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1748舊照片憶昔日三合院生活
榮輝堂兄的兒子在整理他父親遺留下來的相簿時,翻出好幾張民國50年前後的照片,我看了,感覺十分珍貴,當年要照相可不容易,手機照相當然沒有,只有極少數的人有照相機,如果要拍照只能到照相館去,最普遍的是大頭照,極少數是利用相館內的佈景拍沙龍照,還有結婚時會請相館的人到家裏拍全家福和新郎、新娘的結婚照,我從出生到高中都沒拍過生活照。
堂兄留下的照片有幾張是從三合院往內拍的,有一張是向外拍的,背景是四伯父房屋的背面,兩台牛車(車輪已經從鐵木輪改為塑膠輪了)和三頭牛,一個大人、七個小朋友,地面是泥巴地,右側低矮的磚牆是堆肥場,磚牆前面還有一隻雞,右側的房子屋頂是芧草蓋的。另一張是向三合院內拍的照片,左方有牛車頭,中間是一頭大黃牛,牛的旁邊有雞和羊,地上都是稻草。
當年的三合院右側住的是堂伯父一家人,中間及左側住有大伯父、三伯父和我們一家,總人口大約30人,當時完全過著農業社會的生活,家中沒有任何家電設備,廁所是芧房出糞式,小孩就在露天堆肥場上大、小便,吃的是番薯(生產季節吃切塊的,其他時間吃甘薯簽的),配的菜最主要是鹹蚵或鹹魚,過年或拜拜時才有大魚、大肉可吃,晚上沒有電視可看,最大的娛樂是聽收音機(我考取初中的消息也是從收音機播報而得知的),晚餐後大人在庭院聊八卦,小孩就在牛車上跳上、跳下玩抓車鬼、或在草堆中鑽進鑽出玩找替死鬼,全家族人都沒有穿鞋子,久了就習慣了,腳皮自然增厚,變成真正的天然皮鞋,因為均貧,沒有比較,大家也感覺很幸福、很快樂。

約民國50年拍攝的三合院庭院。

照片中有兩台牛車、三頭牛、一個大人(我父親),七個小朋友,其中兩人已過世(村來弟及明通堂弟)。


民國111年4月6日同一地點拍攝的,背景四伯的房子還保留著,泥巴地已變成水泥牠,右邊也出現樓房了。

民國50年往三合院內拍攝的,照片中後排四個大人都往生,老牛一定也去世了。

昔日的三合院曾有4個家庭,約30人左右生活在一起,今日的三合院(民國110年曾整修過),今日已沒人在此生活了,衣服是住在前面的侄子一家人的。


民國60年前與民國60年後比一比。


這張是丁氏族人之光,堂兄丁文頓在民國47年8月23日砲戰時,在金門當砲兵時砲擊對岸軍火庫而當選「英雄立功」,他本人不能回台灣領獎,由他父親丁鉗(前排左二)代表領獎。


堂姊(阿笑)在相館拍攝的沙龍照(堂姊也往生多年了)。

三合院後方的菜園有竹籬笆,以防羊、雞、鴨進入偷吃菜。


當年手上有戴手錶的人,就算有錢人了,不過還是沒穿鞋子。

在沒有自來水和壓水機之前,三合院內30多人的日常用水都靠這口井,讀小學時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從這口井取水,和弟弟一前一後把水送到距難50公尺左右的家中廚房,儲水桶很大,來回約10幾次才能裝滿。

照片中打領帶的是堂兄(榮輝),他最得意的是當兵時當教育班長,這些舊照片就是他遺留下來的。
當年的小朋友沒有人穿鞋子,我在就讀小學六年中,從沒有穿過鞋,讀初中時校方規定一定要穿鞋子,我早上穿鞋去學校,傍晚回家時就把鞋子掛在脖子上,腳上穿鞋子超不習慣的。

這張是三伯父的全家福,可能民國60年左右拍攝的,每人都穿上鞋子了,大人只剩下後排右二(鐵棍)還健在。

這張是三伯父的全家福,可能民國60年左右拍攝的,每人都穿上鞋子了,大人只剩下後排右二(鐵棍)還健在。

結婚時在三合院的庭院內宴客,當年很多婦女頭上都戴頭巾。

餐後就請照相館的人在大廳前拍雙方親友的合照,新郎的頭歪到一邊,攝影師也不管你,照樣拍下來。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