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1037"找出社區文化財"報告-1:淡水的自然生態--(1)鳥與樹
"找出社區文化財"報告-1 Gina Chu 201205010
班級:淡水社大優導班(第7期)
指導老師:張建隆 主任
組別:紅城 組
學生:Gina Chu
學號:10110375
文化財主題:淡水的自然生態--(1)鳥與樹
文化財地點:紅毛城古蹟園區
以下內容是Gina在淡水紅毛城古蹟園區值班時的新鮮發現,加上蒐集的資料彙整如下:
◎紅嘴黑鵯(Black bulbul)
俗名:黑鵯、紅嘴烏秋.
目名: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
科名:鵯科(Family Pycnonotidae).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屬於雀形目鵯科。
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
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
此鳥種可發現於闊葉樹森林和耕地區,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一鳥窩有2至4個蛋。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
Gina:
最常在紅毛城古蹟園區看到紅嘴黑鵯的蹤影是在:往領事官邸外側的斜坡樹木上及領事官邸外的豬腳楠樹枝上。每每被安排在官邸值班時,都會觀察豬腳楠上的動靜。仔細聽紅嘴黑鵯的叫聲,真的像貓一樣:喵~喵~喵~,好可愛呢!
有一次值班時,正逢導覽員(秀治姊)在解說,剛好一隻紅嘴黑鵯停在官邸路旁的一棵樹上,秀治姊也介紹了牠,牠喵一聲,遊客之一也學著喵一聲,兩者喵喵聲一搭一唱,形成有趣的畫面與聲音的迴盪!現場也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上圖為停在領事官邸路旁樹上的紅嘴黑鵯>
我覺得在園區常會有很多新發現!
有時遊客因為園區的一個小事物或自然現象而引發共鳴! 這不就是導覽解說的目的之一嗎?!
<補充資料20120605>
紅嘴黑鵯的故事
這裡的故事要介紹的是一種在山林田野間常見的鳥類-紅嘴黑鵯,看到牠的名字大概可以猜到牠外型上的特徵,全身為黑色,但有著鮮豔紅色的喙,描述牠還有火紅色的雙腳,和凌亂耍酷的龐克頭。牠的叫聲吵雜而響亮,變化多端,除了嬉鬧似的「小氣鬼、小氣鬼」,飛行時有時也會發出「嘰喳、嘰喳、嘰喳」叫聲之外;還有細膩逗趣的貓叫聲-「喵~、喵~」。平時是三三兩兩,小群活動,到了秋、冬的季節時,數十隻以上的群聚在一起,牠們喧鬧的叫聲,更是容易引人注目。
紅嘴黑鵯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鳥類,分佈於中、低海拔的山區;活動的區域多半在森林中或山坡地附近,尤其喜歡停棲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頂層。每年到繁殖季時,有些還會遷移到低海拔山區或是平地,在樹上築巢哺育下一代。
紅嘴黑鵯和臺灣原住民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由於牠們活動的區域在山區,加上火紅的嘴和雙腳,因此與他有關的神話故事也發生在生活與山林密切的布農族和泰雅族之中,也都跟「火」的故事有關。布農族是把紅嘴黑鵯視為「取火」的英雄,而泰雅族族把牠視為「滅火」的英雄。讓我們來看看吧!
1.布農族版本(A):
很久很久以前,大地有洪水降臨,這時布農族人便搬往山上居住,他們由平地逃到最高的山上-玉山,過了一段時間住在山頂的布農人並不知道山下的實際情形,但又不知道該派誰去瞧一瞧?有一隻癩蛤蟆(一說是青蛙,後來被烤成了癩蝦蟆)自願要替族人去取火種。癩蛤蟆游到了對面高山的山頭上去,取了火種,準備要游泳回來。牠將火種含在嘴巴裡,但一跳到水裡,火種被水澆滅了,只剩下黑炭,無法證明山下已有人類生活著。族人想了想,覺得也許可以請有翅膀的鳥兒來幫忙,於是他們請了烏鴉來幫忙,烏鴉飛下山去看看情形,可是當烏鴉飛到山下看到很多因洪水而死亡的屍體,便留在那兒吃了起來,結果忘記了布農族人的請託,布農族人一直等不到烏鴉回來報訊。於是就拜託紅嘴黑鵯,牠自願要替族人去探查山下的情形,一看洪水已經退去,為了要證明已經有人居住,紅嘴黑鵯取了火種含在嘴裡飛回來。牠一路上忍耐著火種的高熱,不敢鬆口,但是實在太熱了,後來又換成用腳抓著火種,就這樣一路由嘴、腳輪替著抓著,終於將火種順利帶回到山頂布農族人的居住地。但是也因為一路的高熱,紅嘴黑鵯的身上已被烤成焦黑色,牠的嘴和腳也因此燒得紅通通了!成為今天黑身體、紅嘴、紅腳的模樣。而布農族人從此感念紅嘴黑鵯和癩蝦蟆,不能輕易地冒犯或傷害牠們!
1.布農族版本(B):引用"文/林金松(荒野台北總會解說員)"
紅嘴黑鵯是布農族的聖鳥:故事跟各民族都有的大洪水傳說有關,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條大蟒蛇來到濁水溪的出海口睡起午覺來,這條大蟒蛇有多大呢?乜寇說他父親說到這一段時會把雙手向後展到極限,表示很大很大。溪水被蛇一堵住後便無法再順流而出,因此造成滔滔的大洪水,把整個世界都淹沒了,只剩下最高的玉山主峰浮在水面上。於是人和動物不斷的往高處避難,只有逃到玉山主峰的才倖免於難。(這情節和諾亞方舟有幾分類似)
然而當初逃難時過於倉促,因此沒有攜帶足夠的食物與火種,四十個晝夜過去了,大水依然沒有退去,但是孩子們因為又冷又餓,個個臉色蒼白快要死去。正當大家不知該怎麼辦時,有人看見北方的卡斯山(西巒大山)有煙冒起,這表示那裡有火種。於是長老們開會討論派誰去把火種取回,這時候一隻青蛙自告奮勇的跳下水(我們原本都聽說是蟾蜍,果然傳播多次後會變調),日以繼夜的游向卡斯山,果然有火種!他把火種背在背上,沒有休息地立刻又折返,就在到達玉山北峰時,由於體力不支而昏了過去,火種也滅了。當他醒來時從水裡看到岸上孩子們失望的眼神,他很自責的沉到水裡。長老們告訴孩子不能怪他,因為他已經盡力了。由於青蛙把火種背在背上,把背部都燙傷起水泡,變成了現在蟾蜍的樣子,這就是蟾蜍的由來。
從水路不行,長老們討論改由空中去取火種。這時大家看到一隻小鳥活蹦亂跳的,非常活潑,每個人都望著它,而小鳥也察覺到大家的意向,趕忙把頭塞到石灰縫裡,再把頭拔出來時它說:「你們看我老了,頭髮都白了,還是派年輕的去吧!」這就是白頭翁的由來,懶惰的小鳥。
後來請了大卷尾去取火種,取得後由於火種過重,它長長的尾巴被浪打到,嚇得它趕緊丟掉火種。
在大家束手無策時,森林中最漂亮的凱畢斯鳥說我去。它是隻非常漂亮的鳥,身上的羽毛是彩虹般的七彩顏色,是公認最美麗的鳥。它筆直地往卡斯山飛去,用腳爪將火種掏出來,卻燙傷了腳爪,之後再用嘴啣著火種折返,半途卻吹起大風,火種被點起大火,但凱畢斯仍然奮勇地把火成功的帶回,不過原本七彩般的羽毛被燒黑了,嘴巴與腳爪也都被燙成紅色,這就是後來的紅嘴黑鵯。
有了火種之後,人們趕緊撿拾漂流木升火取暖,並當場宰殺了一頭山豬烤來吃,山豬非常生氣說:這麼多的動物,為什麼偏偏找我們山豬的麻煩!從此結下了獵人與山豬間的樑子,兩者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
雖然有了火種,但是大蟒蛇不走,水就退不去。後來從玉山南峰的地方冒出了一隻大螃蟹,它說它要去把大蟒蛇剪斷。於是它就沿著陳友蘭溪溪谷游去找到了還在睡午覺的大蟒蛇,大蟒蛇也感覺到有東西接近,看見大螃蟹就張口往螃蟹身上咬下去,但是螃蟹的殼太硬了,只留下兩個齒痕,這就是為什麼螃蟹的殼上都有兩個咬痕的由來。螃蟹張開大螯將大蟒蛇剪斷,洪水就流了出去,也造成了台灣的高山深谷。
從此,布農族人視蟾蜍與紅嘴黑鵯為神聖的生物,並教導小孩不可傷害它們。
傷害蟾蜍會引起大雨;
傷害紅嘴黑鵯,他會啣著火種燒你的頭髮。
而玉山也成為布農族的聖山,稱為避難之峰-東谷沙飛。
2.泰雅族版本:
而泰雅族流傳的紅嘴黑鵯故事卻是相反的「滅火」故事,故事也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發生了森林大火,山神緊急召集森林中的飛禽走獸來進行滅火的行動,但是大部分的動物天生怕火,紛紛走避。這時只有一群紅嘴黑鵯奮不顧身的進行滅火的行動,不斷的用嘴喙與腳把著火的樹枝折斷帶走,逐漸的將火勢撲滅,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森林家園的安全,但也因此牠的嘴與腳都被燒成了紅色,身上的羽毛也燒成一片焦黑。這故事同樣地也解釋了紅嘴黑鵯羽色烏黑、紅嘴、紅腳模樣的由來。
紅嘴黑鵯平時以花蜜、果實和昆蟲為主食,所以在有果樹的地方就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特別是在果園中。以自己家裡為例,種植的木瓜我們並不會全數摘來食用,常常會留給牠們和其他鳥類一同享用。每回在野外見到牠們的時候,雖然是怪模怪樣,叫聲嘈雜又聒噪,羽色烏黑並不鮮豔討喜,但一想到與牠們相關有趣的原住民神話傳說,每每令人會心一笑。
引用/參考資料:
*"山海生命-自然與人文的感動"Blog
* "林金松(荒野台北總會解說員)"
*維基百科
*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紅嘴黑鵯
◎豬腳楠:
豬腳楠:屬樟科
學名: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Zucc.
別名:紅楠、山樟、楠仔、小楠木、犬樟
性狀:常綠大喬木性狀:常綠大喬木
花果期:春季花果花果期:春季花果
性狀:
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小枝光滑無毛,乾燥時呈紅棕色;
葉厚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長7-11公分,表面光滑,背麵粉綠;
春季開花,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近於頂生,花序基部有苞片數枚,苞片紅色;小花黃綠色,花被6片,雄蕊4枚,花藥4瓣裂;
漿果球形,成熟時黑紫色。
海拔高度:海拔200-1800M海拔高度:海拔200-1800M
分佈地區:日本、南韓、臺灣
生態環境:次生林生態環境:次生林
介 紹:紅楠是臺灣低海拔闊葉林很常見的樹種,葉子會散發出明顯的氣味。新長出的幼嫩枝葉為鮮紅色,也就不難想像其名字的由來。而「豬腳楠」這個別稱則是因為紅色的新芽挺立枝頭的形狀,像是我們吃的紅燒豬腳;另有一說是當砍伐紅楠時,傷口會產生黏液,感覺就像富含膠質的滷豬腳,所以被稱做「豬腳楠」,同時因為這黏液的關係,也俗稱為「鼻涕楠」。
園林用途:樹冠濃綠,且耐蔭性強,是優良的園景樹。
其它用途:
1.成熟葉子可絞碎後與麵粉漿調和製作糕粿。
2.果實與種子油製成糕粿後蒸食或烤食。
3.紅楠除了做為景觀綠美化樹種,木材也是建築或傢俱的優良建材。因為具有香氣,樹皮還可磨成粉做線香及驅蚊香。
<左上圖右豬腳楠在領事官邸右側;右上圖中可清楚看到茂密的豬腳楠>
Gina:
有機會到紅毛城園區的朋友,走累了,不仿駐足在豬腳楠樹旁觀察在豬腳楠枝葉上的生態,您將會有很多新發現!
酷熱的天氣裡,豬腳楠樹下的石椅是很適合休憩的地方,涼風徐徐吹來,抑或遠眺觀音山,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在紅毛城古蹟園區的豬腳楠常常可以看到另一群可愛生命的孕育與生態。
<補充資料 20120605>江南四大名木
大家知道江南有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及徐禎卿,其中唐伯虎以瀟灑飄逸、傲世不羈,為四大才子之首。那麼您可知江南四大名木是:楠、樟、梓、桐,而其中以「楠」為四大名木之首。人們自古喜好楠木,乃因其材質細密,堪稱「水不能浸,蟻不能穴」,除了歷朝都將楠木作為御用之材外,在民間則多用於棺木或牌匾,重要的建築棟梁更是少不了楠木。
紅楠的屬名Machilus是從它在摩鹿加群島的土名makilo而來,種小名thunbergii 則是為了紀念瑞典植物學家Karl Pehr Thunberg 在植物學的貢獻。
在中文,「楠」字望文生義,是生長在南方的樹木之意。 紅楠,則是因為它的嫩葉與果梗呈鮮紅色而得名;
至於其俗稱「豬腳楠」,目前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砍伐紅楠時,會產生黏黏的液體,有點像滷豬腳的膠質,因此也有「鼻涕楠」之稱;其二則是紅楠的葉苞或花苞長得十分飽滿,外形像豬蹄……諸如此類的植物俗名,您是不是覺得非常有趣呢?讓人因此對它印象特別深刻!
紅楠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20 m,樹皮粗糙,有縱向細裂縫,灰褐色,小枝具皮孔;芽苞與新葉呈嫩紅色,老葉深綠;葉互生,多生於枝端,葉柄1-2 cm,多帶紅色,葉片卵形、闊橢圓形、倒披針形、倒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0 cm,寬2.5-6 cm,革質至厚革質,全緣,表面平滑有光澤,背面平滑或初被軟毛後變為平滑,蒼白色;花序為聚繖花序或圓錐花序,腋生,花序具多枚紅色苞片,苞片早落;花被六片,狹橢圓形;果實為漿果,球形,徑約1 cm,初為綠色,熟後變紫黑,果梗鮮紅色。二月長新芽,二至五月間開花,六至九月結果。
引用/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台灣大百科全書
*Google
◎珊瑚刺桐(Coral Bean Tree)
學名: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Linn
科名:蝶形花科(Fabaceae)刺桐屬(Erythrina)
別名:龍芽花、象牙紅、珊瑚樹、烏仔花、關刀花
原產地:原產北美,臺灣早年引進,廣泛栽培
分佈:台灣全島可見栽植
用途:
1.園藝用:除作庭園美化添景樹外,亦可供盆栽、行道樹。
2.防風樹種:可作防風樹。
3.藥用:樹皮含龍芽花素,可為麻醉、止痛及鎮靜劑。
莖:常綠性落葉或半落葉小喬木,茶褐色的樹幹上和枝條均散生不明顯的皮刺,老枝灰白,無刺;枝條細長。高可達 3~6 公尺。
葉:互生,葉片為三出複葉,小葉有柄無刺,葉呈卵狀菱形。小葉基部有一對腺體,葉柄上有倒刺為其特徵。
花:蝶形花成串頂生,疏總狀花序,花冠深紅色,旗瓣特化成匙狀,餘瓣幾成一束,雄蕊花藥黃色裸露。花穗開在小枝末端,隨風飄搖,儀態萬千。
果實:莢果長約 10~20 公分,似四季豆的果實但略小,內有數顆種子,種子有毒,不可誤食。於種子間縊縮而稍呈念珠狀。種子多粒,深紅色,被黑斑紋。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
介紹:
過去,刺桐曾被某些地方的人們看作時間的標誌。
如300多年前,當漢人移民到臺灣墾植時,發現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曆,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辨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刺桐在我國某些地方的舊俗裡,人們曾以刺桐開花的的情況來預測年成,如頭年花期偏晚,且花勢繁盛,那麼就認為來年一定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否則相反。
阿根廷人普遍喜歡刺桐,並以之為國花,這可能與當地的一個古老傳說有關:
據說當時阿根廷境內,有許多地區常遭水災,可是說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會被洪水淹沒。 因此,人們就把刺桐看成是保護神的化身,四處廣為栽培,並更進一步將它推舉為國花。每年元旦節,阿根廷人都要將許多新鮮的刺桐花瓣撒向水面,然後跳入水中,用這些花瓣搓揉自己的身體,以表示去掉以往的污垢,得到新年的好運。
刺桐的樹葉、樹皮和樹根可入藥,有解熱和利尿的功效。
葉片主治小兒疳積,蛔蟲症。
樹皮的中藥名為海桐皮。
Gina:
在跟聽導覽的過程中,有一次曾聽菁菁姊提到與刺桐相關的歷史故事,茲彙整相關資訊與各位一起分享~
希望遊客參觀古蹟的同時,也要了解歷史,而非走馬看花,這就是解說員被賦予的使命與任務之一,且在傳達的同時,解說員必須了解真正的資訊與觀念,寧可少說,也不要說錯!尤其小學生的團體很多,千萬別誤傳了資訊,以訛傳訛,那就失去傳承的意義了!
◎有關刺桐的歷史故事/史詩:
陳夢林,福建漳浦人,康熙 55 年(西元 1716 年),應聘來臺纂修《諸羅縣志》。
康熙 60 年,朱一貴反,陳夢林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始末。
詩作〈鹿耳門即事〉共有八首,陳漢光曾有下面的評語:『此詩詠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之反,自庚子(五十九)至壬寅(六十一)前後三年,實乃史詩也』。
可見這八首詩作乃是有關朱一貴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其中,第三首即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所引,共八句,現抄錄如下:
地震民訛桐不華,處堂燕雀自喧嘩。
無端半夜風塵起,幾處平明旌旆遮。
牧豎橫篙穿赤甲,將軍戰血漫黃沙。
傳聞最是游公壯,登岸漂然不顧家。
詩作第一句,說到了發生在康熙 59 年(庚子年,西元1720 年)十月到十二月之間,臺灣南部的大地震;
也說到了次年(辛丑年),臺灣南部刺桐花不開的自然界異象[註1] 。
詩中第一、五、六、七、八等五句之下,各有數行夾註[註2]。
其中第一句的部分夾註,曾被伊能嘉矩所引;而其全部夾註則是:
庚子春,有高永壽者詣帥府自首云:至瑯蟜,一人乘筏,引入山後大澳中,船隻甲仗甚盛,中渠帥一人名朱一貴云云。鎮道以為妖言,杖枷於市,辛丑,群賊陷郡治,議所立,因以朱祖冒一貴名。賊平,遣人入瑯蟜,覓並無其處,亦異事也。是年冬十一月,地大震。臺多莿桐,辛丑春闔郡無一華者。有妖僧異服,倡言大難將至,門書「帝令」二字則免。僧即賊黨也。賊平,僧伏誅。
詩作第一句的夾註最後,說到了「妖僧異服」、「僧即賊黨」等事;因此,似乎確定,朱一貴的抗清事件當中,應有僧人參與。這些僧人,則是住在羅漢門的佛寺當中。
[註1]有關這次地震的詳細情形,請參見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2).政志.祥異賑卹》,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註2] 刺桐花在清代臺灣史上,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不但原住民的村落處處可見這種綻放火紅花朵的樹木,臺灣前輩詩人也曾留下許多詠嘆刺桐花的詩作。這是因為,刺桐花乃南臺灣普遍種植的觀賞植物;當時的臺南府城還有「刺桐城」的稱呼。孫元衡曾作有題為〈刺桐花〉的詩作兩首,詩題下還有夾註:
『〈刺桐花〉(原夾註:色紅如火,環繞營署,春仲始花,一望無際,實為臺郡大觀,故稱「刺桐城」):春色燒空白海涯,柳營繞遍到山家;崑崙霞吐千層豔,華嶽蓮開十丈花。(其一)百朵紅蕉簇一枝,偶然著葉也相宜;籠絳羽鸚哥舞(原註:雲南稱為鸚哥花),信是春城火樹奇。(其二)』 數行夾註。
<補充 20120605> 台灣原住民與刺桐花的關係
刺桐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所以英文稱之為coral tree(珊瑚樹),又因枝幹上的刺像極了老虎爪,所以也稱之為tiger’s claw。太平洋諸島中,斐濟島稱之為drala dina;東加及薩摩亞都之為gatae;庫克島之為atae;馬奎薩斯島稱之為natae;呂宋島Takalo族人稱之為baging;雅美族人稱之為 shbang;排灣族人稱之為vucul;卑南族人稱之為tultuld;阿美族人稱之為kalunilun。
刺桐的拉丁屬名為希臘文erythros紅色的意思,可見它的花朵早就為人所注目。
孫元衡曾以刺桐為題作了兩首詩:
「詩題下還有夾註:『刺桐花,色紅如火,環繞營署,春仲始花,一望無際,實為臺郡大觀,故稱刺桐城』:春色繞空白海涯,柳營繞遍到山家;崑崙霞吐千層艷,華嶽蓮開十丈花。」紅惹惹的花朵配上春天的景色,逼得人們不得不用它來做為季節性的指標。
早年的《番社采風考》中描述著:「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度。」可見刺桐花成了平埔族重要的季節指標。刺桐花開是平埔族噶瑪人捕魚的季節,當火紅的刺桐花開時,男人整理竹排、漁具,準備在海祭之後出海捕抓飛魚。平地的部落也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迎接豐年,祭祀祖靈。
莿桐號稱「四季樹」,隨著不同季節各有不同變化。
在台灣的移民開發史上,平埔族人的命運,就像大自然界中的莿桐,兀自寂寞地經歷著花開花落。
每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又是冬去春來的喜訊。不論是台灣島上的平埔族人、卑南族人、阿美族人、排灣族人,亦或是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都是以刺桐開花的季節做為工作曆的指標,刺桐與台灣住民有著極為密切關係。
刺桐花幾乎成了平埔族的代名詞,以台灣平埔族群對話為主題的《再見刺桐花開》,就是在描寫平埔子民的新生與期待;公元兩千年初春在國家劇院上演的《刺桐花開》,描述了唐山公與平埔媽的愛情故事。早年的《番社采風考》中描述著:「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度。」可見刺桐花成了平埔族重要的季節指標。刺桐花開是平埔族噶瑪人捕魚的季節,當火紅的刺桐花開時,男人整理竹排、漁具,準備在海祭之後出海捕抓飛魚。
每年的二月,火紅的刺桐花從菲律賓燒到蘭嶼及東部沿海之後,飛魚的汛期也跟著來臨,除了噶瑪蘭人之外,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或是再往南的巴丹群島的住民,同樣都在刺桐花開的同時,進行招魚祭的儀式,期待著當年的豐收。飛魚與刺桐花,成了調節季節的信物。
居住在台東的卑南族人,同樣以刺桐花訊做為工作曆的指標,每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種地瓜的時期;火紅的花朵,提醒大家要結伴而行,避免迷路或發生危險,因為此時正是驚蟄之後,百物鑽動的時節。
阿美族人常在宅地田園的外圍種上刺桐做為記號,甚至視其為神的樹。每當進行除穢的時候,會用刺桐的葉片將屋裡的穢氣驅趕出來。
如果刺桐不開花,那表示天有異象,正是革命的時機。1720年11月,台灣南部大地震;隔年1721年(清朝康熙60年)夏初,台灣南部的刺桐花不開的自然異現,鴨母王朱一貴利用這個怪現象,配合進行叛亂。《台灣文化志》史詩記載了「地震民訛桐不華,處堂燕雀自喧嘩。無端半夜風塵起,幾處平民旌旆遮。」「臺多刺桐,辛丑春闔郡無一華者。有妖僧異服,倡言大難將至。….」其中的「桐不華」及「無一華」就是指刺桐不開花。
除了四季分明的特性做為季節指標之外,粗大的樹幹排灣族取來做穀倉的隔板,以防止鼠輩肆虐;在玻里尼西亞一帶,其鬆軟的幹材主要用來製做獨木舟的船外浮桿,以提供平衡和穩定的功能;阿美族人則取來做為捕魚的漁網浮苓和蒸煮米飯的蒸斗;卑南族人則用來做蒸斗、板凳或引火柴。
引用/參考資料:
*網路相關資料:http://home.sow.tw/sow73/qa/erythin/erythrin.htm
*台灣大百科全書
*百度百科
*兩首有關臺灣僧人抗清的詩作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