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31230STC UV FILTER 台灣製保護鏡 & Canon 16-35mm F4L IS USM開箱
STC UV保護鏡,或許你會對這名字有些陌生,
但它是正港的台灣製造優質UV鏡,定位高階,
以前我買UV鏡,會覺得B+W太貴,選擇Pro1,
後來聽說台灣製的Sunpower不錯,改用國產濾鏡,
現在接觸到STC,發覺真的更勝B+W,之後多會選擇使用STC。
怕大家只看濾鏡開箱太無聊,同場加映最新上市的Canon鏡頭造型隨行杯。
16-35mm F4L IS ,曾使用過 16-35mm F2.8L II,後來入手A7R,發覺它有些跟不上3600萬畫素的解相力,
之後換了Tokina 16-28mm F2.8,可是它的重量對哈比人的我而言有些沈重,後來還換了阿福VM 21/1.8
但他不能拿來接5D3,最後終於出了這款新鏡,Canon新鏡其實表現都相當不錯,
之前相當滿意 24-70 L II的畫質,可以直接電掉一部份定焦鏡的強悍,搭上5D3又對焦明快精準,
這也是我一直留在C家的主要原因,其他家同規格的鏡頭實在難以望其項背。
而這顆推出後,看到朋友測試的一些毒照,在Canon新鏡品質保證的情況下,
沒多想就從彩虹商城刷了一顆下來。
我喜歡它的遮光罩,相較16-35F2.8LII or 17-40,那直徑巨大的遮光罩
(裝上可能就無發塞進相機包的小格子中)這樣的尺寸可攜度大增,也更願意帶出們。
好鏡頭就要配好UV,這兩顆不論是創作、工作,都相當值得信賴的新L變焦,
選擇使用頂級MIT濾鏡品牌STC,相得益彰。
相信大家已經看過不少測試文,我來進行一個較特別測試,紅外線攝影愛好者要我進行紅外線濾鏡測試,有無熱點
(不少鏡頭接上紅外線後中間會出現英文稱之為的hotspot白色光點) 使用STC IRP 760
半紅外線濾鏡測試,No hotspot。
網路上找到所謂的 hotspot:
星芒測試:
16mm F9 13s iso100 with A7R
長曝:
無論面對多少險阻,讀秒結束,
騎士們依舊要勇往直前。
24mm F9 13s iso100 with A7R
以上兩張皆是轉接A7R拍攝,其實這兩張我用了輕巧但結構是燈架的國產碳纖腳架
FEISOL CM-1443進行長曝,上腳架時忘了關閉IS,反而意外讓影像穩定(?)
A7R轉接後的邊角畫質表現測試:
16端 對焦點在花朵臉上。 原圖: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m3000/14283894080/sizes/o/in/photostream/
35端 原圖: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m3000/14284057487/sizes/o/in/photostream
所以還在猶豫 16-35 F2.8L II & 16-35 F4 的人,我會說,如果不是對大光圈、星芒特別執著,
還是選F4吧,整體畫質提升不少。
轉接A7R 16端人像測試 (後置了移軸特效XD)
暗角測試:
16mm F8 無保護鏡 with A7R
16mm F8 + STC 77mm UV with A7R
接下來進行 一開始提到的 STC UV
這兩盒最近入手,一盒82mm給24-70L II使用,一盒40.5mm給A6000的KIT 16-50使用,
無論是60K的鏡頭還是4K的鏡頭,都要給它最好的,讓它能發揮最好的畫質,
這就是對影像執著的態度 XD
再次邀請氣質美女 代言一下 XD
打開來內容物相當多,平常我開箱文不會介紹這麼仔細,但因為內容太豐富,特別介紹一下XD
每片濾鏡都有專業人員驗光測試無誤親筆簽名後才會出廠,確保產品品質符合規範。似乎只有Zeiss鏡頭有此等規格。
附贈的紅外線測試卡,因為該公司特別強調很多UV鏡未必有真正的抗UV功能,特別附了測試卡。
平常也可以拿來幫美女測試她太陽眼鏡到底抗不抗UV。之後我們再進行抗UV實測。
濾鏡盒四周設有孔洞,濾鏡一多還可方便堆疊起來。
82mm UV鏡本體。
這盒裝很特別,左邊的白布袋不是拿來裝鏡頭的,而是專門擦拭鏡頭用的高級拭鏡布。
STC (非 HTC )
透亮清晰、而且因為它是鋁框,顯得輕巧。
很多人重視鏡頭的重量,卻忽略了濾鏡本身的重量。
對照組 B+W MRC 82mm
約重60g
STC 82 mm 約20g出頭
或許60g,20g 你覺得差距不大,
但其實最近看到 SONY E 20 F2.8 僅重69g,就會覺得60g也是一個重量了。
兩者的薄框程度也是有所差距。
抗潑水測試:
萬一在外拍攝,忽然落雨、被潑到,有抗潑水處理的濾鏡,較好擦拭,可以避免水珠附著在濾鏡上影響拍攝畫面。
我們特別邀請鋼鐵人(造型馬克杯)在濾鏡上滴上水珠,左起 B+W MRC 、 STC 、 Sunpower TOP1、 Kenko Pro 1 。
接著用力搖晃。
Kenko Pro1
B+W
SUNPWOER TOP1
STC
比較意外是以前大家說特別抗污、好擦的B+W表現不如預期,反而是有特別做防潑水處了的SUNPOWER、STC,一晃動水珠就像滴在荷葉般上滾動,滾到邊框旁,不再影響畫質。
抗紫外線測試
一般說濾鏡有沒有抗UV在數位相機上差異不大,
但若想使用文青底片機,對於底片的表現就會有差異了。
特別使用,眼鏡行在介紹全視線抗UV鏡片的雞絲,UV燈管。
照射下我的全視線鏡片立即產生反應,在此也推薦經常需要與太陽對幹的戶外攝影師,
選用全視線鏡片,以免之後變色的是自己的角膜(白內障)。
特別邀請四位小朋友來進行測試:
千元鈔的防偽機制:經UV燈照射,鈔票上的條碼會立即發亮浮現。
使用B+W MRC 條碼有變暗些,但依舊發亮浮現。
使用STC UV,發亮的條碼立即黯淡起來。
測試結果又是MIT濾鏡勝出。
這次開箱文特別感謝 SONY A6000+24ZA & F43M閃燈 擔任主攝 :)
更多 16-35mm F4L 人像測試:
16端 with A7R 小貓來看我位在亞典書店與張國耀的聯展。
24端 頭頂有烏賊 XD
前面為我喜歡的 KATA DR 466 DL 後背包& FEISOL CM-1443碳腳 不小心入鏡。
心得:
16-35mm F4 L 真的是Canon廣角的一大新力作
大概是目前可上濾鏡的廣角變焦中表現最好的 :)
(最近常在想,為何它可以好鏡一直出,想到他就像相機界的APPLE
市占慮最高,自然出什麼鏡頭銷量都不錯,所以可以一直推出新鏡頭。)
STC 支持國產MIT濾鏡,相對B+W輕、薄、更加抗潑水(耐候)、抗UV,
包裝也相當用心,結合濾鏡最新科技之結晶,
(現在除了鏡頭逐年更新,濾鏡技術也更新了)
將是之後濾鏡的優先選擇 :)
剛找到的STC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STCsense
STC, 勝勢科技, UV濾鏡, UV Filter, 台灣製造,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