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提出很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明天有多遠?」、「下一次是什麼時候?」、「我是怎麼跑進電視裡的?」、「『再說』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太陽為什麼要一直刺我的眼睛?」…當然,還有「風是什麼顏色?」
我們無法具體或據實回答的同時,也為這一公尺餘的小哲學家、小詩人、小巨人所懾服。多好的問題啊!可是,嗯…讓我想想,該怎麼用文字、用圖畫描述給你?幸好!比利時的繪本作家安‧艾珀出版了一本圖畫書:《風是什麼顏色?》幫了我們一個大忙。
封面那藍中泛綠透白微黃的大塊色彩便極負吸引力的勾住我的視線,淨白的一張臉閉著眼,讓人覺得好寧靜。兩塊黑色的鞋型一起一落的,似乎聽見了主角重重的跫音。為什麼身體是透明的呢?
風是什麼顏色?提問的正是封面那閉著眼的主角--小小巨人。然後他出發去找答案。
老狗說是花開的顏色,野狼說有森林的氣息,大象說如石頭的質地…讀著讀著,我忍不住伸手去摩擦書頁。安‧艾珀用轉印、拼貼、複寫、暈染、打凹、軋型等技法再加上特別印刷,讓畫面充滿拐動讀者出手撫摸的誘因。
這是一本「開啟想像與詩意的『觸摸』閱讀!」,像書腰封所說的。
但翻到最後小巨人「拿起書本…任由書頁翻飛…書的風。」
書的風--好臭!因為特殊印刷吧!那些局部上光雖然讓頁面有了凸起的紋路,可是-實-在-很-臭!
再則,封底寫著:「風是什麼顏色?一個盲眼小孩提出的問題…」,「盲眼小孩」?一個看不見的人會問「顏色」嗎?如果這是一本描述盲童感受世界的書,怎麼盡是用色彩、筆觸、媒材…全是明眼人感知得到的畫面來誘發觸感呢?
如果它是一本為盲童而做的圖畫書,還不如《一本關於顏色的黑書》既適合盲人閱讀,也適合明眼人異位體感。
如果它是一本描述盲童體驗世界的繪本,不若《跟著爺爺看》抽離色彩只留隱隱線條的表現更為貼切。
我們形容深受「感動」時為「touched」-觸覺的字眼,用觸感去覺知我們所處世界的最大器官是皮膚。《跟著爺爺看》中的爺爺「藉著草兒的搖動和頭髮拂上臉的感覺知道」南風吹過來了。
在《一本關於顏色的黑書》中托馬斯說:「當太陽暖暖地照照在頭頂上時,天空的顏色就是藍色的。」用皮膚的感覺來解釋藍色。可是《風是什麼顏色?》:「不,是藍色,山低聲的說。」完全用視覺解釋顏色。
事實上,書中文字只用「小巨人」來指稱主角,畫面就只是他閉上雙眼,也許就只是一個孩子好奇闔上眼睛的世界,而決定閉著眼來一場探險(我就常常這麼做)。
導讀提到:作者「除了視覺,她也希望讓讀者藉由『觸摸』來閱讀和想像,因此特別加強全書在觸覺上的設計。」觸覺上的設計?但觸碰到又跟實物相差甚遠,上光的技法讓雨是有點點的蘋果,大象是放太久皺了的蘋果。似乎幼兒的感官繪本更有觸感。
瞥開「觸覺」、「盲童」的觀點,就一本圖畫書而言,我很喜歡作者的繪圖風格,她擅長畫面結構,用色精準大膽,造型突梯醒目,用字也別有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