飢餓渴乏,舉體燋然。
││││ 烏鷲犲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
││││ 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
││││ 捨一切智,無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所以疏云二乘絕聽也。又大疏云:若夫
││││ 高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
││││ 深不可窺,則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此則兼權教六度菩薩亦絕聽也。故古讚云:
││││ 最初佛入正受定,名師子頻申。大眾渴仰生疑,念諸法王開演。如來示相而答,意顯德用無涯。
││││ 人法渾而何分,因果齊歸法界。會中聲聞小果,權舉五百比丘。同處逝多園林,不覩如來嘉會:
││││ 一則法門深遠;
││││ 二則因非大心;
││││ 三則自利亡悲;
││││ 四為失求勝果。
││││ 今亦巧彰佛德,二乘淺智難知,意表圓教希逢。又顯不共之典,非但小乘不了,守權尚自高推。
││││ 唯明普眼之境,非他劣見所窺。◇
│││└─戊六 顯機益深 分四
│││◇當其器也下,六指例,顯當機益深。文中有四:一約人以顯益;二約法以顯益;
│││ 三始末交徹以顯益;四得失相對以顯益。◇
│││ ┌─己一 約人顯益 分二
│││ │┌─庚一 舉善財
│││ ││【當其器也,百城詢友,一道棲神。】
│││ ││◇今初,當其器者,即善財童子。指此為例,依教皆然。故彌勒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 ││ 百城詢友者,但舉圓數,其實一百一十城詢問善友也。故八十經初云: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
│││ ││ 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遊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門國。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 ││ 一百一十,表十地及等覺,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或不分等覺。即開十信,進退皆表一百一十。
│││ ││ 此宗三賢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謂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也。二、三,乃至十住、
│││ ││ 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
│││ ││ 一道棲神者,棲託心神也。一道有三義:
│││ ││ 一、唯向南;
│││ ││ 二、唯一因一果;
│││ ││ 三、萬聖千賢皆修,萬行更無異路。三皆一道義也。◇
│││ │└─庚二 釋南友
│││ │【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焉。】
│││ │◇今初,當其器者,即善財童子。指此為例,依教皆然。故彌勒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 │ 百城詢友者,但舉圓數,其實一百一十城詢問善友也。故八十經初云: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
│││ │ 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遊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門國。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 │ 一百一十,表十地及等覺,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或不分等覺。即開十信,進退皆表一百一十。
│││ │ 此宗三賢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謂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也。二、三,乃至十住、
│││ │ 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
│││ │ 一道棲神者,棲託心神也。一道有三義:
│││ │ 一、唯向南;
│││ │ 二、唯一因一果;
│││ │ 三、萬聖千賢皆修,萬行更無異路。三皆一道義也。◇
│││ │ 明正為南者,謂善財始自發心福城東見文殊。便漸次展轉,一向南行,歷諸善友。明者,以
│││ │ 南主火,是陽、是明;
│││ │ 北主水,是陰、是闇。
│││ │ 正者,不住東西二邊(東左西右,故是二邊)當南北中正之道。
│││ │ 表求法者背闇向明,離邊當正,故云明正。更有三義:
│││ │ 一、一方已有多友,餘方例然。
│││ │ 二、南主生長,表求法者生長善根故
│││ │ 三、西域居人宅多東向,順日月轉。表於善財順人法故。故舊疏云:善財求友,表隨順以南行。
│││ │ 方盡南矣。方是假法。二無定體,東西南北相待立名。但取明正之義,所向盡名為南。
│││ │ 如此始名悟入法界。故善財至寄十地之友,多在菩提道場。又不言却迴向北,故知若觸向明正,
│││ │ 一切皆南也。
│││ │ 益我為友人皆友焉者,有二義:初隨相說;二稱性說。
│││ │┌隨相說者,謂見善者生不及之心;見惡者發探湯之智。既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況多者也。
│││ ││但能擇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則觸向皆師也。又見賢而思齊,即為益也。或見不賢而內自省,
│││ ││亦為益也。又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皆是益我為友之義。故人皆友焉。
│││ │└二稱性說者,夫法界圓宗,觸類成教。但因之生解,即名為師。如推一塵見具無邊之德,塵即是師。
│││ │ 所以善財再遇文殊,智照無二之後,便遇三千世界微塵數善友知識者,意在茲焉。◇
│││ ├─己二 約法以顯益 分二
│││ │┌─庚一 即染以圓淨
│││ ││【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淨。】
│││ ││◇二約法以顯益,疏遇三毒而三德圓至順通于道者。三毒成三德,有通有別;
│││ ││┌通者,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執取,以德為毒。今悟則貪無貪相,元是戒也。
│││ │││瞋無起滅,本自寂然,元是定也。故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
│││ │││又云:瞋心等陽燄,癡無癡相,是為慧也。
│││ │││又心王經說三藏云:
│││ │││ 貪相不生,是為戒藏;
│││ │││ 瞋相不生,是為定藏;
│││ │││ 癡相不生,是為慧藏。
│││ │││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是知
│││ │││ 迷為八萬四千塵勞門;
│││ │││ 悟成八萬四千波羅蜜。塵勞雖眾,根本不過三毒。波羅蜜雖多,根本只是三德也。
│││ ││└別者,即善財所遇善友,其類不同。表一切類中皆有法門。令後學者,於人不觀種性,
│││ ││ 於法莫存取捨。故婆須蜜女示貪欲之相,所以鄰里生疑。抱持唼吻,皆獲功德。其所得法門,
│││ ││ 名離貪欲際解脫門。無厭足王示其瞋相,傷煞無量眾生。所得法門,名如幻解脫門。
│││ ││ 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向上兼日,五熱炙身,示現外道癡迷邪見之相。
│││ ││ 善財見之,所得法門,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解脫門。三毒之相,尚有法門,況餘類耶!
│││ ││ 是知契合華嚴圓教,婆須愛水而不溺;無厭恚火而不燒;勝熱邪見而不侵矣!
│││ ││ 言入一塵而一心淨者,有二義:
│││ ││ 一以情念為塵,念即無故淨也。
│││ ││ 二即微塵,塵體稱性故淨也。◇
│││ │└─庚二 萬境以順道
│││ │【千化不變其慮,萬境順通於道。】
│││ │◇一塵一念既爾,千心萬境總然。故次云:千化不變其慮(故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
│││ │ 萬境順通于道也(即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
│││ ├─己三 始末顯益 分二
│││ │◇三始末交徹以顯益。文中二:一信智無二;二理智同體。◇
│││ │┌─庚一 信智無二
│││ ││【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
│││ ││◇今初,契文殊之妙智者,即善財歷諸善友,再遇文殊。當智照無二相。契合本心。絕能所相。
│││ ││ 故不見身。但遙申右手摩頂得法。義在下五相中解也。
│││ ││ 宛是初心者,最初在福城東得見文殊,表信智;今又見文殊,表證智。意明信證雖說始終,
│││ ││ 智體元來不別。所以皆是文殊。如第二、十信會在普光明殿說。第七因圓果滿,重會普光。
│││ ││ 亦表證極不離初心。正同此也。故大疏云: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也。◇
│││ │└─庚二 理智同體
│││ │【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
│││ │◇二本末。疏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者,善財求友,最後至普賢菩薩處。微細觀察普賢之身。見一一
│││ │ 毛孔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云云)。乃至善財所見佛剎微塵數諸善友,往詣親近,積集智慧。
│││ │ 比此暫見普賢所得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善財從初發心,乃至普賢。
│││ │ 於其中間,所入剎海,相續不斷。今於普賢一毛孔中,一念所入,過前不可說不可說倍。如一毛孔。
│││ │ 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節,悉亦如是。善財於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 │ 微塵數世界。如是盡未來際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種種剎海,種種佛海,種種菩薩眾會海。
│││ │ 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邊際。故云玄門也。然不離一心一性一毛一塵。故次云曾無別體。
│││ │ 又經最後結云:善財則得普賢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等。正覺現前等。
│││ │ 乃至不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既前後橫竪皆等,何有別體。
│││ │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圓不逾於毛孔也。◇
│││ └─己四 權實顯益 分二
│││ ┌─庚一 反顯漸權
│││ │【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
│││ │◇四得失相對以顯益者,疏失其旨也,至於一朝,有二義:
│││ │ 一通相而言,由此經境界,一念一塵,皆全收法界。故一念失則全乖,曠劫修而無益。◇
│││ └─庚二 正明圓頓
│││【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一念得則全契,剎那證而無遺。若指經文,則出現品意簡權教六度菩薩非器,對前二乘絕聽,
│││ 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之意。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羅蜜。
│││ 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
│││ 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即前句云徒修因也)。
│││ 若聞此法,信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具足一切諸菩薩法。遠離一切諸世間法。
│││ 深入如來無量境界(即後句云等諸佛也)。故大疏云:良以
│││ 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即前句也)。
│││ 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即後句也)。
│││ 故知無念為宗,實為妙也。既得意失意懸殊,誠見此經大益也。◇
││└─丁三 結歎 分三
││◇三結歎文三:初以四德名歎;次以六德義歎;後形外義結。◇
││ ┌─戊一 四德名歎
││ │【杳矣妙矣。廣矣大矣。】
││ │◇今初,疏杳矣妙矣,廣矣大矣。杳冥,微妙,德相意也。廣則業用。大則體性。◇
││ ├─戊二 六德義歎
││ │【實乃罄諸佛之靈府。拔玄根之幽致。昇慧日以廓妄。扇慈風以長春。包性相之洪流。掩羣經之光彩。】
││ │◇次以六德義歎,疏實乃等是。
││ │ 一諸佛靈妙所集之都府,如千珍萬寶所集之庫藏,唯此經罄而竭之,無有遺隱。
││ │ 二名相蔽於玄理。如土埋根。唯此經玄妙之法而令露現。故云拔也。
││ │ 三日出而雲霧散,慧發而妄想除也。
││ │ 四陽和照物,遠近齊敷。枯木不生,過時則已。佛慈利生,平等普度。闡提不受,窮盡未來。
││ │ 又陽氣所滋者,後終凋落。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有此兩重之意,故云長春也。
││ │ 五涓涓滔滔,無流不納,大海也!若性若相,無義不詮,大經也!大疏云: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
││ │ 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
││ │ 六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眾景,即月與星辰也)。
││ │ 圓宗布世,掩群經之輝(群經,即權教二乘也)。◇
││ └─戊三 形外義結
││【豈唯明逾朝徹,靜越坐亡而已矣。】
││◇後形外義結,疏豈唯明逾朝徹等者。莊子中事。此有二意:總意云:尚掩諸經,況於外典也。
││ 言朝徹者,莊子第三,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
││ 子葵曰:可得學耶?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 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
││ (注云:聖人之才,謂其有慧;聖人之道,謂其有真。以真教之,能成彼之道矣)。
││ 吾守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謂亡天下事也)。已外天下矣。
││ 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物,謂凡有物象)。已外物矣。
││ 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不見是身,何生之有)。已外生矣。
││ 而後能朝徹(不有萬物。唯真獨存。如朝日昇明。洞徹無礙。人皆有此。不能自知)。
││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不生不死也。
││ 言坐亡者。亦莊子第五。顏回以契道之言,白夫子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
││ 曰:回亡仁義矣(仁即不周,義則不及)。曰:可矣。猶未也。
││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 曰:回亡禮樂矣(禮過則煩,樂則心動)。曰:可矣。猶未也。
││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 曰:回坐亡矣。仲尼蹵然曰:何謂坐亡?
││ 曰:回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亡(心靜為坐,物空為亡)。
││ 仲尼曰:回果至賢乎?丘也從而後矣。
││ 今疏意云:據諸教所詮,鑒用之智,寂滅之理,早以逾於朝徹之明,坐亡之靜。
││ 若以華嚴圓妙之旨,不唯超彼而已。兼諸權教小乘亦皆超越。故有豈唯而已耶之言也。◇
│├─丙三 教起由致,慶遇希奇 分二
││◇然玄籍百千下,第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文中二:一明昔翻未具;二明今譯多具。◇
││┌─丁一 昔翻未俱
│││【然玄籍百千。幽關半掩。】
│││◇今初,龍樹菩薩至龍宮。見華嚴經有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上中二本,閻浮提人力劣,不能住持。
│││ 龍樹菩薩遂將下本流布天竺也。
│││ 言玄籍者,玄妙典籍也。
│││ 百千者,即下本經十萬偈也。
│││ 言幽關半掩者,謂晉譯三萬六千。偈唐加九千偈。成四萬五千偈。
│││ 經來未具。故幽微關鍵之教而半掩也。◇
││└─丁二 今譯多具 分三
││◇二明今譯多具。疏我皇御宇下,但展法界品二十一卷,成四十卷,亦未全足,故云多具。文中三:
││ 一明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二明外國遠獻梵本,是譯之因;三正明詔命,述譯讚之相。◇
││ ┌─戊一 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
││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 │◇今初,疏我皇御宇德合乾坤者,謂臨御區宇,德合天地。乾天坤地。
││ │ 光宅萬方者,尚書堯典篇曰: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孔安國注云:謂聖德之風遠著。
││ │ 今意云:風光遠及,以天下為宅也。今我德宗皇帝德及外國,故彼以華嚴梵本來貢也。
││ │ 重譯來貢者,夫外國貢獻,經歷數國。即展轉譯語,從一國至一國,乃至於此。故云重譯。如獻白雉,
││ │ 九譯至此也。◇
││ ├─戊二 外國遠獻梵文為譯之因
││ │【東風入律,西天輸越海之誠。南印御書,北關獻朝宗之敬。】
││ │◇二明外國遠獻梵本,是譯之因者,疏東風入律至朝宗之敬。言東風入律者,漢武帝十洲記。
││ │ 說西胡月氏國遣使遠進三種物。謂小師子,續弦膠,反魂香。經半年不問此事。使者因隨帝入苑射。
││ │ 帝弓弦斷。使者曰:何不取續弦膠續之?遂取膠[米*念]之。果如其言。帝曰:彼君有此,何以遠貢?
││ │ 使者曰:臣國去此三萬里。國有常占者。見東風入律,十旬不休。青雲干(或作觀)吕,連月不散。
││ │ 占者云:東有好道之君。遂令遠獻也(彭伉詩云:祥輝上干吕。郁郁復紛紛。遠示無為化。將明至道君
││ │ 。勢凝千里靜。色迴九霄分。已見從龍意。寧知觸石紋。狀煙殊散漫。逾月更氛氳。因使來賓國。
││ │ 西瞻仰瑞雲)。
││ │ 西天輪越海之誠者,既皇帝德風及於西天。故彼輸奉過海之忠誠,遠貢經本,如昔三物也。
││ │ 南印者。都望天竺,即是此國之西;就彼五天,即是南印土也。
││ │ 御書者,彼國表云: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微塵數善知識行中
││ │ 五十五聖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等。
││ │ 北闕獻朝宗之敬者,百川朝宗於海,萬國朝宗我唐,故以獻經而申遠敬。◇
││ └─戊三 正明詔命承述譯讚之相 分三
││◇疏特回明詔下,三正明詔命,述譯讚之相。於中三:一聖垂詔命;二慶承詔命;三譯讚之相。◇
││ ┌─己一 聖垂詔命
││ │【特回明詔。再譯真經。光闡大猷。增輝新理。】
││ │◇今初,但是展演舊經入法界一品,故云光闡大猷及增輝也。猷,謂嘉猷。嘉美之德也。◇
││ ├─己二 慶承詔命
││ │【澄觀,顧多天幸。欽屬盛明。奉詔譯場。承旨幽贊。】
││ │◇二慶承詔命,疏澄觀顧多天幸,至幽贊者。反顧我有天然之幸,得遇盛明之時,奉詔譯經製疏也。◇
││ └─己三 譯讚之相
││【抃躍兢惕。三復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嶽。無增萬仞之高。】
││◇三譯讚之相,疏抃躍至之高者。抃,謂手舞;躍,謂足蹈;兢,謂戰戰兢兢;惕,謂悚惕。
││ 三復竭愚者,謂再三反復,竭盡其心,不敢孟浪也。謙故曰愚。然三復之言,即論語云南容三復白圭。
││ 謂毛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謂圭玷可以磨治。若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 南容讀詩至此章句,再三反復,以將誠慎其言也。今用此意。
││ 露滴天池者。智度論中指海為天池。意云:製疏譯經,一言一義,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 塵培等者,即子貢對魯哀公讚夫子之言。謂哀公問子貢云:汝師賢乎?對曰賢!哀公曰:賢復如何?
││ 答曰:不知。又問何以不知?子貢曰:吾於夫子門下,如人
││ 終日戴天,不知天之高;
││ 終日履地,不知地之厚。飲海知飽,安知其深!
││ 哀公曰:譽師太過歟?子貢曰:捧土培山,寧有益仞(七尺曰仞)。上皆謙詞。◇
│└─丙四 略釋總題,令知綱要 分三
│◇大方廣者下,第四略釋總題,令知綱要。於中三:一標名;二釋名;三結歎。◇
│ ┌─丁一 總配
│ │【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能證人也。】
│ │◇今初可知。◇
│ ├─丁二 別釋
│ │【極虛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
│ │ 竭滄溟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
│ │ 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
│ │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 │ 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
│ │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
│ │ 貫攝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經也。】
│ │◇二釋名者,疏極虗空至經也。極虗空等三句,即普賢偈讚佛德,結歸無盡之文。云:
│ │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 │ 今取虗空釋體大;海水釋相大;塵剎釋用大。唯不取心念及風也。
│ │ 碎塵剎者,碎塵數之剎,並為微塵也。
│ │ 離覺等者。能覺即菩提。所覺即涅槃。故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 │ 既理智俱泯,能所兩亡。始本不二,是究竟覺。故雖俱離,而朗照萬法之無遺。非一向同楞伽也。
│ │ 芬敷萬行者,草木感果之華也。
│ │ 榮耀眾德者,草木兼通金玉莊嚴之華也。
│ │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者,雙以二華二德嚴飾佛身也。
│ │ 貫攝等者,貫穿攝持玄妙之義門。門門煥爛,無量無邊。門門尋之,一一皆徹佛智。如尋影以至於本。
│ │ 故大經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然以智慧光,通達於佛智。佛智體如日輪。演無量義如日光。◇
│ └─丁三 結歎
│【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則無盡法門,思過半矣。】
│◇三結歎者,疏總斯七字等。尚書云: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紊者,亂也。孔氏序云:舉其宏綱,攝其機要。
│ 思過半矣者,周易繫辭文勢。孔子云:學者觀其彖辭,是以盡過半之思。
│ 今意云:若解七字之義,即一部之功已過半矣。◇ (鈔01 終)
│◇上來第二正釋疏文四分中,一總敘文意,二歸敬請加,三開章釋文,四慶讚回向。初總敘文意已竟。
│ 自下第二廣釋歸敬請加。◇
├─乙二 歸敬請加 分二
│◇第二歸敬請加。於中分二:初三句是歸敬;後一句請加。◇
│┌─丙一 三句歸敬 分二
││◇初中又二:初有四字,是能歸三業,稽首歸依。後有一十七字,即所歸三寶,真法界下。◇
││┌─丁一 能歸三業
│││【稽首歸依。】
│││◇今初,疏稽首歸依者。稽者,屈也,至也;首者,頭也;歸者,向順之義;依者,憑託之意。疏主
│││ 欲擬製述。先起三業,虔恭敬仰。屈己頭頂以至於地。心冥佛境。口誦詞句。剖析心誠,乞求加護也。
│││ 問:何故最初歸敬三寶。答:略有七意:一顯示吉祥故。二發生信心故。三令知恩德故。
│││ 四儀式應然故。五表有承稟故。六為求加護故。七隨順先聖故。
│││┌且初,顯示吉祥者。三寶功德,第一吉祥。故於最初先申歸敬,欲令所製久久流通,二利吉祥,
││││ 故先歸敬也。成實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
│││├二發生信心故者。欲令後人聞此教典,不起疑惑,生起信心。故於最初先歎三寶。令於三寶生順信已。
││││ 方於正教不疑謗故。
│││├三令知恩德故者。謂佛有說法恩。法有生解恩。僧有傳教恩。
││││ 若無佛寶,即無人說法;
││││ 若無法寶,即無由生解;
││││ 若無僧寶,即無人傳教。
││││ 是以由佛說法。由法生解。由僧傳教,令得聽聞。由此三恩,方成慧悟。令知恩德,故疏先明。
│││├四儀式應然故者。世間臣子,凡有所為,先白君父,方合儀式。
││││ 三寶恩德,逾於君父。大師之心,何啻臣子。將欲發揚正教。先白三尊。儀式應然。故歸敬也。
│││├五表有承稟故者。欲顯所述,且非胸臆。皆依聖教,盡有經典。承稟三寶所證所說,製成此疏以誨後人。
││││ 故於最初先申歸敬。
│││├六為求加護故者。像季傳教,障難恒多。先敬三尊,上求加護。
│││└七隨順先聖故者。西天聖眾,諸菩薩僧,造論釋經,皆先歸敬。順諸先聖,故敬三尊。
│││ 敬意極多,不能繁述。◇
││└─丁二 所歸三寶 分二
││◇釋此所歸三寶,分二:先標三寶義;後正銷疏文。◇
││ ┌─戊一 標三寶義 分五
││ │◇今初,三寶之義,佛法大綱。學者要知,不可不說。略以五門分別:
││ │ 一釋名;二出體;三建立;四次第;五問答分別。◇
││ │┌─己一 釋名 分二
││ ││◇今初有二:初總名;後別名。◇
││ ││┌─庚一 釋總名
││ │││◇總名者,三者,數義;寶者,從喻為名。依寶性論有六義:
││ │││ 一希有,如世間金玉等,世間難得。三寶亦爾;百千萬劫眾生難遇。
││ │││ 二明淨,如世間金玉,體性明淨。三寶亦爾;離染無垢所以明淨
││ │││ 三勢力,如世金玉,有威德勢力。三寶亦爾;見道力用神通威力
││ │││ 四莊嚴,如世金玉,莊嚴世間。三寶亦爾;定慧莊嚴出世法故
││ │││ 五最上,如世金玉,於世最上。三寶亦爾;修出世道最尊最上
││ │││ 六不變,如世金玉,不可改易,百鍊不輕,久埋不生。三寶亦爾;不為世法之所改易。
││ │││ 具此六義,故名為寶。從數及喻以為名也。◇
││ ││└─庚二 釋別名
││ ││◇次別名者,謂佛、法、僧。
││ ││┌梵云佛陀,此翻覺者。佛地論云:於一切境,能除二障。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 │││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覺即是佛。當體為名。
││ ││├梵云達摩,此云法。即教理行果。自性軌持,名之為法。軌持即法。當體為名。
││ ││└梵云僧伽,此云和合眾。三乘聖人,理事二和,體無違諍。和合是用。眾即是假和合之眾。
││ ││ 依主得名。◇
││ │├─己二 出體 分二
││ ││◇第二出體者。於中有二:先辨差別;後明體性。◇
││ ││┌─庚一 辨差別 分三
││ │││◇初文有三:一住持;二別相;三同體。皆可寶重,生福之田也。◇
││ │││┌─辛一 住持
││ ││││◇初住持者:佛謂形像;法謂教法;僧謂五眾也。◇
││ │││├─辛二 別相
││ ││││◇二別相三寶(依賢首大師五教以明)分五:
││ ││││┌一小乘教文三:佛;法;僧。
││ │││││┌一佛寶文三:
││ ││││││┌初法身,即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
││ ││││││├二報身(即丈六身是)。
││ ││││││└三化身(謂隨類化身是)。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謂聲教)。
││ ││││││├二理法(謂生空理)。
││ ││││││├三行法(謂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 ││││││└四果法(謂擇滅涅槃)。
││ │││││└三僧寶(即四果、四向)。
││ ││││├二大乘始教亦三:
││ │││││┌一佛寶文三:
││ ││││││┌一法身(謂清淨真如)。
││ ││││││├二報身(謂自他二種受用)。
││ ││││││└三化身(大化身千丈;小化身丈六,隨類化身)。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謂本質影像)。
││ ││││││├二理法(謂二空真理)。
││ ││││││├三行法(謂六度萬行)。
││ ││││││└四果法(菩提涅槃)。
││ │││││└三僧寶(即三賢十聖)。
││ ││││├三大乘終教亦三:
││ │││││┌一佛寶文二:
││ ││││││┌一真身(謂法身,及自受用)。
││ ││││││└二應身(謂他受用,及化身)。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唯心影像)。
││ ││││││├二理法(謂二空真理)。
││ ││││││├三行法(謂六度萬行)。
││ ││││││└四果法(謂始覺合本覺)。
││ │││││└三僧寶(謂三賢十聖)。
││ ││││├四大乘頓教:但唯真性,更無別法。縱使強論,亦不出一性。亦三:
││ │││││┌一佛寶(約覺知義)。
││ │││││├二法寶(約軌持義)。
││ │││││└三僧寶(約不違義)。
││ ││││└五大乘圓教文三:
││ ││││ ┌一佛寶文二:
││ ││││ │┌一融三世間十身(眾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
││ ││││ │└二佛自具十身(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
││ ││││ ├二法寶文四:
││ ││││ │┌一教法(謂別教一乘)。
││ ││││ │├二理法(謂法界十玄)。
││ ││││ │├三行法(謂行布圓融)。
││ ││││ │└四果法(謂依正無礙)。
││ ││││ └三僧寶(謂海會菩薩)。◇
││ │││└─辛三 同體
││ │││◇三同體者,自有三說:
││ │││┌一就本性說:性自靈覺,佛也;
││ ││││ 性本寂滅,法也;
││ ││││ 性上本有恒沙德用,互不相違,亦不乖諍,一味清淨性體;僧也。
││ │││├二就觀行說:觀照,佛也;
││ ││││ 照故離識,可以軌持,法也;
││ ││││ 在觀,則萬法已圓,念念自無乖諍,僧也。
││ │││└三就融通說:
││ │││ ┌世出世間差別之法,盡託圓明大覺假現。一一無有自體,當體便是圓覺。則一切皆佛也。
││ │││ ├如鏡現像,像皆是鏡。所現之法,一一寂滅。雖寂滅而不壞相,性相不異。故一一相,
││ │││ │ 隨性而徧法界。性隨相而千差,盡未來際。性相無礙,究竟皆可軌持;法也。
││ │││ └既一一相隨性無礙,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包一切,一切包一。
││ │││ 交參涉入,和合無違,凡聖一一皆然;僧也。◇
││ ││└─庚二 明體性 分三
││ ││◇二明體性者有三:一住持三寶;二別相三寶;三同體三寶。◇
││ ││ ┌─辛一 住持三寶
││ ││ │◇一住持三寶:
││ ││ │ 佛寶:不論金玉圖綵塑畫等,並以四塵為體;
││ ││ │ 法寶:若紙素竹帛等,亦以四塵為體;
││ ││ │ 僧寶:若凡夫僧,即以有漏五蘊為體;若圖畫僧,亦以四塵為體。
││ ││ │ 此等住持,皆令真實三寶勢力不斷,名住持也。故淨名經云: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 ││ ├─辛二 別相三寶
││ ││ │◇二別相三寶:
││ ││ │┌佛寶有二:
││ ││ ││┌真身:法身:即以無垢真如為體;
││ ││ │││ 自受用身:以實無漏五蘊為體;
││ ││ ││└應身:他受用身:以平等性智所現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化身有三:
││ ││ ││ 若大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微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小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通粗及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若隨類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唯粗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若法寶有四:
││ ││ ││ 一教,謂名句文。
││ ││ ││ 二理,謂二空真如。
││ ││ ││ 三行,謂六度十度萬行。
││ ││ ││ 四果,謂菩提涅槃殊勝之果。此之四法,總為法寶體。
││ ││ │└僧寶:以三乘聖人無漏五蘊為體。◇
││ ││ └─辛三 同體三寶
││ ││◇三同體三寶,通以真如為體:如有覺義,名佛寶;如有軌持義,名法寶;如有理和,名僧寶。
││ ││ 故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諦等也。
││ ││ 又淨名經云:佛則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虗空等。
││ ││ 又寶積經云:正見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
││ ││ 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言說!
││ ││ 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有和合眾也!◇
││ │├─己三 建立
││ ││◇三建立者有四:
││ ││┌一翻邪三歸,為彼外宗有三:一邪尊;二邪教;三邪人。翻彼三故,建立三寶:
││ │││ 歸依佛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自在天等!
││ │││ 歸依法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藉!
││ │││ 歸依僧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為所翻有三。故立三寶。廣如優婆塞經說也。
││ ││├二對根者:
││ │││ 為上根人趣佛菩提,說於佛寶;
││ │││ 為中根人求自然智,及因緣法,而能入道,說於法寶;
││ │││ 為下根人依師受學,理事不違,方能入道,說於僧寶。
││ ││├三約喻者: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寶如看病人。
││ ││└四依因者:一依如來為因;二依正法為因;三依止我弟子為因。
││ ││ 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如十輪經說。
││ ││ 具上四義,不增不減,但說三寶也。◇
││ │├─己四 次第
││ ││◇四辨次第者有三:
││ ││┌一約功用次第:
││ │││ 教化眾生,無過於佛,故先明佛寶;
││ │││ 由有佛故,說三乘法,故次明法寶;
││ │││ 由有佛法,化三乘眾,故後明僧寶。
││ ││├二約修行次第:
││ │││ 一切聖人,以法為本,先明法寶;
││ │││ 由有法故,方有修行,次明僧寶;
││ │││ 由有法僧,當得佛果,後明佛寶。
││ ││└三約勝劣次第:
││ ││ 同體三寶中,法寶為勝。故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故法寶勝也。
││ ││ 別相三寶中,佛寶為勝。故經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
││ ││ 一切無有如佛者。故佛寶勝也。
││ ││ 住持三寶中,僧寶為勝。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在即法在;人亡即法亡。故僧寶勝也。◇
││ │└─己五 問答分別
││ │◇五問答分別者:
││ │┌問:前云三乘聖人皆是僧寶。聲聞眾多,可名為僧;獨覺獨出,云何成僧?
││ │└答:緣覺有二:
││ │ 一獨覺。出無佛世。靜處思惟,即能悟道。此既無眾。闕於事和。但是行法。非僧寶也!
││ │ 二眾出。亦有無量大緣覺眾。具理事二和。所以成僧。今約眾出。故仁王經云:
││ │ 時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諦十二因緣皆悉成就也。
││ │┌問:出家菩薩具有二和,可名為僧;在家菩薩唯有理和,莫不成僧?
││ │└答:在家菩薩雖無事和,而有理和。性無乖諍,即得成僧。不同聲聞要具二和也!
││ │┌問:菩薩僧中有其幾人?
││ │└答:依仁王經、瓔珞經,說有四十二賢聖。所謂地前三賢,地上十聖,及等覺,妙覺。如彼廣說。
││ │ 所以不取十信者。為是凡位也!於四十二位中,四十一是僧寶;妙覺一位是佛寶所攝也!
││ │ 上來五段不同,略明三寶義竟。◇
││ └─戊二 正銷疏文 分三
││ ┌─己一 三字法寶
││ │【真法界。】
││ │◇後別銷疏文者。疏真法界者,即法寶也。攝法差別,但歸真界也。先標法者,諸佛之師故。
││ │ 疏光明遍照等者,佛寶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遍照;此就新梵語翻也。若准舊梵語翻。
││ │ 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寂,屬法身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屬在報身。若准梵文,即不如此。
││ │ 二種梵名,但新舊別。非分法報之異。故舊譯華嚴總名盧舍那。唐譯經中皆曰毗盧遮那。
││ │ 即三身十身,通名毗盧遮那也。今此中用,即法報通稱,此最為正況此宗中法報無異。同是一源。
││ │ 不同諸教有為無為別。又據此大經,及一字頂輪王經:釋迦、毗盧、及一切義成等,皆是異名。
││ │ 故知三身更無別稱。但是古德義說也。故知此中不錯用也。◇
││ ├─己二 七字佛寶
││ │【光明徧照諸如來。】
││ │◇言光明徧照者,謂常寂光徧一切法,如鏡之明,像像皆徧也。
││ │ 諸如來者,主伴互收也。舉一為主,一切皆伴。伴者,不離主也。◇
││ └─己三 一句僧寶
││【普賢文殊海會尊。】
││◇普賢文殊海會尊者,僧寶也。二聖為海會菩薩之尊也。又望能歸之人,即指海會菩薩是我之尊也。
││ 後會通二聖。菩薩數過剎塵。名著在經者,亦有數百。偏歸二聖者,良有所以。
││ 二聖本尊總為三聖,託以表法不徒然也。
││ 今依三聖圓融觀略顯二門:一相對明表;二相融顯圓。
││┌初中,二聖為因,遮那為果。果超言相。且說二因若悟二因玄微,則見果海深妙也。二聖略為三對:
│││┌一能信所信對:言能信所信,表是因中。謂
││││ 普賢表所信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徧故。
││││ 初會即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
││││ 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云: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故。善財始見,發大心故。
││││ 經云:出生一切菩薩,無休息故。
│││├二解行對:
││││ 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經文,五周因果,皆普賢行故。
││││ 文殊即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得見諸善友,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 又云:常為一切菩薩師故。
│││└三理智對:
│││ 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身故。一毛廣大即無邊者,稱法性故。
│││ 經云:普賢身相如虛空故。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明依理發智故。
│││ 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常為無量諸佛母故。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故。
│││ 善財再見文殊後,方見普賢者,顯有智方能證理故。是以古德名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也。
│││ 不現身者,心境兩亡故。
│││ 以文殊權實之智,
│││ 證普賢體用之理。此之一門,古德親問三藏。三藏言有經說,未傳此方。又此一門
│││ 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
│││ 亦表體用。普賢理寂以為心體;文殊智照為大用故。
││└二相融顯圓者亦二:先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後以二聖法門互相圓融。
││ ┌初中謂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
││ │ 有解無信,增邪見故。
││ │ 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反照不異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 │ 又前方便之智,不離體故。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
││ │ 從無身相,以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
││ │ 次普賢三事自相融者,理若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
││ │ 由行證理,理無行外之理。
││ │ 由理顯行,行無理外之行故。隨所證理行無不具足,一證一切證故。見普賢一毛所得法門,
││ │ 過前無可說不可說倍,又是即體之用故。
││ │ 毛孔法門,緣起無盡。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也。
││ └二以二聖法門互相融者。謂
││ ┌要因於信,方知法界。信若不信法界,信則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來藏,非菩薩故。
││ ├次要藉於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則解行不二。
││ ├次以智是理用。理體成智,還照於理。智與理冥,方曰真智。則理智無二故。經云:
││ │ 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
││ │ 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
││ ├又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觀窮數極,妙符乎寂,則定慧不二。
││ └又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即體用無二。
││ 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一不異,方名普賢帝網之行。
││ 故普賢行品,及上下經文,廣顯事理圓融為普賢行,非獨事行名普賢也。
││ 亦如曼殊千鉢經云:爾時眾中菩薩摩訶薩,一切有情,同修行普賢曼殊行願,
││ 證入毗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亦表二聖不異。
││ 問:既二聖相融,何以不名文殊行耶?
││ 答:為攝智屬理,唯一真法界,故舉一全收也。
││ 二遮那為果者,二聖法門既融,則普賢因圓。離相絕言,沒同果海,是曰毗盧遮那光明徧照。唯證相應故
││ 。法界品末,普賢菩薩後便偈讚佛德者,顯果相也。又品初如來自入三昧,
││ 現相無說,表所證絕言,而普賢開發也;
││ 放光令悟,表能證絕言,而文殊開顯者,即其意也。然上理智等,並不離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若於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出現品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故。
││ 而即一之異,不得外觀,勿滯言說。
││ 若能與此觀行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三聖,及十方諸佛菩薩。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
││ 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生必圓也。◇
│└─丙二 一句請加
│【願得冥資贊玄妙。】
│◇第二請加者,疏願得冥資贊玄妙,可知。◇
├─乙三 開章釋文 分二
│┌─丙一 總標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
│└─丙二 開章 分二
│ ┌─丁一 正列
│ │【一教起因緣;二辨教宗旨;三翻譯傳授;四釋經名題;五隨文解釋。】
│ └─丁二 別釋 分五
│ ┌─戊一 教起因緣 分三
│ │◇第一教起因緣,文分三段:一總標大意;二別釋十門;三總結指廣。◇
│ │┌─己一 總標大意 分三
│ ││┌─庚一 略標大意
│ │││【今初,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
│ │││◇今初也!一略標。言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者。世有人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 │││ 絕慮亡言,自入真境,何用言教乎。疏意云:非言何以知無言;非象何以顯無象。大疏序云:雖
│ │││ 空空絕跡(是無象也),義天之星象粲然(不離象也)。
│ │││ 湛湛亡言(是亡言也),教海之波瀾浩汗(不離言也)。諸經假言象顯無言象之文甚多,不能繁引。
│ │││ 講者任其廣略。然言謂語言宣說。此即可知。象者,何也?象者,像也、似也。謂取像似之物為象,
│ │││ 令見於真理。周易有大象小象以顯易道,即其事也。六龍象於陽德,變化無方。等佛說圓極之理。
│ │││ 言之不及,多以喻況。皆此類也。若更深而論之,但以名言、施設所顯之義,亦皆是象。不唯譬喻。
│ │││ 以理畢竟言不及故。謂聞教生解,義相生時,亦是變影起故也。◇
│ ││├─庚二 反顯釋成
│ │││【離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
│ │││◇二反顯,離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者。出取捨之過也。若眾生不遇善友,不聞聖教,
│ │││ 曠劫長守倒見,終無自悟之期。故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 │││ 執言象而迷真者,謂但守於教,不求指歸。是執言也;縱求義理,但隨文生解,便為真實。
│ │││ 不能以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不能以自心為智燈,照經幽旨。是執象也;故經云:
│ │││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如覽鏡時,本圖見面,便執見者為實。
│ │││ 豈不轉更成迷?故云執言象而迷真。又疏主述華嚴剎海變相讚云:
│ │││ 執象或亡象,取空空外求,斯人鼓識浪,浩劫乖冥搜。
│ │││ 即象見無象,萬法歸毛頭,圓機覩一葉,法界知春秋。此即一向別教圓宗,稍異前教。
│ │││ 前則筌蹄定非魚兔。此乃言象即同所筌。故一中見多而無盡也。如
│ │││ 聞谷聲無聲,即知常應。
│ │││ 見鏡像無像,即知常現也!◇
│ ││└─庚三 順結由致
│ ││【故聖人利見,垂象設教,必有由矣。】
│ ││◇三順結,故聖人利見,至必有由矣者。利見之言,借周易語。彼乾卦九五之爻,是仁君登位之象。
│ ││ 文言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飛龍在天者,大人造也。造者,至也;至者,仁君至於位也;
│ ││ 大人者,聖人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此為仁也。
│ ││ 利見者,仁君至位,敘以聖德。能合異類,濟物理人,利無不普。
│ ││ 蓋及異類交感,位極亨通,人臣之機會也。今明我佛聖人功圓德備。體無不周;智無不遍。四心罔替,
│ ││ 唯務益生。有感必通,隨機誘化。知根利鈍,各稱所求。與利見而賜妙方。物受教而皆得度。
│ ││ 則必無虛設也。故云聖人利見,垂象設教,必有由矣。◇
│ │├─己二 別釋十門 分二
│ ││◇第二因緣不同下,別釋十門。初列;後釋。◇
│ ││┌─庚一 標列章門 分二
│ │││┌─辛一 總標
│ ││││【因緣不同,略明十義:】
│ │││└─辛一 別列
│ │││【一法爾常規;二酬昔行願;三遂通物感;四明示真門;五開物性原;
│ │││ 六宣說勝行;七令知位次;八顯果難思;九示其終歸;十廣利今後。】
│ ││└─庚二 牒章解釋 分十
│ ││ ┌─辛一 法爾常現
│ ││ │【此初法爾常規者。一切諸佛,法爾皆現無盡身雲,說斯圓教故。】
│ ││ │◇釋中,一法爾常規下,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所證法性,法爾隨緣;
│ ││ │ 緣性融通,法爾無盡。性雖一切齊應。今就說教為門。既舉一全收,即無盡矣。
│ ││ │ 故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無盡法輪,窮未來際,無有休息。斯則
│ ││ │ 處以毛端,橫該法界;
│ ││ │ 時以剎那,竪窮劫海;
│ ││ │ 處則頓起,
│ ││ │ 時則常起,不待別因。如
│ ││ │ 萬籟之聲,非關撫擊;
│ ││ │ 日月之照,不因川原。但隨見聞,說有初成九會等別。諸慈悲者,於無盡中,略此留傳。
│ ││ │ 令尋於此,見無邊法。如觀牖隟,見無際空。而此時處即同無盡也。◇
│ ││ ├─辛二 酬昔行願
│ ││ │【二酬昔行願者,昔在因中,願周法界。依願起行,但為眾生。故今酬之,徧說徧益。】
│ ││ │◇二酬昔行願,至徧益者。因即願周乎法界,果必徧說酬之。如源遠則流長;根深則果茂。
│ ││ │ 然因雖無量無邊,統唯此二。故下疏有車輪鳥翼之況。
│ ││ │ 願周徧者,現相品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 ││ │ 行周徧者,主山神偈云: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闢如塵數,
│ ││ │ 悉使眾生深悟喜。今說普賢行願,正是此因也。◇ (待續)
││││◇後消疏意者,然隨緣說,有凡聖迷悟,故言漸頓。緣起無性,舉體但是真源,故云漸頓無礙。
││││ 即由無礙而漸頓,冥契妙極,故云雙入。
││││ 問:據上所說,即先頓後漸。一念頓悟,而長時漸修,如何得成雙入?
││││ 答:一念悟時,即離染著,便是修行。一悟永悟,盡未來際,而無間斷。修亦念念相應而無休息。
││││ 故始終相收,皆名雙入。
││││ 又問:此句是證,何故兼修說耶?
││││ 答:上句是證之修,故云亡照;
││││ 此句是修之證,故云漸頓。又無礙無相,修證皆妙,故云雙入也。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也。◇
│││├─戊五 明器非器 分二
││││┌─己一 是器
│││││【雖四心被廣,八難頓超。】
│││││◇第五約器,明非器不測者,疏雖四心被廣至絕聽者,初二句約器也;上句應,下句感。
│││││ 言四心被廣者,四心即是四無量心,亦名四平等心。謂慈、悲、喜、捨,緣境寬多,名為無量。
│││││ 俱舍二十九云: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又有二義:
│││││ 一引無量福故。
│││││ 二感無量果故。名為無量也。
│││││ 依雜心中有其二種:一大;二小。
│││││ 大無量者,唯佛所得。體即後得智,是平等智故。一向無漏。
│││││ 二小無量者,慈悲即無瞋,喜即喜受,捨無貪性,與俱舍同。故彼頌云:慈悲無瞋性,喜捨無貪欲。
│││││ 若依成實論,大小皆以智慧為性。故彼論云:以智慧心、利益心、清淨不濁心,名慈悲喜捨。
│││││ 又以四心等行無偏,故名四平等。又此四心皆具三緣,謂眾生緣、法緣、無緣。
│││││ 今略明慈心三,餘可準知。此有三義解:
│││││┌第一直就化益解:如涅槃云:
││││││ 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名眾生緣。
││││││ 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是名法緣。
││││││ 緣如來者,名曰無緣。
│││││├第二化益觀入分別解:
││││││ 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名眾生緣。
││││││ 緣其一切化眾生法,名為法緣(此二化益)。
││││││ 緣法空寂,名為無緣(此一觀入)。
│││││└第三還就化益觀入分別解:
│││││ 緣生與樂,名眾生緣(此一化益)。
│││││ 緣眾生無我,但是因緣五陰法數,名曰法緣。
│││││ 觀彼陰空,名曰無緣(此二觀入)。
│││││ 又有一解:
│││││ 一生緣。緣於眾生,猶如父母妻子親屬。
│││││ 二法緣。緣於眾生,但是緣生。
│││││ 三無緣。不住法相,及眾生相。
│││││ 四心皆有此三,廣如涅槃梵行品中說也。
│││││ 言八難頓超者,宿聞圓教,成金剛種;今生再聞,不簡凡聖,必亦能入。
│││││ 以對下二乘多劫不聞此法,未發此心。故雖修行證果,亦不能入也。若準諸說,八難障於聖道。
│││││ 今明以圓教力故,障難之凡尚入,況無難之凡耶?況賢聖耶?即以此經功力,超於諸教,昭然可見。
│││││ 言八難者:
│││││ 一地獄;
│││││ 二餓鬼;
│││││ 三畜生;
│││││ 四北洲;
│││││ 五盲聾喑啞;
│││││ 六佛前佛後,此是古說。若唐三藏新譯,云法前法後。後解勝也;
│││││ 七世智辯聰;
│││││ 八長壽天。
│││││ 故論云:三塗北長壽,前後辯聰根,此八名難者,以不堪受教,難入佛法中,故名之為難。
│││││ 又準教中有摧八難法,令發正願,不墮彼中。說有四輪,能摧八難:
│││││┌第一願生中國輪,能摧五難。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國。
││││││ 若得生已,即便超却地獄、餓鬼、畜生、北洲及無想天也。
│││││├第二願值善友輪,若得逢善知識,及蒙教導,聽聞正法,即是摧却法前法後難也。
││││││ 上至諸佛,下及凡夫,解佛法者,於我有益,總名善友也。
│││││├第三能發正願輪,摧却世智辯聰難。謂若於三寶中,起深信樂,常發正願,世世相續,
││││││ 即能摧却世智辯聰難也。
│││││└第四種諸善根輪,能摧生盲、生聾等諸根不具難。
│││││ 若能依佛正法,修行用心,當來感得身相諸根具足,便是摧却諸根不具難也。
│││││ 所以頌云:善處摧前五,值願植餘三。即是四輪能摧八難也。
│││││ 此八難有情不能入佛法中來,諸經論中無不此說也。若約華嚴圓教之力,亦得入佛法中,進修證果。
│││││ 故隨好品,說地獄天子,得生兜率,頓證十地,即知地獄有情非障。故經云:佛子,我為菩薩時,
│││││ 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
│││││ 得十種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咸生歡喜,踊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
│││││ 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音而為說法云云。
│││││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即得十地等。由此即知地獄非障也。又十地品云:雖住海水劫火中,
│││││ 堪受此法必得聞。言住海水者:龍等所居,即畜趣非難;言劫火中者:若約通途說,
│││││ 劫火中無其有情。若約佛境界,佛力所持,變化施為,及法威德力所加即得。如法華經云:
│││││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乃至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等。
│││││ 此多是法前法後難。謂劫火中不合有有情逢佛,豈得有聞法?今既得其見聞者,即難中非難也。
│││││ 今此華嚴說地獄畜趣,尚自得聞法,得證聖果,豈況餘類凡聖者也!故云四心被廣,八難頓超也。
│││││ 又大疏云: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
│││││ 刊定記云:若乃具金剛種,雖八難而聞經。皆同此也。
│││││ 如出現品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
│││││ 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若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
│││││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
│││││ 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此說稱性而修少善法也。◇
││││└─己二 非器
││││【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
││││◇疏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者,即非器不測也。一極者,即一乘至極之教也。如世歌辭,唱高則和寡。
││││ 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陽春白雪,和者一二。
││││ 言二乘絕聽者,即此品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會中菩薩大眾,皆見逝多林及宮殿、虛空三處,
││││ 有種種莊嚴佛境界等事,又聞不思議等法。諸大聲聞不見不聞。故經云:爾時上首諸大聲聞,
││││ 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摩訶迦葉(具列十大弟子),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
││││ 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乃至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等事。何以故?善根不同故。彼於過去
││││ 本不修習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乃至云:本不曾於生死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 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彼諸上首大德聲聞,不能聞、不能見、
││││ 不能信、不能知。又云: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飢餓渴乏,舉體燋然。
││││ 烏鷲犲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
││││ 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
││││ 捨一切智,無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所以疏云二乘絕聽也。又大疏云:若夫
││││ 高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
││││ 深不可窺,則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此則兼權教六度菩薩亦絕聽也。故古讚云:
││││ 最初佛入正受定,名師子頻申。大眾渴仰生疑,念諸法王開演。如來示相而答,意顯德用無涯。
││││ 人法渾而何分,因果齊歸法界。會中聲聞小果,權舉五百比丘。同處逝多園林,不覩如來嘉會:
││││ 一則法門深遠;
││││ 二則因非大心;
││││ 三則自利亡悲;
││││ 四為失求勝果。
││││ 今亦巧彰佛德,二乘淺智難知,意表圓教希逢。又顯不共之典,非但小乘不了,守權尚自高推。
││││ 唯明普眼之境,非他劣見所窺。◇
│││└─戊六 顯機益深 分四
│││◇當其器也下,六指例,顯當機益深。文中有四:一約人以顯益;二約法以顯益;
│││ 三始末交徹以顯益;四得失相對以顯益。◇
│││ ┌─己一 約人顯益 分二
│││ │┌─庚一 舉善財
│││ ││【當其器也,百城詢友,一道棲神。】
│││ ││◇今初,當其器者,即善財童子。指此為例,依教皆然。故彌勒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 ││ 百城詢友者,但舉圓數,其實一百一十城詢問善友也。故八十經初云: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
│││ ││ 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遊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門國。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 ││ 一百一十,表十地及等覺,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或不分等覺。即開十信,進退皆表一百一十。
│││ ││ 此宗三賢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謂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也。二、三,乃至十住、
│││ ││ 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
│││ ││ 一道棲神者,棲託心神也。一道有三義:
│││ ││ 一、唯向南;
│││ ││ 二、唯一因一果;
│││ ││ 三、萬聖千賢皆修,萬行更無異路。三皆一道義也。◇
│││ │└─庚二 釋南友
│││ │【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焉。】
│││ │◇今初,當其器者,即善財童子。指此為例,依教皆然。故彌勒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 │ 百城詢友者,但舉圓數,其實一百一十城詢問善友也。故八十經初云: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
│││ │ 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遊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門國。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 │ 一百一十,表十地及等覺,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或不分等覺。即開十信,進退皆表一百一十。
│││ │ 此宗三賢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謂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也。二、三,乃至十住、
│││ │ 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
│││ │ 一道棲神者,棲託心神也。一道有三義:
│││ │ 一、唯向南;
│││ │ 二、唯一因一果;
│││ │ 三、萬聖千賢皆修,萬行更無異路。三皆一道義也。◇
│││ │ 明正為南者,謂善財始自發心福城東見文殊。便漸次展轉,一向南行,歷諸善友。明者,以
│││ │ 南主火,是陽、是明;
│││ │ 北主水,是陰、是闇。
│││ │ 正者,不住東西二邊(東左西右,故是二邊)當南北中正之道。
│││ │ 表求法者背闇向明,離邊當正,故云明正。更有三義:
│││ │ 一、一方已有多友,餘方例然。
│││ │ 二、南主生長,表求法者生長善根故
│││ │ 三、西域居人宅多東向,順日月轉。表於善財順人法故。故舊疏云:善財求友,表隨順以南行。
│││ │ 方盡南矣。方是假法。二無定體,東西南北相待立名。但取明正之義,所向盡名為南。
│││ │ 如此始名悟入法界。故善財至寄十地之友,多在菩提道場。又不言却迴向北,故知若觸向明正,
│││ │ 一切皆南也。
│││ │ 益我為友人皆友焉者,有二義:初隨相說;二稱性說。
│││ │┌隨相說者,謂見善者生不及之心;見惡者發探湯之智。既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況多者也。
│││ ││但能擇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則觸向皆師也。又見賢而思齊,即為益也。或見不賢而內自省,
│││ ││亦為益也。又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皆是益我為友之義。故人皆友焉。
│││ │└二稱性說者,夫法界圓宗,觸類成教。但因之生解,即名為師。如推一塵見具無邊之德,塵即是師。
│││ │ 所以善財再遇文殊,智照無二之後,便遇三千世界微塵數善友知識者,意在茲焉。◇
│││ ├─己二 約法以顯益 分二
│││ │┌─庚一 即染以圓淨
│││ ││【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淨。】
│││ ││◇二約法以顯益,疏遇三毒而三德圓至順通于道者。三毒成三德,有通有別;
│││ ││┌通者,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執取,以德為毒。今悟則貪無貪相,元是戒也。
│││ │││瞋無起滅,本自寂然,元是定也。故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
│││ │││又云:瞋心等陽燄,癡無癡相,是為慧也。
│││ │││又心王經說三藏云:
│││ │││ 貪相不生,是為戒藏;
│││ │││ 瞋相不生,是為定藏;
│││ │││ 癡相不生,是為慧藏。
│││ │││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是知
│││ │││ 迷為八萬四千塵勞門;
│││ │││ 悟成八萬四千波羅蜜。塵勞雖眾,根本不過三毒。波羅蜜雖多,根本只是三德也。
│││ ││└別者,即善財所遇善友,其類不同。表一切類中皆有法門。令後學者,於人不觀種性,
│││ ││ 於法莫存取捨。故婆須蜜女示貪欲之相,所以鄰里生疑。抱持唼吻,皆獲功德。其所得法門,
│││ ││ 名離貪欲際解脫門。無厭足王示其瞋相,傷煞無量眾生。所得法門,名如幻解脫門。
│││ ││ 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向上兼日,五熱炙身,示現外道癡迷邪見之相。
│││ ││ 善財見之,所得法門,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解脫門。三毒之相,尚有法門,況餘類耶!
│││ ││ 是知契合華嚴圓教,婆須愛水而不溺;無厭恚火而不燒;勝熱邪見而不侵矣!
│││ ││ 言入一塵而一心淨者,有二義:
│││ ││ 一以情念為塵,念即無故淨也。
│││ ││ 二即微塵,塵體稱性故淨也。◇
│││ │└─庚二 萬境以順道
│││ │【千化不變其慮,萬境順通於道。】
│││ │◇一塵一念既爾,千心萬境總然。故次云:千化不變其慮(故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
│││ │ 萬境順通于道也(即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
│││ ├─己三 始末顯益 分二
│││ │◇三始末交徹以顯益。文中二:一信智無二;二理智同體。◇
│││ │┌─庚一 信智無二
│││ ││【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
│││ ││◇今初,契文殊之妙智者,即善財歷諸善友,再遇文殊。當智照無二相。契合本心。絕能所相。
│││ ││ 故不見身。但遙申右手摩頂得法。義在下五相中解也。
│││ ││ 宛是初心者,最初在福城東得見文殊,表信智;今又見文殊,表證智。意明信證雖說始終,
│││ ││ 智體元來不別。所以皆是文殊。如第二、十信會在普光明殿說。第七因圓果滿,重會普光。
│││ ││ 亦表證極不離初心。正同此也。故大疏云: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也。◇
│││ │└─庚二 理智同體
│││ │【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
│││ │◇二本末。疏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者,善財求友,最後至普賢菩薩處。微細觀察普賢之身。見一一
│││ │ 毛孔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云云)。乃至善財所見佛剎微塵數諸善友,往詣親近,積集智慧。
│││ │ 比此暫見普賢所得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善財從初發心,乃至普賢。
│││ │ 於其中間,所入剎海,相續不斷。今於普賢一毛孔中,一念所入,過前不可說不可說倍。如一毛孔。
│││ │ 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節,悉亦如是。善財於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 │ 微塵數世界。如是盡未來際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種種剎海,種種佛海,種種菩薩眾會海。
│││ │ 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邊際。故云玄門也。然不離一心一性一毛一塵。故次云曾無別體。
│││ │ 又經最後結云:善財則得普賢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等。正覺現前等。
│││ │ 乃至不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既前後橫竪皆等,何有別體。
│││ │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圓不逾於毛孔也。◇
│││ └─己四 權實顯益 分二
│││ ┌─庚一 反顯漸權
│││ │【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
│││ │◇四得失相對以顯益者,疏失其旨也,至於一朝,有二義:
│││ │ 一通相而言,由此經境界,一念一塵,皆全收法界。故一念失則全乖,曠劫修而無益。◇
│││ └─庚二 正明圓頓
│││【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
│││◇一念得則全契,剎那證而無遺。若指經文,則出現品意簡權教六度菩薩非器,對前二乘絕聽,
│││ 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之意。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羅蜜。
│││ 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
│││ 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即前句云徒修因也)。
│││ 若聞此法,信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具足一切諸菩薩法。遠離一切諸世間法。
│││ 深入如來無量境界(即後句云等諸佛也)。故大疏云:良以
│││ 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即前句也)。
│││ 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即後句也)。
│││ 故知無念為宗,實為妙也。既得意失意懸殊,誠見此經大益也。◇
││└─丁三 結歎 分三
││◇三結歎文三:初以四德名歎;次以六德義歎;後形外義結。◇
││ ┌─戊一 四德名歎
││ │【杳矣妙矣。廣矣大矣。】
││ │◇今初,疏杳矣妙矣,廣矣大矣。杳冥,微妙,德相意也。廣則業用。大則體性。◇
││ ├─戊二 六德義歎
││ │【實乃罄諸佛之靈府。拔玄根之幽致。昇慧日以廓妄。扇慈風以長春。包性相之洪流。掩羣經之光彩。】
││ │◇次以六德義歎,疏實乃等是。
││ │ 一諸佛靈妙所集之都府,如千珍萬寶所集之庫藏,唯此經罄而竭之,無有遺隱。
││ │ 二名相蔽於玄理。如土埋根。唯此經玄妙之法而令露現。故云拔也。
││ │ 三日出而雲霧散,慧發而妄想除也。
││ │ 四陽和照物,遠近齊敷。枯木不生,過時則已。佛慈利生,平等普度。闡提不受,窮盡未來。
││ │ 又陽氣所滋者,後終凋落。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有此兩重之意,故云長春也。
││ │ 五涓涓滔滔,無流不納,大海也!若性若相,無義不詮,大經也!大疏云: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
││ │ 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
││ │ 六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眾景,即月與星辰也)。
││ │ 圓宗布世,掩群經之輝(群經,即權教二乘也)。◇
││ └─戊三 形外義結
││【豈唯明逾朝徹,靜越坐亡而已矣。】
││◇後形外義結,疏豈唯明逾朝徹等者。莊子中事。此有二意:總意云:尚掩諸經,況於外典也。
││ 言朝徹者,莊子第三,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
││ 子葵曰:可得學耶?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 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
││ (注云:聖人之才,謂其有慧;聖人之道,謂其有真。以真教之,能成彼之道矣)。
││ 吾守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謂亡天下事也)。已外天下矣。
││ 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物,謂凡有物象)。已外物矣。
││ 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不見是身,何生之有)。已外生矣。
││ 而後能朝徹(不有萬物。唯真獨存。如朝日昇明。洞徹無礙。人皆有此。不能自知)。
││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不生不死也。
││ 言坐亡者。亦莊子第五。顏回以契道之言,白夫子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
││ 曰:回亡仁義矣(仁即不周,義則不及)。曰:可矣。猶未也。
││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 曰:回亡禮樂矣(禮過則煩,樂則心動)。曰:可矣。猶未也。
││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 曰:回坐亡矣。仲尼蹵然曰:何謂坐亡?
││ 曰:回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亡(心靜為坐,物空為亡)。
││ 仲尼曰:回果至賢乎?丘也從而後矣。
││ 今疏意云:據諸教所詮,鑒用之智,寂滅之理,早以逾於朝徹之明,坐亡之靜。
││ 若以華嚴圓妙之旨,不唯超彼而已。兼諸權教小乘亦皆超越。故有豈唯而已耶之言也。◇
│├─丙三 教起由致,慶遇希奇 分二
││◇然玄籍百千下,第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文中二:一明昔翻未具;二明今譯多具。◇
││┌─丁一 昔翻未俱
│││【然玄籍百千。幽關半掩。】
│││◇今初,龍樹菩薩至龍宮。見華嚴經有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上中二本,閻浮提人力劣,不能住持。
│││ 龍樹菩薩遂將下本流布天竺也。
│││ 言玄籍者,玄妙典籍也。
│││ 百千者,即下本經十萬偈也。
│││ 言幽關半掩者,謂晉譯三萬六千。偈唐加九千偈。成四萬五千偈。
│││ 經來未具。故幽微關鍵之教而半掩也。◇
││└─丁二 今譯多具 分三
││◇二明今譯多具。疏我皇御宇下,但展法界品二十一卷,成四十卷,亦未全足,故云多具。文中三:
││ 一明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二明外國遠獻梵本,是譯之因;三正明詔命,述譯讚之相。◇
││ ┌─戊一 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
││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 │◇今初,疏我皇御宇德合乾坤者,謂臨御區宇,德合天地。乾天坤地。
││ │ 光宅萬方者,尚書堯典篇曰: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孔安國注云:謂聖德之風遠著。
││ │ 今意云:風光遠及,以天下為宅也。今我德宗皇帝德及外國,故彼以華嚴梵本來貢也。
││ │ 重譯來貢者,夫外國貢獻,經歷數國。即展轉譯語,從一國至一國,乃至於此。故云重譯。如獻白雉,
││ │ 九譯至此也。◇
││ ├─戊二 外國遠獻梵文為譯之因
││ │【東風入律,西天輸越海之誠。南印御書,北關獻朝宗之敬。】
││ │◇二明外國遠獻梵本,是譯之因者,疏東風入律至朝宗之敬。言東風入律者,漢武帝十洲記。
││ │ 說西胡月氏國遣使遠進三種物。謂小師子,續弦膠,反魂香。經半年不問此事。使者因隨帝入苑射。
││ │ 帝弓弦斷。使者曰:何不取續弦膠續之?遂取膠[米*念]之。果如其言。帝曰:彼君有此,何以遠貢?
││ │ 使者曰:臣國去此三萬里。國有常占者。見東風入律,十旬不休。青雲干(或作觀)吕,連月不散。
││ │ 占者云:東有好道之君。遂令遠獻也(彭伉詩云:祥輝上干吕。郁郁復紛紛。遠示無為化。將明至道君
││ │ 。勢凝千里靜。色迴九霄分。已見從龍意。寧知觸石紋。狀煙殊散漫。逾月更氛氳。因使來賓國。
││ │ 西瞻仰瑞雲)。
││ │ 西天輪越海之誠者,既皇帝德風及於西天。故彼輸奉過海之忠誠,遠貢經本,如昔三物也。
││ │ 南印者。都望天竺,即是此國之西;就彼五天,即是南印土也。
││ │ 御書者,彼國表云: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微塵數善知識行中
││ │ 五十五聖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等。
││ │ 北闕獻朝宗之敬者,百川朝宗於海,萬國朝宗我唐,故以獻經而申遠敬。◇
││ └─戊三 正明詔命承述譯讚之相 分三
││◇疏特回明詔下,三正明詔命,述譯讚之相。於中三:一聖垂詔命;二慶承詔命;三譯讚之相。◇
││ ┌─己一 聖垂詔命
││ │【特回明詔。再譯真經。光闡大猷。增輝新理。】
││ │◇今初,但是展演舊經入法界一品,故云光闡大猷及增輝也。猷,謂嘉猷。嘉美之德也。◇
││ ├─己二 慶承詔命
││ │【澄觀,顧多天幸。欽屬盛明。奉詔譯場。承旨幽贊。】
││ │◇二慶承詔命,疏澄觀顧多天幸,至幽贊者。反顧我有天然之幸,得遇盛明之時,奉詔譯經製疏也。◇
││ └─己三 譯讚之相
││【抃躍兢惕。三復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嶽。無增萬仞之高。】
││◇三譯讚之相,疏抃躍至之高者。抃,謂手舞;躍,謂足蹈;兢,謂戰戰兢兢;惕,謂悚惕。
││ 三復竭愚者,謂再三反復,竭盡其心,不敢孟浪也。謙故曰愚。然三復之言,即論語云南容三復白圭。
││ 謂毛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謂圭玷可以磨治。若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 南容讀詩至此章句,再三反復,以將誠慎其言也。今用此意。
││ 露滴天池者。智度論中指海為天池。意云:製疏譯經,一言一義,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 塵培等者,即子貢對魯哀公讚夫子之言。謂哀公問子貢云:汝師賢乎?對曰賢!哀公曰:賢復如何?
││ 答曰:不知。又問何以不知?子貢曰:吾於夫子門下,如人
││ 終日戴天,不知天之高;
││ 終日履地,不知地之厚。飲海知飽,安知其深!
││ 哀公曰:譽師太過歟?子貢曰:捧土培山,寧有益仞(七尺曰仞)。上皆謙詞。◇
│└─丙四 略釋總題,令知綱要 分三
│◇大方廣者下,第四略釋總題,令知綱要。於中三:一標名;二釋名;三結歎。◇
│ ┌─丁一 總配
│ │【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能證人也。】
│ │◇今初可知。◇
│ ├─丁二 別釋
│ │【極虛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
│ │ 竭滄溟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
│ │ 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
│ │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 │ 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
│ │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
│ │ 貫攝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經也。】
│ │◇二釋名者,疏極虗空至經也。極虗空等三句,即普賢偈讚佛德,結歸無盡之文。云:
│ │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 │ 今取虗空釋體大;海水釋相大;塵剎釋用大。唯不取心念及風也。
│ │ 碎塵剎者,碎塵數之剎,並為微塵也。
│ │ 離覺等者。能覺即菩提。所覺即涅槃。故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 │ 既理智俱泯,能所兩亡。始本不二,是究竟覺。故雖俱離,而朗照萬法之無遺。非一向同楞伽也。
│ │ 芬敷萬行者,草木感果之華也。
│ │ 榮耀眾德者,草木兼通金玉莊嚴之華也。
│ │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者,雙以二華二德嚴飾佛身也。
│ │ 貫攝等者,貫穿攝持玄妙之義門。門門煥爛,無量無邊。門門尋之,一一皆徹佛智。如尋影以至於本。
│ │ 故大經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然以智慧光,通達於佛智。佛智體如日輪。演無量義如日光。◇
│ └─丁三 結歎
│【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則無盡法門,思過半矣。】
│◇三結歎者,疏總斯七字等。尚書云: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紊者,亂也。孔氏序云:舉其宏綱,攝其機要。
│ 思過半矣者,周易繫辭文勢。孔子云:學者觀其彖辭,是以盡過半之思。
│ 今意云:若解七字之義,即一部之功已過半矣。◇ (鈔01 終)
│◇上來第二正釋疏文四分中,一總敘文意,二歸敬請加,三開章釋文,四慶讚回向。初總敘文意已竟。
│ 自下第二廣釋歸敬請加。◇
├─乙二 歸敬請加 分二
│◇第二歸敬請加。於中分二:初三句是歸敬;後一句請加。◇
│┌─丙一 三句歸敬 分二
││◇初中又二:初有四字,是能歸三業,稽首歸依。後有一十七字,即所歸三寶,真法界下。◇
││┌─丁一 能歸三業
│││【稽首歸依。】
│││◇今初,疏稽首歸依者。稽者,屈也,至也;首者,頭也;歸者,向順之義;依者,憑託之意。疏主
│││ 欲擬製述。先起三業,虔恭敬仰。屈己頭頂以至於地。心冥佛境。口誦詞句。剖析心誠,乞求加護也。
│││ 問:何故最初歸敬三寶。答:略有七意:一顯示吉祥故。二發生信心故。三令知恩德故。
│││ 四儀式應然故。五表有承稟故。六為求加護故。七隨順先聖故。
│││┌且初,顯示吉祥者。三寶功德,第一吉祥。故於最初先申歸敬,欲令所製久久流通,二利吉祥,
││││ 故先歸敬也。成實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
│││├二發生信心故者。欲令後人聞此教典,不起疑惑,生起信心。故於最初先歎三寶。令於三寶生順信已。
││││ 方於正教不疑謗故。
│││├三令知恩德故者。謂佛有說法恩。法有生解恩。僧有傳教恩。
││││ 若無佛寶,即無人說法;
││││ 若無法寶,即無由生解;
││││ 若無僧寶,即無人傳教。
││││ 是以由佛說法。由法生解。由僧傳教,令得聽聞。由此三恩,方成慧悟。令知恩德,故疏先明。
│││├四儀式應然故者。世間臣子,凡有所為,先白君父,方合儀式。
││││ 三寶恩德,逾於君父。大師之心,何啻臣子。將欲發揚正教。先白三尊。儀式應然。故歸敬也。
│││├五表有承稟故者。欲顯所述,且非胸臆。皆依聖教,盡有經典。承稟三寶所證所說,製成此疏以誨後人。
││││ 故於最初先申歸敬。
│││├六為求加護故者。像季傳教,障難恒多。先敬三尊,上求加護。
│││└七隨順先聖故者。西天聖眾,諸菩薩僧,造論釋經,皆先歸敬。順諸先聖,故敬三尊。
│││ 敬意極多,不能繁述。◇
││└─丁二 所歸三寶 分二
││◇釋此所歸三寶,分二:先標三寶義;後正銷疏文。◇
││ ┌─戊一 標三寶義 分五
││ │◇今初,三寶之義,佛法大綱。學者要知,不可不說。略以五門分別:
││ │ 一釋名;二出體;三建立;四次第;五問答分別。◇
││ │┌─己一 釋名 分二
││ ││◇今初有二:初總名;後別名。◇
││ ││┌─庚一 釋總名
││ │││◇總名者,三者,數義;寶者,從喻為名。依寶性論有六義:
││ │││ 一希有,如世間金玉等,世間難得。三寶亦爾;百千萬劫眾生難遇。
││ │││ 二明淨,如世間金玉,體性明淨。三寶亦爾;離染無垢所以明淨
││ │││ 三勢力,如世金玉,有威德勢力。三寶亦爾;見道力用神通威力
││ │││ 四莊嚴,如世金玉,莊嚴世間。三寶亦爾;定慧莊嚴出世法故
││ │││ 五最上,如世金玉,於世最上。三寶亦爾;修出世道最尊最上
││ │││ 六不變,如世金玉,不可改易,百鍊不輕,久埋不生。三寶亦爾;不為世法之所改易。
││ │││ 具此六義,故名為寶。從數及喻以為名也。◇
││ ││└─庚二 釋別名
││ ││◇次別名者,謂佛、法、僧。
││ ││┌梵云佛陀,此翻覺者。佛地論云:於一切境,能除二障。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 │││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覺即是佛。當體為名。
││ ││├梵云達摩,此云法。即教理行果。自性軌持,名之為法。軌持即法。當體為名。
││ ││└梵云僧伽,此云和合眾。三乘聖人,理事二和,體無違諍。和合是用。眾即是假和合之眾。
││ ││ 依主得名。◇
││ │├─己二 出體 分二
││ ││◇第二出體者。於中有二:先辨差別;後明體性。◇
││ ││┌─庚一 辨差別 分三
││ │││◇初文有三:一住持;二別相;三同體。皆可寶重,生福之田也。◇
││ │││┌─辛一 住持
││ ││││◇初住持者:佛謂形像;法謂教法;僧謂五眾也。◇
││ │││├─辛二 別相
││ ││││◇二別相三寶(依賢首大師五教以明)分五:
││ ││││┌一小乘教文三:佛;法;僧。
││ │││││┌一佛寶文三:
││ ││││││┌初法身,即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
││ ││││││├二報身(即丈六身是)。
││ ││││││└三化身(謂隨類化身是)。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謂聲教)。
││ ││││││├二理法(謂生空理)。
││ ││││││├三行法(謂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 ││││││└四果法(謂擇滅涅槃)。
││ │││││└三僧寶(即四果、四向)。
││ ││││├二大乘始教亦三:
││ │││││┌一佛寶文三:
││ ││││││┌一法身(謂清淨真如)。
││ ││││││├二報身(謂自他二種受用)。
││ ││││││└三化身(大化身千丈;小化身丈六,隨類化身)。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謂本質影像)。
││ ││││││├二理法(謂二空真理)。
││ ││││││├三行法(謂六度萬行)。
││ ││││││└四果法(菩提涅槃)。
││ │││││└三僧寶(即三賢十聖)。
││ ││││├三大乘終教亦三:
││ │││││┌一佛寶文二:
││ ││││││┌一真身(謂法身,及自受用)。
││ ││││││└二應身(謂他受用,及化身)。
││ │││││├二法寶文四:
││ ││││││┌一教法(唯心影像)。
││ ││││││├二理法(謂二空真理)。
││ ││││││├三行法(謂六度萬行)。
││ ││││││└四果法(謂始覺合本覺)。
││ │││││└三僧寶(謂三賢十聖)。
││ ││││├四大乘頓教:但唯真性,更無別法。縱使強論,亦不出一性。亦三:
││ │││││┌一佛寶(約覺知義)。
││ │││││├二法寶(約軌持義)。
││ │││││└三僧寶(約不違義)。
││ ││││└五大乘圓教文三:
││ ││││ ┌一佛寶文二:
││ ││││ │┌一融三世間十身(眾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
││ ││││ │└二佛自具十身(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
││ ││││ ├二法寶文四:
││ ││││ │┌一教法(謂別教一乘)。
││ ││││ │├二理法(謂法界十玄)。
││ ││││ │├三行法(謂行布圓融)。
││ ││││ │└四果法(謂依正無礙)。
││ ││││ └三僧寶(謂海會菩薩)。◇
││ │││└─辛三 同體
││ │││◇三同體者,自有三說:
││ │││┌一就本性說:性自靈覺,佛也;
││ ││││ 性本寂滅,法也;
││ ││││ 性上本有恒沙德用,互不相違,亦不乖諍,一味清淨性體;僧也。
││ │││├二就觀行說:觀照,佛也;
││ ││││ 照故離識,可以軌持,法也;
││ ││││ 在觀,則萬法已圓,念念自無乖諍,僧也。
││ │││└三就融通說:
││ │││ ┌世出世間差別之法,盡託圓明大覺假現。一一無有自體,當體便是圓覺。則一切皆佛也。
││ │││ ├如鏡現像,像皆是鏡。所現之法,一一寂滅。雖寂滅而不壞相,性相不異。故一一相,
││ │││ │ 隨性而徧法界。性隨相而千差,盡未來際。性相無礙,究竟皆可軌持;法也。
││ │││ └既一一相隨性無礙,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包一切,一切包一。
││ │││ 交參涉入,和合無違,凡聖一一皆然;僧也。◇
││ ││└─庚二 明體性 分三
││ ││◇二明體性者有三:一住持三寶;二別相三寶;三同體三寶。◇
││ ││ ┌─辛一 住持三寶
││ ││ │◇一住持三寶:
││ ││ │ 佛寶:不論金玉圖綵塑畫等,並以四塵為體;
││ ││ │ 法寶:若紙素竹帛等,亦以四塵為體;
││ ││ │ 僧寶:若凡夫僧,即以有漏五蘊為體;若圖畫僧,亦以四塵為體。
││ ││ │ 此等住持,皆令真實三寶勢力不斷,名住持也。故淨名經云: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 ││ ├─辛二 別相三寶
││ ││ │◇二別相三寶:
││ ││ │┌佛寶有二:
││ ││ ││┌真身:法身:即以無垢真如為體;
││ ││ │││ 自受用身:以實無漏五蘊為體;
││ ││ ││└應身:他受用身:以平等性智所現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化身有三:
││ ││ ││ 若大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微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小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通粗及細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 若隨類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現唯粗色心相分似無漏五蘊為體。
││ ││ │├若法寶有四:
││ ││ ││ 一教,謂名句文。
││ ││ ││ 二理,謂二空真如。
││ ││ ││ 三行,謂六度十度萬行。
││ ││ ││ 四果,謂菩提涅槃殊勝之果。此之四法,總為法寶體。
││ ││ │└僧寶:以三乘聖人無漏五蘊為體。◇
││ ││ └─辛三 同體三寶
││ ││◇三同體三寶,通以真如為體:如有覺義,名佛寶;如有軌持義,名法寶;如有理和,名僧寶。
││ ││ 故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諦等也。
││ ││ 又淨名經云:佛則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虗空等。
││ ││ 又寶積經云:正見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
││ ││ 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言說!
││ ││ 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有和合眾也!◇
││ │├─己三 建立
││ ││◇三建立者有四:
││ ││┌一翻邪三歸,為彼外宗有三:一邪尊;二邪教;三邪人。翻彼三故,建立三寶:
││ │││ 歸依佛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自在天等!
││ │││ 歸依法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藉!
││ │││ 歸依僧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為所翻有三。故立三寶。廣如優婆塞經說也。
││ ││├二對根者:
││ │││ 為上根人趣佛菩提,說於佛寶;
││ │││ 為中根人求自然智,及因緣法,而能入道,說於法寶;
││ │││ 為下根人依師受學,理事不違,方能入道,說於僧寶。
││ ││├三約喻者: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寶如看病人。
││ ││└四依因者:一依如來為因;二依正法為因;三依止我弟子為因。
││ ││ 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如十輪經說。
││ ││ 具上四義,不增不減,但說三寶也。◇
││ │├─己四 次第
││ ││◇四辨次第者有三:
││ ││┌一約功用次第:
││ │││ 教化眾生,無過於佛,故先明佛寶;
││ │││ 由有佛故,說三乘法,故次明法寶;
││ │││ 由有佛法,化三乘眾,故後明僧寶。
││ ││├二約修行次第:
││ │││ 一切聖人,以法為本,先明法寶;
││ │││ 由有法故,方有修行,次明僧寶;
││ │││ 由有法僧,當得佛果,後明佛寶。
││ ││└三約勝劣次第:
││ ││ 同體三寶中,法寶為勝。故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故法寶勝也。
││ ││ 別相三寶中,佛寶為勝。故經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
││ ││ 一切無有如佛者。故佛寶勝也。
││ ││ 住持三寶中,僧寶為勝。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在即法在;人亡即法亡。故僧寶勝也。◇
││ │└─己五 問答分別
││ │◇五問答分別者:
││ │┌問:前云三乘聖人皆是僧寶。聲聞眾多,可名為僧;獨覺獨出,云何成僧?
││ │└答:緣覺有二:
││ │ 一獨覺。出無佛世。靜處思惟,即能悟道。此既無眾。闕於事和。但是行法。非僧寶也!
││ │ 二眾出。亦有無量大緣覺眾。具理事二和。所以成僧。今約眾出。故仁王經云:
││ │ 時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諦十二因緣皆悉成就也。
││ │┌問:出家菩薩具有二和,可名為僧;在家菩薩唯有理和,莫不成僧?
││ │└答:在家菩薩雖無事和,而有理和。性無乖諍,即得成僧。不同聲聞要具二和也!
││ │┌問:菩薩僧中有其幾人?
││ │└答:依仁王經、瓔珞經,說有四十二賢聖。所謂地前三賢,地上十聖,及等覺,妙覺。如彼廣說。
││ │ 所以不取十信者。為是凡位也!於四十二位中,四十一是僧寶;妙覺一位是佛寶所攝也!
││ │ 上來五段不同,略明三寶義竟。◇
││ └─戊二 正銷疏文 分三
││ ┌─己一 三字法寶
││ │【真法界。】
││ │◇後別銷疏文者。疏真法界者,即法寶也。攝法差別,但歸真界也。先標法者,諸佛之師故。
││ │ 疏光明遍照等者,佛寶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遍照;此就新梵語翻也。若准舊梵語翻。
││ │ 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寂,屬法身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屬在報身。若准梵文,即不如此。
││ │ 二種梵名,但新舊別。非分法報之異。故舊譯華嚴總名盧舍那。唐譯經中皆曰毗盧遮那。
││ │ 即三身十身,通名毗盧遮那也。今此中用,即法報通稱,此最為正況此宗中法報無異。同是一源。
││ │ 不同諸教有為無為別。又據此大經,及一字頂輪王經:釋迦、毗盧、及一切義成等,皆是異名。
││ │ 故知三身更無別稱。但是古德義說也。故知此中不錯用也。◇
││ ├─己二 七字佛寶
││ │【光明徧照諸如來。】
││ │◇言光明徧照者,謂常寂光徧一切法,如鏡之明,像像皆徧也。
││ │ 諸如來者,主伴互收也。舉一為主,一切皆伴。伴者,不離主也。◇
││ └─己三 一句僧寶
││【普賢文殊海會尊。】
││◇普賢文殊海會尊者,僧寶也。二聖為海會菩薩之尊也。又望能歸之人,即指海會菩薩是我之尊也。
││ 後會通二聖。菩薩數過剎塵。名著在經者,亦有數百。偏歸二聖者,良有所以。
││ 二聖本尊總為三聖,託以表法不徒然也。
││ 今依三聖圓融觀略顯二門:一相對明表;二相融顯圓。
││┌初中,二聖為因,遮那為果。果超言相。且說二因若悟二因玄微,則見果海深妙也。二聖略為三對:
│││┌一能信所信對:言能信所信,表是因中。謂
││││ 普賢表所信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徧故。
││││ 初會即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
││││ 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云: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故。善財始見,發大心故。
││││ 經云:出生一切菩薩,無休息故。
│││├二解行對:
││││ 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經文,五周因果,皆普賢行故。
││││ 文殊即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得見諸善友,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 又云:常為一切菩薩師故。
│││└三理智對:
│││ 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身故。一毛廣大即無邊者,稱法性故。
│││ 經云:普賢身相如虛空故。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明依理發智故。
│││ 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常為無量諸佛母故。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故。
│││ 善財再見文殊後,方見普賢者,顯有智方能證理故。是以古德名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也。
│││ 不現身者,心境兩亡故。
│││ 以文殊權實之智,
│││ 證普賢體用之理。此之一門,古德親問三藏。三藏言有經說,未傳此方。又此一門
│││ 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
│││ 亦表體用。普賢理寂以為心體;文殊智照為大用故。
││└二相融顯圓者亦二:先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後以二聖法門互相圓融。
││ ┌初中謂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
││ │ 有解無信,增邪見故。
││ │ 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反照不異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 │ 又前方便之智,不離體故。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
││ │ 從無身相,以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
││ │ 次普賢三事自相融者,理若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
││ │ 由行證理,理無行外之理。
││ │ 由理顯行,行無理外之行故。隨所證理行無不具足,一證一切證故。見普賢一毛所得法門,
││ │ 過前無可說不可說倍,又是即體之用故。
││ │ 毛孔法門,緣起無盡。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也。
││ └二以二聖法門互相融者。謂
││ ┌要因於信,方知法界。信若不信法界,信則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來藏,非菩薩故。
││ ├次要藉於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則解行不二。
││ ├次以智是理用。理體成智,還照於理。智與理冥,方曰真智。則理智無二故。經云:
││ │ 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
││ │ 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
││ ├又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觀窮數極,妙符乎寂,則定慧不二。
││ └又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即體用無二。
││ 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一不異,方名普賢帝網之行。
││ 故普賢行品,及上下經文,廣顯事理圓融為普賢行,非獨事行名普賢也。
││ 亦如曼殊千鉢經云:爾時眾中菩薩摩訶薩,一切有情,同修行普賢曼殊行願,
││ 證入毗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亦表二聖不異。
││ 問:既二聖相融,何以不名文殊行耶?
││ 答:為攝智屬理,唯一真法界,故舉一全收也。
││ 二遮那為果者,二聖法門既融,則普賢因圓。離相絕言,沒同果海,是曰毗盧遮那光明徧照。唯證相應故
││ 。法界品末,普賢菩薩後便偈讚佛德者,顯果相也。又品初如來自入三昧,
││ 現相無說,表所證絕言,而普賢開發也;
││ 放光令悟,表能證絕言,而文殊開顯者,即其意也。然上理智等,並不離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若於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出現品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故。
││ 而即一之異,不得外觀,勿滯言說。
││ 若能與此觀行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三聖,及十方諸佛菩薩。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
││ 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生必圓也。◇
│└─丙二 一句請加
│【願得冥資贊玄妙。】
│◇第二請加者,疏願得冥資贊玄妙,可知。◇
├─乙三 開章釋文 分二
│┌─丙一 總標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
│└─丙二 開章 分二
│ ┌─丁一 正列
│ │【一教起因緣;二辨教宗旨;三翻譯傳授;四釋經名題;五隨文解釋。】
│ └─丁二 別釋 分五
│ ┌─戊一 教起因緣 分三
│ │◇第一教起因緣,文分三段:一總標大意;二別釋十門;三總結指廣。◇
│ │┌─己一 總標大意 分三
│ ││┌─庚一 略標大意
│ │││【今初,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
│ │││◇今初也!一略標。言夫法無言,象非離言象者。世有人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 │││ 絕慮亡言,自入真境,何用言教乎。疏意云:非言何以知無言;非象何以顯無象。大疏序云:雖
│ │││ 空空絕跡(是無象也),義天之星象粲然(不離象也)。
│ │││ 湛湛亡言(是亡言也),教海之波瀾浩汗(不離言也)。諸經假言象顯無言象之文甚多,不能繁引。
│ │││ 講者任其廣略。然言謂語言宣說。此即可知。象者,何也?象者,像也、似也。謂取像似之物為象,
│ │││ 令見於真理。周易有大象小象以顯易道,即其事也。六龍象於陽德,變化無方。等佛說圓極之理。
│ │││ 言之不及,多以喻況。皆此類也。若更深而論之,但以名言、施設所顯之義,亦皆是象。不唯譬喻。
│ │││ 以理畢竟言不及故。謂聞教生解,義相生時,亦是變影起故也。◇
│ ││├─庚二 反顯釋成
│ │││【離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
│ │││◇二反顯,離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者。出取捨之過也。若眾生不遇善友,不聞聖教,
│ │││ 曠劫長守倒見,終無自悟之期。故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 │││ 執言象而迷真者,謂但守於教,不求指歸。是執言也;縱求義理,但隨文生解,便為真實。
│ │││ 不能以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不能以自心為智燈,照經幽旨。是執象也;故經云:
│ │││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如覽鏡時,本圖見面,便執見者為實。
│ │││ 豈不轉更成迷?故云執言象而迷真。又疏主述華嚴剎海變相讚云:
│ │││ 執象或亡象,取空空外求,斯人鼓識浪,浩劫乖冥搜。
│ │││ 即象見無象,萬法歸毛頭,圓機覩一葉,法界知春秋。此即一向別教圓宗,稍異前教。
│ │││ 前則筌蹄定非魚兔。此乃言象即同所筌。故一中見多而無盡也。如
│ │││ 聞谷聲無聲,即知常應。
│ │││ 見鏡像無像,即知常現也!◇
│ ││└─庚三 順結由致
│ ││【故聖人利見,垂象設教,必有由矣。】
│ ││◇三順結,故聖人利見,至必有由矣者。利見之言,借周易語。彼乾卦九五之爻,是仁君登位之象。
│ ││ 文言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飛龍在天者,大人造也。造者,至也;至者,仁君至於位也;
│ ││ 大人者,聖人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此為仁也。
│ ││ 利見者,仁君至位,敘以聖德。能合異類,濟物理人,利無不普。
│ ││ 蓋及異類交感,位極亨通,人臣之機會也。今明我佛聖人功圓德備。體無不周;智無不遍。四心罔替,
│ ││ 唯務益生。有感必通,隨機誘化。知根利鈍,各稱所求。與利見而賜妙方。物受教而皆得度。
│ ││ 則必無虛設也。故云聖人利見,垂象設教,必有由矣。◇
│ │├─己二 別釋十門 分二
│ ││◇第二因緣不同下,別釋十門。初列;後釋。◇
│ ││┌─庚一 標列章門 分二
│ │││┌─辛一 總標
│ ││││【因緣不同,略明十義:】
│ │││└─辛一 別列
│ │││【一法爾常規;二酬昔行願;三遂通物感;四明示真門;五開物性原;
│ │││ 六宣說勝行;七令知位次;八顯果難思;九示其終歸;十廣利今後。】
│ ││└─庚二 牒章解釋 分十
│ ││ ┌─辛一 法爾常現
│ ││ │【此初法爾常規者。一切諸佛,法爾皆現無盡身雲,說斯圓教故。】
│ ││ │◇釋中,一法爾常規下,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所證法性,法爾隨緣;
│ ││ │ 緣性融通,法爾無盡。性雖一切齊應。今就說教為門。既舉一全收,即無盡矣。
│ ││ │ 故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無盡法輪,窮未來際,無有休息。斯則
│ ││ │ 處以毛端,橫該法界;
│ ││ │ 時以剎那,竪窮劫海;
│ ││ │ 處則頓起,
│ ││ │ 時則常起,不待別因。如
│ ││ │ 萬籟之聲,非關撫擊;
│ ││ │ 日月之照,不因川原。但隨見聞,說有初成九會等別。諸慈悲者,於無盡中,略此留傳。
│ ││ │ 令尋於此,見無邊法。如觀牖隟,見無際空。而此時處即同無盡也。◇
│ ││ ├─辛二 酬昔行願
│ ││ │【二酬昔行願者,昔在因中,願周法界。依願起行,但為眾生。故今酬之,徧說徧益。】
│ ││ │◇二酬昔行願,至徧益者。因即願周乎法界,果必徧說酬之。如源遠則流長;根深則果茂。
│ ││ │ 然因雖無量無邊,統唯此二。故下疏有車輪鳥翼之況。
│ ││ │ 願周徧者,現相品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 ││ │ 行周徧者,主山神偈云: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闢如塵數,
│ ││ │ 悉使眾生深悟喜。今說普賢行願,正是此因也。◇ (待續)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