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中採摘的石花菜,需經五洗五曬的繁複手續後,才能成為淡黃偏白的成品,輕如鵝毛,可以長期收藏。
初次下海摘石花菜的經驗很新鮮,也很好玩。事實上,如果說是一種休閒娛樂也很貼切。
北海岸四月份的海水溫度已經不算冷了,傍晚時分的陽光也很安全,邊泡水邊找石花菜,偶爾還會看到一些小螃蠏、小貝殻之類的,實在有趣。
痛苦的是回家後的工作,洗過才能曬,裝在袋中的石花倒出來會膨脹,如果家中沒有很大的水槽,那勢必要分幾次才能將鹽份及海砂洗淨。
第一次沒經驗,直接將石花倒在後陽台的洗衣枱水槽中,光是撈起來就浪費不少時間。後來學乖了,將石花分裝在三個大型洗衣網中,然後再泡到水中來洗,總算是省了不少麻煩。
曝曬石花也是個問題。現在住大樓社區,哪來的地方可以曬石花?唯一可用的就只有頂樓的地板了。
提著洗過的石花上頂樓,先將地板刷洗一遍,再將石花倒出來攤平,接受陽光的洗禮。
剛摘回來的石花是暗紫色的,攤在地板曝曬時,順便將一些不是石花的雜物挑出來抛棄。
頂樓風大,但石花本身有膠質的關係,攤在地板上會有點黏性,不會被風吹走,加上大太陽熱度,很快就曬乾了。
曬過的石花,可以像地毯一般的捲起來,第二天再水洗一次,然後一樣再拿到頂樓曬太陽。
由於春天的天氣不穩定,放晴的好天氣不多,以致整個曝曬過程拉得很長。
0416摘回來的石花菜,隔天下了一天雨,石花放在袋子裡沒動,0418早上出現陽光,趕緊水洗,這才發現石花的溫度很高,袋子中心的溫度大概有攝氏40度之高,如果再晚點處理的話,可能就腐爛發酵了。
經過一天的曝曬後,深紫色的石花已有少部分顏色變淺了,連曬二天就剩少部分還是紫色的,這時會覺得有點成就感。
0421曬第三次,但因那天中午需離家參加為期三天的松蘿湖行程,所以交待內人傍晚代為收起,等回來後再繼續曝曬。
0427 第五次曝曬,因下午下雨搶收,未能完全曬乾,故於隔日再加碼多曬一次,保證完全乾透,以利收藏。至此,歷經前後12天,終於親手完成第一批自製的石花,成為可供食用的食材。經過磅秤重,只得650公克,約一台斤而已,市價約300元,完全不夠工錢,但實際的價值非金錢可以計算。
0416 石門海邊摘石花
0418 清洗石花,第一次曝曬。
0419 第二次水洗、曝曬。(未拍照紀錄)
0421 第三次水洗、曝曬。
0426 第四次水洗、曝曬。
0427 第五次水洗、曝曬。
0428 第六次曝曬(沒有水洗,純粹只是再曬一次,保證乾透以利收藏。)
石花菜曝曬完成後,就可以下鍋熬煮石花凍了。石花凍,俗稱「海燕窩」,也稱「台灣寒天」,含有豐富的纖維與膠質,又沒有熱量,是消暑又健康的食品。
煮石花凍的的手續簡單,只是要花點時間。
先將鍋子洗淨加水,酌量放入石花並大火加熱,並記得要加一些醋。
水開後調至小火,再熬煮一個小時即可。熄火後以瀘網將渣滓過瀘,待溫度稍降再倒入保鮮盒中靜置,冷卻後即成為Q彈的石花凍,可放入冰箱冷藏。
註:石花與水的比例:20公克石花+2800毫升水。
食用時,先備妥蜂蜜水及冰塊,加入石花凍以湯匙打碎,再滴幾滴檸檬汁,即成為一碗冰涼的消暑聖品了。
相關文章:石門海邊採石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