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01625【微生物培育】KKF農法--內有影片介紹


2012年5月22日,蔡瑞芳博士(在洛杉磯20年)在羅東東光國中

  • 泰國米之神Daycha簡歷
    1. 41歲時,母親過世,當和尚4個月,養成過午不食習慣。
    2. 開設農夫學校,每年50人,教授KKF農法(自然農法);台灣內城的日合基金會楊怡真小姐曾到泰國學習此農法1年。
  • 1998年,遇到南美洲印第安薩滿(巫師),喝了一種植物飲料後,見到世間現象全然不同,聖靈充滿,突然覺得一草一木皆是空、假、幻,體知萬物一體,認為農夫也要放下貪嗔癡。
  • 微生物培育
    • 土壤本身就有微生物菌,尋找時,找太陽沒有照射的地方(森林內最適合),上面表土長出菌絲者,即為原生微生物,可找出10-20種。
    • 初步保存:菌種+竹葉+粗糠經攪拌後,置入盆中,再放到陰涼地方。若有育成(乾燥保存法),可留一半,用一半(濕式培育法)。
    • 乾燥保存法:一份叢林土壤+一份米糠+5份乾竹葉+一份水+一個麻布袋(透氣),7日後啟用。
    • 濕式培育法20公升糖蜜+100公升水+100公克含菌腐植土+塑膠桶(加蓋)。
  • 優良菌種評選
    • 能夠分解稻桿最快者,為對的菌種。
    • 發臭者,絕對是壞的菌種。

 


 

 

 

 

 

2012年6月8日至7月12日準備工作

 

  • 羅東邱錦和老師已在68到中嶺山原始森林找微生物菌共採集了9個樣本。
  • 講義概說
    •  1頁:泰國米之神-Rice Mother Posop 雕像.
    • 2頁: 農田沒有農藥的汚染, 水質是乾淨的, 自會吸引鳥纇生物駐足喝水, 表示這塊農田是健康自然的.
    • 3頁: 農田在收割後是不應放火燒田的, 會殺死土地中的自然微生物, 並不應施撒農藥及化肥, 破壞土地中的微生物, 造成生物鏈, 食物鏈的破壞.
    • 4頁: 到賽柏國家森林公園收集在地微生物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角色是什麼?
    • 5頁: 尋找車程不超過2小時及高度勿與農田差距太大, 最好仍有野生動物出沒的原始森林找尋.(請結伴同行, 勿單獨前往)
    • 6頁: 人跡罕至的森林, 沒有人為的污染, 原生的微生物菌較純淨.
    • 7頁: 在叢林中尋找背陽陰涼的樹下, 撥開落葉下的表土, 若見已長出菌絲, 看來很豐富, 則用雙手捧起的量(上面的表土, 勿深挖),分別放入塑膠袋中帶回, 建議收集不同地點10 15 捧土.
    • 8: 準備製作乾燥微生物菌保存法, 可存放多年. 用:一份叢林土壤, 一份米糠, 5份乾竹葉, 一份水, 一個麻布袋(透氣).
    • 9頁:請依照指示步驟1,2,3,4. 1. 混合所有材料. 2. 放置麻布袋中.3. 7日後所呈現的繁殖後的微生物狀態.
    • 10: 製作者7日後打開麻布袋, 呈現的狀態, 各有不同菌絲. 可繼續放陰涼地方保存, 或置入桶中加水再繁殖.
    • 11: 從原始森林取回表土. 可先做乾燥法保存,若要繁殖液態微生物菌, 方法如下:取已長有微生物菌的繁殖土一份(100公克),米糠一份(100公克), 糖蜜1公斤, 20公升. 依步驟1,2,3,4, 放置容器中加蓋, (勿密閉因會有氣體產生),放置715.
    • 12, 1溶解糖蜜加入20公升水中, 2加入一份連竹葉的微生物土(菌種住在竹葉中), 3加入米糠, 4混合並加蓋, 讓氣體排出.
    • 13, 用糖蜜培養微生物的結果: 表面結一層白色奶油狀有細微氣孔的菌纇. 若方法不對可能形成黃色, 橘色, 有異味發臭等狀況.
    • 14, 若不用糖蜜用煮過的米(即是白米飯)來培養微生物菌的結果, 雖外觀不同, 但效果是一樣的.
    • 15, 比較兩種培養基的不同.
    • 16, 用犁田機(淺犁)將稻田上殘存的稻梗翻到田中, 同時將繁殖好的微生物菌加15倍水, 用桶子放在犁田機上, 一面淺犁一面將微生物水平均灑到田中, 若用1分水田做試驗則用14公升微生物水, 2分用28公升. 另外在1分地上舖上一層切碎的3分之2噸的稻草, 並加水510公分淹過, 讓微生物菌平均分佈在農田中, 再繁殖7. 查看田中的微生物菌繁殖狀况, 會長滿一層滿江紅(水蕨, 紅萍-富葡萄糖)因擋住陽光, 有抑制雜草生長的功用, 同時也是田間養分.
    • 17, 有關田間肥料的製作:用小蛤蠣(帶殼) 小魚, 蔬菜各3公斤剁碎, 放入20公升水中, 加糖蜜1公斤, 1公升微生物混合物, 混合後加蓋發酵1個月, 會產生酵素成液態狀. 若見秧苗葉子發黃, 此即最好的堆肥, 15倍水稀釋後, 1分農田用14公升, 平均灑在水田中. 這種施肥法可每週灑一次, 直至稻葉轉綠則停止. 另有一製作堆肥的方法:用青菜3公斤, 糖蜜1公斤, 雞糞或豬糞2公斤, 微生物混合物1公升, 放入20公升水中攪拌, 加蓋發酵1個月即成.
    • 18, 左上圖是田間長滿"滿江紅", 微生物在水中和泥中繁殖, 在插秧前用成年禾鴨來吃掉田閒福壽螺, 水稻生長狀況, 由單株插秧長成十多株.
    • 19, 用尺來記録水稻的生長狀況, 稻種最好勿超過120公分.
    • 20, 堆肥用在花卉上, 或其他旱作, 均生長良好.
    • 21: 在稻田間安插種植印度的苦楝樹Neem 或一種泰國種很苦的植物, 或草藥. 在台灣應可找到類似的植物

 

 

 

 

 


 

 

 

 

 

2012年7月12日 於宜蘭社區大學友善農場教作

以下是侯月琴同學紀錄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微生物菌的培養方法:

乾菌培養法

⋯⋯ 步驟一 :菌母 (原菌)100公克(可於樹洞或樹下採菌)

粗糠 100公克(菌的產房)

米糠 100公克(菌的營養品)

糖蜜 100公克(菌的食物)

腐葉(竹葉或樹葉)一大把或五小把(菌的通風廊道系統)

100~200公克(依當時的溼度而定)

將以上資材放在一起攪拌均勻,感覺用手抓住不會滴水為主即可,用袋子(可通風)包起來,放置於陰涼的樹蔭下為佳約一星期左右即可進行第二步驟溼菌培養法。

溼菌培養法

步驟二: 原菌絲 100公克

鳳梨菌(酵素) 100公克

米糠 200公克

糖蜜 1公斤(泛德利實業有限公司25kg400-臺糖有售)

20公斤

應準備之工具如下: 35~25公升的塑膠桶、秤或量器、勺子

前一個星期必須每天攪動以利下方的糖蜜均勻,七日之後,可每4~5天攪拌一次

 

用於水田或果菜園一分地稀釋為500倍約7公斤水,可改善土壤分解有毒物質包括農藥與化肥產生的有害物質。




 

 

2012年7月23日 泰國米之神工作筆記

地點:宜蘭冬山鄉醫生家 葉衍均 Eugene

 

1. 生物菌培養方法(511

l   5公斤廚餘(發酵過的)、或豆渣、牛糞、樹葉、海帶(效果最佳)皆可。

l   1公斤微生物菌

l   1公斤糖蜜(有3種替換選擇,詳說明*)

l   沒有加水

發酵30

在泰國微生物菌可拿來販售,約30/公升

發酵過程中可應狀況加水或加糖蜜

 

2. 水果醋培養方法(31011

l   3公斤水果去皮(若水果皮可吃,可帶皮。因為水果皮上常有我們不需要的菌)

l   10公升的水

l   1公斤的砂糖(給人喝的醋建議用紅糖)

l   1公斤的微生物菌(微生物菌每4小時就會增加1倍)

發酵3個月,分2階段

1階段(約1個月):糖會轉換成酒精,過程會產生很多氣泡。

2階段(約2個月):酒精會轉換成醋,記得打開通氣,在液體表面會產生一層膜,需把膜拿掉,以方便液體與空氣接觸。

pH4.4是最好狀況,如果糖加太多,壞菌也會較多

也可用糯米來製作糯米醋,先把糯米煮熟

可以用1公斤煮過的米代替糖蜜,效果更好

 

*說明(3種糖蜜替換選擇):

1. 米:糙米最好,一般米可加米糠

2. 紅糖

3. 糖蜜(不適合人飲用,因為含化學物質)

 

 


KKF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農法各式微生物菌培養方法:

1. 用原始土壤濕式培養微生物菌法: 原始土壤100公克, 米糠100公克, 糖蜜(或黑糖)1公斤, 放入20公升水(自然山泉或地下水, 若為自來水則要放隔夜去氯), 攪拌後用蓋子輕蓋, 放置7日即可.

2. 用原始土壤乾式培養微生物菌法:原始土壤100公克, 米糠100公克, 新鮮乾竹葉5, 100公克水中加一匙糖蜜(糖廠有賣, 5加碖或25加碖裝)或黑糖拌均備用. 先用手將前3項以順時針方向拌均, 並慢慢加入糖蜜水, 直至濕度適中即可(上課時曾示範), 拌好後用麻布包起折成四方型, 並註明地點日期, 放置陰涼處(勿日曬或淋雨), 7日後即成.

3. 用已培養好的乾竹葉微生物菌濕式再繁殖法: 用一把約100 公克已培養好的乾竹葉2.(上已長滿白色菌絲), 100公克米糠, 糖蜜1公斤, 放入20公升水中拌勻, 加蓋放置7日即成.

4. 用已培養好的濕式微生物菌水再繁殖法: 1 公升已培養好的微生物菌水1, 100 公克米糠, 1公斤糖蜜, 加入20公升水中, 拌勻放置7日即成.

 

採集原始土壤及繁殖微生物菌的注意事項:
1.
尋找離農田車程不超過1個半小時的森林, 高度勿太高, 10年以上未有?染的原始土壤. 尋找陰涼潮溼的樹蔭下, 或傾倒的樹幹(有時樹心已腐化成土)下, 撥開落葉, 地上有一層深褐色的鬆?腐植土, (一小撮土中即有上百萬個微生物菌)有時已長出白色菌絲, 用手捧起200公克(若量不夠則100 公克)放入拉練袋中帶回. 在實驗階段建議採集20-30 不同的微生物土壤, 勿擱置太久並日曬. 在袋上註明日期及地點.
2.
建議每一種菌土先用乾式繁殖法培養, 7日後再取100 公克做成濕式繁殖法. 乾式是保留日後可再繁殖(可保留10 年), 濕式( 可保留6個月)則可立即使用到農田. 先做成乾式的目的在觀察微生物菌的繁殖狀況, 7日後打開上有一層白色菌絲, 表示培養情況良好. 若變黑褐色, 長綠色黴菌或潮濕發臭, 則是不好的菌或方法錯誤, 丟棄勿用.
3. 12
小時之後請開蓋觀察微生菌的繁殖狀況並拍照. 最先有氣泡的表示厭氧菌活性較強, 12小時拍照一次, 可觀察繁殖狀況, 最久到第5天桶中糖蜜應分解完畢, 若還有氣泡表示菌的活性太弱. 7日之後桶中表面浮一層奶油狀的米白色的真菌, 厚薄表示好氧菌的多寡, 越厚的真菌越多.
4.
若是培養放在水田中的微生物菌, 拌勻後不需每曰攪拌, 可培養較多的厭氧菌. 若要培養放置果園蔬菜園的微生物菌, 則可每日攪拌或用管子每日打氣泡進去, 以培養較多的好氧菌.
5.
因不同的原始土壤的微生物含量不一, 因此建議若第一輪先用原始土壤培養, 20 公升桶中微生物的含量會不同, 可以從各桶中再取1公升微生物菌水, 再加米糠, 糖蜜再做第二輪, 7日之後每一桶中的微生物含量則趨一致. 用原始土壤培養微生物菌, 最多只能複製3, 3次之後菌的活性會減弱, 不宜再複製.
6.
將採集來的原始土壤培養之後, 找出其中活性最強的數桶菌水, 若取1公升依上述方法再複製20公升, 其餘19公升菌水可依需要直接用來繁殖乾式培養微生物菌法. 用菌水(1公升摻入一匙糖蜜)直接混和乾竹葉加米糠( 需大量乾竹葉), 做成乾式以便保留. 若用100公克原始土壤培養微生物菌, 第一輪得20公升, 2輪得400公升, 3輪可得8000公升, 可施灑於80的農田. 每一分水田需施灑10公升.
7.
微生物菌水在插秧前施灑於水田中的目的在分解稻桿等有機質, 使成肥料, 微生物會滲入土壤改善土質, 促成水蚯蚓的生長, 及滿江紅的繁殖. 但微生物本身不是肥料, 目地在改善土壤活化土地!若已插完秧, 仍可施灑田中以改善土質. 假如第一次效果不顯著, 可再追加一次. 已培養好的微生物菌, 若效果不理想, 不用丟棄, 可加倍使用於田間. 關於微生物施用於蔬果的方法

回應

農夫【衛大戈】晴耕雨讀,在宜蘭從事「友善耕作」(Eco-frinedly Farming),以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對環境友善的農法,耕食安全作物。
耕地主要在宜蘭縣員山鄉,一是位於雙連埤(列為國家級溼地)之海拔480公尺山坡地,種植地瓜、薑黃與山藥等時蔬為主;另一是深溝村水田,以台中秈10號為稻種,糙米深獲好評。

蘭陽友善耕作市集Line@
加入好友
國旗計數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