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1050宜蘭之旅三:朝陽步道_20221013
去過朝陽步道多次,卻總是印象模糊,有一種隔閡感。因為每次都大隊人馬,紛雜的氛圍下,很難靜下心來與她對話。總要自己用心走過一回,才真正成為「我的步道」、「我的山」。
我從朝陽漁港(南澳漁港)開始走。連續的上升階梯直到400m,一路望著北方的烏石鼻,俯視角度越拉越高,真是賞心悅目。風衝的環境,冬季帶來低溫潮濕,林相跟陽明山、福山接近,有許多青剛櫟、短尾葉石礫、台灣山菊。過了龜山最高點,步道轉向背風的一面,大頭茶、江某、九節木、草珊瑚、黃藤、山棕、密毛小毛蕨成為主角,典型的亞熱帶闊葉樹林,但榕屬植物好像不多。
2002年成立
烏石鼻高330公尺,將海岸分隔成東澳灣與南澳灣
青剛櫟
台灣山菊
雞屎樹
地層屬大南澳片岩,局部地區含角閃岩。大南澳片岩是台灣島的基盤岩層,也是台灣目前最古老的岩層。
再往下走,有七公頃大面積的大頭茶純林。解說板上說,這是早期居民入山耕作之地,意思是說廢耕後,大頭茶自然繁衍成林。這些大頭茶高可達三四層樓,是曾見最高的。正值開花期,一路上伴著落花同行,又不需忍受稜線風衝日曬(大頭茶常在稜線上),頗有詩意。這一段路有幾棵的大樟樹、大茄苳,是開發過程殘存,也見證了最初的林相。
觀其花背面,就知道大頭茶沒有花萼花瓣的分化,是漸變的花被型式。
想起前一日N君說的江某三部曲,一聞香氣,二解說用途(輔以小木屐),三轉轉風車。休息時我採了一片,去掉小葉後也來玩一玩,才第二次就成功了。有一些要領,需採老葉,小葉柄往內凹,轉時近軸面朝向自己。
很大的板根,茄苳
右龜山,朝陽步道所在。左最高處是烏石鼻山,中間夾著朝陽漁港。
龜山
烏石鼻山
出了步道就是朝陽社區了,兩山夾峙著朝陽漁港,這是台灣最後建立的漁港,成立於2002年。網路查到,居住在朝陽社區的居民,大多是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從台灣西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 招募過來的客家族群第二次移民,他們來「大南澳」的目的是為了「焗腦」和「探礦」, 亦即擔任日本人興辦的銅礦、玉石礦、青石板等礦場的礦工。位居東海岸,雖有山形掩蔽,雖有一片小小的平原,在過往時生活應該很艱困,且還要抵禦原住民出草。因此,領別人女兒當童養媳的風氣很盛。聚集了上百戶人家,這樣的村落必定有一個信仰中心,天后宮。
橄欖
汙水淨化池
朝陽漁港南側沙灘
朝陽社區靠近南澳鄉,行政區卻歸蘇澳鎮,沿用日據時漢藩隔離政策造成。也就是說當時蘇澳是漢人居住地,朝陽社區是日政府招募來的漢人,當然就屬蘇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