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42156布魯塞爾(Bruxelles/Brussel)-沒完沒了的景點

  比利時是個面積跟臺灣差不多大的國家,布魯塞爾有「小巴黎」之稱,我就是徹徹底底被這個「小」字給騙了,原本想說排個兩天應該就可以逛得差不多了,結果第一天光是大廣場(Grand Place,見此篇)周邊就逛了一整個早上!

  下午無意間發現漫畫山牆(見此篇),因此開始隨性的在城市裡探索,最後回神過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

  因此第二天一早,我們就擬訂好行程,把想逛的景點一網打盡!

圖說:早上九點,我們就搭火車從沙發主家來到布魯塞爾的中央車站(Gare de Bruxelles-Central)。
圖說:謝謝旅伴做的紀錄,當時我拿著旅遊書,正在和另一位旅伴討論行程,突然好懷念我們三個一起旅行的日子!

--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

(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Koninklijke Musea voor Schone Kunsten van België)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MRBAB)的名字取得真好,因為它不只是單純的「美術館」,而是美術博物館,收藏20,000件作品、繪畫、雕塑和素描。

  建築方面,共分成六座全美術館:老大師美術館(Musée Oldmasters,15-18世紀,過去稱作古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Royal d'Art Ancien)、馬格利特美術館Musée Magritte)、維埃美術館Musée Wiertz)、穆尼耶美術館Musée Meunier)、世紀之交美術館(Musée Fin de siècle)和現代美術館(Musée Royal d'Art Moderne,19-20世紀)。

圖說:世紀之交美術館的入口位於攝政路(Rue de la Régence)上,沒拍立面,只拍了一旁的雕像。

  要在短時間內把全部的作品都看過一次根本就是一種浪費行時間的行為,光是把六個館都走過一次就要花上不少的時間。

  因此,我和旅伴決定分頭行動,各人去各人想去的展館。

  其中一位旅伴選擇參觀最經典的老大師美術館,因此以下照片都是他拍的。

圖說:老大師博物館位於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主樓的頂層。

  我則是從頭到尾都待在馬格利特美術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喜歡這位馬格利特,除了這一間博物館,近郊的熱特(Jette)也有一間雷內‧馬格利特博物館(Musée René Magritte),是馬格利特夫婦於1930年至1954年間居住及工作了24年的房子,對於他們而言這間房子承載了滿滿的回憶啊!

圖說:老大師美術館展間牆壁的色彩選得真好!「老大師」是藝術史的專有名詞,指的是西元1800年前後在歐洲工作過且技藝精湛的畫家。

  比利時皇家藝術博物館最早的作品來自於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法軍搜刮走的藝術品,約有200件傑作被運往巴黎,多半從貴族及教會手中奪取。

圖說:16世紀的三聯畫《迪勒根修道院(Abbaye de Dielegem)》,作者可能揚‧范‧多尼克(Jan van Dornicke)。

  1794年,出生於布魯塞爾的畫家兼藝術品商人吉翁‧博舍爾特(Guillaume Bosschaert)被任命於這些被搶來的作品的策展人,自此他開始致力於「歸還」這些被搶奪盜竊的作品,並將它們集中放置在奧屬尼德蘭總督的宮殿-洛林的查理宮(Palais de Charles de Lorraine)中。

  1801年,根據《夏普塔法令(Arrêté Chaptal)》,時任第一執政的拿破崙在布魯塞爾(當時是法國的領地)創立了新的藝術博物館,由博舍爾特擔任第一任館長,同時間他仍積極的促進藝術品的歸還。

  《維也納和約》簽訂後,比利時併入荷蘭聯合王國,時任國王的威廉一世(Wilhelm I)成了這間博物館的贊助者,除了擴充展品的內容,也將大部分的展品移至皇宮的舊建築中。

  比利時獨立後,博物館成了國家的財產,1919年更名為「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Musée Royal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隨著展館愈來愈多,在1927年再度更名為「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群(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

  我算得上非常幸運,因為我是在2009年7月的時候造訪甫在兩個月前開幕的馬格利特美術館,裡面收藏了全球最豐富的馬格利特的作品。

  當時參觀的人潮多到想佇足欣賞畫作都有點困難,因為後面的人會一直往前移動,因此不得不跟著往前走,而且一不小心就會撞到別人。加上內部光線十分昏暗,很怕一不小心就踩到別人的腳。

  內部不能拍照,因此整個參觀過程都十分專注在作品的表現上,算得上一次非常特別的參觀經驗。  

--

樂器博物館

(Musée des Instruments de Musique/Muziekinstrumentenmuseum)

  這座成立於1877年的博物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樂器博物館之一,收藏品多達8000多件,而展品亦有1200多件,實在是十分可觀的數字。

  當時在旅遊書上看到這座博物館就非常想參觀,加上它距離皇家藝術博物館很近,因此特地將它排進了行程。

  立面金色招牌上大大的字樣,顯示了博物館建築的歷史:曾為英國老字號的百貨公司「老英格蘭(Old England)」,保羅‧桑特諾瓦(Paul Saintenoy)的作品,建於1899年,是布魯塞爾新藝術運動最好的典範之一。

圖說:當天天氣不大好,拍起來的照片有點陰陰的。這間建築物曾大大翻修過,於2000年重新開放,非常值得前來一看(即使看看外觀都值得)。

  樂器博物館的標語是:「聽你所見(Vous allez voir ce que vous allez entendre)」,入館時戴上專屬耳機,只要站在樂器前就能聆聽該樂器所演奏的動人樂曲,若再搭配上閱讀解說文字,其實可以在這裡待上一段很長的時間。

  館內展出樂器發明家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於1876年製作的長號,他是薩克斯風的發明者,出生於比利時瓦隆大區迪南(Dinant,見此篇)。

  走上頂樓去看看以極佳視野著稱的餐廳,室內的裝潢和室外的風光,莫怪乎無論什麼時候,這裡總是滿滿人潮。

--

聖米歇爾暨聖古都勒主教座堂

(Cathédrale Saints-Michel-et-Gudule/Sint-Michiels- en Sint-Goedelekathedraal)

  花了這麼多篇幅寫這座城市,卻沒有寫到任何一座教堂,實在是太違背常態了啦!

  10天的旅程之中,走過荷蘭(見此篇)和比利時(見此篇),後者因歷史的關係仍保留了許多裝飾華麗、雄偉氣派的天主教教堂,來到比利時的首都,我們卻沒有想要走進任何一間教堂,原因是布魯塞爾的景點實在太多,教堂實在不是重點。

  待在布魯塞爾的最後時刻,心想還是參觀一下布魯塞爾的主教座堂,當成是比利時旅程的句點吧!

  奉獻給布魯塞爾主堡聖人(聖米歇爾和聖古都勒)的主教座堂為布拉邦哥德建築,被視為該形式的建築典範之一。西立面有兩座對稱的塔樓,高度69公尺,遠遠就能望見。

圖說:根據史書記載,大教堂所在的位置十分重要,為法蘭德斯-科隆和蒙斯-布魯塞爾兩條大道的交岔口,位於一座小山丘-特勒倫山(Treurenberg)上。

  目前所見的建築是布拉邦公爵亨利二世(Henri II)統治期間時下令建造,主要結構於查理五世即任前完工(1519年左右)。三座小聖堂-奇蹟聖事小堂(Chapelle du Saint-Sacrement)、救贖聖母小堂(Chapelle Notre-Dame-de-la-Délivrance)和抹大拉小堂(Chapelle de la Madeleine,現今稱作「梅斯小堂(Chapelle Maes)」)於16、17世紀增建。

  教堂內部於1566年遭遇到聖像破壞運動,並在1579年再遭破壞和洗劫,目前可見沿著中殿而建的柱子上立有十二使徒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布魯塞爾當地雕刻家的作品。
圖說:柱子上有十二使徒的雕像,左邊柱子為西門、巴多羅買、亞勒腓的兒子雅各、約翰、安德烈和彼得;右邊柱子則是猶達·達陡、馬太、腓力、多馬、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保羅。中殿中間還有一個17世紀的木製巴洛克式講壇。

  歷史上有許多君主皆在此受洗或舉行婚禮和葬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奧地利的瑪格利特的受洗和查理五世的葬禮。

  比利時獨立後,皇室所有的宗教儀式皆由這座教堂掌管,像是比利時國王博杜安(Baudouin)的婚禮和國葬皆在此舉行,教堂前方的廣場亦設有他的半身像。

  參觀完教堂後,覺得自己對比利時歷史的認識又更加深入。
  以這座教堂做為我們布魯塞爾和比利時的最後一站,我想再適合不過了。


布魯塞爾遊記:

比利時行腳:

回應

別說什麼趁年輕,旅行是一輩子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