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1548興大農藝系二三事之二


《興大農藝系二三事之二》

我覺得系主任主要的工作,除了服務老師之外,照顧學生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我為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辦理「新生家長座談會。」 我自己的小孩,唸過台大、高醫、陽明、雲科。我們當家長的,從來不知道我們的小孩唸書的學系,老師長什麼樣子,研究些什麼,孩子將來會有什麼發展。所以我當系主任,覺得有必要讓學生家長瞭解。於是選訂開學前的星期六早上,邀請所有新生的家長,扶老攜幼,來參加新生家長座談會。選這樣的時間是想到,大部分家長都會在開學前,開車幫子女送來棉被衣物等,等於是順道來參加。現在每個大學都會辦新生家長座談會,沒什麼稀奇,但在當時算是創舉,特別是國立大學,招生不成問題,很多人擠破頭想進國立大學。
座談會當天,我告訴所有同學和家長,21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就是糧食安全,我們農藝系就是在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你們進入農藝系,正在參與這個偉大的工作。大帽子一戴,大家就覺得參與神聖的偉大工作,開始有使命感。接下來告訴學生,我們是國內最大的農學院,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最大的也是興大農藝系,大多數的品種,特別是水稻,幾乎都是興大畢業校友育成的。
接下來請參與的老師分別介紹他們的專長和研究領域。參觀各實驗室,並安排請大家吃豐盛的Buffet ,只花4000元,大家都很開心。 後來偶而也會有家長打電話來表達感謝,說是她們好幾個孩子分上不同大學,只有興大農藝系安排讓家長瞭解孩子的學系。
接下來就讓家長帶孩子去入住宿舍。就有家長告訴我,男生宿舍衣櫃破爛,沒有冷氣。後來我擔任總務長,第一件事就是把學務長找來研商,撥了一大筆錢,所有宿舍衣櫃全部換新,並且每個房間加裝冷氣。徹底改善學生的住宿條件。
對學生的學習,我大力加強學生的英文和電腦操作和實務操作能力。
農藝系有一層樓,當時稱為研究生室。其實,所有的研究生都會就近留在教授實驗室(每個教授有一個8坪研究室,還有一個25坪實驗室),所謂研究生室其實只是蚊子室。我把它闢為英文視聽室兼圖書館,由研究生輪值看管,學生下課後可以窩在裡頭到晚上十點。特別買了很好的音響,沙發,12台電腦,書架上訂購各種英文報紙雜誌,包括Time, Newsweek, Forbes... 鼓勵學生聽英語廣播,用耳機聽英語節目,看英文報紙刊物。規定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完整閱讀一天的英文報紙,遇到不懂的字要查字典,直接註記在報紙上,送交給我批閱。當時有一個女學生叫徐皓珩,成績很好,英語非常流利,在一次英語能力評選中,全校第一,獲得補助出國參加青年論壇會議。
曾經有系友張學琨場長,在系友會批評很多學生實務經驗不足,不會做事。我也觀察到「農場實習」這門課,每個學生每學期只種一小畦約2平方公尺的筒蒿,每星期三小時的課去拔拔草,聊聊天,學期結束,收割後煮個火鍋,就算農場實習課結束及格,說真的實在是有點鬼混。為了提昇學生農業實務操作能力,我廢掉了每星期三小時的「農場實習」,改為集中時間暑假到農場真正的進行實習。學生在學期結束暑假開始,馬上去住在農場的宿舍兩星期,學習開Combine(聯合收割機)收穫水稻,一系列烘乾、碾米、真空包裝的稻米調製,並學習製作堆肥,種植有機蔬菜,採收紅龍果,分級包裝。也要學習收蜂蜜、釀酒、釀醋、維修農機。暑假結束前,再來實習一星期,學習開曳引機犁田整地,開插秧機插秧。學生得到完整的大農場實務經營的經驗,全班同學一起工作,共同烹煮飲食,大家建立很好的感情。最讓我感謝的是我的老師,朱德民教授,當時有些年輕的作物學講師,不願意陪學生住在農場3個星期,上實習課,朱老師在系上德高望重,是知名作物生理學專家,自告奮勇,主動願意配合系的課程變革,親自率領學生住在農場,指導學生下田實習,展現大師風範。
所以課程改進,需要參考畢業生雇主的意見,才能針對問題改進。因爲學生口耳相傳,加上家長的宣傳推薦,我擔任系主任的第二年,農藝系的錄取分數首次超越園藝系。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