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看著眼前「手水舍」那頗具規模的石製水槽上,刻著偌大的兩個字,不禁驚愕地駐足不前。簡單地兩個字,卻在心頭勾起萬般思緒。不知不覺間習易竟也過了十年,總還記得榮格心理學家申荷永先生曾經提及,在一次國外的研討會中,曾以「洗心」來介紹《易經》,引起國外學者的好奇與驚嘆。《易經・繫詞傳》中談及《易經》時提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此對於「洗心」這兩個字,遂有極其特別的感受。
猶記得當時反覆背誦《繫詞傳》時,還曾悄悄地對自己許諾,如果哪天開始嘗試書寫關於《易經》的一些心得,那麼必定得要用上這段文字。而從去年開始,終於下定決心打算花費十年的時間,以八本書的規格,書寫六十四卦每一個卦的想法與心得。直到今年終於完成了第一本書,雖以《心。易》為名,但不忘在副標題上書寫著「聖人以此洗心」。也在那時,深切地意識到「洗心」兩字,彷彿成了這幾年研讀《易經》最核心的想望與期許。
也因為此一緣故,所以當走過了「高千穗神社」的鳥居,正欲前往手水舍潔淨己身,卻不經意照見「洗心」二字,內心的驚訝與隨之挑起的激昂情緒,竟突然翻騰著腦海中的思緒。從2014年造訪京都開始,這幾年參拜過許多日本的神社與寺院,也看見各式各樣的手水舍。或是古樸、或是精緻、或是充滿創意的設計,而其中較為歷史悠久的手水舍往往以石頭為材料,上頭鏤刻著文字,舉凡京都的「東寺」正是如此。如今拜訪這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高千穗神社,不僅再次遇見了石製的手水舍,甚至從經過鳥居開始,就像進入一個神祇的國度。
不同於過往參拜神社的記憶,高千穗神社位居森林之中,林木參天的景象帶給神社一種獨特的神秘感。再則宮崎縣原就是充滿神話及傳說之地,其有許多跟神話有關的神社及歷史遺跡,其中歷史悠久的高千穗神社就是極為著名的所在。日本神話中曾提及有太陽神之稱的天照大神,指派他的孫子瓊瓊杵尊來統治人間,高千穗峰便是瓊瓊杵尊降臨人世的地方,也因此產生了日本第一代天皇,也就是瓊瓊杵尊的曾孫「神武天皇」,是故,高千穗更有「天孫降臨之地」的稱號。神話與傳說賦予了高千穗獨特的意象,然而原始的自然氛圍更是強化了關於「初始」的想像。
從手水舍踩著階梯往上,不一會兒就來到高千穗神社,神社前不論是入選宮崎巨樹百選擁有800 年的樹齡的「秩父杉」,抑或是著名的「夫妻衫神木」,都讓人不自覺地將視角往上移動。「仰之彌高」,除了那份讚嘆與折服,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信步走到一旁的森林之中,高聳的大樹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赫曼・赫塞在《鄉愁》一書中所言及的:「望著樹木,我則深受感動。每棵樹莫不是煢煢獨立,各自形塑自己的枝幹和樹冠,映落一地獨特的綠蔭。」以樹喻人、以景觸心,面對自然彷若得以重新感受到活著的單純與美好。
那是因為心被滌淨了嗎?想起了剛才在手水舍極其恭敬與慎重地洗著雙手,那冰涼的觸感,緩緩地沁入心頭。「洗心」是一種滌淨嗎?《繫詞傳》在「聖人以此洗心」之後接著寫著「退藏於密」,其言及隱退與存養的必要。那過程中不單單只是歸隱,或可言歸返,在卸下俗世的紛擾,歸返於本心,照見己身。這裡頭 「照」是觀察,「見」是體驗,滌淨之後的感官,單純地回到心靈與自然世界的共鳴,遂有了更多的體悟與反思。申荷永先生曾寫過一個對聯:「絜靜精微以洗心,退藏於密以感應」,而後易學家劉大鈞先生將其改為:「絜靜精微以洗心,退藏於密以咸脢」「咸脢」的典故來自於《易經》中〈咸〉卦君位九五的爻詞。咸乃無心之感,脢,背脊肉,也就是在心上而相背。其意指背其私心,感非其所見,乃再次呼應「無心之感」。
以此一觀點來看,由洗心而退藏,實乃從內在發自於己的感應與體悟,擴大而回到自然世界的本然。不再以己為框架,不再以心為獨有,悠然於天地之間,渾然於自然之體。所見者,即所見;所思著,無所思。那是一種被涵容的喜悅,那更是一種歸返的幸福。蟬鳴、風動,喚回了飄飛的思緒。也許無心之感只是倏忽,回到眼下終究在意著那關於「映落一地獨特綠蔭」的期許。視線穿過林蔭而再次遇見高千穗神社,不覺想起瓊瓊杵尊欲著手治理荒亂不堪的土地,卻曾受阻於濃霧而難以前進。也許,心的迷亂,總得在那一次又一次的「洗滌」中,慢慢體悟到咸脢之境。抑或者,放下那種種執迷,讓自然引領歸返之途。
出走與歸返、執著與放下,也許再次穿越高千穗神社的鳥居,終將回到日常的瑣碎與惶惑。然而願意去相信的是,關於「洗心」的美好與渴望,終將在那一次次的歸返之中,摸索著、學習著。
◎延伸閱讀(關於此一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吃麵,原來也可以是一種技術與遊戲
◎延伸閱讀(關於此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關於生活在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