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118532016年6月份天文現象
2016/6/3 (五) 土星衝
土星環傾角達26度,是2003年來最大,也幾乎是地球可見的最大傾角,透過望遠鏡可觀察土星被光環包圍的景象。不妨在禮拜六晚上七到九點到天文館利用望遠鏡觀賞!土星環寬度超過11萬公里(相當於8倍地球直徑),平均厚度卻僅20公尺,如同光碟片一般。由細小的塵埃冰粒組成,朝太陽顯露的面積愈大,反射的太陽光愈多,所見的土星也就愈亮。今年由土星環貢獻的土星總亮度多達1個星等,大約是土星本體反射陽光的2倍之多呢!
2016/6/4 (六) C/2013 X1(PanSTARRS)彗星
2016/6/5 (日) 水星西大距
2016/6/6 (一) 木星
2016/6/7 (二) 19:47銥閃光 (-3等)
2016/06/21 夏至
夏至是我國傳統24節氣之一,而且是24節氣中第一個被確認的。它也是天文學上一個重要的時間與位置。
太陽將在2016/6/21的6:34達夏至時刻,也就是太陽位在黃經90度而且赤緯最北的時候 ,此時太陽位置金牛座中,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換言之,在北回歸線上的人,於正午時可見到太陽在頭頂的正上方,幾乎沒有影子。而在北緯66.5度至北緯90度的北極圈以內區域,太陽則形成「日不落」的現象,太陽在一天24小時期間,都在地平線以上,環繞地平一周而運動,即所謂的「永晝」;相反地,在南緯66.5度到南緯90度的南極圈以內區域,太陽都在地平面以下不升起,即所謂的「永夜」。
夏至標誌著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之開始,這一天北半球白晝的時間最長而夜晚的時間最短。對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而言,是正午時太陽的仰角最高、陽光所形成的竿影最短的一日。夏至以後,太陽直射的地區域將日漸南移,北半球的白天的時間將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時間則愈來愈長,直到冬至為止。我國民間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不過,夏至這天雖然是白晝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的日子,但因為均時差的關係,夏至日不是一年中日出時間最早、日落時間最晚之日。事實上,以臺北地區而言,一年中日出時間最早的時間是在夏至之前的6/6~6/12期間(5:03),日落最晚則是在夏至之後的6/27~7/9(18:48)。(此處所指的日出與日落時間,乃是太陽上邊緣與地平面切齊的時間,此時因地球大氣散射之故,天空看起來是很明亮的。)
北回歸線通過臺灣的嘉義縣和花蓮縣,在嘉義縣水上鄉立有「北回歸線標」,目前該地已設立為北回歸線太陽館。臺灣地區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是於本省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標」,這也是全球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但由於地球自轉軸傾角變動致使北極點漂移以及天球歲差等效應,造成北回歸線會緩慢移動,所以現在矗立的北回歸線標是第六代,與第一代標示的位置已經有些偏移。
西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Eratosthenes利用夏至當天正午,太陽照射亞歷山卓(Alexandria)與亞斯文(Aswan,埃及古稱Swenet,希臘古稱Syene)兩地的角度有些微差異,由此計算出地球通過南北極的圓周長相當於39,690公里,與現代的結果僅相差了1%,相去不遠。有興趣者,不妨利用每年夏至重現這個實驗,但得找2個距離比較遠的城市同步進行實驗,看看您計算的結果是否準確。
2016/06/22 C/2013 X1(PanSTARRS)彗星最接近地球
C/2013 X1(PanSTARRS)彗星將於6/22最接近地球,距離地球僅0.640AU,這使得這顆彗星從6月下旬至7月初為這顆彗星最亮之時,估計可達6~6.5等。在6月底至7月初的這幾天,彗星由位在天蝎尾部附近的天壇座進入矩尺座,雖然是彗星最亮時期,可是因為彗星位置太偏南,對臺灣地區而言,傍晚升起至清晨落入地平面,幾乎都是貼著地平面,臺灣地區的觀察條件不佳;若是有到南半球旅行者,倒是觀察條件會比臺灣好一些。
最新觀測報告(2016/6/4)表示這顆彗星亮度約6.5~7等,彗髮視直徑約5~10角分,即使天亮前仰角僅約10度而已,可是以20公分望遠鏡仍可以清楚欣賞到這顆彗星。
2016/06/22 小行星(120)Lachesis掩11.6等恆星
根據掩星專家Steve Preston的預測,編號第120號的小行星量神星((120)Lachesis)將在臺北時間2016/6/22凌晨21:08從11.6等恆星2UCAC 17789365前方通過而形成小行星掩星事件。掩食帶通過全臺灣地區,但仰角不高,且被掩恆星不算明亮,用口徑15公分以上的望遠鏡觀測會較為恰當。
2UCAC 17789365位在赤道座標(J2000.0)RA=17h44m7.2531s, Dec=-33d24'29.377",這顆恆星屬於天蝎座,位在天蝎座尾部與人馬座茶壺壺嘴之間的位置,或者說是天蝎尾部M6與M7兩個星團之間,如下圖。掩星發生當時,恆星的方位角約147.5度,仰角約21.9度。而量神星本身亮度12.0等,與恆星亮度相去無幾,所以在望遠鏡中,將看到小行星逐漸接近這顆恆星,重疊,然後又逐漸分離的過程。恆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時間約14.7秒,恆星亮度估計將減少1個星等。其他詳細預報資料與星圖請參見Steve Preston掩星預報網。
量神星直徑約174公里,位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1872年4月10日由法國天文學家Alphonse Borrelly以及1872年4月11日由德裔美籍天文學家Christian Heinrich Friedrich Peters各自獨立發現。Lachesis之名來自希臘神話故事中命運三女神的第二位女神,此名希臘語之意為「命運分配者」。
透過光度測量結果,從量神星的光變曲線估計這顆小行星自轉一周約需時46.6小時,在150公里以上等級的小行星中,是自轉周期最長的,或者說自轉速度最慢的。
由於掩星時間非常短,建議最好使用校過時的錄影設備,加在望遠鏡後方進行觀測,錄影設備的時間誤差勿超過1秒鐘。觀測結果,連同觀測者姓名、觀測地點(經緯度與海拔高度)、儀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將協助轉寄給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學分析。
2016/06/27 6月牧夫座流星雨極大期(ZHR~Var.)
6月牧夫座流星雨(June Boötids,170 JBO)每年的活動日期約在6/22~7/2之間,流星雨專家預期今年的極大期在臺北時間6/27(星期一)的11時,數量不定,ZHR從0到超過100都有可能;但通常ZHR僅有1~2顆左右,逢下弦,上半夜觀測條件尚佳。
這群流星的速度極慢(每秒18公里),但平均亮度高。牧夫座為春季星座,傍晚入夜位在天頂偏東之處,直到清晨約3時左右西沈。今年極大期月相逢月齡22.5、下弦前一日的虧凸月,月亮約在6/27的晚上23:50左右升起,所以所以從6/27入夜後到月亮升起之前這段上半夜時間,都沒有月光影響,適合觀察。國際流星組織鼓勵任何有興趣者,可使用目視、拍照、錄影、望遠鏡等任何方式進行觀察。
有些流星雨專家推測今年可能有一波次極大出現在6/20~6/25之間,可惜彼時接近滿月,月光影響嚴重,不是那麼適合觀賞。另有流星雨專家Mikhail Maslov推算地球會在臺北時間6/23的8:08與母彗星7P/Pons-Winnecke於1921年留下的流星團塊相距僅約0.00123AU,只是其中的流星體粒子都非常細小,所造成的流星很暗,再加上月光影響,沒辦法造成壯觀的流星暴景象,不過利用或許可以利用雷達偵測到這一波的流星。
這群流星雨曾在1998年突然爆發,當時ZHR約為50~100+,且持續時間長達半天之久,開始引起流星觀測者的注意。 另一次發生於2004年6/23的爆發,ZHR約20~50,持續時間同樣長達半天,但發生時間比預期的極大期還提前一天。而在1998年之前,僅有1916、1921和1927年曾有此群流星的記錄,而1928和1997年則顯示有觀測,但沒觀測到任何此群流星。2010年曾預測在6/23-24有ZHR~20-50的小規模爆發,但真實狀況卻是僅偵測到ZHR<10。
流星雨專家推測:可能這群流星雨的流星體群不再與地球相遇,但由於流星雨專家們對這群流星雨的掌握不佳,對前述說法並沒有把握。所以,國際流星組織(IMO)還是呼籲有興趣者持續記錄這群流星的狀況。
6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7號短週期彗星7P/Pons-Winnecke,其軌道最靠近地球時,僅在地球軌道以外約0.24AU之處。這顆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約6.36年,最近一次回歸在2015年1月30日,但流星雨專家並不認為今年會有爆發出現,而1998年和2004年的6月牧夫座流星雨爆發,是19世紀彗星回歸時遺留在軌道上的物質所致,只是時日已久,這些殘留物質的軌道與彗星軌道已稍有不同,所以爆發的年份才不是在彗星回歸當年。
月相圖
行星動態
行星 | 動態描述 |
---|---|
水 星: | 由白羊座經金牛座至雙子座,順行。上半月日出前見於東偏北方地平,下半月接近太陽不易看見,視星等: +0.9→-1.6。15日過中天時刻為10時31分。 |
金 星: | 由金牛座至雙子座,順行。接近太陽不易看見,視星等: -4.0→-3.9,15日過中天時刻為12時10分。 |
火 星: | 在天秤座,30日留之前逆行,之後順行。上半月整夜可見,下半月約凌晨2-3時,沒入西偏南方地平,視星等: -2.0→-1.4,15日過中天時刻為21時49分。 |
木 星: | 在獅子座,順行。日沒後見於西方附近天空,上半月凌晨約1-0時、下半月晚上約24-23時,沒入西方地平,視星等: -2.1→-1.9,15日過中天時刻為17時31分。 |
土 星: | 在蛇夫座,逆行。上半月整夜可見,下半月凌晨約4-3時,沒入西偏南方地平,視星等: 0.0→+0.1,15日過中天時刻為23時07分。 |
天王星: | 在雙魚座,視星等: +5.9→+5.8,15日過中天時刻為7時54分。 |
海王星: | 在寶瓶座,視星等: +7.9,15日過中天時刻為5時21分。 |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與中央氣象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