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天后宮位於馬祖村馬港,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
馬祖地名其實來自於媽祖,相傳宋朝林默娘投海救父,遇難後遺體漂流至此,百姓感念其孝行,將媽祖厚葬於當今馬祖境天后宮,並將原地名「竿塘」改稱為「媽祖」,之後取其諧音稱之為「馬祖」。
馬祖天后宮確切的原始興建年代已不可考,肇建約在清嘉慶年間(約1769~1794);清光緒20年(1894)英國海軍海圖官局將馬祖天后宮測繪在南竿地圖上,清末民初馬祖天后宮為兩層樓木結構的廟宇,之後經過數次整修重建,現為宮殿式建築,整體莊嚴,並且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雕樑畫棟、精緻堂皇。
2009年3月,馬祖籍登山家李小石,帶著媽祖金身爬上喜馬拉雅山,成為世上第一尊登上聖母峰的神明。該金身現供奉在馬祖天后宮,供信眾參拜。
第十五站:媽祖巨神像
馬祖巨神像座落於馬港右側山脊上,由365塊花崗石建構而成,具有保佑馬祖「365日、日日平安」之意。
巨神像之高度為28.8公尺,乃取馬祖全縣四鄉五島的總面積28.8平方公里之數,但經過最新測量,馬祖的實際面積為29.6平方公里,因此在建造時,便將媽祖巨神像加上避雷針,使其高度亦為 29.6公尺,連江縣政府已申請金氏紀錄為世界第一高石造托燈媽祖神像,使得馬祖與媽祖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
近年來,「媽祖在馬祖」是馬祖主要的行銷口號,而媽祖巨神像的興建,更代表馬祖人民對於媽祖信仰的虔誠,這座神像從提案到正式落成,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可見馬祖居民的決心。
第十六站:馬祖港
馬祖港(又稱馬港)入口,左側階梯上去就是天后宮,右側的建築是海軍小艇隊的營舍,圖中的25人座遊覽車,是我們馬祖三日遊的交通工具,也是全馬祖最豪華的遊覽車。
位於馬港外的海軍小艇隊,媽祖巨神像座落於後方的小丘上。
停泊馬港的海軍艦艇,由於馬港係沙灘型的登陸碼頭,不適合一般船隻靠泊,只有平底的海軍登陸艇利用潮汐以坐底的方式才能使用。
馬祖劍碑,位於馬港前方,媽祖巨神像未建造之前的馬祖地標,多年前曾在此右方階梯上拍過一張與海軍總司令及小艇隊官兵的團體照,可惜至今遍尋不著。
階梯上方通往馬祖中正國中,褚紅色的校舍在藍天綠地間,格外引人注目。
馬港外的馬祖街道,統一規格的招牌是一特色。
大白天的街上,出現阿兵哥的身影,果然還有幾分戰地馬祖的味道。
這條街也是馬港觀光夜市的所在,想當然耳,入夜之後應該會很熱鬧才是。
今日最萌的,是這輛長捷毛的計程車,實在有夠卡哇伊的。
不過前年在溫哥華看到的這輛,似乎略勝一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