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首頁 / 文章分類 /植物世界(共59篇) -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9301436很狠的「老虎心」
「老虎心」這種植物很多人沒看過,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是在雙春濱海遊憩區,看到植物牌名字卻找不到該植物,有點兒失望,第二次見到是去年攝影班戶外教學,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前看見該植物,沒有植物牌,我卻一眼認得出來,果實上長滿刺,我把手伸過去碰了一下,馬上鮮血直流,用衛生紙壓了很久才止血,「老虎心」果然夠狼,初次見面就領教到它的厲害。
111.09.30今天我騎車經過台江,特地下車尋找「仇人」還在不在?果然找到了,不是一棵而是一大片,有花還有幼果,於是把「老虎心」作了一番研究,老虎心又名刺果蘇木(學名:Guilandina
bonduc),為豆科刺果蘇木屬的植物,是台灣原生種植物,而且屬於瀕臨絕種的植物,「老虎心」全株都是刺,保護特性很強,為何陷入瀕臨絕種?
是因為全身佈滿扎人的刺,常把人剌得血流如注,而且阻礙通行,看起來又沒什麼用處,所以難逃砍伐的厄運,保育人士在網路上,呼籲保護這瀕臨絕種的物,否則以後再也看不到「老虎心」了。
老虎心在北部不易見到,台灣多產於南部海岸邊或低海拔山地的叢林內,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人員表示,「老虎心」全株包括莖、葉柄和果莢全是刺,而且夾雜倒勾刺,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得皮破血流,又稱搭肉刺,台南縣野鳥學會在七股鄉成功培育了150株「老虎心」,目前在台南最容易找到老虎心的地方是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有心人一定找得到。

老虎心的莢果長橢圓形,成熟時 2 瓣裂,長 5~8 公分,寬 3~5 公分,外被細刺,手一碰到立刻見紅。
202202080742第倫桃
第一次看到第倫桃是在中興大學的校園內,只覺得牠的葉片大而茂密、側脈平行且明顯凸起,有點像小洗衣板,樹上結了滿滿的果實,第二次看到是在美濃的雙溪熱節樹木園,第三次就在嘉義大學校園內,我還特地在樹下撿了一顆落果,回家後用鋸子將之鋸開,挖出果實並取出種子,做一番研究。
第倫桃果實多汁帶酸味,不適合直接生食,但可與檸檬一樣作為酸性飲料,且富含果膠質,可以製作果醬,只是味道較酸。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第倫桃果實非常碩大,重約一公斤,有如砲彈,在冬末春初的落果期間,堅硬熟果自十公尺以上的樹上掉落,被砸到的話一定會受傷,十分危險,此時應避免於樹下走動。
第倫桃,是學名Dillenia音譯,因漿果長得像桃子而得名,不過,我覺得英文名字Elephant
Apple更貼切傳神,厚實圓潤又多汁。第倫桃別稱「擬琵琶」,原產印度、馬來西亞、夏威夷、中國雲南省等地,自1901年引入台灣,至今也有百年歷史,但一般人對它甚是陌生。其實深入了解後,可發現第倫桃豐富樣貌,除了樹型乾淨清爽美觀,還有食用藥性,研發潛力十足。

第倫桃是一般人較陌生的樹種,屬於第倫桃科,為常綠半落葉中喬木,樹幹筆直高大,因葉形類似枇杷葉而有擬枇杷或假枇杷的稱呼。原產地在中國雲南省、印度、馬來西亞、爪哇、菲律賓等地。一九一年自夏威夷引入台灣。
202201311520台灣新興的明星植物----印加果
在大灣三爺溪畔散步,看見農田旁的圍籬上,有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結了很多綠色星形的果實,直徑大約5~6公分,十分好奇,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它是目前台灣各地都有在栽培的明星植物---印加果。
印加果又名南美油藤、星果藤、星油藤,印加堅果、印加花生、美藤果,山花生,它是大戟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原生地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熱帶雨林中,據稱被當地原住民食用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最初是由印加民族馴化種植,印加語稱
Sacha Inchi。植株高度可達 2 公尺,葉互生,心形,長 10~12 公分,寬 8~10 公分,葉柄長 2~6
公分,鋸齒緣。
源於祕魯的印加果,外型像是顆飽滿的綠色星星,所以也被稱為「星星果」,在秘魯有「長壽果王」的美譽。印加果油近年更是備受討論,無論是社群媒體還是廣告中都可看到印加果油,一般而言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動物油,像豬油﹑牛油,穩定度雖高,但攝取過多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不飽和脂肪酸,具健康價值,對身體有益;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亞麻油酸)與Omega3(次亞麻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透過食物中取得。印加果油最大的特色在於,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有「樹上的魚油」之稱,尤其油品中富含高量的Omega-3更是可貴,在種植方面,牠具有耐乾旱、耐貧脊,絕少病蟲害的特色,因此特別受到消費者與栽培者的青睞與關注。
印加果(星果藤)係大戟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原生地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熱帶雨林,據稱被當地原住民食用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其最初
202111141005南投老樟母女樹
南投市境內縣139線道沿線有許多珍貴老樹,如老樟母女樹、荔枝王、百年緬梔、老楓樹等。其中以位於33.2K鳳山里的老樟母女樹最為著稱沿縣道139號至南投縣與彰化縣交界的八卦台地的彰化市鳳山里,便可望見一棵高聳的樟樹。身旁的小樹是臺灣原生種杜英,曾被誤會是楠木。地方附會的傳說是這兩棵樹原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遭暴雨侵襲後化身樹,按科學的說法,老樟母女樹,兩棵不同種的樹如果是母女,這女兒一定不是親生的,是認養來的。
鳳山里在日治時期因有多棵樟樹,舊稱「樟普寮」,名稱取自原鄉福建漳州漳浦縣,由
藍氏先民首墾;因廣植樟樹,地名逐漸演變為「樟普寮」,是
八卦台地上較大的聚落。後大量開發土地,導致樟樹幾乎被砍伐殆。這兩棵樹因在土地公廟旁,長年有人膜拜,得以倖存。縣政府將此樟樹列為第6號的珍貴老樹。
1995年,南投市公所將此樹與猴探井、南投鳳山寺、南投荔枝王列為八卦山風景區的遊憩定點,委由建築師規劃相關遊憩設施。次年,縣府在老樟母女樹此完成木製結構的景觀平台,設有夜間水銀燈。解說牌寫樟樹約250年樹齡,高25公尺,胸徑2.1公尺,胸圍7.1公尺、樹冠幅約500平方公尺。2004年,因地屬私人所有,市公所無錢徵收只好將平台拆除。該年報導,樟樹因樹根掏空、腐朽,樹洞還成了狗窩。

位在南投八卦山台地的鳳山寺建於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民眾俗稱為觀音媽廳或是草尾嶺公廳,因香火鼎盛前來參拜的信徒眾多,大樟樹就位在鳳山寺對面。
202111100913草屯的七股神木
樟科植物是台灣中低海拔主要的樹種之一,台灣曾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樟樹林,但因樟樹可提煉樟腦(現在大多是用化學合成品),是台灣清朝至民初重要的出口貨品,日據時代也大量砍伐樟樹,又因木質芳香,耐水防蟲,常用來雕刻或製傢俱,也因此台灣原生的樟樹幾乎被砍伐殆盡,被保留下來的巨大樟樹,大部份都是依賴神明傳說,才得以倖免於難。在臺灣的樟樹上大小排名上第一名是南投縣信義鄉的萬年神木樟樹公、第二名是台中市后里區的澤民樹,而第三名就是七股神木。
七股神木又名坪頂神木,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坪頂里七股社區內,日治時期因「神明護木傳說」才不至於被砍伐製油,此樹高約32公尺,胸圍8.0公尺,枝葉繁茂,樹齡傳說是1600年,但據林務局推測約400餘年,其中有一枝樹幹彎下著地生根,又長出新的枝幹,尤為特別。樹旁還有類似日本庭園的石燈,跟周圍環境的整體造型很搭配,有一種復古風雅的感覺,樹旁還留有一口水井,井欄用石頭堆砌而成的,井內還有水,歷史已久,遙想當年有在樹下的水井旁熱鬧的狀況,有人取水,有人洗衣,有人洗菜,甚至有人洗澡,而今己成廢井,一切事情好像沒有發生過。
神木週遭環境規劃整理得舒適宜人,坐在樹蔭下,悠閒的聊天、泡茶,輕風襲來,身心舒暢,此地海拔約340公尺,適合半日登山輕鬆遊!
神木與巨木有何不同,巨木(giant
tree)為歐美人土所慣用對大樹的形容,也是最淺顯而易種的用法,神木則為台灣與日本民間所常用的名詞,所謂「樹大有神」,因為台灣與日本民間普遍認為老樹都有神靈依附,所以稱為神木,二者之間只是主觀認定與習慣用法不同而已,本質上並無差異。
若以樹的胸圍樹齡來區分,6~10公尺者為「巨木」,10公尺以上的則稱為「神木」;另一評定神木的標準為推估樹齡在一千年以上的才有
202110310847南化岩生秋海棠
目前臺灣已經發表的原生秋海棠有19種之多,其中有四種是生長在岩壁上,分別是南臺灣秋海棠、岩生秋海棠、中華秋海棠和九九峰秋海棠。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曾在台南市龍崎區過嶺山區,發現一大片珍稀台灣特有種秋海棠科植物的「岩生秋海棠」,岩壁上一片粉紅色的花朵,搖曳生姿,綻放出整片的粉紅色的花海,由於該種植物相當罕見稀有,因此更顯珍貴,該會呼籲市府保育單位重視岩生秋海棠的生長環境,為使其不至於在自然狀態下或人為干擾下喪失,該學會全力保護原生秋海棠的生態環境。
南化西埔社區的大石公山幾年前也發現稀有的台灣特有種植物「岩生秋海棠」,我想研究一下這種秋海棠,於是2021.10.29清晨我從台南開車出發,到西埔山區要找岩生秋海棠,我的訊息只知道位置在「大石公山」上,但是找遍了地圖卻都沒有這個山名,我想到當地才尋問應該沒問題,車子進入西埔社區前,在路邊有一西埔景區介紹圖,根據圖片的指示,我把車子開到「活動中心」附近的三界壇廟前,停車後,往回走「南174線」道,通過「聖媽坑橋」(在橋上找不到這個橋名)後,大約在1.5K處,右轉小路上山,橋旁有一個小鐵牌「往大石公山800公尺」,看到這個鐵牌我就知道路線正確。走約15分鐘就抵達大石公山,大石公石頭還蠻大的,岩壁上有一面也長滿了秋海棠,附近山谷的岩壁上都可見到一串串粉紅的嬌小花朵迎風搖曳,相當討人喜歡。我在秋海棠花海下欣賞、拍照、研究大約一小時才愉悅的下山。
「岩生秋海棠」分布在苗栗以南至高雄的海拔90至1500公尺處,零星分布且族群數量稀少,但是在西埔大石公山可見到一整片花海佈滿山坡地上,岩生秋海棠是所有台灣原生的秋海棠中最令人驚豔的一種,台灣南部低海拔山區較多,性喜冷涼多濕的環境,耐陰性極強,在經過濕熱夏季的孕育後,極少數地區的潮濕崖壁上開始綻放出整片的粉紅色花海,岩生秋海棠植株小巧,花多鮮豔,而且岩生
202107181428鐵色樹
打開音樂
在南紡購物中心前的廣場散步,看見兩位婦女站在一棵樹前在對話,「這紅色的果實很可愛,很像是枸杞喔!」「不知道可不可以吃?」;我走近一看是鐵色樹,勸她們最好不要隨便亂吃。
鐵色樹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都會問這個名字的由來?原來是這種植物的葉子乾燥後會呈現跟生鐵一樣的淡青色,所以如果您對著活的植物看,當然就看不出來哪裡的顏色像鐵,不過有時在它的植株上也可以看到鐵青色的葉片,這些葉片大多是因為枝條受傷而即將枯萎的葉片。
鐵色樹的原產地是菲律賓、恆春半島南端及蘭嶼低海拔地區森林中,但由於樹形美,果實成熟時為紅色,其特殊的葉形及豔紅的果實,極適合當庭園樹種植,又由於很耐蔭、生長緩慢,可做為庭園及盆栽的優良觀賞樹種。嫩葉是尖翅粉蝶的幼蟲最喜歡的食物。結了果實的枝條也可用做花材用。
鐵色樹的開花期5-6月、結果期7-9月,目前看不到花只能看到綠色和紅色的果實,有空到南紡購物中心前的廣
202106111533台灣棒花蒲桃
打開音樂
到巴克禮公園,走到一個大樓社區,小公園內看見一整列的小灌木,葉子有點兒像榕樹葉,卻結出一串串紅色的圓柱形果實,果實看起來有點兒像蓮霧卻又小很多,於是拍照回家研究一番。
由網路上得知這種植物叫「台灣棒花蒲桃」屬於桃金孃科(Myrtaceae)赤楠屬(Syzygium),別名台灣棒花赤楠、棒萼赤楠、棒花赤楠,原產地是中國大陸南方,泰國、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在台灣主要生長在蘭嶼及基隆嶼,目前各地零星栽植為園藝觀賞用。
台灣棒花蒲桃.耐寒、耐鹽適合當防風林、牠的花果鮮豔耀眼,果實纍纍下垂,像可愛的小鈴鐺,非常討喜,嚐起來酸甜可口,蘭嶼達悟族人喜歡食用,木材可製作地板、涼亭支柱和房屋的建材等。棒花赤楠中的萃取物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治療愛滋病的新興用藥,經由分離與結構修飾後所得到的三萜類(triterpenoids)化合物PA457,於試驗中可以有效抑制愛滋病毒(HIV)結構蛋白Gag的合成,即具有抑制HIV複製增
202105110820老了會彎腰的羅比親王海棗
人老了會逐漸彎腰,羅比親王海棗老熟後樹幹也會略為彎曲,有點兒像老人家一樣的彎著腰,目前正是羅比親王海棗開花的季節,路過它的身邊,先聞到淡淡的清香味,再見到黃色小花落滿地,令人忍不住停下來,看看它是何方的神聖,原來它的原產地是越南、印度、泰國及緬甸,台灣多年前引入栽植,作為庭園、餐廳的美化綠用植物。羅比親王海棗屬於棕櫚科植物,是海棗中最矮性的品種,單幹直立,高約3~5公尺,葉落時在幹上殘留脊骨狀葉痕,葉為羽狀複葉纖細柔美,表面帶濃綠色,具有光澤,幼葉稍帶有白粉,向四方開張,葉柄上有黃色小刺,葉鞘有纖維。它的花是雌雄異株,肉穗花序,花黃綠色具芳香味,夏季開花。漿果卵狀橢圓形,熟時果色橘黃至紫黑色。生性極為強健,幼苗栽植成活後不需多加管理,可任其生長,性喜高溫多濕,栽培處全日照、半日照甚至蔭蔽處均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