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30115波士頓(一)~~自由之路
波士頓~~
一個我從來没想到會去的城市,就這麼如夢般的去了一趟回來。
一個我完全無知的遙遠陌生城市,原來不僅僅是蘊育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外,
還是美國最古老、最具有歷史文化的城市之一。
因為是美國革命期間許多重要事件的發源地,波士頓有一條「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
全程長約4公里,串連16處重要歷史古蹟,
沿著這條「自由之路」走,大概就可以了解美國脫離英國殖民,邁向獨立之路的歷史。
因緣際會,有幸能在上個月到哈佛短期研習,當然不能錯過在地文化體驗之旅,
於是利用課後的片段時間,分3次走訪「自由之路」。
其實全程約4公里並不長,如果有完整的一天時間,應該是可以很悠閒的把16個點都走完。
「自由之路」是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由自由之路基金會管理,
起點是波士頓公園,終點是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沿路會有一條紅色磚標出步行的路線,以及整條自由之路路線圖的解說牌,以了解當時所在位置,
16個官方認定的歷史古蹟,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走了其中的13個點,
但一路上誘惑太多,也外加了不是官方認定的精彩景點。
本篇先聚焦在官方認定的16個點,「自由之路」~~走!
第1站: 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
位於波士頓市中心,創建於1634年,占地20公頃,跟台北大安公園差不多大。
這個公園一側有墓地,埋葬著參與了波士頓茶葉事件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塞繆爾斯普拉。
八月底九月初的波士頓,氣候宜人,不知為何,總覺得波士頓的"綠"是很乾淨的綠,
公園裡有很多松鼠跟台灣很不一樣,皮毛色澤很淡,可愛極了!
第2站: 麻薩諸塞州議會大廈(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走在波士頓公園,遠遠就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的圓頂建築,麻薩諸塞州議會、州政府所在地,
這塊土地曾經屬於麻薩諸塞州第一任州長所有。

第3站: 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
波士頓公園的另一頭就是公園街教堂。教堂創立於1809年,教堂的尖頂高達66公尺。
在 1812 戰爭年間曾存放火藥在此教堂內,故有「硫磺石角」 Brimstone Corner 之稱。
教堂具有強烈的福音宣教,十九世紀時期,服務波士頓的城市貧民,也發表致殖民協會,第一次公開聲明反對奴隸制。
200年後,這個教會仍關注社會問題,例如幫助解決波士頓的教育需求、支持無家可歸者事工,以及幫助面臨意外懷孕的婦女的事工等。
第4站: 穀倉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自由之路上有幾個埋葬歷史名人的墓地,對於墓地,多數台灣人是有禁忌的,
但這個遊客眾多,活人比死人還多的墓地,其實是很有人氣卻又平靜的地方!
穀倉墓地成立於1660年,是許多傑出革命戰爭時期愛國者的安息地,
其中包括三位獨立宣言簽署人、獨立戰爭的大功臣Paul Revere,以及五個波士頓大屠殺遇難者。
此墓地共有2,345座墳墓,但是歷史學家估計有5,000人埋葬在這裡。
陽光普照,位於市中心的公墓絲毫没有陰森之氣,簡易的墓碑卻有無上的尊榮!
富蘭克林家族墓碑
這裡有許多導覽人員穿著愛國主題服飾,解說埋葬在這裡的許多開國元勛和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也有人在門口分發免費地圖解說,在參觀完畢後,將地圖歸還即可。
眾多遊客非常安靜且專注地聽導覽解說,姑且不論是外國遊客還是美國本國人,顯然已成功達到宣揚美國獨立歷史的教育意義,是一個非常棒的歷史遺址!
一座又一座墓碑,滿是傑出、令人驚嘆的歷史人物。蹲下來瞻仰緬懷墓誌銘,為今日的自由說聲感謝!
反觀國內,台灣的文化保存難,牽涉死亡歷史文化的文資保存更難,
但是今年9月,全國文資會議當天,有三位外國人替台灣古墓文化發聲,震撼了在場的所有人。
如何正視自己的歷史,有價值的古墓文資保存? 以下這篇文章很值得我們思考:
<正視常民歷史:以景觀設計,保留具文資價值的古墓>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72/3378501
第5站: 國王禮拜堂(King's Chapel)
創立於1686年,是新英格蘭第一座聖公會教堂。
由於當時的清教徒不願將土地賣給其他教徒,因此教堂只能蓋在墓地上,
最初只是一棟小型木造建築,直到1749年,才開始興建目前的石砌建築。
首次見到禮拜堂的座位是採包廂式的,很特別。每個包廂都有很傳統的解說立牌,簡單清楚。
自由之路走到這裡之後分兩頭,一條是在教堂後面的拉丁學校舊址和舊市政府,
另一條是教堂旁邊的墓地,都是自由之路的其中一個點,
我選擇先走班傑明·富蘭克林雕像及波士頓拉丁學校這一條。
第6站: 富蘭克林雕像、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舊址與舊市政廳
全美第一座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於1635年創立,
該校作育英才無數,包括富蘭克林以及獨立宣言的簽署者山謬.亞當斯,
目前校址遷移,遺址尚有富蘭克林雕像,雕像背後是舊市政廳建築。
舊市政廳的另一端有一隻驢子雕像,地面上有一雙與它面對面的鞋印,
鞋印中間刻有大象圖案,象徵持相反意見的共和黨。
第7站: 老街角書店(Old Corner Bookstore)
此行最遺憾的應該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Old Corner Bookstore,因為在google map上漏打了”Old”且不知誤植,
結果跑到小義大利區的另一家Corner Store,還以為自由之路上的老街角書店已變成了雜貨舖,傷心了一陣,回來才知原來是自己搞錯了。
左下角照片是我搞錯的街角書店,右下角才是真正的老街角書店,相差甚遠,
我當時真是腦殘啊! (只好借用網路上的照片)
(網路圖片)
雖然搞錯了,還是得交待這自由之路上的老街角書店的歷史。
這棟建築在1712年是藥房、辦公室和住家,後來因主人直言不諱而被放逐他鄉,輾轉成了書店,並在書店知名後成為歷史遺跡而獲得保留,
因為許多膾炙人口作品,如霍桑的《紅字》以及梭羅的《湖濱散記》等都在此出版。
第8站: 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
這座教堂高56米,建成於1729年,以波士頓茶葉事件的組織地點而著稱。
1773年,5,000名殖民地居民聚集在老南聚會所,譴責英國的稅收政策,
聚集後一群人襲擊了附近的茶葉船,稱為波士頓茶葉事件。
1872年,波士頓大火幾乎摧毀了老南聚會所,
於是會眾在copley廣場另外建造了一座新的老南教堂,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每年感恩節前的禮拜日,會眾還會回到老南聚會所進行禮拜。
在美國革命之前,這裡就以舉行抗議集會著稱,被稱為mouth-house,作為自由表達思想的平台。
今日,老南聚會所作為博物館開放,並繼續作為市民就當今的重要問題聚集、討論並採取行動的場所。
後來在COPLEY廣場另外興建的老南教堂(下圖),不管建築外觀或內部頂飾、彩繪玻璃、雕刻等都相當精緻漂亮,但並不在官方所列的16個點之一。
第9站: 老州議會廳(Old State House)
興建於1712-1713年,是當時許多政商名流聚會的地方。
1776年7月18日,波士頓群眾聚集在老州議會廳東側陽台下方,首次聆聽麻州公開朗讀的獨立宣言,
這項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每年的獨立紀念日都會重現此宣讀儀式。
美國革命後,這座建築作為麻薩諸塞州政府,直到1798年遷入今天的麻薩諸塞州議會大廈。
1976年7月11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參加美國二百周年紀念慶祝活動,還到此地參觀。
第10站: 波士頓屠殺遺址(Boston Massacre)
這遺址的故事起點"國王街事件",有點類似我們的二二八事件,發生地點就在老州議會廳的東側。
國王街事件(Incident on King Street)是1770年發生在北美殖民地波士頓的國王街的一個事件,
美國習慣稱之為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
起因於英國與北美殖民地在稅收上爆發了爭議,英國政府的經濟壓迫導致了殖民地人士的反感。
一開始英國向北美課徵印花稅,被迫廢除後,又向入口北美的商品如茶葉、砂糖、蘭姆酒、鉛、鐵、油漆、棉花等課徵了巨額稅金,這使得北美更是充滿不滿,
許多人表示「無代表,不納稅」,要求英國國會必須賦予殖民地議員席位。
1774年, 英國頒布《不可容忍法案》 ,關閉波士頓港區,增派駐軍,撤銷麻薩諸塞區自治權,確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英國政府大量駐軍,以武力恫嚇殖民地人民,如波士頓就英軍四千人,但人民不過只有一萬六千人。
1770年3月5日,一名英軍軍官購買假髮後回營,但假髮店的店員愛德華‧賈瑞克卻誤會軍官沒付錢,
於是向軍官喊叫,軍官解釋之後就打算離去,誰知道他部下的士兵休伊‧懷特為軍官抱不平,與賈瑞克發生口角,
懷特最後打傷賈瑞克,賈瑞克血流如注,哀號痛哭,憤怒的圍觀民眾立刻包圍懷特。
另外一名英軍軍官湯瑪士‧普雷斯頓率領幾個士兵來解救懷特,卻遭到民眾丟擲石塊與毆打,
英軍情急之下向羣眾開火,殺死了5名平民,並導致6人受傷。
後來該案的審判、辯論,約翰‧亞當斯認為士兵們並不是惡意傷人,
不過,這一事件激發了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反抗,並最終導致了美國革命。(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認為這個點是整個自由之路最核心的一個點,
但這麼嚴肅且肅殺的歷史現場,我們卻遇上了這位有趣的街頭藝人,
起因於這位街頭藝人手上的樂器有點特別,用手搖的,演奏出來的聲音有點類似風笛,
同行的同事禮貌性地給了他銅板示意,
不料這位老伯伯突然開口: 哪裡來的? 在美國丟銅板是不禮貌的,
我同事有點被嚇到,趕緊改用一元美金紙鈔。
其實他的口氣並没有責備的意思,只是我們不好意思,
後來他問我叫什麼名字,我回Michelle,他說不是,問的是中文名字,
我回他"高--明--秀",結果他以我的名字唱了一首歌,
我被他突如其來的動作,又驚又喜,同行的伙伴們也跟著Hi,
歡樂一陣後才想到趕緊錄影留念但已近尾聲,還好有錄到一小段,留下永生難忘的回憶!
第11站: 法尼爾廳(Faneuil Hall)
這座歷史建築從1742年就是一個市場和會議廳,圓頂上方特別請手工藝匠製作了蚱蜢風向標。
山繆·亞當斯等人曾在此發表激昂的演說,點燃了美國獨立之火,被稱為「自由的搖籃」。
廣場前有山繆·亞當斯的雕像,也有獨立戰爭時期的帽子、軍服、道具槍.....供遊客挑選拍照留念。
1806年法尼爾廳改建,1樓為商場、旅客服務中心,2樓會議廳,4樓為博物館。下圖為2樓會議廳。
第12 站: 保羅·列維爾故居(Paul Revere House)
因為没有完整的一天時間走訪,分次的結果就是後來有點隨意隨興的走,
不管地圖上官方路線的下一站是什麼了,然後這個點就莫名地被我忽略掉,
但因為Paul Revere這個人相當重要,也關係到下一站老北教堂的故事,所以這裡還是得介紹。
Paul Revere是美國籍銀匠、早期實業家,也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名愛國者。
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775年發現英軍從海上來,拜託紐曼於老北教堂的尖塔掛上兩盞信號燈籠(一盞代表從陸地來、兩盞代表從海上來),通知位於查爾斯河對岸的革命志士後,便急忙連夜飛騎通知山繆·亞當斯等人,英國人要來抓他們了,
這就是著名的 「夜騎故事」。
他的故居是波士頓現今保留下來的早期美國殖民式建築中最古老之一。
第13站: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
1775年保羅列維爾的午夜騎馬、著名的信號「如果從陸路來,點一盞燈;如果從海路來,點兩盞燈」就是從老北教堂發送。
教堂興建於1723年,有全波士頓最高的尖塔,所以保羅·列維爾才會在夜騎前在此懸掛信號燈。
目前是波士頓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建築,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
為了參觀老北教堂,行經小義大利區時,很LUCKY地遇到當地聖安東尼節活動,在路邊吃了很好吃的PIZZA。(賣個關子,下篇再介紹)
走完這一站,自由之路剩最後3個點,因為這3個點算是離比較遠,又當天時間有限,
於是選擇到港邊看船去。
第14站: 考普山墓地(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
1659年創立,為波士頓第二古老的墓園,長眠於此多為手工藝匠、技工、商人…,包括打造法尼爾廳屋頂那隻蟋蟀風向標的工匠、將掛信號燈掛上老北教堂尖塔的紐曼。
這裡只好借用網路照片了。
第15站: 憲法號護衛艦(USS Constitution)
走過老北教堂,穿過小義大利區以及跨過Charlestown Bridge,就可到達港邊。
美國海軍創立時建造的首批軍艦之一,也是目前美國海軍艦齡最長的現役軍艦,
1794年動工建造,並在1797年下水服役,隨即參與美法準戰爭和第一次巴巴里戰爭,保護遭受私掠的美國商船。
1812年戰爭初期,憲法號立下顯赫戰功,先後在三場海戰單獨擊毀或俘獲四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且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因此贏得「老鐵殼」(Old Ironsides)的稱號。
1812年戰爭結束後,憲法號曾經派駐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區,並且在1843年進行環球航行。
隨著風帆戰艦逐漸落伍,在1855年改裝為非戰鬥軍艦,直至1881年退役為止。
由於憲法號艦體嚴重腐朽,維修費用高昂,海軍曾經考慮將憲法號用作靶艦擊沉,
但消息曝光後引起美國公眾強烈反彈。
經過數次公眾籌款和義賣,憲法號先在1907年改為博物館艦,在1925年進入船塢全面翻修。
1931年憲法號重新服役,並持續至今。
自1934年起就在波士頓對外開放。目前停泊於舊查爾斯頓海軍造船廠,由美國海軍管理。(維基百科)
第16站: 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用以紀念1775年6月17日的邦克山戰役,英軍與北美殖民地民兵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衝突。
紀念碑為高221英尺(67米)的花崗岩石碑,這是自由之路的最後一站。
這裡也只好借用網路照片。
(Freedom Trail Foundation網路照片)
自由之路最早是在1951年由當地記者發想的,他提議用一條步行道來連接這些地標,並獲波士頓市長決定採納。這條發展至今已逾60年的自由之路,已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參觀,是一個探索歷史、很棒的文化體驗。
而我拜Google Map之賜,分三次走的第3次,也就是搶在要返國搭機的最後半天,
我獨自一人靠Google Map探險,但很悠遊、很自在、很享受,
也還好最後半天的臨時決定,補之前的不足,走完這16個點中的13個,才算是比較完整,雖然最後差點沒趕上Shuttle bus,滑進飯店的那一刻,心臟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