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文化承載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涵
南方觀點 〉 原矗立在台南女中的先總統蔣公銅像,十月三十一日在台南市永康精忠新城南瀛眷村文化館重豎揭幕。行政院於民國六十八年核定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蔣公銅像豎立在南瀛眷村文化館,應可凸顯眷村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涵。
當年近百萬軍民追隨蔣公渡海來台,是台灣歷來最大批移民,先後建立眷村安置,全台曾有近九百座眷村之多,形成特殊的眷村文化,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部分,飲食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歷史因素使然,眷村居民對蔣公的感情實非外界所能理解。
為辦理榮民文物展,台南市榮民服務處人員上月上旬前往南瀛眷村文化館參觀,並商借若干文物。退輔會主委李翔宙接著也來參觀。有關方面對眷村文物甚有興趣,但當地成功里長金冠宏曾多次建議為那些萬件文物找個適當的家,不要擁擠窘迫於有如倉庫的房間裡,卻始終未見政府回應。
台南市眷村均經改建,惟陸軍永康精忠新村,與空軍水交社志開新村、仁德二空新村、憲兵自治新村,都有原住戶第二代組成的文史團體,為保存眷村文化而努力,而且各眷村也因軍種不同而呈現不同特色。以水交社為例,空軍官兵將報廢機身和零組件,重新打造成鋁鍋、鋁盆或菸灰缸,是克難時代廢物利用的典型。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正推動修復「水交社文化園區」,預定明年夏天完工。在開園之前,循「三二一巷藝術聚落」模式成立「水交社工藝聚落」,甄選十二個工團隊進駐;其中「木梁作」負責人從小生長在水交社,善用回收材料,常見銅、木材、漆器與玻璃交織的複合美學,傳承早年克難時代的精神。這是水交社文化園區可以發揮的眷村特色。
然而,水交社眷村只留下八棟較精緻的宿舍,民國九十三年指定為「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市定古蹟,意在保存更多眷村風貌。當時《文化資產保存法》,尚無文化景觀之定義,經修法後才訂為「人類長時間利用自然資源而在地表上形成可見整體性地景或設施,如神話傳說之場域、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場域」。
水交社雖有文化景觀之名,僅存的宿舍卻只是房屋標本,住戶均已遷離,要如何營造文化景觀?委實是個嚴肅的命題,即使名之為「水交社文化園區」,種樹綠化,設置飛機模型,以後公有土地陸續標售興建高樓華宇,風貌大變,所謂文化園區也將名存實亡。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於民國八十五年施行以來,至今全台共有十二個縣市十三處眷村,被國防部核定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各軍種都有代表性眷村保留下來。台南市水交社志開新村已和其他三處列為首批保存對象。
未列保存區的大型眷村時有抗議聲音出現。空軍官校所在的岡山,空軍樂群村與醒村爭取列為第十四處保存區。另一遺珠則是台南市永康精忠新村;十餘年來,南瀛眷村文化館收藏了上萬件文物,至今未能妥善陳列展示,實為遺憾,地方民代應挺身代為發聲。
(府城釣叟2017-11-07作者為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