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0923"解說我們的襲產"心得報告
"解說我們的襲產"心得報告 by Gina Chu 20120510
班級:淡水社大優導班(第7期)
指導老師:張建隆 主任
組別:紅城 組
學生:Gina Chu
學號:10110375
報告主題:「解說我們的襲產」心得感想
緣起:
很高興在2011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了淡水古蹟博物館志工這個大家庭。
經過志工招募、面試、基礎訓練...,也從2011年12月開始被安排實習,喜愛淡水的種種,在實習過中發覺自己在導覽解說這領域內,完全是門外漢,在淡水古蹟博物館營運管理組的安排下,幸運地加入了淡水社大難得開班且名額有限的「優質導覽解說人才培力班」。
由於自己才疏學淺,閱讀「解說我們的襲產」一書,感覺有待學習研讀的資料、資訊很多。
茲針對本書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七章)閱讀後的感想,發表一些心得與淺見,還請各位同儕、前輩彼此交流,並不吝批評指教!
喜愛的佳句與章節:
◎根據解說之父Freeman Tilden的定義:
解說(interpretation)是一種教育活動,其目的是藉由原有事物的使用、親身的體驗、或各種的解說媒體,來闡述它們的意義與關係,而非只有傳達一些表面的訊息。
換句話說,解說就是一種利用溝通的技巧,使參觀民眾了解他們所見的事物,並設法滿足其好奇心的訊息傳達方式。解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解說員所需不僅僅只有說話及表達清晰的能力,也需具備觀察、溝通、互動、知識傳遞及引導等技巧。而面對不同的觀眾則需有不同的解說內容,絕不能照本宣科按照導覽解說手冊來做解說。
◎許多考古專業的部分得靠解說員的十八般武藝,以流利的台語將專業術語化為一般淺顯通俗的用語,賦予靜態的文物生命,就像說故事般,這樣阿公阿媽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Freeman Tilden 於「解說我們的襲產」中指出6項解說的原則:
1.解說的內容如果不能與參觀者的特性或經驗相關,其解說將會是枯燥的。
2.資訊不是解說,解說是依據資訊為基礎而形成的表現。
3.解說是一種結合人文與科學的藝術,無論其內容是與科學、歷史或與建築相關,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可被教授的。
4.解說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導,而是引導啟發。
5.解說必須陳述整體而非零散的片段,應強調全人類,而非某一片段部份。
6.對12歲以下的兒童做解說時,其方法不應只是稀釋成人的解說內容,而是要有完全不同的方式。
心得:
上面的諸項原則,值得即將成為解說員的我細細品味。
當初在參加本課程時,常希望”自己要如何學習,才能夠有能力影響別人一同來愛護自然”。但在課程學習到一半並參與了戶外課程後,加上在古蹟園區實習的過程中,才發覺這個「初衷」,或許與實際截然不同,是否更應再探究更深沈的內涵?
想像自己若是實際帶隊導覽解說,經驗仍需再模擬並累積,更希望透過同儕討論,不斷地吸收消化成自己的東西,也需再匯聚各位前輩的經驗後,才能真正堆疊出一個較具體的導覽解說的架構。如果有什麼可以學習的,都應努力去吸收、驗證,才能帶給自己有一點點不同面向的思考與成長。
針對解說的技巧歸納如下:
1.「解說」的技術面上,知識與體驗之間的均衡應適度搭配,各種方式應視時機使用。
2.「解說」以「啟發與影響對方」為目標,而不是在「展現自己」;以對方的立場為起點,而以自己的理想為方向。希望自己別耽溺於背知識來展現自己,要確實知道對方要的是什麼,再和自己所秉賦的理念與想法及環境生態找到一個適宜的切入點,才不會變成”自彈自唱”,或是變成”責罵對方沒有環境意識的自我挫敗”之中。
3.「解說」是整體環境與古蹟博物館園區組織任務的一環,而非個人秀。一場絕妙的導覽解說,沒有後續的接觸,大部份的人一時的感動之後,很快又會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長期的效果畢竟有限。
4.解說影響他人的效力,以建立「良善的互動關係」為前提。如果以敵對的立場來講述和批評環境或相關議題,對方就算覺得有一點點道理,配合的阻力仍然會很強。反之如果大家是朋友,一起做一些快樂而對環境有益的活動,自然也漸漸變成對方可接受的生活方式。
5.解說人員的組織架構,是支持解說員情感連結和知識成長的重要礎石。
6.解說員應有學習和創新的準備,思考和酌情的涵養,不能只是依賴前人的教導和外在的規範來解說。
7.「解說員」從文化與環境中傳承到的良好聲譽,是繼續散播環境理念的利器,而此聲譽也有賴全體的解說員。
「遊客的滿意度來自於其所得到的服務在超出其所期望的」,在各個博物館或生態園區所提供的服務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導覽解說」。現代的「導覽解說」有語音導覽、PDA導覽、解說員導覽等,其中還是以由解說員擔任的導覽解說最受參觀民眾青睞,因此,解說員是博物館中與遊客最接近、接觸最頻繁、互動也最多的工作人員。面對來自於不同年齡、生活環境與教育背景的參觀民眾,要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解說員解說內容的也就不能再一成不變,為了要更能貼近參觀群眾,學會說對方的「語言」也就很重要,這也是我目前正積極學日文的動力之一。
雖然有許多博物館、展區及生態園區的網站與導覽手冊有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甚至兒童版等,而導覽解說似乎未曾考慮「分眾」。解說員的訓練裡往往只有與展示空間內容相關的專業訓練,遇到不同的團體也只能由解說員依照個人經驗來帶導覽解說。成功的「解說」工作除了需要有熱心、愛心、耐心及專業的解說訓練外,解說員也應該有心理方面的訓練,學習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溝通,試著以同理心調整解說內容,讓解說更精彩吸引人,達成「分眾的導覽解說」的效果。
結語:
各個博物館、展區及生態園區是社會教育的機構,應本著服務社會大眾的熱忱,對於需要服務的參觀遊客提供不分男女老幼責無旁貸的服務。
各個博物館、展區及生態園區敞開大門就是歡迎每個遊客進入參觀,只要有人產生美好的參觀經驗,也就成就了其典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等的使命。
解說員是各個博物館、展區及生態園區的第一線服務及教育人員,遊客會不會再次進館參觀,也就必須仰賴解說員的功力(親和力、熱心、愛心、耐心及專業)。這也是Gina我朝向解說員的目標與動力之一。
以上,與各位共勉之~
書名:解說我們的襲產
作者:Freeman Tilden
譯者:許世璋、高思明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初版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142289
簡介:
「環境解說」是一門深奧的哲學與藝術,優秀的解說員以動人的解說將人們引領至大自然或歷史遺跡前,使人們對環境產生更多的愛與行動。
此書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解說界的重要經典,作者Freeman Tilden以文學性與哲學性兼具的筆法寫作本書,並非只局限在自然知識的解說,而是站在人性共同的出發點,展現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層關懷。這本書正是台灣解說員所需要的。在公共部門或民間團體有越來越多的解說志工投入環境教育行列,並獨自摸索該如何呈現出美好的解說,本書可為台灣的解說員帶來許多寶貴的啟示。
作者簡介
Freeman Tilden (1883~1980)
年輕時曾擔任報社記者、小說家與劇作家,並經常旅行世界各地。50歲後對小說創作感到倦怠,轉而投入自然保育,長期擔任美國國家公園署署長的顧問,並出版一系列關於國家公園的作品。1957年出版《解說我們的襲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此書提供了「環境解說」的指導原則與哲學基礎,對美國的環境解說影響深遠,也讓Freeman Tilden被尊稱為「美國環境解說之父」。
譯者簡介
許世璋
現職: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環境教育與解說任課教師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環境教育與解說碩士、博士
臺灣大學農機系學士
經歷: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所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教學助理
太魯閣國家公園 解說員
研究及發展興趣:
環境解說規劃與評估
環境教育教學模組
環保人士的重要生命經驗
環保團體環境教育推動模式
環境學習中心經營管理
高思明
現職:竹北國中國文教師
學歷: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
東華大學中等教育學程
政治大學企管系學士
經歷:天主教公東高工教師