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71731後金汗國的“天命汗錢”與“天聰汗錢”
* 努爾哈赤的“天命汗錢”
*皇太極的“天聰汗錢”
後金汗國的“天命汗錢”與“天聰汗錢”
女真人居住於東北的長白山地區一帶,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末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併爭鬥,勢力遂漸強大,終於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
金代時原本就有創作女真文字,但是金亡時,已漸失其勢力。在明初時女真建州諸衛致明之表文,則仍主用女真字,而附以漢文為對譯,此僅限於公文,明末時女真文字業已開始被廢棄,逐漸變得無人知曉。當時女真各部日常往來之書信、簿記等事,則多用蒙古文,但也頗極翻譯之苦。女真與蒙古皆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在西元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回鶻式)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俗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字母數目和形體與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並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按丁福保《古錢學綱要》釋為“天命汗錢”:左為滿文“阿鋪開”,乃漢文“天”字;右為滿文“福靈阿”,乃漢文“命”字;上為滿文“汗”,乃漢文“王者”;下為滿文“幾哈”,乃漢文“錢”。
西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繼承努爾哈赤後金汗位的皇太極改元“天聰”,仿效明“天啟通寶”當十大錢形制鑄造了老滿文“天聰汗錢”。其正面錢文排列順序為左、上、下、右,按滿語讀作“蘇勒、哈恩(汗)、尼、幾哈”,漢文譯為 “天聰汗錢”。其錢背排列順序自左而右上、下,滿語讀作“諸瓦恩(專)、額木、雅恩(煙)”,漢文譯為“十”紀值,“一兩”紀重。
在“老滿文”使用33年後,即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初,皇太極頒令,由達海負責改進“老滿文”,達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達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並改進了拼寫方法,創制了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改進後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拼寫法,具有區別于蒙古文字母的明顯特徵,俗稱有圈點滿文,這版滿文就是後來大清王朝的“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