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位於鐵板的堡壘,所在處為近岸的獨立岩礁,因地形險要,長期由最精銳的兩棲蛙人部隊駐守,故稱為「鐵堡」。
參觀鐵堡,下車後需先走下一道長階梯,再過一座連接岩礁的橋樑,才能到達鐵堡所在、孤立於海上的小小岩礁。
這麼一個彈丸之地,根本容納不了所需的武力及生活設施,地表上所見,僅是少數的阻絕及警衛配置而已。
其他重要的設施均隱藏於地下,其內部有地下石室、坑道、射口、砲台、房間、廁所及廚房等空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海防上的要塞。
當年為防止大陸水鬼摸哨與突擊,鐵堡岩礁上插滿玻璃碎片,也曾是昔日防區唯一有軍階的狼犬駐防之地。如今隨著兩岸情勢改變,鐵堡經過整修,已成為一處體驗戰地風情的景點,人去樓空,劉導權充軍犬,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心,立即贏得滿堂喝彩。
遙望對岸的故國山河,回想當年,駐守此據點的國軍戰士,在月黑風高的酷寒冬夜,心理的恐懼孤寂,絕非今天的觀光客所能體會於一二,可曾有誰感念他們的付出與犧牲?吾人在享受安和樂利的生活之際,又有誰能體認到國家安全的重要?
第十一站:南竿遊客中心
馬祖開放觀光已有十幾年歷史,南竿、北竿及東引、東莒都設有遊客中心,其中以南竿遊客中心的規模最大,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落腳,是每個遊客必定到訪之地。
這是本團在南竿的第二位導遊,主動熱情又盡職的表現,讓我們想偷懶都不好意思。
寬敞舒適的多媒體視聽室令人驚艷,富麗堂皇的內裝,加上冷氣吹拂,進入坐定後,一時三刻間還真不想離開。
這一場由端武擔任主席,率眾幕僚聽取簡報,瞭解馬祖之美。
管理處準備的頭盔,供遊客在參觀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時使用,以策安全。不過,依國人的習慣,當然是沒有人戴啦。
南竿遊客中心佔地利之便,緊鄰北海坑道和大漢據點二個主要景點,觀光客的使用率高,充分發揮旅遊諮詢及休息、轉進的功能。
第十二站:北海坑道
北海坑道堪稱馬祖最特殊的戰地景觀,到馬祖旅遊若沒有造訪北海坑道,等於沒來過馬祖。
之所以稱為「北海坑道」,是因為在民國57年,為戰略需要而執行的「北海計畫」,在馬祖地區開鑿了不少地下碼頭,以供游擊船艇停泊使用。
北海計畫規模龐大,在南竿、北竿及東引三地同時開鑿,其中又以南竿的工程最為浩大。
通過此照壁,即進入北海坑道了。
北海坑道主洞口。
南竿的北海坑道,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
自洞口進入後,走一小段緩下坡即到達水道邊,十幾艘色彩鮮艷的獨木舟與舢舨一字排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原來這是在戰艇撤去後,為觀光訴求,專為遊客提供在作戰坑道內划獨木舟的戰地體驗。
這座可供百餘艘登陸小艇使用的地底坑道,當年被視為高難度的工程,共出動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以及1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3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
水道岩壁上黑色的水線,顯示漲潮時的水位高度已淹過步道,因此參觀需配合潮汐的漲退,在退潮時才能進入。
當年由於施工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花崗岩壁而成,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堪稱鬼斧神工之作。
進入深邃的坑道中,觸目所及,盡是一道道雄偉壯闊的岩壁、幽暗浮動的倒影,此情此景,在在都讓遊客不自覺地發出陣陣讚嘆。
坑道內在燈光的投射與水波盪漾下,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實在難以形容,但絕對與參觀純粹的岩洞大不相同,每個人都不停的拍照,試圖將此一特殊景象帶走,無奈沒帶角架的結果,也只能留下這樣模糊的影像了。
第十三站:大漢據點
大漢據點藏身於遊客中心前方突出的小半島內部,基於作戰需要,當年也是由國軍官兵憑藉人力,一刀一斧、流血流汗開鑿而成的坑道。
坑道共分三層,最上層為軍方連部,第2層設有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設有4座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1.5公尺,高約2公尺,主坑道長150公尺,支坑道長為80公尺,合計230公尺。
隨著作戰坑道開放觀光之後,昔日肅殺的戰鬥氣息,已然轉換為遊客讚嘆的旅遊勝地。每一座面向海洋的砲口,都成了絕佳的觀景台;而陣陣灌入的涼爽海風,淡化了每一位遊客的敵我意識。
硝煙遠離,砲聲不再。
重砲傾圮無人問,山海美景入眼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