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1307【到底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 ----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家暴。
【到底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
----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家暴。
在家暴中,經常看到的是爸爸打媽媽,
所以爸爸就是加害者、媽媽是受害者?真的是這樣子嗎?
有時候事情沒那麼單純,或許故事有不一樣的版本。
請您聽聽這個故事。
在這個家庭裡,媽媽是一個強勢的女人,她經常罵人,
用語言攻擊爸爸、批評爸爸 、
「錢賺太少、你沒出息」,媽媽老說爸爸是一個「沒有用的男人」。
爸爸每天被媽媽批評、取笑、奚落,
爸爸一直忍耐,不說話、不然就是逃離現場,
但是,他越逃、媽媽攻擊的火力就越大。
有一天,爸爸受不了,為了讓媽媽閉嘴,於是動手打媽媽。
然後兩個人大打出手,媽媽當然打不過爸爸,
被爸爸推倒、撞到桌腳、受傷流血。
注意,當爸爸媽媽在客廳裡爭吵打架的此時,有一個小孩,
正蜷縮在客廳的角落裡、發抖、害怕、無助。
在父母每日暴力的風雨中,他充滿恐懼、無處可逃。
以上故事,請問:「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
------------------------------
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家暴,這個孩子就是「受虐兒」,請不用懷疑。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從小目睹家庭暴力,
對一個小孩子的身心將造成極大的殘害與影響,
這會讓他(她)感到沒有安全感、退縮、不自信、日後無法經營親密關係,
甚至一輩子走不出家暴的陰影。
媽媽被爸爸打了以後,傷心、憤怒、哭泣,然後跑去對躲在桌腳的小兒子說:
「你看,這是你爸爸打的,我好可憐,記住,你爸爸是壞人。」
媽媽這樣子對小孩子說,可能是要博取孩子的同情,
也可能是希望小孩子站在她這一邊、跟她聯盟、對抗爸爸,
但是媽媽不知道,當她這樣做時,對孩子是何等殘忍的事。這也是暴力。
把孩子扯進你們大人的婚姻恩怨與暴力中,這樣的大人是非常自私的,
這對孩子是極大不公平的。
媽媽可能不知道,因為你的自私,
你這個舉動將會讓孩子心理蒙受一輩子陰影、走不出來。
「4F創傷反應」解釋:
童年創傷,會孩子學會四種因應方式,如果沒有療癒童年創傷,等他長大以後,
就會用童年所學到的反應繼續在日常生活裡反應、不斷循環。
這種創傷反應就是4F模式:
1. 「戰」(fight):這是一種攻擊、自我防衛的反應方式。
2. 「逃」(flight):像是逃跑、漠視、打岔、離開等,都是」逃」。
3. 「僵」(freeze):這是「解離」的防衛機轉。當我們遇到暴力或攻擊時,
當下愣住、一下僵在那裡、無法動彈。
4. 「討好」(fawn):這是一種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機轉。
當面對衝突暴力時,人經常會採取取悅、妥協、或提供幫助的方式,
企圖緩和暴力、阻止自己被傷害。
以上面故事為例,當爸爸被媽媽言語攻擊的時候,
爸爸剛開始可能都是用僵、或逃的方式反應,
但當媽媽繼續攻擊、並說出「你這個沒有用的男人」的語言來攻擊爸爸時,
她就會踩到爸爸的「地雷」,
因為小時候爸爸可能也被他的父母說過他「沒有用」,
此時這個語言就會大大激怒爸爸,進而採取「戰」、攻擊的方式。
而媽媽的語言攻擊模式當然也是學來的。
因為媽媽從小就看見自己的母親用這種方式去攻擊父親,
現在她對先生說的話、幾乎就是小時候媽媽對爸爸說的話,
一不小心、她就成為媽媽過去的「翻版」。
語言是學習來的、暴力也是學習來的。
成為父母、真的是一種修行啊,不可不慎。
倒底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看清楚了嗎?
如果「受害者」沒有被療癒,她很可能轉身、就會變成「加害者」。
最可憐的是家裡那個孩子,他當然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長大以後、他很有可能變成「拯救者」(因為那是他的「未盡事宜」,
小時候他拯救不了媽媽、所以他現在想要拯救天下所有可憐的女人),
但也有可能成為「加害者」、如他爸爸,
更有可能當一個「受害者」,如他的媽媽。
如果不想成為過去家暴的受害者,
那麼、你就得成為「自己的拯救者」,
請好好療癒自己、把自己愛回來。
作者: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本文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感謝)
情緒、身體、能量手療
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不開心會生病
創傷修復、情緒治療
BEST創傷療癒工作坊(能量手療班)
請點入:
https://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58919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