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上有個活動是農藝營,兩天營隊中的重頭戲就是帶小朋友體驗插秧
所以我最近在養稻苗。
稻苗自然是稻米長出來的,就是平常的白米,只是還沒去殼。
為什麼不能直接撒種子呢?因為水稻是種在水田裡的, 水往低處流,種子直接撒下去的話還沒發芽生根就先跟著流走了,最後整個擠在田中水深處,這樣子水稻長不好,收穫也很麻煩。所以種稻必須先育苗,再把稻苗種進田裡,所以在一般農作物裡,只有種水稻有「插秧」這個動作。
一般來講,生產糧食的農民們都是跟育苗場直接買一盤一盤的稻苗插秧的,因為從種子到稻苗,跟從稻苗到結穗,要注意的細節差了不少,所以育苗這個步驟就有明顯的分工,交給育苗場處理。
但是像實驗室做實驗要用的水稻,或是像我們這樣給小朋友玩玩的,就還是要靠自己啦。
第一步是浸種,把收割下來的稻子泡水,浮起來的挑掉,選出健康的種子,再用一點漂白水消毒(不然可能整盤一起生黴菌,就通通死光了)(放心,你吃到的米絕對不會因此有毒),之後用活水泡著,放個兩三天,等芽稍稍冒出來就可以拿去種了。
把發芽的種子均勻鋪在填好土的苗盤,放給他風吹日曬,但不能被雨淋,不然土被打穿種子就亂跑了。每天早晚澆水,大概經過一到兩個禮拜的時間就會長大到可以拿去插秧了。
就像前面的照片,我浸種時是用一個大鐵盤(其實把種子丟進洗衣袋裝在臉盆然後放水流就可以了) ,放在洗手台上面,所以一開始選種子的時候就把一些種子沖下去了。放在農場的稻苗們健康長著,我的工作也就只有每天去澆個水。一直到幾天前,把大鐵盤移開之後,我才發現水槽下有不少堅強的小傢伙也在努力求生存...
自己播的種自己要負責,就算是意外也是一樣。
我把他們拿起來(有些還很捨不得離開菜瓜布),放進盤子裡準備拿出去種
突然想到濾網底下會不會還有,沒想到真的是生機盎然...
雖然因為都沒照到光,植株有點白化,但還是讓人佩服這群小生命的頑強
於是我把他們通通送進土中了,希望他們也能好好長大。
講到這裡又想起, 一開始灑下發芽的種子時還很擔心會不會太隨便,他們會不會被我搞死,結果過了幾天,他們還是在同學的照顧下活下來了。其實生命是很頑強的啦,孩子的爸孩子的媽,別再當直升機了。
近來讓我擔心的是系館前兩顆苦楝樹,都是很大的樹了,卻好像生病了。最怕的是得了至今還無藥可救的褐根病,希望不是。不論如何,你們都會陪我走完大學生涯吧?我相信你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