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見水產提供各種規格的鱘魚產品,無毒物,重金屬、抗生素殘留,有SGS檢驗報告!歡迎連鎖火鍋總部,各涮涮鍋餐廳大廚們採用!
規格如下:
鱘涮鍋片:200g/包,適合涮涮鍋店,精緻火鍋店開發新菜色!是目前極受歡迎的品項!
亦提供客製化規格(如厚度,重量)
環切:200g/包,西式料理多乾煎,灑點海鹽,就是道美味的料理!
2kg清肉,大廚們可依須要自取肉片製作如:西京燒,蒲燒…等中、日、西式料理!
鱘肉塊:400g/包,適合各式料理,使用方便!
鴨嘴鱘,又名匙吻鱘,體表無鱗片,肉色白而Q彈!是高級料理!
亦提供環切和涮鍋片等各式規格,歡迎洽詢!
鱘尾塊:400g/包,適合三杯,味噌湯…等料理
2kg的魚清肉,亦可客製化
已輔導養殖戶使用無毒天然的威力飼料餵食鱘龍魚,
鱘見水產也只賣吃無毒天然飼料的鱘龍魚,附SGS檢驗報告,為大家的食安,出一口鳥氣!
鱘見水產的鱘魚稱之"威力鱘"可也!
威力飼料,天然無毒,我們賣的鱘魚就吃這個
人也可吃的魚飼料,天然無毒,無人工化學添加物
近期食安讓人憂慮,水產又是如何呢?
各位看倌,我們的鱘魚已吃一年的無毒飼料了,具備無毒認證,讓大家吃的安心!
從飼料的源頭開始把關,把鱘魚的質量往上又大大提昇了一大步!
一般奸商往米裡加沙,往飼料裡加石粉增重,早已不是新聞。有的鱘魚飼料是加了石粉代替鈣,用中國進口的無機磷代替磷,我們的無毒飼料卻是用魚骨粉(公海的魚)作鈣,用蝦殼提煉的有機磷作磷,魚們都頭好壯壯!!魚健康了,就不必打針吃藥囉!我們不賣自己不敢吃的魚!吃我們的魚放一百個心啦!
我們已輔導全部的養殖戶改用無毒飼料,不用無毒飼料的養殖戶,我們就暫時不收他們的魚了!
無毒飼料的面市,已悄悄掀起了養殖業的革命!消費者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助力,支持無毒養殖,須要您一起參與!
11/5抵大馬,好友國強安排了很好的行程,該見的人都見到了!感恩!
國強請吃路邊攤——榴槤
此區可吃到的華式早餐!就港式飲茶囉!比國內日常的奢華哦!
重頭戲來了!帶去的鱘龍魚得到驗關人員的放行,高興之餘,又意外又困惑…但終於能拿來給食神主廚品嚐!
蔡兄有信心,只請廚師用滾水燙熟,吃原味,另外就清蒸和煮湯,獲得食神主廚的肯定!他說以前曾吃過的有的像泥鰍,有的有土味,他說今後可以告訴其他廚師,鱘龍魚不是你們吃的味道啦!
新鮮的魚片,川燙後會捲起,嚥下1分鐘後,蔡兄要我們咂咂舌頭,果然口腔內仍有餘香…
清蒸的也好吃極了!
不是吃晚餐,是鱘龍魚品嚐會啦!
食神主廚滿意,我們也感謝!
離開前和飯店的印度櫃台小姐合影!這樣就有異國風啦!
要買到鮮魚,建議消費者先要打破買解凍魚的習慣。市場上或是賣場裡的「鮮魚」,其實絕大部分是在捕撈時先冷凍起來,下了船後再處理的。所以購買冷凍的魚,往往比買冷凍再解凍的魚來的新鮮。
訣竅一:眼睛看
表皮和魚鱗:表皮和魚鱗要完整,整齊貼身沒有脫落,並且魚體上的黏膜保存愈完整愈新鮮。
魚眼睛: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買魚要看魚眼睛,眼珠透明、光亮、飽滿是新鮮魚。但是聰明的商人知道用甲醛泡魚,也能使魚的眼睛保持清澈,讓消費者很難判別。所以挑魚要全面判斷,不能只看眼珠子。如果眼睛出現綠色,可能是養殖池裡加了過多的孔雀綠。孔雀綠是染料,也是殺菌劑,是用來治療寄生蟲和細菌感染。吃下孔雀綠的水產,會造成肝臟的負擔,有致癌的風險,已經被許多國家禁用。
魚鰓:魚鰓色澤鮮紅或偏紫紅色是正常的。海魚的魚鰓會產生黏液。也是正常現象,與新鮮度沒有絕對的關連。
訣竅二:鼻子聞
有土味的魚是在魚塭養大的,此外,淡水魚的土味也會比較重。可是如果還伴隨著藥水味,那可能是抗生素的味道。(或甲醛)如果有臭味,倒不一定是壞掉,也有可能是水草、海藻的腥臭味(如基隆人最喜歡的臭肚魚,因為嗜吃海藻,肚子常有已發酵的海藻腥臭味...版主補充)
訣竅三:手指壓
用手指按一下魚身,肉質堅挺富有彈性的魚體比較新鮮。用手指輕壓魚的肛門,如果還有魚便便跑出來是比較新鮮的魚。如果魚便便是黃色的,表示魚吃的是飼料。如果是黑色的話,可能是吃比較不健康的雜料。
訣竅四:勤快問
賣魚的通常都知道魚從哪裡來、怎麼來的,誠實的銷售者應該對自己賣的產品有信心,不怕消費者提問。消費者多問一些問題,一方面累積知識,一方面還可以跟老闆、店員建立交情。 (節錄自「只買好東西」……待續)
現代人吃得太過豐盛,於是追求健康飲食的消費者,開始轉向白肉,減少紅肉的攝食。
除了各自有特殊的調養功效之外,幾乎每一種魚類都含有對健康有非常大助益的OMEGA-3、DHA、EPA,這些營養素是水中生物為了在大海低溫高壓的環境生存所發展出來的,想不到對陸地生物—人類的心臟、血管、腦細胞也有非常好的功效。
蔬菜水果離"自然"愈近就愈"有機",但在汪洋中捕撈的野生魚就算有機嗎?深海魚,遠洋魚就比較安全嗎?慢慢深入這個行業了解真相,才知道,用心的養殖比在汪洋大海捕撈的魚還安全。
少吃大型魚(1公尺以上)—大型魚位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游生物和海藻,各種污染就這麼輾轉累積到大魚身體裡,魚體愈大含汞機率愈高,商店標榜他們的魚來自遠洋深海,卻沒有想到深海魚通常是大型魚,也就是最危險的一群。汞和戴奧辛一樣,吃進肚子裡就會累積在體內,不但無法代謝,還會傳染給下一代。
人類對水產需求的消耗逐年擴增,產量卻逐年減少,原本以捕撈為大宗的水產業,漸漸往養殖轉移。台灣的養殖本來就很發達,
現在正是"傳統養殖"提升為"優質養殖"的好時機,消費者的力量可以主導業者生產的方向。(我們的台灣鮭和鱘魚都符合「優質養殖」的標準! 請大家多多支持!)
飲食和環境的關係牽連很深,想要長期永久有魚吃,就得停止趕盡殺絕。
舉仔魚為例來說好了、它並不是單一種魚,而是大約二百多種魚的幼魚泛稱。捕撈仔魚是用0.16公分網目的魚網,幼魚連一點逃脫的機會都沒有。才孵化出生就被人類逮來吃了,所以能夠生小魚的魚媽媽、魚爸爸也就愈來愈少。仔魚生在近海,可以吸引以仔魚為主食的中大型魚種,沒有仔魚當食物,中大型魚就不會再現身。將來,愛吃魚的人不但沒有仔魚可吃,連大魚也會沒有。
台灣沿海、近海的漁場逐年枯竭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停止幾年不要捕撈仔魚,才能給魚群生態有個喘息的機會。慶幸的是,具備整體環境生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愈來愈多,對水產品的需求不再只是量的滿足,也開始要求品質、衛生、安全,甚至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你不知道的水產真相
加味仔魚—有些業者川燙仔魚的時候,倒了整罐的味精一起攪拌。因為單單用水燙過沒什麼特別味道。為了讓消費者覺得口感鮮美,吃了還會再來跟他買,所以要摻味精。大家都這麼做,不跟進的話不好賣。這些在後台才看得到的手法,在市場買的很開心的消費者,是絕對不知道的。
仔魚撈起來的時候是透明的,川燙過後的顏色應是灰白色的。天熱的時候,煮過的仔魚容易有腥味,賣相不好,必須加防腐劑和漂白劑,如果看到乾淨的白色仔魚,極有可能是漂白、動過手腳的。不過,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不能再販售仔魚、鯨、鯊等,市場上不應該再出現這些魚。
泡水長大的蚵仔—端午到中秋之間是蚵仔最肥美的季節,這段時間吃到的蚵仔不論鮮度或風味都是最好的。可惜的是,市場上賣的蚵仔絕大多數都是泡過水的—為了讓蚵仔吸水性更強,水裡面還添加了磷酸鹽。
蚵仔的本色應該帶點灰白,不是純白色,市面上的泡水蚵仔,有的也順便泡漂白水或是氧水,幫助漂白、保鮮兼防腐。挑選新鮮的蚵仔時,要看起來乾淨,身體飽滿沒有破裂,也不會有黃色排泄物。沒有吸水的蚵仔煮熟前和煮熟後,大小重量不應該差很多,這是消費者可以判斷蚵仔真假的目視法。
病蝦、死蝦轉眼成活蝦 —蝦子和螃蟹一樣,都不是很容易飼養的水產。市面上看到比較小的蝦子,或是蝦仁,其中有些是在蝦子快死的時候,為了降低損失趕著撈起處理的。蝦子加入鮮度復活劑和磷酸鹽,可以加強吸水,增加脆度。 消費者購買的時候,如果看到蝦頭或胸部變黑就是壞掉的蝦子;頭部帶有紅色的蝦子是剛剛餵飽的狀況;外殼軟或是裂開可能是生病了,或是才換殼的蝦子。蝦子如果用清水川燙,水裡看到橘紅色的雜質時,有可能是加了人造蝦紅素… 節錄自"只買好東西"…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