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41340“蘇五文”的滄桑歲月
“蘇五文”的滄桑歲月
清代太平盛世時,政府發行製錢一文錢,利於民間流通。奈何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義舉國動盪,太平天國在各地轉戰同時也阻斷了主要產銅區-雲南對內地各省的銅料供應,造成製錢缺乏而民不聊生,因此各省局紛紛鑄大錢以因應,“寶蘇局”的大面值錢也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產生。
光緒年間,雖然太平天國起義已經平息,但是雲南銅産仍然銳減,銅價逐年上漲,造成清末許多鑄錢局關閉,奸商囤積製錢私毀牟利,因而更加重各地錢荒,導致錢價逐年高升,所以引進西方的造錢技術,生產以製錢一文為基準的大面值銅元,銅元的工藝雖與方孔錢不同,但也可視為傳統製錢的延伸,其產生的背景原因與咸豐大錢類似。
以下就以各時間段的“蘇五文”,見證那個時代的滄桑!
(1)咸豐重寶寶蘇五文,咸豐五年(1855年)清江浦分局試鑄。
(2)江蘇中滿文五文坐龍,由位於南京的江南廠所代制,生產時間應位於光緒二十九年底至三十年初之間。
(4)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全國各省造幣廠皆製作較為規範的“丙午戶部大清銅幣”。同樣地,蘇州廠也遵照中央的規定,製造了中心“蘇”大清銅幣,與他省最大不同,蘇廠援用光緒元寶時期的“奏准”,也造有黃銅的中心蘇二十文、五文與二文大清銅幣。


所以從“蘇五文”的故事,可以看出清代江蘇錢幣探源須從蘇州、南京與清江浦錢局來研究。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