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遺址位於東河鄉都蘭村西北方約1公里的平緩海階地上,是佔地極廣的麒麟文化遺址,距今約3000年前,為巨石文化的南緣,分成石棺區、石壁區,主要文化特徵為多樣的巨石類型,目前僅殘留由三塊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壁與一付石棺。
從都蘭國小前走左邊的道路,注意都蘭林場、月光小棧的指標,順著鄉間小路前行約1公里,經過蘇菲的小酒館後放慢車速,在一個岔路口處看到都蘭遺址的標示,這是石棺區的部分,路邊將車停妥後從入口進入。
入口處解說牌,說明都蘭遺址於民國77年經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民國95年變更指定為縣定遺址。
石板舖的步道,短短100公尺就到達岩棺所在,一面巨石文化遺存表徵說明牌豎立一旁。
都蘭遺址是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最重要的特色,是具有成群經過人為雕琢過的大型巨石遺物,其中包括單石、岩棺、石壁、石輪、石柱等,因此稱之「巨石文化」。
石棺
從這個角度看石棺,角落上的小孔是刻意留下的排水孔,這在幾千年前算是非常先進的技術。
都蘭遺址出土陶器以類似卑南文化常見的橙色系素面夾砂陶為主,但另有高口緣陶罐類型為特色。此外,還有繩紋陶系的存在。
石器方面除了有相當大量的打製石斧外,石錛、石鏃、石刀、石鐮、石槌、石杵、石網墬等亦相當常見,遺址普遍分佈的礫石石片是值得重視的另一現象。除了陶、石器遺物,類型明顯,具有卑南文化特徵外,石板棺也是另一項重要證據。因此,可知都蘭遺址的史前文化層包括繩紋陶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巨石文化)、阿美文化等。
看過石棺後循原路回到入口,取車續往石壁區,入口處一塊巨石上書「阿美族發源地」,停車後進入步道。
這塊石頭上的說法又與網路上查詢到的不太一樣,「據口述記載及文史考證,3500年前,繩紋紅陶時期已有阿美族,當時稱為基卡拉山(Gegalasan),後期改稱阿度蘭(Edoulan),意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石器時代因大地震引起海嘯全村覆沒,因此部落從都蘭灣遷移至地勢較高的都蘭林場。」
進入步道後很快就到石壁區,現僅殘留三塊豎立原地的石壁,其功能可能和祭祠有關。
這一塊上面雕有一對半球的突起,下方則突出,因而稱為「孕婦石」。
石壁區的解說牌
石壁一
石壁二
石壁三
註:
巨石文化:臺灣對「巨石文化」的概念,早期主要是根據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論述,代表遺物有獨石、石牆、岩棺以及石臼、石杵、石皿等,主要是分佈在東部地區,年代可能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到鐵器時代,甚至與原住民的傳說有關。
都蘭遺址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