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82328感性工學
轉貼至網友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jw!6DECIBaIQE7RlPvFbKftjvVjtQ--/article?mid=1798
感性工學
一.何謂感性工學
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是由日本學者Nagamachi所提出,是一種以消費者為導向基礎的新產品開發技術,其中感性(Kansei)源自日語詞彙,原意為對於某一個產品所產生的心裡感覺與意象。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在他們心中一定有一些感覺意象來選擇商品,如堅固的、豪華的與亮麗的等,感性工學技術便是將消費者需求的感覺意象轉化在新產品上的技術。
Nagamachi將感性工學定義為:「將消費者對於產品所產生的感覺或意象予以轉化成設計要素之技術」(Nagamachi 1995)
維基百科對(Kansei Engineering)一詞也有詳細的介紹,「Kansei Engineering is a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 into product parameters, invented in the 1970s by Professor Mitsuo Nagamachi . Kansei Engineering can "measure" the feelings and shows the relationship to certain product properties. In consequence, products can be designed to bring forward the intended feeling......」
感性工學的目的在於根據消費者的感覺需求來生產新產品,因此有四個要點是它所關切的:
(1)如何透過人因及心理的估算以掌握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感覺
(2)如何透過消費者的感性以找出產品的設計特徵
(3)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術的感性工學
(4)如何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消費者的偏好趨勢以修正產品設計的方向
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研究領域主要著眼於探討人與物間之相互關係,並且著眼於以工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為感性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通路。而且對創造「物」為本職的設計師來說,感性工學除了可以輔助釐清人們感性之外,更可以運用的設計上的利器。(陳國祥等人,2000)
日本學者長町三生(Mituo Nagamachi)在不同之書籍或文章中,對感性工學有大同小異的定義,列舉如下:
1.將人對感性、意象上之期望,翻譯為物理性設計要素,以具體設計之技術(長町三生,1989)。
2.為了實現將人之意象翻譯為物理性設計要素的技術(長町三生,1992)。
3.為了將人所具有之感性或是意象,翻譯為設計層面以具體的實現為物之技術(長町三生,1993)。
4.是一種將感性與工學做連結之技術。利用工學觀點進行人之感性分析,並帶入商品設計之手段,以製造可給予人類喜悅、滿足感商品之工學範疇(長町三生,1995)。
除了在書中之定義外,在其他不同之研討會中也曾經以如以下之詮釋(長澤伸也,1998B):
5.生活者對產品所抱持之意象或感性翻譯為產品設計之技術。
6.將感性在工學世界中技術性處理之學問。亦即,將感性投射至工學之世界,「為了將人對物所持有之感性或是意象,翻譯為東西之設計」的技術。
雖 然在這些定義中彼此都有些不同,但是「設計」與「工學技術」則是相通之點,亦即「運用工學方面之技術,探討人之感性與物之設計特性間的關係,以作為運用之基礎」。因之,筆者們以所謂「感性工學」:簡言之,是將人們所具有之感性加以量化呈現,並由其中探索到哪些設計定案是符合人們什麼樣的感性,這就是所謂的感性工學。而感性工學中之「感性」可以詮釋為:人對物所持有之感覺或意象,是對物之心理上的期待感受。
二.感性工學分析技術
在感性工學這個全新的領域,如何測定人類天生感官能力,就成了首要發展的技術,這樣的技術稱之為「官能檢查」或「官能測定」,目前大致可區分為兩類:(李建璁,2004)
1.外在生理感覺量測定
對 於人類生理的「感覺量」測定,原本在生理學即有對視覺、聽覺、觸覺、痛覺、溫覺、味覺、嗅覺、肌肉感覺、平衡感、時間感等等各自對應的測量技術。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最小量稱之為「刺激閾」,最小差則稱之為其「辨別閾」。此外,感覺量中的舒適性(amenity),與人體生理變化量,理論上相當程度能視為一致。將人們受到外在刺激後,透過測量生理反應值變化,如血壓、呼吸、心跳,肌電圖,腎上腺素分泌,排汗等,將這些數值轉化為舒適性的值,這些測定方法與技術,基本上都是透過測定人體外在的生理變化來推導。
2.內在心理感受量測定
由 於外在感覺量的測量,有其一定的限制,相對於此,另一方式是測量內在感受。受測者接受不同程度的外在刺激後,以問卷方式使其陳述感受,最典型的方法便是語意差異法,將此視同為感受量,再利用多次元尺度、圖形理論(Graph Theory)將其構造化,或是用多變量分析、模糊推論(Fuzzy Reasoning)等統計解析技術,將人的感性資訊轉變成定量的數據,即能將內在的感性資訊定量化。
感性工學的應用不僅能幫助設計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對於設計元素的掌握與運用,也有指標性的作用。抽象的心理感受往往是設計中最難以溝通與塑造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目前物質豐富、消費發達的世界中,使用者需要的不只是物質滿足,而是進一步的心靈享受,感性工學可針對使用者共同感受,進行量化與具體化的實踐,將整體設計的完成度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感性工學是一種關於「心理感受」與「實體物件」關係的人因工程研究,簡單的說,就是以工學的手法,設法將人的各種感性定量化(感性量),再尋找出這個感性量與工學中所使用的各種物理量之間的高元函數關係,作為工程發展時的基礎,這個感性量,應包含生理上的「感覺量」和心理上的「感受量」。
三.感性工學數量化
因 此,感性工學是一套質化量化法,它是一種量化的分析,包括把感性變成數字(感性量)或是將心理的感受透過高元函數的關係轉成感受量,但客觀而言仍是一種探討內在本質的研究,所以我們會將感性工學稱為一種質化研究。感性意象分析係以SD語意差異法問卷的方式,進行主觀評價建立感性語彙,將感性形容詞語彙加以定義,例如穩重的-輕浮的:精緻的-粗糙的,再製成語意差異法五或七階段尺度量表並且將其構造化,然後再利用多變量分析等統計的技術,將感性的資訊轉為定量的數據。此外感性意象的解析還有多元尺度分析、數量化一纇、數量化三類、複迴歸分析等感性工學的分析手法。
在數量化理論分析工具方面,日本已有上述統計方法的EXCEL VBA可直接執行程式,數量化理論如★ 數量化 I 類 ★ 數量化II 類 ★ 數量化 III 類 ★ 數量化IV 類 ,可直接選取欲執行之量數量化類別即可下載分析,此外在數量化 I 類部份,還可選擇範疇變量,增加多個變量再進行重迴歸分析,以及將問卷的1-5變數轉換為0與1的dummy虛擬變數方式。
四.感性工學學術團體
在感性工學學術團體,日本感性工學會在日本已成立多年並積極推廣感性工學,欲了解更多感性工學的本質,可參見2009年日本感性工學會椎塜会長の語る感性的專訪 ,近年韓國亦成立感性工學會並於2008年舉辦國際感性工學研討會,其研討會於2010年在法國盛大舉辦 2010KEER研討會,台灣於2008年底正式成立台灣感性學會,由成大工設陳國祥教授擔任理事長,推廣交流感性研究之學術理論與應用相關研究成果。
此外,不單僅有日本台灣韓國在做感性工學研究,近年來在歐美也有與感性工學類似的情緒運算研究,在歐洲瑞典Linköping University也成立European Kansei Engineering Group ,專門針對感性工學議題進行研究,此研究小組網站中也簡單介紹什麼是感性工學的影片(按此)。
連MIT Media Lab的 Affective Computing Group在進行情緒計算研究,MIT的Marvin Minsky教授於1985年提出了“要讓電腦具有情感能力”,他在專著“The Society of Mind”指出:問題不在於智慧型機器能否有任何情感,而在於機器實現智慧時怎麼能夠沒有情感?
MIT的Rosalind W. Picard教 授從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人腦中處理情緒的機制,在電腦的世界裡面是完全被排除的,例如:心理學家就發現,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的部位受損、但是智商很高的病人,對於許多事情的決定都是匪夷所思地慢,品質也很差。這些學門的研究結果啟發Rosalind Picard創立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情緒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Rosalind W. Picard 在LAB網站中有分享一些有關情緒運算研究資料( Data Sets from Affective Computing Research),有出版Affective Computing專書,專門介紹情緒運算的理論及如何建立情緒運算的知識等等。
具體而言就是:“情緒運算是指對與情緒有關的,由情緒引發的,或是能夠影響情緒的因素的計算”。
如果對情緒運算想更加了解,可再參考IBM所發表的管理技術分析,由彼得.安德魯斯所撰寫的 情意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 ):瞭解您的感受 ( Knowing how you feel ) 一文。
參考文獻與資料 :
陳國祥、管倖生、鄧怡莘、張育銘(2000),感性工學課程教學方法之初探,工業設計,第 28期
李建璁(2004),感性工學 Kansei Engineering,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66期
鈴木 邁監修/大澤 光編著,感性工学と情報社会 ,http://www.morikita.co.jp/9502pr/
感性工學資訊網站,http://www.kansei-eng.com/ (介紹感性工學與書籍的網站)
日本感性工學會 ,http://www.jske.org/index.php
European Kansei Center ,http://www.kansei.eu/
Kansei Engineering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Kansei_Engineering
Rosalind W. Picard個人網站 ,http://web.media.mit.edu/~picard/
莊賢智痞客邦部落 http://designstudio.pixnet.net/blog/post/25675357
感性工學的技術分類 |
資料來源 |
TDC研究發展組 李韻如 |
感性工學的定義 感性工學從馬自達汽車的山本健一氏倡導以來,陸陸續續發展許多面向,主要的精神在於發展「人性感覺的計測」, 當然後續隨著研究組織、教學組織的分野,對於感性工學的研究與定義也隨著各家派別而不同,但是基本意義上是殊途同歸的。感性工學就是要以科學的手法,將人 的各種感性定量化,這裡講的感性,不只是生理上的感覺量,更包含心理上的感受量。找出感性量之後,再試圖與工學「物理量」兩者之間進行配對的數學關係,如 此一來,在工學的設計應用過程中,便能注入感性量,做出符合人心的設計了。
要怎麼樣測出感性量? 目前的手法大致分為兩類,分別為表出法以及印象法 Ø 表出法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人的外在生理變化,來推導人的感覺,比如利用心跳、血壓、膚電反應、呼吸、腎上腺素分泌、排汗等等,用這些生理數據,去對應人的「舒適感」。另外藉由測量生理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痛覺、味覺、溫覺、痛覺、平衡感、時間感等等,得以抓出人所能感覺訊息的物理數值。 Ø 印象法 跟 表出法不同的是,利用測量問卷的方式,讓使用者去陳述內心的感覺。這個方法得以與表出法相互補,是因為表出法得到的是生理的指標,並沒有辦法完全確認使用 者內心的感覺,而印象法透過問卷以及統計的方法,將人的內在感覺予以定量化。像是什麼樣才有壓迫感、什麼樣才是輕巧的感覺….等等。 要怎麼將感性工學應用在產品上? 日本長町氏將感性工學的應用手法大致分為以下5類: 1.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將感性的資訊,收斂成產品的想要表達的意念。然後再從具象的產品,透過階層的方式逐層延伸,轉化成工學可以應用的物理數值,最後進行設計。 2.KES 也就是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就是建立感性資訊資料庫,一個感性語彙與物理量的對照資料庫。透過要表達的感性需求去轉譯成設計要素,或是倒過來將產品的設計,解析出感性的需求。建立這樣的相對照資料庫,將有助於感性工學在產品上的應用。 3.Hybrid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 就是將KES系統中感性轉譯成設計要素,或是產品解析出感性要素的兩種系統,合而為一個可以雙向對照轉譯的系統。 4.KEM 就是Kansei Engineering Modeling,就是用數學公式去演譯感性工學的架構 5.Virtual Kansei Engineering 就是利用感性工學所得的設計概念,透過虛擬實境的技術,讓人在這個多媒體的虛擬實境中進行體驗。
除了一般的五感知覺之外,感性工學強調的是人的感覺,透過語意解析出感性的要素,將感性的要素轉化成工學的數值,再透過工學的手法應用在設計上,這也就是感性工學的特色與優越之處。 參考資料: 黃崇彬,日本感性工學發展近況與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