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 野 保 護 協 會 台 中 分 會
2015年09月 份 週 四 免 費 講 座(19:00~21:00)
地點: 荒野台中分會-台中市北區育德路115號 二樓教室
日期
|
主題
|
講師
|
備註
|
2015.09.03
|
從協力造屋到一人一千瓦
一人一千瓦期望以議題式的參與 喚醒公民對能源的重視,讓能源與生活緊密連結 因此,為確保我們共同的能源未來 我們需要「公民能源教育」 讓我們不僅擁有能源意識,也具備能源知識 以「公民能源自主」的決心,我們共同投資「公民電廠」 透過群眾的力量 連結發電與生活,讓能源成為生活話題與關心主題 自己用的電,自己投資;自己用的電,自己決定 讓公民願意為自己的決定,承擔風險
|
胡湘玲
|
科技社會學博士/汗得學社社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能源,是她研究的主題,也是社會實踐的道路。 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的湘玲,一直到買了一棟170歲的德國桁架屋,能源使用與工匠技藝在修復老房子的過程中成為生活議題,就此繞出生命中崎嶇蜿蜒的分叉路。也重新思考與定義,什麼是正確的道路?用多元的思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產業界、學界、運動界都有她的足跡。發起「協力造屋」,用手作傳遞勞動價值,實踐人道援助與尊重自然的精神。她是汗得學社的社長,也是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的發起人。忙碌於公民能源教育與實踐公民能源自主的社會運動,正在開拓另一種可能的道路。"
|
2015.09.10
|
319校自然教育工程-一群人一起做的一件事
愛呆自然。山依舊 作曲˙作詞/風藤小倫 『我們許了一個心願 要把偏鄉都走遍 不管鄉間或山邊 不管路途多遙遠 我們義賣螃蟹卡片 傳遞自然的信念 想把一句句感謝 化成更多孩子的笑臉』 一群荒野遊俠的荒野大夢,預計八年完成319場活動的夢想,我們走到哪兒了?走得到嗎? 一個愛與自然、你與我的故事。
|
江瑞禎(水亞木)
|
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解說員 荒野保護協會319校自然教育工程計畫執行人 荒野長陪小樹生活營招集人
|
2015.09.17
|
搶救寂靜
范欽慧製造出最大的聲響,是握拳在桌面敲出一記重擊。 砰!一旁的水杯隨之發出輕微的震動。儘管在採訪現場,誰也沒被這細微的咖啦聲擾動,它卻見證了一位自然錄音師的熱烈情感。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喜歡當自然錄音師的人,除了對聆聽敏感,也對聲音的美有某種痴迷。自然裡的聲音是不期而遇的,必須扛著沉重的器材,走很遠的路追尋。當你在森林中穿梭許久,一旦和聲音相遇,就是最大的回饋,所有的飢餓和疲憊都得到報償。」 自然裡的聲音是什麼模樣?只見范欽慧噘起嘴,像隻仿聲鳥般轉述她聽過錄過的鳥鳴:「嗚嗚嗚~」這是聲調短促的褐林鴞。「嘰~~」幾近煞車聲的鳴叫,來自紫嘯鶇。「你~回去!」、「你~還不回去!」這個發音近似人語的啼聲,是台灣小鶯最易辨識之處。 模仿著鳥兒啼鳴的范欽慧,聲線拔高,話聲加快,興奮之情自然流露。曾有朋友建議她用心跳血壓等數值測試,呈現人對自然聲音的感受,但,「同樣是聽到褐林鴞而心跳加快,有人覺得好陰森好緊張,我們是,天哪,這音律好讓人興奮!」說著,忍不住出手輕敲桌面,砰!水杯輕盈震盪,與她的狂熱共鳴。 這股狂熱始於17年前。對賞鳥和聲音懷抱更多認識熱忱的她,毅然辭掉工作,提著錄音機和專業麥克風,一步步從城市走向自然,聆聽的聲音種類與空間幅度也逐步擴展,「聲音就像一張邀請卡,當你被它吸引,聽見的東西就會愈來愈多;當你聽見的聲音愈多,你感受到的空間也就不一樣,連帶地,你觀看的角度也開始和別人不一樣。」
|
范欽慧
|
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多次入圍並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於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 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等七本創作。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入圍金鼎獎、卓越新聞獎等。 目前跟先生與兩位女兒居住在台北。
|
2015.09.24
|
課堂沒教的生態攝影
在攝影的眾多主題之中,通常只要跟自然物種有關係,大多會被歸類在生態攝影的範疇裡頭,這也是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例如拍攝昆蟲、兩棲爬蟲、鳥類等等,不過根據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所定義的生態學裡頭,生物體與環境中非生物因子的相互關係,我們稱之為生態,所以根據這個說法,我們似乎可以把生態攝影的範圍歸納的更細一點,那怎樣的照片才叫做生態照片呢?就容我先賣個關子,邀請大家到分享會來,我們再聊聊囉!
|
施信峰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畢、生態攝影資歷9年 荒野保護協會、DCView數位視野、大安社大、萬華社大等生態攝影講師 曾任 絕色光影雜誌生態攝影專欄作家、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研究助理 著作-兩棲特攻隊 (天下文化 2011)/跟著節氣賞蝶去 (天下文化 2012)/課堂沒教的生態攝影 (天下文化 2014)
|
荒野台中分會 TEL:04-22068468 email: sowtc@sow.org.tw
注意事項:2015年九月份講座無須報名,採自由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