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1548【苗栗。後龍】過港舊隧道~來自日治的歲月
過港舊隧道共計三座隧道,於1922年正式通車,是日治時代海岸線隧道。
當時南北運輸量大增,舊有緃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
因此總督府在竹南及彰化間,闢建海岸線鐵路,鐵路的興建反映當時經濟逐漸繁榮。
後來鐵路縱貫線全面電氣化,海線鐵道西移後,舊海線鐵路直到民國62年即走入歷史。
如今為觀光隧道,隧道內仍保有歷史歲月記憶,論年資可說是老爺爺級的隧道。
溫馨小提醒:隧道沒有洗手間、飲料販賣機及小攤販,行走前請先備水唷。
▲清海宮。
像是戴了皇冠的屋子,屋頂的剪黏雕飾很精緻也栩栩如生,活脫像是藝術品展飾。
有朋友建議,若要來過港舊隧道可將車子停在清海宮,再步行約15分鐘到隧道口。
或是將車子停在隧道口前小停車場(約8-10個車位),再步行約5分鐘到隧道口。
無論選哪個停車場,皆適當時情況及自己的腳力做選擇,最重要~車停在安全處玩的也盡興。
▲千里眼及順風耳。
▲32米高的石雕媽祖,望向大海保佑船隻航行平安。
▲隧道前停車場及小廣場。
▲步道鋪設成鐵軌樣式。
兩旁林樹茂密,遮遮掩掩看不到前景,卻也成了最佳掩護。
走在步道內看不到鐵道外風景,從外面遠望也不知這裡有隧道。
▲周邊景點導覽圖。
這一帶有很多可以串連的景點,可以規劃海線一日遊行程:
好望角眺望台,過港貝化石層,海角樂園,石滬,過港舊隧道,清海宮,拱天宮等。
▲走上觀景台。
在第一個隧道口前有座觀景台,走上觀景台約五分鐘。
▲觀景台。
觀景台高度不高,卻能遠看四周景色,除了綠....還是綠。
▲過港貝化石層。
右圖紅圈為貝殼化石,距離有點遠但略為能看出幾個。
在日治時代日人在闢建海岸線鐵路,挖掘隧道時發現百萬年歷史的過港貝化石層。
當時曾立碑文保存,但已不復存在,如今所看到石碑柱為苗栗縣政府民國44設置。
▲遠望可看見海及風車。
▲風車處就是好望角。
茂密樹木層層覆蓋,很難看出在綠葉下是有路的。
往好望角方向有條叉路可到舊隧道,不建議走這條路下來,
山路僅一車寬度超級狹小,遇到要會車可是考驗駕駛技術及心臟強不強,
若可以儘量走平面道路從清海宮方向過來。
▲一號隧道。
古樸簡單,無花樣修飾,就是個實在用途的隧道。
▲舊隧道的特色-內壁紅磚砌。
隧道內壁全以紅磚砌成,磚塊層層疊砌。
斑駁的牆面,可以感受歷史處月的痕跡。
▲一號隧道長約279公尺 。
一號隧道是三個裡最長的,走到中間幾乎完全摸黑,只能藉助手電筒走出洞口。
靠近洞口有些許微風很涼爽,走到中間空氣微薄,路面略有積水,若不認真走路很容易滑倒。
在這隧道完全沒有神隱少女的FU,只想趕緊走出隧道大口呼吸~
▲紅磚層層疊砌,形成優美馬蹄鐵孤形。
據說在開鑿時完全未用樑柱支撐,全運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
舊隧道的美,美在紅磚拱型,美在她的技術原理。
隧道弧形頂部的紅磚,一道道黑色痕跡為火車燃煤炭時燻黑的,
可以想像,火車經過之處一串串烏黑濃煙飄過,不僅燻黑紅磚,若車窗沒關緊也燻黑了人臉。
紅磚上的印記,彷彿見證歷史痕跡及千萬旅人留下的歲月記憶。
▲隧道出口外型很像火車頭。
三座隧道六個洞門建造形式不太相同,左右不對稱,主要輔助穩定邊坡。
其中一號隧道,為防範海風吹來的風沙覆蓋鐵軌,南口遷延伸20公尺做為明隧道。
▲走出一號隧道,綠林美景令人放鬆。
▲簡介,介紹過港舊隧道的歷史。
▲磁磚拼貼海線風景。
介紹後龍景點,如:海角樂園、英才書院和好望角觀景台等,推廣後龍觀光。
▲二號隧道。
▲二號隧道長約162公尺。
這條隧道有光線照明,但溼氣比較重,地面積水範圍比較大,行走時要注意腳下唷。
留意隧道兩旁,每隔60公尺處設有拱形凹洞,是昔日舊隧道內施工人員緊急避難車之用。
▲出二號隧道的休息區。
▲三號隧道。
三座隧道隱身於台鐵海線東側山林中,是平原地帶海線唯一有火車隧道,也是低海拔隧道景點。
▲三號隧道長約56公尺。
站在洞口就能看到洞尾,是三個裡最短的隧道。
▲三號隧道的小廣場。
小廣場就是舊隧道的終點,往前有路但沒有指標也不知能走到哪裡。
從一號到三號就像朝著綠林路前進,享受短暫隱沒山林中。
(結束後照原路走回一號)
▲三號隧道旁的火車裝置藝術。
▲兩旁綠林就像迎賓樹。
▲平坦好走,悠閒自在。
▲鳳凰花樹遮掩了隧道口。
============================
<過港舊隧道>
地址:可導航清海宮
開放時間:07:00-17:00
門票:免費參觀
停車場:步道口有免費停車場,若停清海宮約步行十分鐘。
<清海宮>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14鄰山邊114-1號
============================
順道遊景點:【苗栗】後龍 好望角,過港貝化石層
【苗栗。後龍】英才書院~閩南建築書院
【苗栗。後龍】客家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