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818452022/12/3 台北自來水園區 自來水博物館 觀音山蓄水池
今天早上要參加【個人自由行】的臺北水道水源地︱百年古蹟風華參觀活動
活動時間:09:30-11:00
交通:捷運公館站4號出口,左轉羅斯福路四段24巷,約500公尺,即可抵達位於思源街1號的自來水園區
報到:顯示收到的電子郵件內所附的QR code給工作人員掃碼核銷,並領取參觀證掛牌
網路預約(有收費)網址 https://taipeiwaterpark.welcometw.com/tour/listAll?category=l7b
但現場另外有免費導覽。。。
定時導覽資訊
*自來水博物館
週二至週日10:00和14:00約30分鐘
*觀音山蓄水池 (地下水宮殿)
週六、週日及例假日 14:30 約50分鐘
現場領取導覽牌,不接受網路及電話預約
自來水博物館
▲入口處一進來,就是親水池或叫景觀池
▲自來水博物館與前方的花圃
▲自來水博物館的正立面
前身為台北水道唧筒室,於1908年完工,整體建築搭配前方花園,呈現新古典主義建築之歐式風情,更可細細欣賞古典列柱、破山牆、勳章飾
▲內部陳列昔日抽水機等設備
▲自來水博物館的列柱為古希臘Ionic Order愛奧尼柱式,其纖細秀美,又稱為女性柱,維納斯神殿多採用此柱式
二二八公園前的土地銀行為粗大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柱式,又稱為男性柱,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此柱式
▲自來水博物館的Ionic Order愛奧尼柱式的柱頭及其花環壁飾;左上圖,柱頭每面兩側有羊角(綠色圓框),中間為忍冬葉(黃色框)
▲自來水博物館成弧狀形,以增加建築的穩固性,同時可以觀察到外推式玻璃窗。重點在於每扇玻璃窗都是由三角形組成,為了增加抗風力,其作用猶如颱風前,會在自家對外的玻璃窗上貼上X形的膠布
▲導覽老師的經驗談,這角度拍攝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半圓弧形列柱最美
▲自來水博物館側面
▲自來水博物館前方有「三級古蹟台北水源地唧筒室修護誌記」石碑
出發前往觀音山蓄水池前,導覽老師提供預備好的防蚊液,讓團員噴灑,因為會走在樹林內的步道,小黑蚊特多。
臺北水道水源地︱百年古蹟風華參觀活動09:30-11:00
觀音山蓄水池為「臺北水道水源地」市定古蹟建築群之一,是超過百年歷史的蓄水池,建設完成之後,對提升當時住民的壽命居功厥偉。本設施自民國66年配合新式淨水場完工後功成身退即不對外開放,這段歷史值得透過專業導覽娓娓道來。自108年重新開放後成為臺北市的探索新秘境,其建築特色使蓄水池又名「地下水宮殿」;觀景步道搭配燈光映照,宛如走秀般的場景,網美們千萬別錯過!<摘錄自自來水園區官網>
在過去,因為缺乏現代化衛生觀念,以及水道管線系統,人們都是以河水、井水為主要水源,但這些水並非如此乾淨,以至於流行病頻仍,人民平均壽命僅在30至40歲。
直到日本展開殖民統治後,發覺當年戰死的士兵只有百餘名,但受到流行病所害而身亡的士兵,人數卻破四千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的殖民政府,請來在日本設計規劃水道有功的蘇格蘭技師威廉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以及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一起到台灣進行水利系統的規劃。
這座稱之「觀音山蓄水池」的地下水宮殿,便是1908年由他們規劃建設完成的。過去是儲存淨化後清水的設施。這些清水是由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取水口引取;並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處理後,再將清水以抽水機抽到觀音山上的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到了1909年,包含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等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成了臺灣第一個現代供水系統,也就是現在的自來水園區。帶給當時住在台北的12萬居民乾淨用水。接著濱野與他的下屬八田與一,後續於各地持續的水利建設,讓台灣不再是個「瘴癘之地」。
這座地下水宮殿,可說是整個台灣民生水利發展的重要關鍵點,雖然今日已不再使用,其重要性仍然無可取代。
▲前往「觀音山蓄水池」途中經過「輸配水器材展示區」
▲「輸配水器材展示區」的輸配水鋼管,甚至展示區延伸至消壓塔附近
小觀音山生態登山步道
走在往「觀音山蓄水池」的步道上,導覽老師邊走邊解說,精彩萬分的解說為之叫好,但無法完全記住
▲921大地震受到震壓變形扭曲的大鋼管(口徑2000釐米),這是從受災區(原埋設於台中市豐原區的給水場加壓站地下輸水幹管)移至自來水園區展示,警示大自然力量之可畏
▲這是薜荔,不是愛玉,雖然撥開裡面的種籽很像愛玉
▲忘了這是什麼,做何功能使用?
▲遠眺公館淨水場,為確保淨水場的安全及有效防止藻類滋生及餘氯損耗,民國98年將淨水池加蓋,並裝設「太陽光電板」(土黃色建物的上面就是太陽光電板)
▲往「小觀音」的指標,此段路面為柏油路
▲咖啡樹
▲咖啡豆
▲自登山步道上鳥瞰「淤泥處理場」,共有四座,但前有樹木擋到,無法一窺全貌
▲這個角度看「淤泥處理場」較清楚;淤泥可作成淤泥餅,然後加工製作成磚塊,簡直是物盡其用
▲小觀音山登山步道有木棧道、柏油路面,也有鵝卵石鋪面的石階
▲小觀音山的步道,木棧道段
▲自水博館走小觀音山登山步道,到此有岔路,直行為前往蓄水池的長階梯,右方可通往涼亭
▲通往涼亭的小徑
▲左下角有前往「觀音山蓄水池」的路標,就是一路上行的階梯
▲紅色外觀的「觀音山蓄水池」區到了
▲穿紅背心的導覽老師正在開鎖淨水井,準備讓大家進去參觀,而右側為事務室
▲淨水井在蓄水池上層的側邊
▲淨水井裡面烏漆麻黑的,老師說開關在下面,此刻無法開燈,幸好我相機的閃光燈發揮功效,清楚照出裡面一小部分管狀鐵鑄的設備
摘錄網路資料:淨水井中的設備,用來過濾泥沙,由上方控制底下蓄水池開關等機關,直到1977年才不再使用。
▲淨水井內部的構造<圖片擷取自網路>
▲「觀音山蓄水池」上層,除加蓋池頂外,並利用覆土遮陽及隔熱,然後以草皮鋪面;前方立了簡介板
▲順著草地旁的階梯往下走,即「觀音山蓄水池」的入口。正由老師打開了上鎖的「觀音山蓄水池」大門
▲「觀音山蓄水池」的中央通道,前方左右二邊有說明板。
蓄水池共有兩個水池,分為左右A、B池,這也是現代水利設施的設計,目的是方便清潔
▲中央走道下方兩側各是希臘柱式的1根大柱、11根小柱與5面導流牆,整個空間簡直是人類工程之奇。
▲「觀音山蓄水池」即台北水道淨水池,介紹建築特色的說明板
▲「觀音山蓄水池」內部
▲斜坡道下去可到蓄水池池底
▲一道道的導流牆,共五面
▲五面導流牆的間隔一致,是為了將水流平均導入各池中,不然進水會滯留入口。
▲中央通道的盡頭
▲走斜坡道下去
▲團員陸續走下斜坡道,進入蓄水池的池底
▲進水口,開口朝上,外型好像喇叭口
▲導流牆每根凸出來的柱子是上窄下寬;搭配幽微光線,更顯莫名的美感
▲導流牆的柱礎有裝飾(佩服當初的設計,兼顧美感)
▲導流牆不是從上到下呈垂直,而是下方有點突出來,也就是牆呈斜面,如此設計可防水壓
▲從蓄水池裡面的頂部,仰頭看到的通氣口
▲從這說明板上的舊照片,可見當初蓄水池的池頂草地上所設置的鑄鐵製通氣口原本共有60個,但陸陸續續被盜取,目前僅餘數個而已(我忘了真正的數量,2~3個,不確定,反正很少)
▲如果想要清理蓄水池的話,可以透過這個閥門管,連通A、B二池間的水
▲老師說閥門管的盡頭特地設計了人造的水波紋,要團員彎下身往管內瞧
▲導流牆面有剝落,並掉落數片的水泥粉刷牆板,但園方不清走,為了作為時間流淌的歷史痕跡
因蓄水池不再存水後會解壓,所以牆面內的水氣向外膨脹,而造成牆面崩開,但不影響結構
▲開口朝下的出水口(相對開口朝上的進水口)
然後跟隨導覽老師走斜坡道上去,回到中央走道,對面有一扇玻璃門,打開後,引領我們參觀B池的神祕遺跡
▲人造水波紋的源頭就在此處,另中間放置一面反光成白色的大鏡子,做何用? 請繼續往下看
▲自水波紋的源頭看出去
▲往上抬頭,看到日本工匠留名「岐阜縣武儀郡…櫻井泰吉…明治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百年手跡再現,遠在岐阜縣武儀郡的工匠渡海來台,參與臺北水道建設,卻甘冒違規留下手跡,背後的故事媲美海角七號,值得發掘
據老師說,蓄水池整修時,發現此工匠留名後,還專程到日本岐阜縣武儀郡尋找此工匠的後代
▲天花板上日本工匠的留名,肉眼不易辨識,博物館特地在下方的地面用特殊鏡子,將此手刻留名反射,清晰重現在鏡面上
▲走出蓄水池,再次拍下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蓄水池,但外牆被塗上紅色塗料;此乃某長官認為改漆成紅色才顯”美麗”,因為其人的”藝術”眼光,遂將所有蓄水池區的古建物全部改裝成紅色外觀,真是無語
▲當天參加臺北水道水源地︱百年古蹟風華參觀活動團員的合照
▲左邊矮牆內的草地就是蓄水池的頂部,前方就是淨水井
▲蓄水池的頂部被草皮所覆蓋,約兩、三座籃球場大小,左上方露出紅色的建物就是蓄水池的入口
▲前方有一支孤零零的通氣口
▲鏡頭拉近,另一支留存的通氣口前方的長條狀金屬物就是制水閥,可以轉動控制蓄水池的出水量以調節重力自然流量
消壓塔及其觀景平台
消壓塔附近冬天可看梅花、春天可看櫻花;老師還透露,梅子成熟時,可帶桶子來裝掉在地上的梅子
▲沿著這木梯上去,就是消壓塔及其觀景平台
▲消壓塔前有平台可觀景
▲大台北地區飲用水的源頭
▲此說明牌簡介渾水抽水站、永福水管橋及公館加壓站三處重要設施
▲水藍色與白色外表的消壓塔高7公尺,地下深23公尺,於民國80年啟用,功能在調節尖、離峰用水,並維持由直潭淨水場以重力方式輸送清水至公館加壓站時進水壓力的穩定
▲消壓塔的功能解說牌
▲消壓塔外圍有旋轉梯至頂端,但已封閉,否則頂端有平台,可以360度觀景
▲雖然無法上去頂端的平台,但在消壓塔前方的平台的上仍可見橫跨新店溪的紅色永福水管橋(永福橋連接台北與永和)
▲消壓塔附近的輸配水鋼管和管材雕塑
涼亭
▲自小觀音山蓄水池的木棧道下來,在此前方有鋪設鵝卵石的石階可通往山丘上的涼亭
▲往涼亭途中,有道只出不進的旋轉門,可前往寶藏巖;但無法自此旋轉門進入自來水園區,理由很簡單,因為自來水園區要花錢買門票,而寶藏巖是免費的
▲反沖洗砂水池,興建於民國42年,是台灣最早的快濾池,後來因設備老舊,於民國85年功成身退
▲四角造型的涼亭
▲涼亭內,設有洗石子的長椅和中間的圓桌
▲「鉛山壁虎」說明牌,敘述涼亭屋頂下藏有「鉛山壁虎」
▲仰頭看涼亭的頂部,努力尋找「鉛山壁虎」的卵,但白費功夫
事實上我是從「消壓塔」下來後,轉入涼亭的步道,再從另一方向下行到與小觀音山蓄水池木棧道相接點後,再繼續走回自來水博物館
自己的體驗是從「消壓塔」那邊上來的石階,較不好走,因為所鋪設的枕木卵石,幾乎每階都長滿青苔,很容易腳底走滑
公館淨水場
▲公館淨水場水質淨化處理流程剖面圖
▲隔著柵欄拍攝佔地大面積的公館淨水處理場
▲公館淨水處理場功能說明
▲公館淨水處理場,因疫情緣故,未對外開放
小觀音山蓄水池與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
很多人將「臺北自來水園區」中視覺震撼的小觀音山蓄水池,與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世界遺產—「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並論。的確,這兩座列柱與導流牆綿延齊整的地下大水池,都可溯至羅馬自來水系統的設計。而在台北新店溪畔這座淺山頭,1908年完工了包含唧筒室(現為「自來水博物館」)的台北水道水源地建設之後,這段傳奇身世尚未畫上句點。
導覽老師另外提出二者間的不同,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的水是原水;而台北小觀音山蓄水池的水經過濾的淨水
“ Basilica Cistern地下水宮殿” 美其名是宮殿,其實土語,名為Yerebatan Sarnıcı,Yere是地底,Sarnıcı是沈入的意思,也就是Yerebatan是地底的大空間,主要作用是大型的貯水池,曾經是軍事彈藥庫。這座建於西元527- 565年拜占庭時期,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初建,長140公尺、寬70公尺、高8公尺,動用了7000名奴隸修整擴大完成。貯水量高達10萬噸,當時作為伊斯坦堡的飲水來源。參觀的重點有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淚柱、梅杜莎(Medusa)頭柱
▲Basilica Cistern地下水宮殿外觀
▲科林斯式列柱
▲淚柱
▲梅杜莎(Medusa)頭柱
參閱
1. ” 2018-6-21 伊斯坦堡12- Basilica Cistern地下水宮殿”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566526&pid=588460927&strAct=edit
2. “陽明山藍寶石湧泉”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566526&pid=589708535&strAct=edit
3. “台北圓山水神社”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566526&pid=589720181&strAct=edit
4.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分1、2兩篇)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566526&pid=590289442&strAct=edit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566526&pid=590289446&strAct=edit
離開自來水園區前,向服務處索取園區導覽圖,發現有渾水抽水站及量水室古蹟廣場二處沒參觀到。原來二處皆位於園區外,詢問到大概的所在位置後,便給自己加碼這二個行程
渾水抽水站
地址:位於水源快速道路高架橋下
▲走出自來水園區,左轉,沿著自來水園區的外圍,即畫面中的人行(自行車)道,走到底,左轉,走沒多久,就可以看到右手邊的渾水抽水站
完工於1964年,共設有五部抽水機,取代原日本時代社的取水口。1977年,因取水口一致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堰,而功成身退
▲現今渾水抽水站正門已完全變了樣,似有商家進駐
量水室古蹟廣場
地址:靠近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104巷(google map可搜尋得到)
▲量水室古蹟廣場入口,左邊為希臘式藍白相間的塔柱,其右有「美國冰淇淋輕食館」。推測量水室外包商家,打造成餐飲店,但今已歇業,徒留招牌
▲量水室正面,與自來水博物館同期完工,其功能為計量小觀音山蓄水池出水量之用
▲量水室大門深鎖,其把手是長長的圓棍狀
▲整體建築與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皆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
為復原日治時期建築風貌,剔除二戰後施作之水泥粉刷層,將發現殘留原貌三角楣山牆及角柱予以修補,在立面上同時展現前後時期之歷史風貌。
▲量水室現規劃為廣場使用
▲走向捷運公館站,途經汀洲路三段160巷時,看到棚架上一大叢的紫色藍花藤,一開始誤以為是紫藤,但季節不對,查找google大神,比對下,應該是藍花藤。真是意外的驚喜。
註:藍花藤,是一種纏繞藤木植物,長可達5M以上。 原產古巴,亞熱帶地區種植於庭園,裝點棚架、牆垣等處。花紫藍色,排成串、下垂,為一美麗的觀賞植物。<摘錄自”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