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211220140105 屏東 浸水營古道 健行
浸水營古道,這可是我期待很久的古道健行路線,但是一直苦無機會,其實也不是它很難走,而是因為這裡是屏東到台東的橫斷古道,什麼是橫斷啊?橫斷就是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東邊,浸水營古道說長不長,由最高點屏東端的大漢林道23.5K登山口出發到台東大武的加羅板部落,全長15.4K,高程由1400米落到200米,所以,沒有接駁,回程實在不好走,因此一直延宕到今天。
這次是跟了人家的團,幸運啊!早晨,五點半在台南上車,由屏東台一線省道轉春日鄉力里部落,進入大漢林道,大漢林道原本就是為了空軍在大漢山戰管雷達而闢建,路面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因此山路雖然蜿蜒,但還蠻平穩的.....
浸水營國家步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道路。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光緒8年,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因為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延伸閱讀:
浸水營古道霧氣重,陽光從樹林間流洩而下,形成一道道耶穌光(也算吧!)
由登山口出發到台東大武的加羅部落,浸水營古道目前步行段全長15.4K,高程由1400米落到200米,一路下坡,走起來格外輕鬆,我因為揹了相機,就偷懶少拿了登山杖,果然報應不爽,隔天小腿酸痛不止!
日治時期,日本人8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使之成為鎮壓當地原住民排灣族的理蕃道路,台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明治42年〈1909年〉起推行「五年理蕃計畫」,以收繳原住民槍械為目標。但是在屏東地區受到浸水營古道沿線力里社和姑仔崙社的激烈反抗, 10月6日,力里社人攻擊力里駐在所,殺死並馘首(出草並斬首)警部補以下巡查及妻小共11人。3天後,浸水營駐在所也被襲擊,日警和眷屬等5人被殺死。台東巴塱衛支廳獲報,緊急派遣警察隊前往浸水營收屍時,反被姑仔崙社人襲擊,警察隊全軍覆沒。姑仔崙駐在所巡查與妻小也遭殺死,駐在所並被放火燒毀。戰火迅速蔓延到屏東各地,日警無力鎮壓。於是佐久間向日本海軍省求援,決分成海陸兩路進攻。不僅出動海軍第十艦隊兩艘驅逐艦逼近枋寮和恆春外海,砲轟山區的原住民。而陸路方面則由警察隊配合陸軍砲隊支援,進攻山區。事件直到翌年〈大正4年、1915年〉2月才平息。當時官方稱為「南蕃騷亂事件」。因在浸水營古道發生,現在稱為「浸水營事件」。事實上,佐久間到台灣當總督之前,就曾經參與對原住民作戰的牡丹社事件。其有名的「五年理蕃計畫」,以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為原則,一方面以「以蕃制蕃」外,也發動所謂的「剿蕃戰役」(約160多次),對原住民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任內發生較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有林圯埔事件(1912年3月23日)、土庫事件(1912年6月),浸水營事件(1914年)和太魯閣事件(1915年),另外霧社事件則發生在1930年。
浸水營古道平均年降雨量約3680.5毫米,雨量集中在5~9月,如果在這個季節來,夏天雨水,蟲蛇和螞蝗肆虐,可想而知,當年駐守在此的清軍和日警有多麼辛苦,戰爭和統治往往只是因為一個人的意志,而要犧牲掉無數人的幸福和生命,成功了,他是個名留青史的勝者,失敗了,他仍然是個統治者。哀哉!
活脫脫熱帶林相!
走到台東廳了,就此越過屏東縣界。因為原住民抗日事件的難以鎮壓,以前的日本總督很重視原住民防務,往往任內都要到高山越嶺道巡視,浸水營古道就有三任總督走過,而且他們都是由台東方向過來屏東,時任的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就在此地迎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