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拍蜓,目標就是細胸珈蟌,原來也不敢有多大的預期,但就在回程路上,瞄到一隻蟌影飄過,趕緊下車找尋,賓果…幸運的先找到透翅型的細胸珈蟌~~
(繼續閱讀)
朱環鼓蟌是2009年12月6日才被發現的台灣新蜓種,雖然發現後陸續有蜓友拍到影像,基於尊重,在原發現者未發表之前,拍過的蜓友都按捺住興奮的心情把圖藏起來,現在這美麗的鼓蟌終於發表了…有幸於拍蜓的第一年就記錄到這隻珍稀漂亮的蜻蜓,感恩~~
週末終於拍到了傳說中夢幻的蜓種朱環鼓蟌,回程時再去補考棋紋鼓蟌,想把棋紋翅膀上的紫光拍出來…就不多說,直接貼圖了~
週末由蜓友帶領來到郊山的一條小溪尋找傳說中的朱環鼓蟌,雖然天氣從烏雲密佈、毛毛細雨到豔陽高照,小溪來回走了2、3趟仍一無所穫,好事多磨吧!幸好碰到漂亮的棋紋鼓蟌,跟他玩了一陣子,興奮不減啦!
當東北季風吹起,亞東細蟌也開始出現在台灣東北角地區。亞東細蟌是稀有蜓種,身長2.3~2.5cm,分布於低海拔池塘、沼澤等水域,分布區域小,目前僅東北角地區有零星分布,成蟲出現於秋季,出現時間很短,棲息量稀少。
L5.1~5.9cm,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喜歡陰暗清淨的小溪流,雄蟲停棲時會展翅求偶。
L5.3~5.6cm,本種為台灣豆娘中體型最大者。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清澈小溪或靜水湖泊,喜歡停棲葉端。雄蟲胸、腹部綠色或藍色具金屬光澤,翅膀深藍色不具翅痣,亮眼的色彩令人難忘。
上週末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到台南飆蜓,謝謝好友帶領接待。初次見到脊紋鼓蟌,驚嘆體型竟然這麼驕小,2.1~2.5cm的身長,不過是一個指節的長度,雄蟲鮮艷的橘黃色卻是令人驚豔,加上非常有趣的行為模式,更是好玩。可惜時間有限,只拍了一個多小時就得趕往另一個蜓點,雄蟲飛行對恃的畫面還須要補考。
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之池塘、沼澤、湖泊等水域,為常見的種類。
L4.2~4.7Cm,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常出現於溪流、溝渠等清靜水域。雄蟲複眼及合胸紅色, 合胸側視無黑斑,腹部前段及末節紅色,上攫握器明顯。
瘦面細蟌體長3.8~4.2cm,分布於低海拔山區 之水塘,常於池邊水草上活動,局部地區普遍。
L3.9~4.5cm,分布於山區溪流及潮濕環境,為山區常見的種類。雄蟲複眼上黑下藍,合胸具藍色 與黑色相間斑紋,腹部黑色,末端水藍色。雌蟲似雄蟲但水藍色部分為黃色。
體長3.3~3.7cm本科僅一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陰暗潮濕之溪流、湖泊等水域,數量較少。
體長2.6~3.2cm,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之池塘或湖泊,常見於睡蓮、荷花葉面群聚,雌蟲會產卵於葉背。
有些蜻蜓跟鳥一樣,雌、雄、成蟲、未熟,小小一隻蟲,體色差異卻很大,白粉細蟌就是其中之一,你能想像牠才 2.1~2.5cm嗎 ? 太好玩了。
體長42-46mm,主要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低海拔 山區,常見於水 田、池塘等靜水域,棲息量少 。
體長23-33mm,很普遍的細蟌,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常見於靜水池塘、溝渠、菜園、沼澤等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