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1004母子仨同遊龍潭三坑
生態公園緊鄰石門水庫大漢溪畔,
寬廣的園區以生態湖與大草坪為主,
規劃有公園、涼亭、拱橋與戲水渠道等,
後端串連三坑自行車道,
可以通往大平百年紅橋。
公園入口處的河堤上有數百公尺的3D彩繪,
登上河堤可遠眺石門大壩與大漢溪風光。
停車場邊有座藝術裝置<山水,細路慢漫>,
創作者以白色弧線象徵輕柔水流。
沿著平坦的步道慢慢走去,
新綠楓香、白花三葉草……在在挽人腳步。
湖畔有木棧道銜接休憩涼亭,
非假日的早上沒什麼遊人,
我們母子仨坐擁奢侈的包場享受。
來到第二座涼亭,
前些日子接二連三的鋒面與冷雨,
蓄滿了北台灣的每座水庫每片湖泊,
過了涼亭有片淺淺水澤,
錯落幾株落羽松,
這植物四時皆美──
春天新綠、夏日蓊鬱、秋冬換裝,
近幾年來已成為國人的新寵。
園區後段是綠意盎然的青青草地,
非僅綠樹成蔭還有亭子遮陽避雨,
天氣好時的假日,
許多人到此放空、野餐、遛小孩。
這是名為「樟之細路」的裝置藝術,
聽說裡頭別有洞天,
這回只遠遠瞧上一眼,沒能入內一窺究竟。
草坪尾端蜿蜒一流輕淺,
提供遊人泡腳戲水,
想像,炎炎暑夏探足入水的沁涼,
多麼舒服啊!
公園後方連接「三坑自行車道」,
大弟聽我問起「大平紅橋」,決定再往前去。
鐵馬道沿著溪流闢建,
溪上設置多處攔沙壩,
媽媽見狀便講起老頭擺。
娓娓說起30幾年前曾隨長官到此,
這些攔沙壩是她任職林務局工務課時承包的工程。
我想,當年她造訪的絕非此地,
不過,說的這件事應該屬實。
退化的腦袋隨意地將片段零星的記憶重新拼組,
老人家說得興致高昂。
這段自行車道坡度和緩、鋪面平整,
推著媽媽的專屬坐騎「小黃」暢通無阻,
只是辛苦了大弟。
「大平紅橋」乃全國歷史百大建築之一,
由於以紅磚構築,故稱紅橋,
又因為建造時使用到糯米,
所以在地人也稱為糯米橋。
目前周邊規劃為親水公園,
河畔以卵石階梯取代駁坎方便人們親水,很棒。
一旁設置有休憩平台與涼亭,
媽媽看見蝸牛石雕,
在姊弟倆的鼓勵下唱起日本童謠《蝸牛歌》,
邊唱還邊比劃著動作。
玩了大半天,
老媽的電力消耗盡淨,直說好累,
下回,還是別跑太遠、別玩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