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82113小金瓜露頭
小金瓜露頭
行經102號公路,不難發現有顆巨大裸露的岩石於此山頭上,原來這顆大石頭正是改變瑞芳歷史的重要關鍵之地。 小金瓜露頭的發現,致使瑞芳地區由農轉礦,使得這由少數人知道的採金祕境轉變成大規模採礦的礦城,頓時也吸引頗多的外來人口移入。 小金瓜露頭位於102縣道19.1K旁產道上,礦體上方裸露岩層約海拔556M~568M,礦體為南北向,約南北長30公尺,東西20公尺之長方型裸露岩體,小金瓜礦體本身是由矽化砂岩與頁岩構成,具相關文獻考察此處含金品位約8~10克/噸,於此礦體附近都有著礦坑口,為見證舊時採礦入口,建議非請勿近,以免發生意外情事。 雖然從各項文獻的紀錄知道九份及金瓜石早就已有居住此地的原居民得知此金礦祕密,但卻無大規模開採紀錄,但不論是清康熙22年(AD1683),亦或清光緒11年(AD1885)法國人的地圖,都有紀錄相關金瓜石、九份及牡丹等地的金礦記號,在在可知這一帶有著礦業活動。 但是直到光緒15年(AD1889),出自臺灣通史的這段考證,可以知道此地發現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也讓清國政府決定設置與採金相關的部門來因應此產業的負責部門,但無奈光緒21年(AD1895),清國政府割讓臺灣,才要興起之金礦產業,就此交到日人手上。 清光緒15年(AD1889) 據『臺灣通史』記載「巡撫劉銘傳築鐵路,清光緒15年,架八堵車站之橋。工人入水造礎,偶見沙中有金,取出淘之。其時造橋監督,為都司李家德,廣東順德人,曾遊美國。而路工亦多閩、粵人,有至新舊金山者,聞之爭取,居民亦從之」。 而其後探察知道八堵車站之橋應是「昭和橋」(今日的大華橋),常有人誤認為暖暖車站與八堵車站間之鐵橋之誤解。 清光緒20年(AD1894) 也因為基隆河沙金意外的發現,吸引大批淘金客前來採金,初期的淘金係為以河床淘金為主,逐步沿著基隆河而上,至猴硐大粗坑溪口的九芎橋附近,此處的沙金產量頗多,便再由大粗坑溪及小粗坑溪而上追溯,沿溪後追蹤到上方並於清光緒20年發現小金瓜露頭,其後再往東方發現大金瓜露頭(今本山地質公園)。 由於沙金的發現,進入日據時代,由日人引進的大規模開採技術,開啟了山金的開採,瑞芳的金瓜石及九份包含後山的牡丹,皆有著大量的人口湧入工作,蔚為風潮,也改變了瑞芳的命運。 |
小金瓜露頭附近的相關步道 1.於19.2K旁的大粗坑古道接猴硐 2.於18.7K 樹梅坪停車場觀景廣場(接四號四號福德祠大眾廟採金古道) 3.由小金瓜露頭旁北方的步道接欽賢國中 4.由小金瓜露頭旁西方的步道經大粗坑山接小粗坑山可再接小粗坑古道 |
102號公路重要景點及指標 11.5K 北37鄉道叉路口(往猴硐) 12.0K 流籠頭古道入口 14.0K 九份大竿林.頌德社區牌樓 14.7K 九份舊道口(基山街.老街入口) 15.2K 隔頂.基隆山登山口.北34鄉道叉路口(往金瓜石.水湳洞) 16.0K 福山宮.天公廟.崙頂聚落入口.欽賢國中叉路口 16.5K 四號福德祠大眾廟 18.0K 金瓜石本山地質公園入口 18.7K 樹梅坪停車場觀景廣場(接四號四號福德祠大眾廟採金古道) 19.1K 小金瓜露頭叉路口 19.2K 大粗坑古道東邊上方入口 19.5K 山神廟入口 19.7K 金母礦坑(金礦坑口) 20.8K 雙溪.不厭亭 |
精選影音 99.11.30 沿著102縣道牡丹往九份的方向,節錄22K至19K間的風光,行車紀錄器所剪輯下之片段 |
精選寫真 101/03/15 14:40 於小金瓜露頭前所拍攝之金九聚落、基隆山、茶壼山及半平山全景圖 ![]() 101/03/15 14:42 於小金瓜露頭前所拍攝之102號公路 ![]() |
資料更新 097.10.18 初版主文出爐 099.11.30 新增影音壹集:102號公路風光(22K-19K) 101.03.15 新增寫真兩幅:於小金瓜頭前所拍攝之全景圖 101.03.15 新增計數器 |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