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1400恆春半島美景盡收眼底的里龍山
里龍山又稱里瀧山,高度1,062公尺,為中央山脈南端的延伸,也是恆春半島上唯一一座海拔超過一千公尺的中級山,擁有大山的氣勢及絕佳的視野,在南部山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台灣小百岳之一,是頗具盛名的中級郊山。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天晴時可遙望小琉球於海洋中獨特面貌、並遠眺牡丹水庫橫躺於群山之間,登高臨下恆春半島海天一色的美景盡收眼底。
里龍山地質多為厚層砂岩,不時可以見到高聳陡直的山壁及巨石林立的景觀,從登山口到三角點,海拔高度從200 ~ 1,062 公尺,高度落差850多公尺,步道全長4.07 公里,中等程度的腳力,來回大約5至6個小時,山間林相優美,四處皆是鳥啼蟲嗚聲,動植物生態均豐富,偶爾還可瞧見藍腹鷴等稀有動物出沒,稀有珍貴的台灣穗花衫也生長於此,前段山徑曲曲折折才能抵達大休憩區,後段一公里多要陡升400多公尺的高度,頗具有挑戰性,因此里龍山也被認為是南部山友攀登百岳的行前訓練場所。
111年4月10日我參加了加成登山隊,早晨六點從仁德交流道出發,08:30抵達楓港紫竹龍峰寺, 08:39出發,08:57產業道路,09:04里龍山登山口,09:15 到0.5K處,09:18左上岩石小徑,09:26跳石過溪,09:31 通過1K處,09:32阿公平台,09:34小橋,09:42叉路,向下是沿溪行,直行是高繞,我選擇直行,09:44大型鋼橋,09:47 通過1.5K,10:01通過2K處,10:05巨大雀榕及第二鋼橋,也是沿溪而上的交會點,10:14木桌.木椅休息處,10:17通過2.5K處,10:23木製告示牌,往休憩區0.135K,往三角點1.47K,10:28休憩區,有大涼亭(2.738K),有水源,有石桌、石椅,休息五分鐘後繼績往三角點前進,10:35有往三角點指標,一路陡坡向上,沿途都是樹根階梯,10:39石頭上有紅色箭頭,11:00通過3.5K處,11:16地面開始濕滑,11:23通過4K處,路上有積水,11:29登頂,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視野超級好,在山上吃午餐,賞美景,11:47下山,地面濕滑,下坡要更加小心,12:18通過3.5K處,12:36通過3K處,12:45休憩區,休息一陣,12:57繼續下山,13:01離登山口2.6K,也是下里龍山的入口,13:08通過2.5K,13:11木桌木椅休息區,13:19通過鋼橋後向下走溪邊,13:33溪底,溪水清澈,13:36回到三叉路,13:44阿公平台,13:45通過1K處,13:56通過0.5K處,14:03回到登山口,從里龍山登山口出發,來回共花了五個小時,再加上走到龍峰寺的路段,總共要六個小時左右,雖然高度落差850 公尺,但是好幾次下溪流再往上爬,其困難度與大津尾寮山落差1200公尺很相似,平常沒什麼運動的人都只到休憩區休息、泡茶,吃中餐再下山就可以了。

111年4月10日我參加了加成登山隊里龍山之旅,早晨六點從仁德交流道出發,08:30抵達楓港紫竹龍峰寺。

龍峰寺主祀大行菩薩, 香火鼎盛。



很多來自全台各地的香客,都說這裡磁場好,很靈驗。 位置臨海環山,遠方就是無敵海景的台灣海峽。


08:39從18羅漢旁的登山口出發。




步道上有瀝青包的階梯,還算好走。


沿著皇嬤娘娘的路線走。


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跨過。


08:57接到產業道路。


走一段平整的水泥路。




09:04抵達真正的里龍山登山口。


由圖中可看出等高線越密集,山徑就越陡峭。


步道全長4.07公里,單程行走約4~5小時,先嚇嚇你,一般人來回,包含中途休息大約6至7小時。


先走一段平緩的山徑。



先走一段平緩的山徑。

09:15 通過0.5K處。


走累了,有石椅可休息。


09:18產業道路盡頭,左上走岩石山徑。




都是大大小小的不規則石頭。



一路上有很多引水用塑膠管。


這一段石頭很平整,走起來很舒服。

經過一小段溪谷,搭建有平整的塊石供行走,久沒下雨,看不到水流。

一路上不斷上坡。


經過一小段溪谷,搭建有平整的塊石供行走,久沒下雨,看不到水流。

一路上不斷上坡。

09:31 通過1K處。


路旁的枯樹配上藍天白雲很有特色。


來到空曠的平台,不知為何稱為「阿公的平台」?不過真的有阿公在平台上。


09:32阿公平台。平台上可以看到台灣海峽。

09:34小橋。


09:34小橋。

路旁的「山素英」。分布於臺灣全境,低、中海拔山區都可見到,春夏開花, 單頂花序或數朵簇生於腋生小枝末 端,花白色具芳香。




拉繩用的都很紮實,而且看出來還很新。




途經小小木棧橋 。

快到1.45k牌子前,有一個右邊往下的小叉路,就是當時路坍塌時下切往溪流走河床的路線,也是舊的路線,現在地圖已經重新整理是高繞新的路線,我先選擇往前走新路線。高繞路線比溪底路線要多走10分鐘。



快到1.45k牌子前,有一個右邊往下的小叉路,就是當時路坍塌時下切往溪流走河床的路線,也是舊的路線,現在地圖已經重新整理是高繞新的路線,我先選擇往前走新路線。高繞路線比溪底路線要多走10分鐘。


09:44大型鋼棧橋,拉繩用繩索的都很紮實,而且看出來還很新 。


鋼棧橋下的小瀑布及水潭。


09:47 通過1.5K。

危險路段都用繩網保護。


空曠處可看見大海。


里龍山的「石壁崖」,據傳說,若台灣發生大事前就會山崩,當地居民說九二一大地震,及2000年政黨輪替前,就發生過山壁崩塌的情形,聽聽就好不要迷信。


不時可以見到高聳陡直的山壁。


不斷的上坡,到最高處後才走下坡。

雖然太陽很大,但在林間行走,又有山風,不會覺得很熱。



雖然太陽很大,但在林間行走,又有山風,不會覺得很熱。


開始下坡。




跳石通過溪底。

10:05巨大雀榕及第二鋼橋。


這棵雀榕非常巨大。每當雀榕成熟時,就是許多鳥兒興奮的時候了,因為它的果實即是鳥兒的美味佳餚。

雀榕旁就是第二座鋼橋。


雀榕旁就是第二座鋼橋。

過橋後繼走上坡路。


10:14木桌、木椅休息處。

路旁的九芎木。


10:28休憩區,區內有很多木製桌椅可供休息和午餐。

很多山友走到這裏就泡茶、喝咖啡、吃午餐。


超大的木製涼亭可供幾十人休息。


10:28休憩區,有大涼亭(2.738K),有水源,有石桌、石椅。


休息五分鐘後繼績往三角點前進。


過溪處綁了很多繩索,真的很用心。


指標很明顯。


10:39石頭上有紅色箭頭。






一路上都是樹根階梯。


不斷的上坡。




樹根可固定泥土,讓水土不會流失。




樹根可防止土壤流失,上坡時也可攀附而上。




好不容易有一小段的平緩小徑。


11:00通過3.5K處。


上、下坡時登山杖都很有用處。


走累了石頭上休息一下。


這個洞有可能況犰狳(穿山甲)挖的。穿山甲在中低海拔300至500公尺的闊葉林、次生林最為常見;屬夜行性穴居動物的,偏好住在排水佳、土層厚的山稜線,善於利用前肢爪挖掘洞穴,洞穴依照功能區分為居住用和覓食用兩類,深度更高達5公尺。


步道兩旁林相優美,四處皆是鳥啼蟲嗚聲,動植物生態都很豐富。


山徑就是石頭與泥土組成



山徑就是石頭與泥土組成

從這裏開始地面更加濕滑了。




石階、樹根加上繩索三重保障,走上坡很喘但危險性不大。


11:23通過4K處,路旁有積水,我在一旁等侯下山的人先走,想不到他一腳踩進績水中,泥水踐到我全身,有點不高興,但是忍住。




從樹幹上的附生植物就可看出空氣中的濕度非常高。


途中有多處積水。


11:29登頂里龍山,步道盡頭是4.07K。

天晴時可望小琉球於藍海中獨特面貌、並遠眺牡丹水庫橫躺於群山之間,居高臨下恆春半島海天一色的美景盡收眼底。
部份團員一起合照。

山頂上的巨石。


里龍山有一顆一等三角點,也是小百岳第80號,海拔1062公尺。


11:47下山。






途中順便進入林間看看雨林生態中的植物。

12:18通過3.5K處。






12:36通過3K處。


12:45進入休憩區。



12:45進入休憩區。

月桃花正盛開。


休息區的山泉水很冰涼。

五星級的休息區。



休息區的山泉水很冰涼。

五星級的休息區。

休憩區另一供水處,水源充沛,怪不得很多人在此地炊食。






13:01離登山口2.6K,也是下里龍山的入口處。


13:11木桌木椅休息區。

13:19通過鋼橋後向下走溪邊。


13:19通過鋼橋後向下走溪邊。

里龍山步道有名的神木,掛有「麒麟雀榕神木」牌子,也是高繞路線與溪底路線的交會處。


從另一角度看見的雀榕。雀榕請參考https://blog.xuite.net/tnwinsto893/twblog/151848880


往溪底走。




一直向下走,路邊都有安全設施。


斷崖邊有安全護網。


溪邊的峭壁。

13:33溪底,溪水清澈。



13:33溪底,溪水清澈。


鞋子和褲子沾滿泥巴。


開始往上爬。






13:36回到三叉路,



第二木橋。


第一木橋。


山壁山的折褶。

13:45通過1K處 。



13:56通過0.5K處。


14:03回到登山口。


回龍峰寺不走山路,改走產業道路。



回龍峰寺不走山路,改走產業道路。

產業道路平整好走,但距離較遠。



鯉龍山人文紀念館座落在鯉龍山的半山腰,後有南台灣最高山鯉龍山為靠,面對台灣海峽和小琉球遙遙相對,視野遼闊,風景相當優美。佔地6.26公頃主體結構為鋼筋混泥土,地下二樓,地上五樓之佛塔式建築,座東向西。自然天成的環境,四面景觀令人心曠神怡,堪稱為南台灣最新地標。







14:32回到龍峰寺停車場,總共花了六個小時。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