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0509關於政府推動友善耕作政策之我見

有人認為我們這些友善耕作者之生活實踐,是超前政府思維,不應被政府補貼毒藥所束縛。
個人對政府推動補貼友善耕作之新農業政策,卻由遲疑轉為不妨參與,心態主要轉折如下:
一. "友善耕作"是生活,也可是產業:
1. "友善耕作"定義若能一言以蔽之,個人最喜"乃是萬物共生共榮的農法";而農業定義,則是"與大量微生物社群合作的事業"。要放大這樣的聲量,需靠群力而為。

 

2.大陸在"第十三.五計畫"(2016-2020年)推動"綠色中國"概念,也在推"友好環境"指標,是以產業方式來推動,如今已建立不少漁稻共生模式。相較之下,臺灣反而緩步難推。

二. 參與公部門遊戲規則,較有機會向政府建言:
1. 政府新農業政策是在"推動對綠色環境給付"之概念下執行,以後將調整休耕補貼用語,避免非農部門誤會在鼓勵閒置農地。

2017/5/9座談會即討論此事,並在7月底完成明年預算編列前,正持續徵詢各方意見中,該政策將於107年至110年執行之:
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coataiwan/videos/1833160137008815/
檔案:https://goo.gl/1H0uM8
(會中,張教授有關以"獎勵金"替代"補助金",以符合產業市場機制之建議,個人就很認同。)

2. 農糧署對於友善耕作者之補貼,主要是透過民間認審團體來執行,目前有慈心,以及源自自日本、韓國、澳洲(樸門)、泰國(KKF)等自然農法之在台推廣團體受邀成為認審單位,各團題似也正積極研究如何認審,個人正鼓勵所屬的"新良食.淨土文化協會"(KKF農法在台推廣團體)建立認審機制。

 

 

回應

農夫【衛大戈】晴耕雨讀,在宜蘭從事「友善耕作」(Eco-frinedly Farming),以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對環境友善的農法,耕食安全作物。
耕地主要在宜蘭縣員山鄉,一是位於雙連埤(列為國家級溼地)之海拔480公尺山坡地,種植地瓜、薑黃與山藥等時蔬為主;另一是深溝村水田,以台中秈10號為稻種,糙米深獲好評。

蘭陽友善耕作市集Line@
加入好友
國旗計數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