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30227台灣最賺錢的水果
巨峰葡萄是葡萄的一種歐美雜交種。原產日本。大井上康於1937年用大粒康拜爾早生為母本,森田尼為父本雜交培育,為四倍體品種,在亞洲所生產的葡萄之中形狀最大的種類,在日本又被叫作「葡萄之王」。
當時大井上康從研究所窗外看見富士山的雄大景觀,因而得名「巨峰」。事實上,「巨峰」是商標名稱,正式的品種名稱為「石原センテニアル」。
台灣1959年引進,並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推廣,成為深受果農歡迎的主栽品種。著名產地有彰化縣大村鄉、溪湖鎮等。
◎ 形態
巨峰葡萄屬中熟類品種,該品種屬四倍體。穗大、粒大,平均穗重400-600克,平均果粒重10-14克左右,最大可達20克。成熟時呈紫黑色,果皮厚,果粉多,果肉較軟,皮、肉和種子易分離。含糖量16%,味甜、多汁,有草莓香味。
巨峰葡萄適應性強,抗病、抗寒性能好,喜肥水。在彰化地區4月中旬萌芽,5月下旬開花,7月上旬開始著色,8月下旬成熟。若採用日光溫室栽培來調節產期,5月上旬即可成熟上市。
◎ 收益
根據農委會新出爐的「2008年農業統計年報」,去年全台20餘種水果中,以種植巨峰葡萄最賺錢,每公頃創造的收益超過69萬元,若加上家族勞動報酬,每公頃高達112萬元。
根據統計,去年全台葡萄植積達3,326公頃,種植面積創下台灣九年來新高紀錄;產量則受到接二連三的風災、雨災重創,每公頃產量由2004年3萬1246公斤驟減至2萬2002公斤,使得年產量縮減至7萬1105公噸,創下十年來新低紀錄。產量低,都市零售價格卻遙遙領先其它水果,去年巨峰葡萄產地農場平均價格達每公斤64.93元、都市零售價格每公斤達115.73元,拿下國產水果最高貴的「水果王」寶座。
不僅高貴,還最賺錢,根據統計,去年巨峰葡萄每公頃生產費用包括肥料,設施,農藥等生產成本,每公頃生產費用達76萬元,但是,產出的葡萄價值高達約145萬元,相當於每公頃平均收益達69萬2364元。
收益排名第二的水果為棗,每公頃生產費用約52萬元,創造的收益達67萬6558元;「台灣17號」鳳梨收益則排名第三,每公頃生產費用為43萬元,創造的收益達44萬8545元。
◎ 品質
巨峰葡萄果實成熟時果穗上的果粒應著生一致,但是近年來巨峰葡萄的品質卻出現了下降的趨勢,有的果實成熟不良,果粒大小參差不齊,著色較差,果肉硬而酸澀;有的果梗變褐、枯萎、葡萄腐爛變質,嚴重影響了巨峰葡萄的市場競爭力,給廣大果農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應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提高其應有的品質。
* 加強肥水管理──巨峰葡萄生長勢強,對肥水條件要求較高。同時,漿果生長期間,水分充足,可以增大果粒,提高產量;但若在漿果著色至成熟期灌水過量,則果粒糖度低,酸度高,著色不良,裂果並易誘發灰黴病、晚腐病,影響巨峰葡萄的色、香、味、降低其品質。因此,灌水要適量,特別是在採摘前15-20天要停止澆水。
* 合理修剪──許多果農為了追求高產,夏季不疏花序,不掐穗尖,使養分供應分散,果粒大小及成熟不一;冬剪時輕剪長放,多留枝蔓,造成結果部位迅速上移,使果穗密集在架面的上部,由於負荷過量和分佈不均,使營養失調,很難形成優質果。所以,巨峰葡萄在花前對主梢要及時摘心,抹除副梢,使養分較多地輸送到花器部分,同時,適當地疏去部分花序,使養分能集中供給留下的果粒;冬季採取中長梢修剪,上下錯開,保證每穗葡萄生長達到15-25片葉,畝產量控制在2500公斤以內。這樣就可使果穗緊密,果粒整齊,成熟一致,提高漿果的風味和色澤。
* 病蟲害的防治──冬剪時要徹底清理田園,消滅各種病原菌。在春季巨峰葡萄發芽前要防治白粉病、毛氈病;花後一周防治黑痘病;自6月上旬開始防治霜黴病,以及浮塵子、透翅蛾等害蟲。為了防止葡萄上市後沾汙農藥,在採摘前半月左右,應停止噴施農藥。
* 適時採摘──巨峰葡萄的生長日期為130-150天,有效積溫為3000-3200℃,在各種栽培措施適當的情況下,通常7月上旬開始著色,8月下旬成熟。但有些果農為了搶佔鮮食葡萄市場,在8月上旬就將巨峰葡萄採摘上市,以致漿果都是些不成熟的青色果粒,糖和芳香物質的含量都較低;只有在8月下旬開始,當葡萄漿果為紫色,含糖量在15%以上,香味較濃時才可採摘。採摘時應選擇露水乾後的早晨或下午進行,陰天或霧天不宜採收,以儘量消除葡萄從田間帶來的熱量和濕度,同時應輕剪輕放,避免弄破果粒和擦去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